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日

你认为有哪些被忽视的诗人是很优秀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称为王维七绝压卷之作,该如何解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9 00:48:54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你认为有哪些被忽视的诗人是很优秀的

当你们看到古今的诗人时,它们的文化在做些什么呢?它们也在当今为什么还是名人呢?

我有学会尊重,而不去造次。

我也有学会用自己的文化写自己文理,与文字。

不做屈人之兵,也不做一个佼佼者。

也不通当文化人,也懂知书达礼。

生活只用一种方式去形容,好好过。

不拿危害自己的文化来危害自己。也有懂得教正,清醒,教育好与时代共进每一个人与下一代。

要它们更加领悟时代的每一个进程,古今的学问。

你看,一片花飞,的,爪牙,都在围着团团转,叫大展宏图,谋天下。

只差我一人。我告诉它们大开杀戒,血溅四海。那就成了?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称为王维七绝压卷之作,该如何解读

问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称为王维七绝压卷之作,该如何解读?


前言

这首诗不是七绝,而是七律,绝句是四句的诗,八句七言的近体诗叫做七律。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诗颔联两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后人对于“漠漠、阴阴”两处叠字的用法多有评价。

一、王右丞好取人诗?

(宋)阮阅《诗话总龟》说王维这两句诗借用李嘉祐的警句:  王右丞好取人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华英集》中句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李嘉祐句。僧惠崇有诗云:“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士大夫奇之,然皆唐人旧句。崇有师弟,学诗于崇,赠崇诗曰:“河分岗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偷古人句,古人诗句似师兄。”大都诵古人诗多,积久或不记,则往往用为己有。如少陵诗云:“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见苏子美颂诗,全用“峡束沧江”“岩排石树”作七言诗两句。子美岂窃人诗者?《古今诗话》

阮阅还把诗圣杜甫拉了进来,说杜甫可不是偷窃别人诗句的人,只不过,读书太多,作诗的时候忘记了,就占为己用。王维呢?

二、王维加上“漠漠、阴阴”的妙处

1、叶梦得《石林诗话》

诗下双字极难,须是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唐人谓“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祐诗,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

叶梦得说,“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祐诗,但是王维加了两个叠字,是“点化,以自见其妙”,有点石成金的妙处。

不然,嘉祐本句但是咏景耳,人皆可到。要之,当令如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与‘江天漠漠鸟飞去,风雨时时龙一吟’等,乃为超级。近世王荆公‘新霜浦溆绵绵白,薄晚林峦往往青’,与苏子瞻‘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此可以追配前作也。”

叶梦得还评价说,李嘉祐原来的十个字只是咏景而已,人人可为。

王维的手法可以和杜甫、王安石、苏轼的几句诗比较一下,即可知道这些高手用叠字的妙处。

2、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人皆能为,比诸惟下“漠漠”、“阴阴”四字,诗意便胜。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个人就能够做出,但是加上“漠漠”、“阴阴”四字,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3、 叶炜《煮药漫抄》 

  叶炜字松石,号梦鸥,浙江嘉兴人。曾受日本文部省之聘,1874年(同治十三年)出任东京外国语学校(今东京外国语大学)汉语科教授,是最早的一个在日讲学的中国人。他在《煮药漫抄》中把这两句和陆游诗做了比较

陆放翁《还县》诗句云:“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夫陂塘、鸥鹭、风露、桑麻,人所共知也。而一出以“飞飞、郁郁“等六字,便觉生趣溢于纸上,所谓化工之笔。然细思此六字,亦极平常,但用之得动荡之气耳。会心须从此等处领取。或谓王益我祭酒先谦,炼作五言云:“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盖陆以虚写,故灵。王之“狎“字、“长“字,坐实,故板耳。余曰:“五律与七律不同,昔人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若去叠字,便不成语。王诗自是五言标格。“

叶炜分析道,七言诗去掉前两个叠字改为五言,无论作者如何工整精切,都会缺少动荡之气,生趣神韵都会逊色,

王维若去“漠漠、阴阴”两处叠字 ,“便不成语”。王维的以五言律诗见长, 七律很少。但这首诗还是写成七律,可见王维自己也认为这两个叠字自有其妙处。

三、诗分唐宋  

(清)陆以《冷庐杂识》说: 

王右丞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介甫诗“萧萧抟黍声中日,漠漠春锄影外天”,同一咏鹭鹂也,一则妙合自然,一则巧极人工,唐、宋之分即此可见。

王维写的是自然之境,王安石写的是人间烟火,陆以认为从此处可见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您以前注意过吗?

