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继光

戚继光斩子了吗?戚继光如果去对付努尔哈赤八旗军会怎么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9 17:30:58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戚继光斩子了吗

戚继光是位惊天伟地,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大将,治军严肃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对倭寇海匪恨之入骨,他的夫人也是将门虎女,在大将军精心布局下,经十余次大小战役撤底干净的清剿了倭患匪贼,戚继光将军斩的是其夫人之弟小舅子,因其贪功冒进造成了战事失利,战后按律当斩,戚夫人哭的死去活来,王家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仅被姐夫不顾亲情绝意立斩,戚将军用舅子头胪严明了军记国法,从而将士们也深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忌讳,所以无往不利。

戚继光如果去对付努尔哈赤八旗军会怎么样

戚继光和戚家军在抗倭中大放异彩,转战东南无一败绩,最终平定了祸患沿海百年的倭寇。而后又调至蓟镇守护北京数十年。但戚家军并非无敌,也受到诸多因素困扰。最终,在1621年的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

一、持续作战性不够,远距离作战能力不足

戚家军火器装备较多,较为依赖火器的支援。特别是辎重营的火器部队,占到整个营编制的58%。虽然戚家军以车营为城,可攻可守,但配备的各种火炮,火枪所携带的弹药不足以支撑连续作战。另外辎重营最多只能携带1万人3天的粮草,使得戚家军无法保持持续作战和远距离作战。

在面对后金冷兵器和骑兵时,一旦后勤补给无法保障,其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

二、野战机动性不足,攻城较为困难

戚家军以车营为作战核心,防守能力较强。但其速度相比较骑兵来说,十分缓慢。当初,戚家军由东南沿海调至北方蓟镇时,戚继光以看出不足。因此,戚继光在蓟镇周边大量修建空心敌台,以减缓后金骑兵的速度,为车营布阵赢得时间。

戚家军属于野战部队,车营是先立足于防守,消耗敌人,达到再而衰三而竭的目的。最后派出骑兵收割胜利。但面对城坚墙深的城池,就难以攻克。这一点,在万历年间,戚家军抗倭援朝,攻克汉城付出惨痛代价,就可以看出。

三、朝廷的鼎力支持

1567年(隆庆元年),戚继光奉旨北调,一开始任神机营副将,后改任蓟镇总兵,从此开始他十六年的镇守边关生涯。在一开始,他的防御策略不被采纳,军事改革遭受非议。幸好,顶头上司谭纶,刘应节,内阁徐阶、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与协调,才能让他大展拳脚。

要知道,在古代,任何一个文官武将想要做成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大事,必须要有强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一般来自最高统治者——皇帝,或者权倾朝野的权臣。

在明末,指望魏忠贤或者那个急躁的杀了袁崇焕的崇祯的支持,太难了。

四、戚家军最后的挽歌

1621年(天启元年)3月,努尔哈赤帅军进逼沈阳。在浑河两岸,戚继光侄子戚金率领戚家军和白杆兵1万人与3万八旗兵展开血战。

双方战至傍晚,戚家军仅剩数十人,弹尽箭绝,所剩将士将以鸳鸯阵将主帅护在中心,面对蜂拥而至的后金军,依然屹立不倒!

最终,在一旁2万多明朝关东军的冷漠注视下,后金军万箭齐发,这支立下赫赫战功,守卫大明东南,东北边防近60年的英雄部队,奏响了他悲壮而传奇的挽歌!

总兵戚金、童仲揆、张明世战死!都司袁见龙、邓启龙等120余将领皆殉国!

这支与岳家军齐名的部队,并没有因为明朝的灭亡而淹没在历史中。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这支从矿工和农民中走出来的部队,他身上所蕴含的精气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他身上流淌着中国人不屈不挠的血液,也一直传承至今。让我们赶走了侵略者,赶走了压迫在身上的大山,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原配夫人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把戚继光给休了

感谢邀请!

民族英雄戚继光是我十分崇拜的人,他的事迹写进了教科书,今后,必将代代传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试着写写他和戚夫人的爱情故事,心情十分忐忑,真怕哪一点没有写好,给我钟爱的英雄留下缺憾。

晚生愚顿,虔心向天,若有冒犯,望戚公原宥!

