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悝

法神商鞅,法圣李悝,你认同吗?李悝为什么能善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8 23:04:58 浏览1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法神商鞅,法圣李悝,你认同吗

谢谢邀请。你说的观点我部分认同。

首先,李悝作为魏国的相国,在他的主持下,魏国变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使得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李悝的变法措施体现在法律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他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因此《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商鞅在变法上取得的成就相比李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变法主张体现在法律方面主要包括: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制定秦律等改革方略。商鞅变法无论是成果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震古烁今的,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商鞅变法都要超过李悝变法。

最后,之所以说大部分赞同,是因为在我看来,无论法神还是法圣,商鞅是当之无愧的,而另一个称号却有更合适的人选,他就是——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成就无需多言,只一部《韩非子》就足以奠定其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在这部不朽的法家著作中,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既然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的法治思想直到今天也不过时,甚至还影响着现今社会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资格称为“法神”和“法圣”的应该是商鞅和韩非子。

欢迎关注“大瀚闻史”,在这里你会收获更多独家历史趣闻!

李悝为什么能善终

李悝是战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人物。李悝别名李克或里克。他也是儒家学派著名大师子夏的学生,被子夏推荐给魏文侯。魏文侯任命李悝担任魏国的相国,全力支持李悝变法。

李悝在魏国主持的变法,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并且,无论是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还是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都借鉴了李悝变法的内容和经验。

在我国古代,主持变法的改革家们大部分没有好下场。例如,商鞅被车裂(五马分尸)。吴起被守旧派乱箭射死。

那什么在魏国主持变法的李悝能够善终呢?主要原因有:

一、坚决支持李悝变法的国君魏文侯健康长寿,统治魏国长达五十年。古人的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医疗技术水平也明显低于现代社会。所以,魏文侯在战国时期能活到76岁左右,已经算长寿了。在魏文侯的庇护下,魏国没有人敢伤害李悝。

二、魏国的守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魏文侯曾经是晋国的大臣。魏文侯联合赵家、韩家共同瓜分晋国,各自独立建国。当时,魏国属于新成立的国家。魏国境内的贵族势力非常弱。其中,实力最强的魏国贵族,就是坚决支持变法的魏文侯本人。

三、在魏文侯去世不久,李悝也跟着病逝了。即使守旧贵族打算报复李悝,时间上也来不及。因为李悝也去世了。

四、李悝在制订和实施变法政策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段,减少变法的阻力;并且,李悝制订的变法政策能够使多数魏国人受益。在改革中获得实际利益的魏国人,都成为李悝和变法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例如:李悝制订《平籴法》,由魏国政府收购和销售粮食。具体做法:

(1)在粮食丰收的时候,魏国政府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不会受到损害,防止“谷贱伤农”。

(2)在遭遇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时,魏国政府以优惠的价格向国民出售粮食,保障国民的经济利益,防止商人趁机抬高粮食价格以及“谷贵伤民”。

《平籴法》的制订和实施,使农民和其他国民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

五、李悝为人处事特别谨慎低调,始终恪守本分不逾越半步。因此,李悝在魏国的人缘非常好。

六、魏文侯执政期间任人唯贤、不问出身,大力选拔各种人才做官,进一步削弱了守旧贵族的势力。

这些就是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却能够善终的原因。



魏国为什么李悝变法再加上魏武卒没有一统天下

因为当时,刚刚建立魏国国力有限,一穷二白,就算变法也是自强而已,要想统一天下远远不够,就比如现在美国总统美哀宗拜登统治下美国的一个州,改革变法再强大也不可能一时间统一其他五十多个其他州一样,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转变,天下诸侯国列强兼并,慢慢形成了战国七雄并立的历史时刻……

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就是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正式分晋,赵国的兵力最强地盘最大,而韩国是最富有,只有魏国地理位置偏僻贫瘠,夹在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北有赵国,南有韩国,不在改变变法图强或者自强扩张就有灭国危险,所以魏文侯此时走在了历史的前列和所有诸侯国的前面,因为这一年得到了周朝天子周威烈王的击鼓宣告天下,成为了诸侯国,而此时离魏国变法已有二十二年!

