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南华经

庄子的著作为何叫,南华是啥意思?庄子的《南华经》内容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07 10:47:44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庄子的著作为何叫<南华经>,南华是啥意思

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以叫南华真经“南 华” 起 源 考杨思范贾岛《病起》诗:“灯下《南华》卷,祛愁当酒杯。”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不无留,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南华”一词,前者指《庄子》一书,后者则指庄周,然不知庄子之号“南华”,最早起源于何时?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百十一)云:“(《庄子》唐始号《南华真经》。”①李叔还《道经词典》释“南华真经”云:“唐时称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书号《南华真经》。”②《汉语大词典》(第1卷895页)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又释“《南华真经》”作“《庄子》的简称,始于唐代。”③《辞源》(修订本)释《南华经》云:“也叫《南华真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虽然尊《老子》、《庄子》为经典,但还没有‘南华’这一名称。至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尊称他所著书为《南华真经》。见《唐会要》五十杂说、《旧唐书·玄宗纪》。”④查《旧唐书·玄宗本纪》(卷十)云:“(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⑤又《唐会要·尊崇道教》(卷五十)云:“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相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文子请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⑥很明显,以上诸家认为庄子号“南华”,或为南华真人,称其书为《南华真经》,是从唐代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天宝元年开始的,他们的根据是《旧唐书》和《唐会要》的记载,均以南华是庄子,这是对的,然而他们认为这称号起源于“天宝元年”后,则并不确切。其实,在天宝以前已有庄子号“南华”的史料记载: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⑦这里的“南华”即指庄子,诗人生活在高宗、武后时期(公元650-公元693后),《旧唐书·杨炯传》载“(杨炯)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无何卒官。中宗即位,以旧僚追赠著作郎”⑧。说明在唐中宗即位(公元705年)时,杨炯已不在人世。而天宝元年则在公元742年,可见在天宝元年之前,就有庄子号“南华”的称号。又在敦煌写卷P�2390《失题道经》中引“南华论”⑨,共出现了八处,兹摘录于下:(1)南华论云:“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2)南华论坛:“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巧厝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乎适焉,因是已!”(3)南华论云:“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4)南华论云:“有始也者,有本未始有有无也者,未有始夫未始有,有无也者,俄而有有无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5)南华论云:“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6)南华论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南华论云:“大请问道乎无无始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8)南华论云:“不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也。”《隋书·经籍志》:“《南华论》二十五卷,梁旷撰,本三十卷。”又《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梁旷《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可见在唐时《南华论》已改为《南华仙人庄子论》,然此后《宋史·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未收,也未见载于《道藏》,大概至宋代此书已亡。而在敦煌写卷P.2390中引用了它的话,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点此书的情况。将上揭引文与《庄子》对照,其中的(1)、(2)、(4)出自《庄子·齐物论》,(3)出自《庄子·刻意篇》,(5)出自《庄子·天道篇》,(6)出自《庄子·逍遥游篇》,(7)、(8)出自《庄子·知北游篇》。上述引文中,除有几字与通行本《庄子》稍有出入外,大体是《庄子》的原文。据此可知《南华论》即是论《庄子》,“论”是梁旷对《庄子》一书的评或释。可以肯定P.2390《失题道经》所引的“南华论云”出自梁旷的《南华论》一书。由此可知在南朝的梁时已出现了“南华”之号。以上两件史料,说明庄子号“南华”应该不晚于南朝的梁代。注:①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733页。②李叔还《道经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49页。③《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卷895页。④《辞源》(修订本)(1-4册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2313页。⑤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册215页。⑥《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7册646页。⑦《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4上,第194卷1965年。⑧注同4,第15册5003页。⑨黄永武《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20册179-183页。

庄子的《南华经》内容是什么

庄子》又称《南华经》,一般认为“南华”这个名字开始于唐玄宗的册封。但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指出,“《隋书·经籍志》子部道家类已著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二十五卷(本三十卷缺),又《南华论音》三卷,可知‘南华’之名在唐代以前早已有了;《旧唐书·经籍志》道家类也著录梁旷所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即《隋志》的《南华论》),惟不知梁旷是哪个时代的人,仅知他合卢景裕同时注过《老子》;卢景裕是北魏人,殁于东魏兴和年间(公元539——542),正当南朝梁武帝时代,远在唐天宝以前二百几十年,大约梁旷的时代也相差不远。”杨思范在《中国道教》(2003年第2期)中发表了“南华起源考”一文,其中提到了另一处“南华”之号在唐玄宗之前就已出现的证据,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该文又指出,在敦煌写卷P.2390《失题道经》中引《南华论》八处(见黄永武《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20册179 - 183页。),杨文认为这些引文中,“除有几字与通行本《庄子》稍有出入外,大体是《庄子》的原文。据此可知《南华论》即是论《庄子》,‘论’是梁旷对《庄子》一书的评或释。可以肯定P.2390《失题道经》所引的‘南华论云’出自梁旷的《南华论》一书。”由此可见,《庄子》在唐玄宗之前就已经有人称为“南华”了,而且很可能这样称呼的人越来越多,以致在玄宗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隋书·经籍志》:“《南华论》,二十五卷, 梁旷撰,本三十卷。”《隋书》是唐太宗时,魏征主持编纂的,而当时《南华论》就已经亡逸了五卷,可见所出尚在唐朝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其作者应就是与卢景裕同注《老子》的那个梁旷。至于庄子为何被称为南华,陈撄宁先生在“《南华经内外篇》分章标旨”一文中,还提到:“注《庄子》者亦有引证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云:‘庄子,字子休,号南华子’……但查今本《拾遗记》,未见‘庄周号南华子’这一条,若不是佚文,那就是注家引证有错误。注家又说,庄周隐居于曹州之南华山,故其书名《南华经》,这件事也值得怀疑。”陈撄宁先生通过考证《旧唐书·地理志》认定“南化县因庄子而得名……县名既然能改,难道山名不能改,未必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书名。”南华到底从何而起,实难确证。不过我个人怀疑,“南华”或许是像“东华帝君”一样的名称。六朝时道教上清派兴盛,《上清经》有不少神仙洞府的称号描述,“东华”就是一例。“南华”大约起于此时代。或许这种道教思潮受到过佛教净土思想的一些影响。与梁旷同注《老子》的卢景裕就兼佛教,他们或许同属北人,视庄子所在地为南方。不过以上都是臆测了.

为什么《庄子》一书又称之为《南华经》

《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周及其后学撰。庄子,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内篇为核心,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后世并称“老庄”,指称道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且中国的文人,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因终其书,“游”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庄子》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郭象的《庄子注》。清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博采众长,是较好的注本。清郭庆藩撰 《庄子集释》,吸取了晋至清注解《庄子》的成果,可谓集其大成。今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在注释和译文方面,亦颇为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