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程昱,荀彧
程煜是真心视曹操为大英雄,甘心为他出谋划策,也是处处揣摩他的意思,都是顺着他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主张。现代化来说,他把曹操看做是好老板,他自己是好员工。
荀彧一直把曹操当做汉室朝堂的长官。他内心一直视自己为汉臣,为曹操服务,就是为汉室进忠。他认为当时只有曹操有能力维系汉朝,所以用心辅佐。不过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与曹操分道扬镳。
曹操送一个空果盒给荀彧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真的要荀彧自杀吗
谢谢邀请@悟空问答
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
荀文若这个人嘛,浮人觉得非常矛盾,可以说曹操能建立如此丰功伟业,有荀彧一半功劳。荀彧虽为汉臣却有助曹篡汉之嫌,和后来的魏臣司马孚别无二致。可以说,荀彧是一个忠于汉朝的士大夫,在帮助曹操建立丰功伟业之时,又与汉朝有着藕断丝连般难以割舍的情感。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虽然在朝堂之上公然忤逆曹操,曹操是不是有赐死荀彧意思,我们来看看吧。
抑郁而死之说
荀彧在朝堂之上,在面对为曹操大开封王之门的以董昭为首的文武百官。荀彧当机立断予以驳斥: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在朝堂之上,或许曹操都没有料到荀彧居然如此忤逆。曹操在听到这样的话之后,勃然变色。而后董昭更是无礼直接针锋相对荀彧:“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但是荀彧已经失望到极点,当场退朝,意思就是告诉曹操,你要进位为王,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就不同流合污。这种行为,使曹操深恨之。终于,在建安十七年东,曹操率军南战孙权,乘机把荀彧调去劳军,把荀彧调离权利中心。而荀彧也及其不配合,托病在寿春休养,并没有随军南下,不久忧虑而死。年五十岁。这是历史上关于荀彧的一种死法,死因蹊跷。
居中持重之臣,是称王路上巨大绊脚石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可以说,曹操征战在外,荀彧则是留守后方,为曹操输送源源不断的粮草器械。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所以在曹操大本营,荀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被名士称王佐之才。可以说作为一个居中持重的重臣,荀彧的话还是有些分量的。荀彧在阻挡曹操称王后,被曹操送来一空果盒,荀彧会意后,服毒自杀。而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进位为魏公。所以荀彧不死,曹操进位颇有些困难。
结语
曹操送盒之意,意在让荀彧自裁,这是有历史依据。衮衮诸公,碌碌汉臣,唯荀文若一骨节矣。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大家觉得曹操手下的谋士里哪个最聪明
曹操是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所以他手下的超级谋士并不少,但要说能把曹操收拾的很惨,而且后来还能在曹操手下善终的谋士,那也许只有贾诩这个被三国演义所忽略的人物了。贾诩开始并没有在曹操手下干活,而是用心辅佐实力较弱的张绣,曹操南征北战准备先拿张绣这个软柿子捏,这样贾诩也就间接站在了曹操的敌对面。
当时张绣和贾诩也意识到己方的实力较弱,如果和曹操针锋相对,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所以二人选择了主动向曹操投降,张绣这次向曹操投降还是很有诚意的,曹操也很乐意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编张绣。可当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的时候,曹操心里那一点好色的征服欲却躁动了起来,他竟然在这个敏感时期占有了张绣的婶子,这让张绣脸上感觉很挂不住。所以张绣就和贾诩商议一番,决定反出曹操,贾诩还为张绣策划了一场闪电战,将曹操打得措手不及。这一次曹操被张绣打得很惨,真的是差一点就死在了张绣的刀下,如果这一次曹操真的死了,也就不会有他日后的霸业了。虽然曹操这次侥幸从张绣的反杀中逃脱,但他引以为傲的大儿子曹昂,却为了保护他顺利离开不幸牺牲,由此可见曹操此战是多么惊险。
张绣的杀子之恨曹操并没有忘记,所以没过多久曹操就开始第二次讨伐张绣, 这次曹操以强大的实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可不幸的是正当曹操准备拿下张绣之时,他的后院儿却起火了,无奈的曹操只能匆忙的撤兵返回大本营。张绣看到曹操撤退,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脑袋一热就要上前追杀曹操,贾诩劝说张绣不要追,这样追杀是要吃败仗的。但张绣这次却没有听贾诩的建议,而是一意孤行的去追杀曹操,果不其然大败而归。贾诩看到落败的张绣回来,贾诩对张绣说,刚才曹操没有败像便要撤军,这肯定是他的大后方出现问题,他要有计划的撤退回援。这样实力并没有遭受损失的撤退,曹操必然会做好撤退时后方的防备,所以你去追必然战败。现在你不要休息了,再第二次去追必胜,因为你第一次追败,曹操断定你不会再来第二次,所以曹操现在已经后路赶前路加紧撤退回援了。真如贾诩所料,张绣第二次追击曹操,将曹操的后方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后来随着各方势力局势的逐渐明朗,张绣这支较小的势力再独立存在已经不太现实了,所以当时就要面临投靠哪方势力。比如袁绍就派人来协商收编张绣,但贾诩考虑再三认为袁绍此时势力壮大,我们这样的小势力投靠袁绍后地位必然卑微。而曹操实力弱于袁绍,我们如果投靠曹操,必然会受到曹操的重视。而且曹操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个要成大事的人是不会计较我们曾经杀他儿子的仇恨,张绣虽然有所不安,但还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张绣和贾诩投靠曹操之后,果然如贾诩所预料都那样,曹操并没有报复他们,二人同样都得到了曹操的重视。
贾诩在成为曹操的谋士之后,也为曹操出了不少好建议,比如贾诩不赞同曹操的赤壁之战计划,但曹操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从而造成了赤壁之战大败的结果。后来在曹操决定性大战渭南之战时,贾诩及时献计挑拨马超的成功,让曹操的整体局势发生重大扭转。包括后来曹操在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都是贾诩暗示点化曹操,为曹操指明了其接班人的人选为曹丕,这样贾诩就间接的帮助了曹丕。曹丕沾了贾诩这么大一个人情,自然会对贾诩另眼相待,贾诩这样做也是为了让他日后能得以善终,毕竟他曾经策划参与过杀曹昂的事实。谁知道曹家人是否还会记得这个仇恨,而后秋后算账呢!所以贾诩每一步都在为自己铺路,由此可见贾诩是多么有能力的一个谋士,说贾诩是曹操最聪明谋士不为过吧!