魏国李悝变法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一次国家变法图强,也是开创了历史先河,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改革,也为后来的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提供了摹本和经验。

第一:政治上废除奴隶制社会世禄世卿制度,改为了有才推荐或者考核指标体系,选拔任用制度

第二: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流转土地私有化,估计农耕开垦化,全面发展农业,确立小农经济为代表封建社会制度。

第三:制定了《法经》其中包括了所有,比如《刑律》《杂律》等等,六个大的方面,法制社会代替人治社会,体现法律意识和思想巩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代表。

第四:军事上改革,武器,建立了——魏武卒,也就是爷们的魔鬼训练营,重装甲步兵部队,发挥部队最大的战斗力,当时就有称呼“齐之技巧不可遇之魏武卒”,魏武侯派兵灭掉了中山国,派大将吴起吊打秦国几百里,直接压制秦国八十年,魏武侯在位五十年,是称霸的五十年,也是魏国最强大的五十年。

李悝与吴起哪个更厉害

答:如果只说带兵打仗攻城掠地那么吴起更胜一筹;如果是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则是李悝根据代表意义。

李悝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5年。魏文侯时期魏国的宰相,在位期间大刀阔斧的对魏国进行了改革。

他的变法包含了很多方面,政治方面他了废除贵族特权。

在春秋时期贵族的权力以及政治地位都是可以继承的(世卿世禄);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一句激励的话也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儿子有权利继承父亲的官职以及俸禄。

李悝变法改变了这种制度,他奖励对国家有功劳的人,赏罚分明用法律来管理国家。

在经济上,他采取了“地尽力”“平籴法”政策。在农业丰收的时候国家出钱收购农民的粮食,在粮食短缺或是灾荒之年将粮食平价买给百姓。

李悝的著作《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完整的法典,他包括了六个方面,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可惜的是这部法典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其他著作中看到它的影子。

李悝是中国变法第一人,通过他的变法魏国成为了战国首霸;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都是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在变法革新方面没有人能与李悝相媲美。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

卫国出生,曾经因为杀人而逃离鲁国;发誓不成为卿大夫就不回家;所以在鲁国学习时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家也因此而被逐出师门从此改学兵家。

小试牛刀帮助鲁国打败齐国,却被迫逃离。

在鲁国学有所成之后,遇到齐国侵略鲁国;为了取得鲁候的信任而杀了自己齐国的妻子。之后成功得到统兵对齐机会,也成功打败了齐国;却也因为杀了自己的妻子而被小人污蔑无法在鲁国继续混下去。

逃到魏国被魏文侯重用,成为魏国太守抗击秦国;一举夺得了秦国河西地域的五座城池。

在带兵打仗方面,吴起没有败绩。他的著作《吴子兵法》成为后来很多兵家学习的典范,魏武卒制度是通过奖励特种部队的方式来强大军队的做法;魏国军事上能成为当时最强,魏武卒功不可没。

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略胜李悝一筹是毫无疑问的,他在楚国的改革虽然也可圈可点却是在借鉴李悝的《法经》。在变法方面李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胜一筹。

诸子百家中,对李悝的评价为什么很少,对他有什么评价

其实,诸子百家中,对李悝的评价是很高的。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说李悝“富国强兵”。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实行变法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尤其“重农”,“重法“思想,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都受其影响。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一生都有哪些成就

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曾任魏文候相,主持了变法,使魏国国富兵强。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当时还喊了一个口号“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简而言之国家不养那些吃干饭的贵族,这算得上是古人对世袭制度的第一次挑战。这个思想在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

在经济上,他主张统一平均分配农民的耕地,激励农民生产。而国家在丰收之后将粮食封存,等到饥荒时再平价给百姓,防止农民躁动。李悝的主张极大的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魏国国家越来越富庶。

而且李悝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法律。他所编著的《法经》,集各国刑法之精华,是他法律方面的代表作。《法经》后来被商鞅带到秦国,秦律的建立就受到了它的影响,后来的汉律又承秦律,足以看出《法经》对中国古代律法影响之大。

李悝法治、重农的思想对后来的商鞅、韩非子等人影响极大,被称为法家之祖也不为过。

李悝变法叫做最早变法,这里的最早变法是指什么,为什么管仲变法就不是最早的变法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宰相,公元前千千445至前396年,因李悝的变法使魏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富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的世袭制度,废除井田制,建立国家法规,法令,改革军事制度,揭开了战国时期的改革序幕,也是奴隶社会走向封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你认为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有什么联系

商鞅变法和李悝变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商鞅变法在吸取李悝变法的核心基础之上而有所升级,并且落实的更加彻底。

战国初期,随着周代以来的井田制的瓦解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而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革,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打击过去的旧的奴隶制贵族复辟的势力,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离开魏国前往秦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走向了强大,但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加上对人才的不重视,国力逐渐衰弱,而周边邻国却逐步强大。

而商鞅变法相比李悝变法更为彻底,成效也更为显著。秦国在变法的带领下,逐步走上强大,合纵之下,最终灭亡六国。

商鞅是李悝法家思想的继承者,在秦国更加透彻的实施自己的法家思想。影响了秦国历史进程的“军功爵制度”,是商鞅模仿李悝与吴起的改革,所创建出来的制度。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他在秦国推行新法,帮助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也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从吴起、李悝等改革家的思想中提取精华,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论,并靠着这套理论对秦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革新。