篇一:我是一只千年修行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那一年,一抬花轿,锣鼓声激、锁呐扬欢,来到了万户南溪王栋的家门。王瑛身着喜服,偷望着十八岁英气逼人的戚继光,心中暗暗许下愿望:你来了!我等待千年的郎君!往后余生,我只要你!

篇二: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爱的蛊

青年的戚继光,家道贫寒,王瑛一条鱼分作三次吃,被载入戚少保年谱耆编。不为别的,只为爱他,因为她已经被爱种下了蛊。

篇三: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爱的毒

野史流传:戚公怕老婆,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还有什么趁夫人睡着,要拿刀砍她,后来吓得下跪的事。甚至有人从中推断,戚公打不过王瑛。

戚公领军数万,靖倭患,戚公之威武,不屑解释。

有一种爱叫打不还手,你气不出够,我绝不逃走,谁让我喝下了爱的毒?

篇四: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戚公台州一战,溃败的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城内空虚,情势万分危急,王瑛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内众人统统穿上戚家军服,列兵于城上。倭首大惊,扭头后撤,作鸟兽散。

此事为当年明月叙说,真假不作定论。

恍然间,我仿佛看见一只白狐,面对万千冰刀雪剑,翩然起舞。

篇五: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孟诸戚公墓志铭中记载:一品鸷而张,先后有子皆不禄,少保阴纳陈姬,举祚国、安国、报国,沈姬举昌国,杨姬举辅国。御人露诸姬多子状,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少保衷甲入寝门,号挑而愬祖祢,乃大恸,一品亦弃刃抱头痛哭。

当爱情遇上世俗,为了爱,她做了那只黯然神伤的白狐,而他,陪着她哭,渲泄着命运的不公和心中的歉疚。

篇六:离开你时 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墓志铭记载:安国既受室而殇,一品解体,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

丈夫纳妾三房,继子夭亡,王瑛伤心欲绝,她在心中默默祝福自己的爱人:你已立威东南,现又名震北疆,我心已无念,愿君余生安好!

一只幽怨的白狐,带着满腹的离伤,怅然远去……

篇七: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今生今世却只能虚度!

他凝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想着那位日益骄奢的恩相,翻船是可以预料的,只是早晚的事情。他在心中默默祈祷:不是我不想挽留你,未来多桀路,苦了你一生,不忍心让你再受苦了。你走吧!安静地渡过你的晚年。

篇外: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墓志铭记载:少保岁散千金徇客,急归而暴折,即延医治病,且无资。丁亥,始及耆,蜡日,鸡三号,将星陨矣。

戚公年迈,生病无钱医治,我中华民族从此少了一名将星。

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张廷玉评戚公: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看看吧:张廷玉这个皓首老贼,居然说出操行不如的谎言!

倾间,我泪如雨下。

历史上的戚继光为什么会被罢官

戚继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无论是在东南抗击倭寇、还是在塞北抵御鞑靼,戚继光的作为都可圈可点,不愧为明王朝的“国之干城”!因为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的巨大功勋,戚继光也被后人奉为了民族英雄,受到了万世景仰。但是,在明万历年间,戚继光的晚年过得并不舒心,不仅多次遭到弹劾,最后还被罢官回乡,落得个郁郁而终……

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国之干城,为什么会落得个罢官回乡、郁郁而终的结局呢?这还要从戚继光的“伯乐”张居正说起。

抗倭扬名,张居正另眼相待

明王朝实行军职世袭制,戚继光年轻时承袭了祖上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从此踏足军旅,开始了戎马生涯。因为彼时山东沿海遭到倭寇抢掠,戚继光愤怒之余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自此与抗倭结下了不解之缘。

数年之后,因为在军事领域、尤其是抗倭方面的卓越表现,戚继光获得了张居正的青睐。不久之后,在张居正的举荐下,戚继光出任署都指挥佥事,负责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专司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入侵。而张居正的这次举荐,也将戚继光与张居正绑在了一起,为戚继光后来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戚继光晚年的悲凉境遇埋下了伏笔……

南征北战、抗倭御蒙

自出任署都指挥佥事之后,戚继光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马背上、甲板上度过的。为了抗击倭寇入侵,戚继光从山东到浙江、从浙江到福建,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半个海岸线!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戚继光所向披靡,成了倭寇们的噩梦!曾经有种说法,说倭寇入侵之时只要听闻戚继光在,直接撤退或者绕道而行,生怕遇上戚继光!

