本文目录
汪元量一介琴师,为什么有人把他与杜甫相比称诗史
前言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谢太皇太后(谢道清)带宋恭帝降元。这时皇宫内有一个琴师作诗记载当时情景: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又有:
乱点传筹杀六更,风吹庭燎灭还明。侍臣奏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这个琴师就是今天要说的南宋遗民汪元量。
一、诗史汪元量
汪元量(约1241—1317年),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在宋度宗时,因为通晓音律乐器、诗词书画供奉内廷。 临安陷落以后,汪元量随同皇室迁往元大都。
相对而言,南宋末代皇室比起北宋的徽钦二帝、南唐的李煜一家似乎要幸运一些。在元大都,元廷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各种宴请接连不断。忽必烈欲保全南宋宗室血脉,封宋恭帝赵㬎为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还许配了个元朝公主。汪元量有诗记载云:
僧道恩荣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国公。
作为南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常随三宫出席元主举行的各种筵席。并以琴名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听闻他善琴,下诏令他入宫侍从,因此受到元主恩遇。
同时,汪元量还有机会传授年幼的宋恭帝(瀛国公赵显)诗书。在文天祥入狱期间,汪元量几次探望,并与之诗词唱和。
1283年,文天祥宁死不屈被害,同年谢太后去世。汪元量一直陪伴着小皇帝和王昭仪等人留在北方。滞留期间,汪元量有几年被任命为岳渎降香代祀使出巡。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八岁的宋恭帝(瀛国公赵显)被元世祖派遣入吐蕃学习佛法。宋恭帝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再也没有回到中原和江南故土。
汪元量所陪伴的宋室王族各有归宿后,他数次上书忽必烈得到允许南归。此后汪元量出家为道士, 自号水云子,终老湖山。
汪元量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宋室北上,他用诗词记录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被人比作杜甫,有“诗史”的称号。作品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等。
二、北过常州
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丁家洲之战南宋惨败。元军势如破竹,攻占金陵,镇江等地。十月份围困了常州,守将姚訔等人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
城破以后,元军统帅伯颜下令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常州陷落,南宋都城临安失去屏障,屠城事件传到京城后更是举国惊恐,谢太后与小皇帝为保全百姓性命,献城投降。
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跟随三宫(一般指太后、天子、皇后三宫)北上,途径常州时,有感而发,填了一首《洞仙歌》: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子,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梵王宫宇。
这首词写出了常州兵火之后,繁华落尽,满目凄凉,曾经的豪华府第被元朝僧人占据成了庙宇。
三、淮水闻琴
汪元量其他宋末元初的词人相比,他亲身经历了临安陷落、三宫北上。笔下所写均是亲眼所见。
在1276年北上途中,经过淮河时,汪元量填过一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记录了途中的一个夜晚: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首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宴会上,歌声消歇以后,似乎听到了宫人的哭泣之声。
诗人回首怅望东南,知道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吾”土。当年皇宫中的金枝玉叶,如今“粉阵红围”夜奏琴声,恍惚间不知“谁宾谁主”。诗人空对着闪烁的渔灯,将那那禁不住的哀愁,写入琴曲之中。
四、异性知音
三宫北上时,后宫除了有谢太皇太后(宋理宗的皇后),还有一位尊贵之人王清惠,他是宋度宗的昭仪。
在北上途中经过一个驿馆时,王昭仪题了一首《满江红·太液芙蓉》传遍了天下: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词传开之后,文天祥、邓剡、汪元量等人都有唱和。汪元量在抵燕之后 ,作了这首和词,《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後,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王昭仪词,上片回顾了宋亡前美好的宫廷生活,下片写宋室覆亡后的痛苦,并写到了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自己不肯被玷污之意。
汪元量这首唱和之词,是一种关心的安慰。但同为阶下之囚,命运被人摆布,前途未卜,只有相互鼓励安慰而已。
后来王昭仪自请出家为女道士,号冲华。在汪元量辞官南归时,王昭仪还曾经作诗送行。诗前小序写到:
水云留金台一纪,琴书相与无虚日,秋风天际,束书告行,此怀怆然,定知夜梦先过黄河也。一时同人,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分韵赋诗为赠。他时海上相遇,当各说神仙人语,又岂以世间声律为拘耶?
从这个序言中可知,汪元量经常与王昭仪“琴书相与”,汪元量南归时,当年的宫人相聚一起分韵作诗赠别,王昭仪的《送水云归吴》诗云:
朔风猎猎割人面,万里归人泪如霰。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钟为君劝。
熟悉旧体诗规则的朋友可以看出,王昭仪分韵得了一个“劝”字。同时作诗赠别的诗人和作品也都流传了下来,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重过金陵
南归的汪元量,在春残时节途径金陵,故地重游的词人感慨万千,填了一首《莺啼序 》,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正朝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馀音亹亹。伤心千古,泪痕如洗。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沈江底。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锺山,几重苍翠。
词人开篇感慨道,槛外少佳致,春也成憔悴。这还是那个英雄辈出、繁华美丽的地方吗?