虽然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他的改革成果却保存了下来。

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当然不止商鞅一位取得成就的改革家。

战国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申不害就曾经在韩国担任丞相,主持变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道:“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不过,申不害去世后,韩国很快衰落,他的变法也宣告失败。

那么,同样是变法,为什么商鞅成功了,申不害失败了呢?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申不害出生在郑国京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南部的京襄古城一带。他本是郑国的低级官员,周烈王元年(前375)韩国攻灭郑国后,申不害便成为了韩国人。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韩国也担任了官吏。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国挥师攻打韩国。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韩昭侯和大臣们都束手无策。申不害建议韩昭侯拿着诸侯面见天子时携带的“珪“去面见魏惠王,并向他称臣。他解释道:“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意思是说,如今魏国强大,韩国弱小,要是韩国拿着珪向魏表示臣服,魏王肯定会更加骄傲自大。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其他国君的反感,韩国则会被同情。韩国虽然对魏称臣,但实际上是削弱魏国而增强韩国的权势。

一番解释后,韩昭侯同意前往。他拿着珪表示了对魏王的尊敬后,魏国不但撤走了军队,还和韩国结盟。多亏了申不害的计策,韩国才转危为安。于是韩昭侯自此重用他,给他更多的机会来施展才华。

次年,魏惠王转而攻打赵国,一举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紧急关头,赵成侯向临近的韩国、齐国求助,韩昭侯才刚刚与魏停战,于是十分犹豫,便询问申不害的意见。不过,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和昭侯心中的答案不同,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说自己要好好考虑。

随后,申不害分别鼓动两位大臣,让他们对昭侯提出自己的意见,申不害则在一旁观察。揣摩好昭侯的心思后,他建议昭侯联齐救赵。由此,还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典故,那就是“围魏救赵“。

经过这两次事件,昭侯完全相信了申不害的能力,便提拔他为相,主持国政。

按照《史记》的说法,“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申不害学习黄老之学,却在学说中主要强调“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对内整顿政事,对外则在诸侯之间周旋,维护韩国的利益。

申不害指掌内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击豪族。他先拿韩国三大家族侠氏、公厘和段氏开刀。剥夺了他们原本享受的特权,拆毁了他们有可能借以起事的堡垒,并没收其财产来充实国库。这一举动不但打击了旧势力,也增强了韩国的财力。

申不害按照功劳和能力来授予官职,从而提高了官吏的办事效率,也提高了人们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此外,他还将韩国各贵族的私兵招入军队统一训练,提高了韩军的战斗力。他重视农耕,鼓励百姓垦荒,增加粮食收入。

此外,他还重视技艺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韩国的手工业和制造业领先诸国。《战国策》中就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记载。

申不害掌管内政的十五年,韩国国力不断提升,诸侯都不敢贸然来犯。不过,申不害强调权力收归中央,由君主来行使。这一制度导致“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也就是说,如果君王英明,国家就能稳定发展。但如果君王昏庸,权力便会被滥用,国家也就会衰败,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商鞅则强调法治,连君王都要受此限制。这样一来,哪怕君主平庸,也无法影响靠法治自行运转的社会。秦国在商鞅所创造的框架中稳步发展,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体现。

战国著名变法

一、战国著名变法

1.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改善吏治,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法律上:实行法治,建立了当时魏国完备的法律《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完备系统的刑法法典。

经济上:提出“尽地利之教”的农业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军事上: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按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进行队伍编排。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最有名、成就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变法,它开启了我国大型变法的先河。对当时的秦国来说,这次变法促使秦国的国势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1)制定二十级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2)改革了户籍制度,推行什伍制度,作为基层行政单位。(3)废除分封、行郡县,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经济上:(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2)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民间买卖土地。(3)统一度量衡。(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推动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诗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社会方面:主要是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二、练习题

【单选题】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实行过“变法”,以期通过变法增强国家实力。在下列变法人物中,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是( )。

A.李悝 B.商鞅 C.管仲 D.王安石

【答案】B。解析:“燔诗书而明法令”意为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是先秦时期商鞅在其变法中提出的。商鞅变法的时代正是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大改革的时代,其在思想文化上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诗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以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因此,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是商鞅。故本题选择B选项。

A项:李悝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皆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C项: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于丞相位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达,依靠国家垄断商业及经营(计划经济)而致富成为强国。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D项:王安石变法自宋朝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又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ACD皆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