曹操后来为什么要赐死荀文若
曹操赐死荀彧(字文若),是个伪命题。
曹操赐死荀文若的情节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曹操因荀彧旗帜鲜明反对其受魏公位及九锡礼,派人送其空食盒。荀彧早“已知操有杀己之心”,见盒中空无一物,“会其意,遂服毒而亡。”
而此情节,又采纳东晋孙盛所著之《魏氏春秋》说法。孙盛修史主观性较强,对曹操充满恶意,曾杜撰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扣在曹操头上。所以,曹操赐死荀文若的情节,也与这句丧尽天良的话一般,纯属子虚乌有。
《三国志》载:荀彧从袁绍帐下跳槽到曹营后,“忠正密谋,抚宁内外”,劝谏曹操建设根据地,迎奉天子以令诸侯,襄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胜利,最终平定北方。曹操视其为张良,由衷赞叹“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曹操在文武百官撺掇下头脑发热,打算受封魏公并受九锡。满朝文武唯独荀彧反对,曹操“由是心不能平”,将荀彧调出朝廷到前线劳军,见面时冷淡到荀彧尚未开口阐释理由,他就“揖而遣之”的地步。荀彧忧劳成绩,半年后在寿春“以忧薨”。
综上所述,曹操赐死荀彧是伪命题。荀彧是50岁时在寿春忧愤而亡的。
荀彧为何选中曹操为主公
荀彧为荀绲之子,颇具才名,史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汉末战乱之际,荀彧弃官回到家乡。他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颍川位于中原腹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他劝同乡之人逃离家乡以避难。但是百姓多留恋故土,荀彧只好率领自己宗族迁往冀州。结果确如荀彧所言,留在颍川的乡人大多被董卓部下李催所杀。实力雄厚的大军阀袁绍占据冀州后,待荀彧兄弟以上宾之礼,拟争取荀彧加盟。然而,荀彧则认为袁绍难以成就事业,遂于初平二年(191 年)投奔了势力尚不强大的曹操。曹操见到荀彧十分高兴,说:“吾之子房也。”将其喻为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张良(字子房),并授以司马之职。
不久,在荀彧的影响下,其宗族荀衍、荀悦、荀攸等亦相继归附了曹操。在军阀混战时代,“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荀彧投奔曹操集团,以及曹操欣然接纳并重用荀彧,这决非偶然,而是与双方的共同利益相关。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其一是曹操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军阀割据势力兴起。割据势力为了扩张的需要,均积极争取﹑拉拢地方的豪族大姓。而曹操因出身于阉宦家庭,被一些名士大族所不齿。尤其是曹操杀了曾任九江太守的边让得罪了当地的士族,以致陷于“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的困境。为此,曹操要扩充队伍,增强实力,必需广招人才,尤其是需要争取、拉拢有名望的士人。
这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的政治形象,而且世家大族也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世家大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以优良的家学门风世代相传,垄断着学术文化,经由察举征辟而世袭高官。他们掌握着评品人物和地方选举的话语权,其门生大多能顺利入仕,居于各级官僚职位,而这些门生对举主的知遇之恩也是终生难忘的。因此,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以及与门生故吏的关系是其他社会阶层所不可比拟的。如能争取世家大族,必然会获取大批社会精英的支持。其次,世家大族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交结,互为联姻,具有庞大的人脉关系。只要能争取、拉拢其中一支大族,就可以与其他大族攀上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荀氏作为中原世家大族的代表,世代位居高官,在士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荀彧的加盟对曹操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其二是共同的“拥汉”、”复汉”的政治目标。在军阀四起的政局中,袁绍声名最著,实力也最强;而曹操初起之时势单力薄,甚至还须仰仗袁绍的支持。
在此情形下,荀彧却做出了由袁绍幕下转奔曹操集团,这似乎有点出人意外。其实,荀彧此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其政治考虑的。荀彧作为汉末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自幼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以及受当时崇尚名节风气的影响。另外,荀彧及其宗族的社会地位,是在东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东汉政治、经济体制的受益者。因此,他对东汉王朝具有深厚的感情,“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曹操在东汉政权行将崩溃之际,散尽家财,招募人马,兴兵勤王。曹操对袁绍在反对董卓之时拥兵自重深表不满,并率兵五千出击董卓于荥阳,从而赢得较高的声誉。在会盟山东讨伐董卓时,曹操对诸军“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情况颇为不满,指责他们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这充分表明曹操在初起之时,只是为了剿灭董卓,以维护汉王室的统治,并无代汉自立的迹象。可以说,这是荀彧加盟曹操集团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荀彧与曹操合作的政治基础。 另外,荀彧与曹操合作,除了维护“汉室”的共同目标外,还与荀彧认为曹操具有出众的政治才能分不开。在当时的乱世中,荀彧认为“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所以他怀着“复汉”的决心投奔曹操,希望借助曹操的力量来恢复汉王朝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