隆庆初年,在沿海倭患基本平息之后,戚继光又被调往了塞北,出任蓟州总兵,负责防御北方蒙古政权——鞑靼,后又因功升任右都督、左都督。戚继光镇守蓟门期间,蒙古人竟无法南下一步,不得已只能将目光转向辽东,企图从辽东女真各部下手、入侵明王朝。结果,火速驰援辽东的戚继光与辽东守将李成梁(对,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那位“干爹”)联手再次大败鞑靼大军,维护了边境安宁。战后,戚继光也因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少保,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于国无愧,私德有亏

于国而言,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国之干城,对于国家、民族,戚继光尽到了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戚继光毕竟也是人,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对于张居正,戚继光就表现出了人类本性的一面。据一些野史和私人笔记记载,因为张居正私生活不太检点、有服食海狗鞭的需要,戚继光竟动用麾下的兵士下海捕捉海狗,并使用传送军报的通信系统、八百里加急给张居正运送海狗鞭,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张居正作为戚继光的“伯乐”和“上级领导”,戚继光投桃报李、甚至巴结逢迎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将公器私用、来行贿张居正,终究是有些说不过去的,这就是私德有亏了。

站在戚继光的立场上其实也不难理解,抗击倭寇、抵御鞑靼,打仗是要花钱的,戚继光作为统兵将领是不管“钱袋子”的,那么钱从哪里来?自然需要位列中枢的张居正帮忙想办法!在张居正出任顾命大臣、内阁首辅之后更加如此。戚继光想要放开手脚作战,就必须处理好与张居正的关系!退一万步讲,从私人的仕途考虑,戚继光也不能得罪张居正。因此,戚继光的行为倒也不是无法理解。只不过,具体事情做得似乎有些过了……不过,戚继光的巴结、贿赂还是得到了回报的,无论是抗倭还是御蒙,戚继光在作战期间很少会因为军备、粮饷等原因遭到后方掣肘,自然事半功倍。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小节就去全盘否定张居正与戚继光,张居正重用戚继光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那点儿蝇头小利,戚继光巴结、贿赂张居正也绝对不只是为了个人的仕途,这里面更多地可能还是一种保持关系和睦的沟通方式、手段。礼尚往来嘛,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不是吗?

张居正倒台,戚继光遭殃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不久之后,明神宗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冯保进行了严苛的政治清算!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张居正的嫡系,戚继光自然难脱干系。万历皇帝在正式清算张居正之前,为了避免横生枝节,利用言官弹劾为借口、将戚继光由重兵防御的塞北调往了彼时无关紧要的广东。在张居正遭到彻底清算之后,戚继光也跟着受到了牵连。万历十三年,万历皇帝再次利用言官弹劾的把戏免去了戚继光的一切官职,将其罢官回乡……两年多之后,戚继光郁郁而终,享年六十岁。

用“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来形容戚继光再贴切不过了,因为张居正的举荐和提携,戚继光拥有了广阔的舞台,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民族英雄、国之干城!同样是因为张居正,晚年的戚继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受到了张居正的牵连,最后落得个罢官回乡的惨淡结局……不过,戚继光毕竟是功勋卓著的抗倭名将,万历皇帝对他的军功应该也还是买账的。因此,并没有无限上纲上线,基本上点到为止、将戚继光罢免之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戚继光也因此得以全身而退。

戚继光和李成梁谁更厉害

1、从官职+爵位上来讲,戚继光没有爵位,只有官职;李成梁是宁远伯,而且两人都不是外戚+衍圣公,都属于军功上位,符合明朝的“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明朝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李成梁获爵并不低。从这个角度来讲,李成梁胜过戚继光,这也说明大明朝廷更认可李成梁,对其军功更为认可;