结束语

宋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李肇记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以为窃李嘉祐者。今嘉祐集无之。岂肇厚诬乎!

唐人李肇记得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马端临说,我怎么在嘉祐集中没有看到这两句呢?

明人胡应麟为王维辩解,王维比李嘉祐年龄大呀,你怎么不说李嘉祐偷王维的诗呢:

“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

至于谁偷谁咱们不管,单就这两句诗来说,您觉得加上叠字好呢?还是不加叠字好呢?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水田飞白鹭, 夏木啭黄鹂。

@老街味道

《从军行》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

问题:《从军行》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


前言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以这个题目作诗的人太多了。

例如杨炯、王昌龄、骆宾王等人,都有《从军行》。估计题主是问王昌龄的一组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候的诗人,大约生活在698年-757年间。唐朝人作诗自然使用唐朝时的押韵标准。

一、唐朝人押什么韵?

隋朝以前的诗人,押韵用口语,有点像今天人作现代诗,读起来押韵就可以。但是华夏地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相互之间对话都未必能够听懂,何况作诗了。

于是,隋朝有几位大学者聚在一起,他们根据各地的语音情况编制了一套音韵系统,这就是由陆法言执笔而成的《切韵》。

此后,每一朝代,几乎都会有官方制定的一套韵书,官方韵书不仅仅用来作诗,其实还有字典的作用。

唐朝有唐韵,宋朝有广韵、集韵,连民国还搞了一个中华新韵出来,新中国制定了普通话的拼音。

在唐朝,大部分诗人作诗要按照唐韵押韵,因为在唐高宗时候科举考试中加入了诗赋,后来的科举诗赋中,都必须用官韵的标准来作诗押韵,因此文人平时作诗也习惯如此。

二、王昌龄用的什么韵?

唐朝人作诗,大多用《唐韵》。

唐韵,据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由孙愐在《切韵》基础上增修而成。而那时候,王昌龄大约34岁了。

所以,王昌龄作诗,大概率用的是《切韵》

陆法言的《切韵》193韵多一韵。《唐韵》全书5卷,共195韵,其上、去二声都比切韵多了一韵。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两部韵书,都已经亡佚。

三、唐诗大多符合宋朝平水韵

宋朝的广韵、集韵,继承改编了唐韵,增加到206韵部,后来的平水韵又把206韵部合并为106韵部,一直沿用到今天。

因为诗韵一直遵循切韵的音韵系统,因此隋唐诗,基本都符合宋朝的平水韵。例如这几首《从军行》。

王昌龄的七绝《从军行》,押删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五绝《从军行》,也押删韵: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杨炯五律《从军行》,押庚韵: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骆宾王的《从军行》,文、真韵混押: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注:【尘,十一真】,文、真二韵是邻韵,古体诗是通押的。骆宾王(约638—684)生活时期,唐韵还没有出现,切韵中,尘是不是和其他三个韵脚在一个韵部就不清楚了。

结束语

我们已经见不到切韵、唐韵的本来面目了。所以不能完全复原唐诗押韵标准。但是从大多数唐诗可以看出,诗歌的音韵继承还是一脉相承的。

甚至用今天的普通话,很多唐诗也是押韵的。

@老街味道

形容风云涌动的诗句

谢邀。我推荐骆宾王的《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骆宾王(约619—687),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唐代文学家,唐高宗时入蜀从军,曾任侍御史。长于七言歌行,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注释:

1.一顾重:看重别人提携自己的恩情。

2.野日:旷野上空的太阳;分:识别,此处引申为映照。

3.合:混合;文:通纹。

4.抱:环绕;汉月:以汉代唐,实指唐代的月亮。

5.胡尘:胡地的尘土,借指敌人腹地。

导读:

骆宾王于670年以奉礼郎身份从军,672年自西域随军赴姚州平叛。这期间他写了约十首军旅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诗作一二句表达了作者对知遇之恩的感念之情,抒发了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三四句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牛斗的威武之势;五六句用极强的动感画面,呈现了大军追亡逐北、直插敌腹的战斗场景;最后两句以鲜明的价值取向,表达作者甘愿血洒疆场、为囯捐躯的崇高精神。

全诗语言典雅,对仗工巧,格调雄健,充分体现了初唐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感言:军人的身上,时刻奔腾着舍生忘死、有我无敌的血性;军人的心中,永远激荡着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