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的个人介绍?后世谁的书法更接近王羲之的风格有什么根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8 15:06:13 浏览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王羲之的个人介绍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后世谁的书法更接近王羲之的风格有什么根据

后世书法家的字大多源于王羲之,他们多从王羲之书法的某一特点入手,并将此特点发扬光大,从而自成一家。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都只代表了王羲之书法的一部分,而没有真正接近王羲之的全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王羲之好比是大地,其中营养丰富。而历史上的书法家,好比是大地上的各种植物,他们从大地吸取营养。

但各种植物重点吸取的营养物质不同。棉花需要的磷肥多,甘薯需要的钾肥多,但没有一种植物能同等地需要大地所有的养分,于是植物长成的形态各异,结出的果实各不相同。

回到题目。历史上公认的将王羲之书法学习、继承得较好的书法家无外乎四个人:米芾、赵孟頫、王宠、王铎。

但他们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将王羲之书法继承得较好,比如,米芾继承了他用笔的迅疾,赵孟頫继承了他字形的端庄,王宠继承了他笔意的萧散,而王铎则继承了他字势的雄强。

在书法上,王羲之好比是三江之源,顺着其任何一个流向深挖,就可形成一条江河。后世的万千书法家,都得益于王羲之书法,但没有一个人能获得某所有风格。

顺便推荐一套《王羲之书法真迹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但陆机去世时才出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却没有一件真迹传世,这是一个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纸张是有寿命的。

我们知道,塑料难于降解,埋于地下,即便一百年过去,它还是塑料。所以国家倡导用易于降解的环保袋取代塑料袋。

纸张尤其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即便是如此,一千年之后它还是要消失的。

对于这一点,写字有点年头的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些低廉的书画纸,如果保存不善,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纸上后出现一些孔洞,有些人以为是被虫蛀了,其实不是,它是风化了,寿命到了,因为书画纸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关于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我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就纸张寿命而言,他的作品想保存下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而陆机的《平复帖》以及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能保存至今,只能说是幸运的。

二、战火的损毁。

战争对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损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损害性最大的莫过于唐代末期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但使得大量书法经典法帖被毁,尤其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长期以来师徒心口相传的书法传承方式,古代书法笔法自此失传了,这也是宋代书法轻视笔法而注重性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想保存下来确实难上加难。

三、保存条件不善。

现代的图书馆中,重要的古藉善本,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中,每次取阅时,还得戴上口罩和白手套,就像捧着个新生的婴儿。古人哪有这个条件。

书法史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唏嘘的憾事。“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季直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盗出,后几经辗转被大收藏家裴景福购得,谁知裴家一佣人将之偷出,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一年多后取出,法帖已化作一撮泥土。

古代的很多作品大多入过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后不久,即被他的老丈人郗鉴要走,后传给他的儿子郗昙。郗昙死后,将《兰亭序》带入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掘墓取出。经过此番折腾,《兰亭序》的寿命肯定大受影响。

在古代,作品进入皇宫内府,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毕竟,只有皇家才能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四、皇帝的自私。

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六七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已经一纸难求了,因为很多人都在争相收藏,尤其是皇家。

收藏王羲之作品最疯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他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达1500余件。由于他痴迷于王羲之的字,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想方设法搜寻王羲之作品来讨好他。最著名的是当时的御史萧翼,假扮落魄秀才,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得《兰亭序》献给唐太宗。

如果唐太宗将收集来的这些作品好好保存,并使之流传下来,那我辈说不定就可以一睹书圣风采了。可惜,太宗为了一己私利,竟将这些作品一古脑地带入了地下,也就断了后人的念想。

当然,后来温韬掘开李世民墓,并没有见到《兰亭序》和其他王羲之作品,也许,它们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或者一堆灰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王羲之的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祠于墓前。

资料扩展

主要事迹1、入木三分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2、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