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写律诗为何离不开“起承转合”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写律诗为何离不开“起承转合”?因为起承转合不仅仅是律诗写作的主体结构。人类自有文艺作品发布以来,几乎所有作品都遵循这一基本结构。就连西方交响乐曲也是一样,先是引子,而后渐入主题,转而进入高潮,最后再现回响,慢慢落下帷幕。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充分掌握了这一基本格式,一段田园牧歌式悠扬的曲调,把人们带入了绿水青山万花盛开,无数彩蝶翩翩起舞的春天,一则美好爱情故事随即展开。同窗共读的欢乐,十八相送的缠绵,相思相恋的哀怨,逼婚逼嫁的愤怒,一切美好的毁灭……跌宕起伏,嘎然而止!最后回响再现化蝶场面,渐行渐远。不就是起承转合,完整的表达模式?
小说也一样,开头、展开、高潮、结局,不这样,又能怎样?西方现代派试图突破这一模式,用意识流表现手法,各路情节放射展开,也满足了人们一些好奇心理,但大多数人还是无法欣赏,从头到尾,一头雾水,满脸懵逼,不知所云,最后愤而离开。难道你要怪读者观众没文化,有眼不识金镶玉?是你大还是观众读者大?是观众读者服从你,还是你要满足大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好,还是回到主题,我们以李商隐七律《锦瑟》为例,看看什么叫起承转合: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合
本诗虽标有“锦瑟”,但只是按古例取首二字为标题,还是一首无题诗,所以到底应怎么理解这首诗,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也许只有李商隐自己知道,我们也许只能了解一些皮毛而已。
好好的锦瑟,怎么就变成了五十弦了呢?
抚摸着散乱的弦柱,不由地想起了逝去的华年。
这就是“起”了。
庄周梦蝶并未迷失自我,
杜宇的真心却化成了啼血的杜鹃。
“承”前进入沉思和感慨。
沧海明月明珠有泪,
蓝田暖日暖玉生烟。
“转”入景物描写,进一步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
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追忆了啊,
可当时却只感到一片茫然!
一声叹息,结束全诗,记忆的闸门也就此“合”上。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抛砖引玉,友友们,也说说你的看法吧!
写律诗一定得转承起合吗
题目中,正确的说法应是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诗词的基本构章方法。是经历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总结而成,是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其依的是事物发展规律和一般的成诗顺序,也可以说是依诗人情感的自然律动和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成篇。
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依此方式构章而成。 律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一种形式,起承转合也是其构章的基本方法,并且大部分作品都是法度分明,简述如下:
一、什么是起、承、转、合
1、起,即诗文的起篇。在任何一种文体中都是客观存在,能讨论的只有如何起。而律诗的起法则不拘一格,较常用的有明起、暗起、兴起、引起、反起、陪起等。
2、承,即承接。紧承起句的意象、脉络作进一步的补述或拓展,写景、抒情、引事均无不可。但须与起句意象、逻辑关联。
3、转,即转折。借助起、承的铺垫,转出新的意趣,也带出作者的观点,增强律诗的厚度,扩展诗的容量。拓转往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4、合,即合笔、结束。综合全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故律诗中合往往要提气,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二、律诗的起承转合方法
律诗的构章方法主要有两种:
1、按律诗的四联依次作起承转合,即首联作起,颔联作承,颈联作转,尾联作结。(见例一)
2、以律诗的首联第一句作起,第二句为承。以尾联的第一句作转,第二句为合。中间两联则作为主题的展开,如《吟法玄微》所述:“中两联衬贴题目,如经义之大讲。”(见例二)
三、写律诗一定要起承转合吗?
律诗构章宜似山之起伏,不宜平直。故谋篇布局是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承转合则为布局的基本法则,如何开篇,如何承转,如何结句,如何关联,如何照应,都是需要考虑的事项。因此,历代诗人大都会在起承转合的框架下寻求变化,第二点所述之方法也并非定式。
而说到写律诗是否一定要依起承转合构章,首先起、承、合是必须的,否则就不能成篇。而转则在过往的作品中存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转句,二是一转再转,但均并非常态 。
如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的基本构章方法,有人说,今人创作不应拘泥于法,这我赞成。但不拘泥于法的前题还是有法,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得好: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馀,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若并而废之,亦奚以律为哉? ”
诗中的起承转合具体指什么
谢谢,我是每天一首诗。
我来回答,关于起承转合,是写诗时,必备的技巧
诗是有灵魂的生命,有气息,有肢体,有灵魂。
诗,要有主题,这是灵魂。要有起承转合,这是身体。要衔接不断,这是呼吸。
起句如同人之面庞,要鲜明,有个人特征,一望而知,所以起句要迅速入题点明主旨,承句好比人项,脖子,连接头与躯干,既承头脸又接躯干,听以承句要延伸起句的写实,又要留下写虚的由头。
转句如躯干,强大的显示,故而转句入情要推向强大。结句如四肢,既可抚脸拂发,又可伸向体外。因此,结句既要呼应起句,又要结于题外,余味有盈。 起句,多以景起,写实,起兴,承句由起句顺延而来,继续写实,这里要讲的是,写实多用名词,写虚多用动词。
但,起承句写景写实用名词是正道,也不可肆意使用,造成名词堆砌,一定要节省,一句中不超两三物,名词之外用形容词修饰。但不是说名词在起承和转合句中可同样使用,这里有个“象”的问题。
象,分物象,具象,意象。
怎么分呢怎么用呢?比如,马,是物象,就是概念上的物,白马,是具象,是感官上看得到摸得到的具体物体,烈马,是意象,是感官之外内心体会的。在起承句中,要写景,写实,用物象,具象,不可用意象。转合句写情写虚,要用意象,烘托,抒发情感不用具象。
起承句用名词写景,用形容词烘托名词的景与物,由物象到具象,起承写景写实,多用名词。而转合,尤其转句入情,写情写虚,多用动词!可以错开名词叠加,造成物象过多而移景移情造成主题分散。又可以使字词灵动,形象地塑造主题。
以上的回答,不知是否满意!
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诗词的格律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太繁琐,此处略)。我们喜欢诗词的后来者,只要按照已经确定的格式要求去学习、写作、交流就好,不必深究其规则来源(当然能真正了解和理解那就更好),也不必纠结于某个诗家的某首诗词有违背格律的问题(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能以此说事,以为格律无所谓。就如同你想踢足球,只要遵守目前的足球规则去练习去比赛就可以了,不必深究足球规则是怎么来的、合不合理,也不必因为历史上某个球星,比如高俅,比如马拉多纳人家都可以怎样踢,你也觉得自己现在也可以怎样踢,高俅那个时候的规则你不懂现在也用不上,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你也学不来,现实中你也用不上。所以不要以偏概全,把精力都投入到没有的方面上了。如果真的喜欢诗词,那就老老实实从头学起,这才是正道!当你真正弄懂了格律就会知道,格律对诗词创作不是束缚和限制,而是会使作品自带光芒,严格遵守格律的作品一定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无它,格律使然。不遵守格律去写作诗词,看似省事抄了近路,其实结果却是不被主流认可,无法交流提高,没有实际价值,从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那样既得不偿失,也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