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鼎

历史上有多少位帝王曾在洛阳定鼎九州?《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该如何理解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9 21:02:30 浏览7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有多少位帝王曾在洛阳定鼎九州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洛阳丽景门上面有在洛阳定鼎的帝王画像,丽景门内供奉的九位特有贡献的皇帝塑像分别大名鼎鼎的有大禹 商汤 姬宜臼 刘秀 曹丕 司马炎 元宏 杨广 武则天 李存勖

奉上这些朝代在洛阳名称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民国 洛阳 今洛阳市 1932年

(西汉由于在洛阳建都时间太短,所以被省略)

13朝古都分别是:夏 商 西周 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 北魏 隋 唐 后梁 后唐 后晋。

《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该如何理解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一丶“百年”就是指贾家富贵百年。不是指皇家定鼎百年。

二、“国朝”定鼎一词是指新旧王朝定都建国。

三、“国朝定鼎”是指崇祯白缢煤山后,清兵赶走李自成。迁都北京的甲申年。到清中期乾隆9年甲子年,正好是100年。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5次。致清朝乾隆十九年(|754)甲戍。脂砚斋开始抄阅、重评《石头记》这样计算推断,似乎完美的解析了“国朝定鼎百年。”

从“红楼梦”里人物历史,家族历史的时间线来看。书中第5回。宝玉面见警幻仙子时。得知宁荣二公之灵所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无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是子孙虽多竟然无以继业。其中唯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归引入正。”

贾家虽赫赫扬扬,将近百年,后续无人。或见乐极生悲,盛极而衰。 作者曹雪芹开篇即说明了基本写作手法。“假语存”“真士隐”用“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来通过荣国府的兴衰悲剧命运。揭示出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并以铁的事实教育炎黄子孙,务必要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要修身克自,万不可放纵啊!!

漠南战役中,霍去病为何能够一举定鼎大汉北部边疆

匈奴人的袭扰,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汉武帝的先辈们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只好用和亲来获取一时的安宁。

到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国家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库里已经有了足可以支撑起大规模战役的充足资金。

社会形势也趋于稳定,各种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也基本上都得到解决。这时候,匈奴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决心用强有力的军事手段,来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

几路兵马四处出击,对匈奴发起了凌利的进攻,一时间狼烟滚滚,匈奴人遭到沉重的打击。

匈奴人虽然遭到惨败,但仍存有很强的反击能力,往往汉军刚一撤回,匈奴便紧跟着就又卷土重来。

这个时候,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霍去病,顺应时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年方十八岁的霍去病深受汉武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剽姚校尉,跟在卫青

身边听从调遣。

霍去病带领卫青拔给他指挥的八百名精壮骑兵,轻装疾进。抛开大部队几百里,突袭了匈奴的营地。

斩杀了包括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在内的二千多人,捉获了单于的叔叔罗姑比。霍去病的骄人战绩称冠全军,汉武帝由此加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精心挑选的骑兵出陇右,进击匈奴。

霍去病带领大军曾路过五个匈奴王国,由于这些地方的匈奴人畏惧汉朝的军威,表现得很顺从,并无敌意。因此霍去病对这些地方秋毫无犯。

霍去病转战六天,斩杀了匈奴的折兰王、卢胡王,活捉了浑邪王的儿子和相国、都尉等多名官员,共灭敌八千多人。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变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元狩二年夏天,霍去病率军越过居延泽,一直攻打到祁连山,抓获了匈奴的酋涂王。斩杀敌军三万余人,有二千五百人投降。

活捉了五个匈奴小王,以及他们的母亲,单于的妻子和五十九个匈奴王子,还有匈奴的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六十三人,也一并成为汉军的俘虏。

就在这年的秋天,匈奴人内部起了纷争。由于匈奴的单于不满浑邪王的无能,想要除掉他。恐惧之下,浑邪王和休屠王决定投降汉朝。

汉武帝得到消息后,马上令霍去病前去受降。霍去病此时已经率军渡过黄河,距离浑邪王的部队不远。

浑邪王的部下有很多人不愿投降,这部分人准备逃走。霍去病当机立断,纵马直入浑邪王的大营,斩杀了八千多不愿投降的匈奴人。

然后,霍去病亲自带领几万归降的匈奴人渡过黄河,并全都给予了妥善安置。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天,汉武帝令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击匈奴,其中精壮勇武的士兵大多被划拔到霍去病的帐下。

霍去病任用李敢为副将,由代郡、右北平出兵,深入敌境一千余里,只携带少量物资,轻装疾进,穿越过大沙漠。

经过激战,俘虏了单于的亲信章渠,斩杀了匈奴小王比车耆,然后渡弓闾河,活捉了匈奴的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还捕获了将军、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共俘杀敌军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

霍去病继续追赶左贤王到狼居胥山下,此战后匈奴远遁,漠南之地尽归汉朝所有。

意气风发的霍去病,登上了狼居胥山祭天,又来到姑衍山祭地,举行了隆重的封禅活动。

以此来向世人宣示这片土地的主权,并展示汉军的强大军威,以此来震慑心怀敌意的匈奴等袭扰者。

此前被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终归大汉朝所有,被匈奴阻断的从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也得以畅通无阻。

此次军事行动彻底击灭了的匈奴人的嚣张气焰,解决了持续百年的边患问题,洗雪了汉朝被匈奴所欺压的耻辱,扩大了大汉朝的版图,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定鼎中原的大清八旗,名字从何而来,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