接着写出一派颓废的景致,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和典故,无非是亡国之叹、黍离之悲。同时,对于当年那些空谈误国的尸位素餐之人痛斥了一番。
结尾三句用写景收住,山河依旧,但是有多少兴亡故事隐藏其中呢。
结束语
汪元量南归后,悠游于湖山之间,王昭仪后来客死北地。在汪元量的词作中,有一首《人月圆》,很像其南归后,回忆与王昭仪等人在北国的日子:
钱塘江上春潮急,风卷锦帆飞。不堪回首,离宫别馆,杨柳依依。蓟门听雨,燕台听雪,寒入宫衣。娇鬟慵理,香肌瘦损,红泪双垂。
结束时,依照惯例填词一首为今天作业,《人月圆·南宋宫人》:
黑山白水燕京道,驿外断鸿飞。管弦凝涩,行歌凄噎,有泪双垂。眉山叠怨,青丝弄雪,带减罗衣。敲窗风雨,惊魂残梦,禾黍离离。
@老街味道
杜甫一生留下1424首诗,被称为“诗史”,如何总结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有写景、写事、砭时的。他的诗之所以称“诗史”并不是因为其作品多,而是因为他的诗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发展历程,他的诗能够反映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重大转折。
但是要对诗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就需分类、分期。
1、学习游历:写景明志,直抒胸臆。
《望岳》为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部分一直写景,让人陷入美景陶醉,但是到最后就是写景抒志,展现了自己它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政治抱负。(那时候年轻哪)
2、困守长安:关注现实的诗风转折。写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已经初步鲜明。
《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因为这一时期诗人长时间在长安,眼界开阔,所见所闻已经非昔日可比。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百姓疾苦。对政治有了自己的看法,思想更深刻。
3、安史之乱。诗人政治成熟期,是诗人的现实主义升华至爱国情怀的时期。以乐景抒哀情。
《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还有“三吏”“三别”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4、漂泊辗转:先于成都、夔州、后至湖北湖南。
(1)多在农村,更接地气。就有了喜百姓之所喜的心迹。
《春夜喜雨》为例:(居成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晚年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诗人生活在乡村,和农民来往较多,他的诗也带有农村生活气息。
(2)辗转夔州,病倒。此时此景况下,他的诗也就有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悲凉意味。
《登高》为例:(居夔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为民疾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从同情百姓到喜百姓之所喜再到为民疾呼。反映出了杜甫的诗风变化和个人思想的升华。
❤️最后,杜甫的诗也有很多单纯写景的,名篇名句也不少。比如《绝句》:窗寒西岭千秋雪;《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等,至今品来仍是经典。
以上浅薄体会,不足请斧正。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经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这时候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来称呼他的作品了。
杜甫的诗,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记录的都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的都是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为什么只有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为什么只有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呢?这与杜甫的经历有关,杜甫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来倾诉自己的心声,他的声音是整个下层人民的声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仕途坎坷,长期寄居长安,了解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写下了史诗《兵车行》《丽人行》等。
杜甫是没落的官二代,可惜运气太差,遇到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权,两次以“野无遗贤”为由,未录取一人,即使你再牛,也没有什么用。三十多岁的杜甫仍流落在京城,考试通不过,那只好给权贵献诗吧,希望能得到高层的赏识推荐。最后也真被朝廷任命为西河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不过,很快他就辞职了。在长安生活的日子里,杜甫有机会了解,体验了京城各个阶层的生活。于是,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
在《兵车行》中,用诗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展示了一幅撕人肺腑的残象,令人泣下。诗歌控诉了政府的穷兵黩武,为害人民,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苦难。
与人民苦难相对照的是,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在《丽人行》中,诗人描绘了权贵们衣冠艳丽,起居排场,纵情声色,不可一世的场面。老杜的诗揭示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隐忧。
安史之乱后,杜甫用诗歌描绘了长安城一片废墟的破败,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入长安,大肆抢劫,放火焚烧房屋三天,长安城城池破败,断垣残壁,一片瓦砾。杜甫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了城池的荒凉。在长安,他目睹了统治者强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于是写下了三吏三别,再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
流寓西南,自己身居茅屋,仍心系苍生。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显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被叛军抓获,叛军看他又老又穷酸,不像个大人物,就没把他当回事,他找机会逃了出去,这才有了以后的麻衣见天子。他的行为感动了唐肃宗,被封为左拾遗,虽只是一个八品官,却是天子身边的红人。然而,很快因替被罢免的宰相房琯说话,惹恼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参军,没多久,又辞职不干了。随后,辗转到甘肃,四川一代,过着艰苦的生活。
所以,贫穷,苦难的生活,再加上作诗艺术上的登峰造极,使他的诗成为诗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