2、李成梁是野战部队,戚继光是剿匪部队,野战VS剿匪,很显然野战更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两者所涉难度系数也不是一个等级。抗倭名将俞大猷、谭纶、胡宗宪等,戚继光功劳很大,但绝对不是超级突出的一员;在边境镇守方面,李成梁则是最为突出的一员,所以《明史》评价: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从当时人的角度来讲,李成梁确实胜过戚继光;

3、张居正对于戚继光非常照顾,给予了绝对的权威,戚继光调入蓟州之后,兵力超过十万+,而且蓟辽总督根本不敢干涉戚继光,换言之,戚继光是张居正的绝对心腹,这也是张居正倒台之后,戚继光马上倒台的重要原因;李成梁并没有受到多少照顾,属于步步靠个人能力上位的主,因此张居正倒台之后,李成梁依旧屹立不倒。获得上级支持更容易出成绩,按理说戚继光应大放异彩,然而封伯的是李成梁,这本身就说明李成梁更胜一筹!

总之,从战斗力来讲,如果戚继光是战神,那么李成梁绝对是真神之神!

戚继光与郑成功相比,谁的军事才能更高谁的历史贡献最大

戚继光,抗倭名将,郑成功,民族的英雄。两者之间要较之,肯定是戚继光。

戚继光,他熟知兵法,阵法和训练法,不仅为保卫明朝海疆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学术财富。戚继光一生戎马生涯,是个闻名于世的百战百姓将军,他不仅善于动脑,还勤于动笔,著写兵书,《练兵实记》《纪效新书》《武备新书》等,成为启迪后人智慧的光辉篇章,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

郑成功,为祖国的统一,投笔从戎,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励着后人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戚继光和郑成功,都是民族的英雄,何必较之!???

为什么戚继光会成为民族英雄

王光之,来回答!

戚继光何许人也?明史说他是个通晓经史大义之人,现代说他是个抗倭名将。

戚继光是个山东人,自幼是博览群书,长成胸中一腔热忱的报国之情。

适逢乱世,东南有倭人寻衅,漠北有蒙骑虎视。戚继光将军就是生逢这样一个风雨飘摇,山河内外战火飘零的大明。

为什么说他是民族英雄?

1.他抗击倭寇,保卫国土。倭者,日人也。大概是大明中叶来,日本的海盗浪人勾结东南沿海的奸民屡屡犯境,戚继光则先后率军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大败这些腌臜倭寇,斩杀万人,保我中国之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样的人,如何不算民族英雄?

2.他击退蒙古,捍卫长城。都说戚继光抗倭出名,但其实他抗蒙才是真正的事业,足足十六年。隆庆那会的蒙古人常常南下劫掠,比倭寇更让大明头疼,戚继光爱国忠君,甘愿扎根漠北茫芜之地,守护居庸关十六年,依旧是抗击外族,仍然不失民族英雄之分!

3.尊重历史,尊重英雄。不止在汉人天下的大明看来,在今日的眼光看来,戚继光也仍然是民族英雄,抗击日本外族和蒙古(外蒙古)外族,保卫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所谓民族大义不过如此!

在这里,叫一声戚继光将军!

为什么戚继光没有像岳飞那样被奸臣害死

戚继光没有被害死,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张居正的保护。

张居正在隆庆朝位居次辅,在万历朝位居首辅。他在掌握大权的时候,小节虽然有亏,但是在大义上,他公忠体国,维护大明朝的整个安危。

当时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各部的威胁,在隆庆时期,本来就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再加上高拱张居正等首辅,重用谭纶、李成梁、戚继光这类善战的武将镇守北方的辽东、蓟门,明朝多年的北方外患,终于算是安定了下来,即便俺答小王子偶尔骚扰,但是此部在蒙古各部里,算是比较弱的,多次被李成梁等人击退。