大清定鼎中原,主要依靠的八旗军!那么,八旗军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人长期流行的牛录制。牛录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大披箭”。女真人做为游牧民族,长期以来“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猎之前,“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所以说,牛录制是以族寨为基础凑编而成的临时性的武装组织,兵猎完毕即解散。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帜分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管辖。万历四十三(1615),“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每三百丁为一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名固山额真和两名梅勒额真,管辖所属人员。后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辖有十几个牛录,牛录也改称佐领,甲喇为参领,官名亦相应改变,固山额真称都统,梅勒额真为梅勒章京或副都统,甲喇额真为参领,牛录额真为佐领。满洲(当时称女真)蒙汉数十万人分别编入八旗各牛录。到了清太宗时,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原来的八旗称满洲八旗,合共为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入关之前,八旗壮丁是兵民合一,“凡隶于旗者,皆可为兵”,他们平时耕猎放牧,战时则披甲从征。努尔哈赤、皇太极根据八旗制度,从八旗壮丁中拣选了一支拥有从五六万到十一二万兵士的八旗军队,这支军队分别由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管辖。八旗将士没有俸禄,他们的合法经济收入包括三个方面:一为领取赏赐,金国汗经常以劫掠来的人畜财帛赐予官兵。二为记丁授田,八旗将士根据所获人口及自身男丁,记丁领取田地。三为按职论功免除丁赋。从这可以看出,八旗将士的合法收入都和战功有一定的关系,有战功才能有收入,所以为了土地和钱财,士兵也得努力杀敌。另外,努尔哈赤、皇太极还以身作则,奋勇冲杀,在首领的带动下,也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勇将。

为什么春秋姬姓国占尽优势,彼此血缘亲近,到战国却所剩不多(远亲不追溯),最后不能定鼎中原

说姬姓定鼎中原并不错。

今天的姓氏,90%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在周代,男子有姓,还有氏。

上古时代,最著名的是上古八大姓,姬姓是八大姓之一。黄帝传下姬姓,他以后的帝王的姓都来源于姬姓,包括商的子姓。可以说,姬姓是万姓之祖,姬姓家天下。

周代的国姓也是姬姓。但在周代,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姬姓往下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就产生了很多氏,在社会上,都用氏,不用姬这个姓。

到战国末期,姓氏合一,姬这个姓很少就有人用了。

另外,在秦汉,姬姓代表着先朝,代表着衰败,代表着落魄的贵族,也没什么愿意用着个姓。

最后定鼎中原的,虽然不姓姬,但基本都是姬姓后代。

也可以说,是姬姓定鼎中原。

满清从部落开始到定鼎北京,与朝鲜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朝鲜一词来自于古朝鲜,是在李成桂建国之初,由大明册封的国号。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朝鲜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历代王朝的臣属关系,朝鲜不断地学习中国的文化、技能、礼仪、文字,对中国怀有深切的情感。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到近代甲午战争为止,日本开始了在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直到大韩帝国的亡国。所以说,中国有恩于朝鲜。

清朝取代明王朝后,朝鲜认为这是华夷的转变,中国不再是华。满清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朝鲜,但朝鲜并不认可满清的中华正统地位,在朝鲜人的文明观中,当时只有朝鲜才能称为华,是世界上只唯一的华。这种思想就是所谓的小中华思想。

满清在部落时期与朝鲜的关系,要从明朝初年说起。在黑龙江依兰的女真翰朵里部、胡里改部南迁到了图们江现在的朝鲜咸镜北道一带,这里本是野人女真的领地,由于李氏朝鲜的不断北拓,双方在此经常争夺领地发生战斗,女真部后来又辗转迁到了苏子河一带,成立了明朝的建州女真部。

努尔哈赤时期,建州女真已经不是大小分散的部落族群,是不断向周边女真部扩张,兵强马壮,即将完成统一的军事政权。朝鲜感受到了来自鸭绿江以北,建州女真的威胁,在明万历朝鲜战争时,努尔哈赤野心勃勃,请求出兵,明朝虽然同意,但朝鲜坚决反对,历史留下无限的遐想,大明的精锐军队如果不损失在朝鲜战场,让努尔哈赤与丰臣秀吉交战,双方谁胜谁负呢?朝鲜躲过了初一没能躲过十五,皇太极继位后,二次出兵朝鲜,彻底把朝鲜打趴下了,被迫臣服于后金,称臣纳贡,对满清秉持事大主义,华夷思想先放下,活下来才是重要的。殊不知,清朝作为内亚帝国,征服朝鲜只是开疆拓土的第一步。

朝鲜的屈辱就是满清的荣光,朝鲜人的心中,对满清混杂着恐惧、憎恶等复杂的情感。朝鲜被征服后,曾经想要出兵讨伐满清,这种北伐思想最终也没能付诸实践。清朝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加强了对朝鲜的掌控,清朝在朝鲜的宗主权越来越大,遗憾的是,近代李鸿章始终没有同意将朝鲜变为近代意义上的属国,清朝与朝鲜一直努力维持着传统的朝贡关系。

结语:朝鲜自从对满清执服属之礼以来,秉持事大主义,却从未放弃独立自主的志向。按照朝鲜传说中的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四战之地的朝鲜半岛一直处于被分割,互相争雄时期。半岛南部的三韩(辰韩、弁韩、马韩),及横跨中朝的高句丽政权,到李氏朝鲜,与明王朝、清王朝的臣属关系,接受册封。直到近代日本击败清朝,中止了同中国的宗主权,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基本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