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酱油分生抽和老抽,“抽”是啥意思
一般认为,“抽”即“提取”。提取方式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口味的酱油。不完全正确。
——要说一句,其实通常都把生抽老抽当成是酱油的一种,但其实不准确。而且酱油也是有独立品种的。
“抽”是“㩅”的异体字。换句话说,说酱油——好吧,虽然先凑合这么说吧——真正的用字应该是“㩅”。用“抽”字,其实就是很无奈的“全民错别字”的情况。
全民白字先生,满街都是文盲,习惯就好了。这种事没法置气。跟文盲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㩅,什么意思?
一般认为,㩅——抽,提取,这个观念,也对也不对,或者说不完全对。
㩅——抽,本身就是对酿造方法的描述。这个抽,做“萌发、长出”来解释。你比如说“老树抽新芽”,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依然存在这个字义。
这里说的萌发、长出,指的就是发酵过程。简单理解,可以认为就是指发霉长毛。
因为在古代,最早的时候,酱油是用肉类制作的。肉类中的酵素,在把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肌氨酸以及耐盐的酵母菌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同时,产生出一种带有特别风味的液体,就是酱油。
但是,在制作酱油的过程中,你不能管这种特意营造的发酵过程叫“发霉长毛”,那多不好听呀,于是,用“㩅”来表示这个过程。这种菌类的滋生,其实跟植物萌芽抽枝还真挺类似的。
为什么叫“酱油”?因为是肉里头出来的,带有动物脂肪,所以才叫酱“油”。
以上我也说了,你看今天,几乎所有人都把生抽、老抽当成酱油的一种,其实是错误的。
只有用肉类制成的,才有资格称为“酱油”。什么生抽老抽美极鲜之类——它们不配。原料里连肉都没有,也有脸自称“酱油”?
也因此,有些老饕还是会将普通的酱油称为“清酱”。而说到“酱油”,必须是以肉类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那才是真酱油,里边得有足够的脂肪啊,不然不香啊。
真正的酱油风味独特、咸甜兼味、醇厚鲜美,尤其是带有动物油脂的香味,远非市面上这些装在瓶子里的垃圾可以媲美的——虽然我自己用的也是9块钱一瓶的垃圾就是了。
我是很难买到也不太吃得起真正的酱油,但依然建议有余力的人去尝试一下,至少了解一下老祖宗创造出来的调味料的原貌。
“打酱油”一词是怎么来的
“打酱油“一词,并不是网络词语。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作为一个常用词语,频繁用于人们生活中。
因为那个时代经济不发达、物资匮乏,一般生活用品都靠政府发卷供应。打我记事起,家里打酱油的事就非我莫属了。不单是“打酱油”,还有打醋、打酒、打洋油(煤油)等,那时所有的生活用品散装较多,所以人们买东西都是自备瓶、罐、盒、袋什么的,还要排很长的队哟。
为什么“打酱油“一词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那么高呢?一是经济条件差吃不起香油(植物油指芝麻油)和猪油,有不少家庭就用酱油炒菜、炖菜、拌菜和下面条等,酱油在厨房里排行“老大“。二是那个年代大集体工人上班农民下地按步就班,买东西排队的事情只有让小孩子去做了,那时的社会秩序较好,大人不用担心孩子被车撞被人拐。
“打酱油“一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含义。一,成家有孩子了。一般就说我的小孩子就会“打酱油“了。二,说小孩子能干。我孩子会“打酱油“了。三,大人无为。就说你只会“打酱油“。四,事不关己。你们干吧,我“打酱油“去了。五,不干正事,讨人嫌。这里没你事,“打酱油“去。
后期,说法之一是出自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说的话。说法之二是源自于陈佩斯的喜剧中的镜头。说法之三是来自于作家贾平凹的《笑口常开》。
我还是认为最早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