这都有赖张居正肯重用能征善战的武将。戚继光镇守蓟门,防卫辽东,这符合张居正对北方边关的防守抵抗政策。

而戚继光为了得到重用,也有意依附于张居正这个当朝第一权相。他曾经通过谭纶,向张居正敬献多名美女和大量钱财,从而得到张居正的保护。

所以,一旦有人要弹劾戚继光,或者攻击戚继光,那么张居正就会大力保护他。

二是戚继光镇守北方边关,是符合明朝上层的意志的,所以没有人非要他死,最多是有人嫉妒他,这也只是武将或者文臣之间的争权夺势,勾心斗角。

跟戚继光防守边关不同,岳飞整天想着收复故土,这与南宋上层意志是背道而驰的,宋高宗秦桧等人,一心一意的是想跟金国和谈,岳飞就是横在中间的绊脚石,除非除掉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人的和谈才能继续下去。

据宋代的笔记有一种说法,金人答应放还宋高宗的母亲,条件是解除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兵权。因为岳飞韩世忠等人,此时竟然已经打到开封以东的地区了,如果岳飞他们再打下去,可能真的就把中原故土收复了。

岳飞在金人,在南宋上层某些人眼里,已经成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所以秦桧这帮汉奸,必欲置他于死地。

戚继光则没有这种威胁,他在南方抗倭,这符合明朝上层的意志,他在北方镇守蓟辽,这也符合明朝上层的意志,他没有成为一些人的公敌。

而有些人要攻击他,弹劾他,原因无非是他重用南人,重用浙江兵,触犯了他们一点点利益。

史书记载:“戚继光镇蓟门,多挟南兵从,北人嫉之,继光惧,因兵部尚书谭纶购美姬进居正,他所摹画亦多得居正指,以是畀之事权,诸督抚大臣,唯继光所择,欲不利继光者即为徙去之。”

从这一段的记述就跟明白了。有些人嫉妒戚继光重用南兵,戚继光害怕,就给张居正敬献美女,张居正就保护他,只要不利于戚继光的地方督抚,张居正就给弄走。所以戚继光镇守蓟辽十几年,北方边关平安无事。

当然,张居正不会因为戚继光给他送了几个美女就保护他,张居正是从整个明朝的安危考虑的。

除了戚继光,张居正还重用刘显、凌云翼、李成梁、张佳允等敢战能战的武将,特别是李成梁,在辽东,打了多次大小胜仗,功劳多到都封伯了。

因此史书评价张居正说:

“如戚继光之治兵,居正之任将,古今岂可多得?”

“帝谓居正运筹力,而世亦称居正知人。”

明朝两位名将戚继光和郑成功谁更厉害

戚继光(1528一1588)是世袭的职业军人,中国历史上十大军事家之一。郑成功是海盗头子郑之龙之子,有一半日本血统。戚继光一生主要功绩是平灭倭冠防御蒙古。郑成功主要活动是抗清和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两个人都是民族英雄,若论两个人的历史地位和指挥韬略,戚继光比郑成功历害。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还是著名的发明家。他同倭寇作战时设计新式战船,在质量和技术上远胜倭船。“鸳鸯阵法“无敌天下,在冷兵器时代无人破解。大小数百战,转战数省几千余里终于平定倭乱。镇守北方时又独创车营。戚继光在军器上的发明创造胜过诸葛孔明。戚继光留下兵书《纪效新篇》等著作。他即有指挥作战才能,又有兵书传世,在古代军事家中屈指可数。

郑成功早年抗清,身负国恨家仇,在军事上取得过一些胜利,在兵围南京城时,中了清朝守将缓兵之计,功亏一窥。不得不退守金门和厦门地区。在抗清无望在大陆无法力足情况下横渡台湾海峡,占据台湾地区。郑成功在三十九岁时英年早逝。纵观其一生,郑成功的军事才略无法和戚继光相比,但历史声望甚高,必竞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功莫大焉!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哪个能够改变大明朝,延缓它灭亡呢,或者有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代的更与迭,兴与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先进的必然会取代落后的,如果制度从根本上腐朽了,单凭几位能臣贤将,能在一时延缓其腐朽的过程,但根本不可改变其败亡的结局。

明朝的兴衰历程也是这样的。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到成祖朱棣中兴,推行的政治制度都符合当时的社会趋势,使得明朝的当时国力强大,外部的边疆稳固,对外的影响力巨大,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等事。内部百业俱兴,人们的生活稳定。可这些并不代表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没有弊端,就是这些弊端,为后期明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明朝之殇

一)宦官当政

宦官当政始于朱棣的统治时期,他是依靠兵力夺得的皇位,皇位的正统性,为诸王及臣下诟病,为打压及防范他们,朱棣就开始倚用宦官,用以监视群臣,在原有的锦衣卫外,设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特务组织“东厂”,任用宦官掌管,后来权利日盛,《明史 宦官传序》说,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至此宦官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恶例,贯穿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他们的危害在于,宦官的文化水平不高,却肆意弄权,隔断了皇帝与群臣的交流通道,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清代赵翼的《甘四史记·明代宦官》一书曾描述到:“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曲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因稍之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或威柄。”

才有了,王振导演的土木堡英宗被俘之辱,宪宗时期的汪直擅政,武宗时期刘瑾引发的“安化王之乱”等一系列事件,对明朝的政体损害极大。

二)朋党纷争

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有,可到到了明朝却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大明政权的顽疾。

明太祖立朝之初,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之职,六部直属皇帝管理,就是为防范朋党,可各部的事太多,就仿照宋制,选任了一些文官为阁臣,组成内阁,参与国事建议及文件发布的工作,但多为兼职,没有实权。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皇帝不理朝政,就开始放权,阁臣权益日重,与内廷的宦官发生矛盾,宦官勾结六部的官员与之对立,最为有名的就是“东林党事件”,至此朝政日乱。

三)内乱不止

从明朝建国开始,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国家改革,国力恢复,但不知为何天灾特别多。

据史料记载,明中后期,境内持续发生大自然灾难,造成大面积的粮食减产甚至绝产。因为在明中后期,全球气候突然变冷,我国史称“明清小冰期”,从明中后期延续到清朝初期。

天灾是一方面,明朝日渐腐败的朝廷,及不断地官员之间的内耗,税赋日重,搞得民不聊生,起义就应运而起了,史料记载的起义,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李自成攻陷北京,灭亡明朝。

四)外患不息

元朝政权失败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独立起来,分裂为两大势力——鞑靼和瓦剌,就是他们一直骚扰大明的北疆。而南边的倭寇从洪武开始,也一直骚扰不断,直到嘉靖末年才被平定。而清朝的兴起,更让明朝应接不暇,连年用兵,让国库日空。


覆巢之下的名臣

当世哲人王阳明

王明阳在明朝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出现的,他的“知行合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但在皇权集中的明朝,无非是自我修身与处事的方式,对于明朝的政治根本并无多大的影响,那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更加有限了。

悲情辅宰张居正

可谓明朝第一能臣,是明朝权利最大的首辅,也是明朝推行改革最多首辅。辅佐年轻的万历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经济上推行的“一条鞭法”,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让“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开创了“万历新政”。

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可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所以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神宗就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张居正想以己之能,延续明朝国运,可最后的悲惨结局,说明如果政治是黑暗的,他的努力也只是徒劳而已。

英雄气短戚继光

戚继光明朝名将,以抗击倭寇扬名,经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御鞑靼。

张居正病逝后,因他是张居正举荐的,遭弹劾因此遭到罢官,回乡后抑郁而死。

在盛行政治政治倾轧的明朝,戚继光也之才岂能改变明朝国运。

满门忠烈孙承宗

历经三朝,以谋略撑起明末江山,在明朝末年,主要主持对清的作战,尽管功勋卓著,却被罢官在家,最后举家殉国。

孙承宗所处的时期,明朝已经是大厦将倾,政治的弊端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凭他个人之力,无力改变大明朝的最终灭亡。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永久的兴盛,并不能靠几个人能改变,要看它是否符合民心,是否是先进政治制度,是否会内部不断的自我修正。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