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辟荆榛逐荷夷

开辟荆榛逐荷夷(乾隆出动大内侍卫和索伦兵,发动金川战争为了啥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6 17:11:46 浏览9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乾隆出动大内侍卫和索伦兵,发动金川战争为了啥子

《清史稿》 列传一百
... 途遇回兵,力战,皆死之。上先事发索伦、察哈尔、健锐营及陕、甘绿旗兵济 ... 移户部尚书,赐双眼孔雀翎。二月,金川酋索诺木出降,致京师。  四月,师还 ...   十三年,命从经略大学士傅恆征金川,授参赞,加太子太保。十四年,师还 ... 领。三十七年,将军温福征金川,授参赞大臣。金川平,图形紫光阁,与舒赫德 ...


《啸亭杂录》 卷九
... 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翦金川,唯赖索伦轻健之师,风飙电击,耐苦习劳,难撄其 ... 名终者,唯海超勇公为巨擘。公讳海兰察,索伦人。幼从征西域,以步卒射巴雅尔殪之,纯 ... 一人,领队大臣五人,分统满洲、蒙古、绿营、索伦、喜伯、厄鲁特、回民诸营,以为边防厄要之 ...


《清朝通志》 皇朝通志卷四
... 啰罗河等地方】 武佳氏【散处乌拉索伦等地方】 佟鄂啰氏【散处扎库塔 ... 】 鄂苏尔瑚氏【散处穆鲁卓秦索伦等地方】 罗佳氏【世居西克屯及 ... 及叶赫地方】 珠尔根氏【世居索伦及黑龙江地方】 (臣)等谨按珠尔 ... 旗人世居三姓地方任副都统征金川阵亡祀昭忠祠】 拜津氏【世居 ... 居珲春地方】 玛察氏【世居赛音及索伦地方】 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地方】 ...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 第1部分
... 承天眷,下顺人心,是以定台湾、平回疆暨金川等处,武功煌煌,前代莫比,信乎确有万年 ... 户人等,素称勇健,亦可募用。其招集打牲、索伦诸部落,及办理金匪、垦荒、榷税各事宜,一 ...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卷之六百九十五 
... 噶驻卡官兵。戕害劫掳。旋又持械进索伦游牧。在塔尔巴哈台地方偷窃。而俄 ... 任后。与臣岳钟璜、详查西南两路。惟金川居各土司之中。地势险峻。该土司郎卡 ... 如绰斯甲布、革布什咱、巴旺、小金川、党坝、五土司。与金川连界。夙被欺凌。结怨已久。又 ... 沃日、松冈、梭磨、卓克基、四土司。距金川稍远。与绰斯甲布等五土司接壤。非亲即 ...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卷之九百四十四 ... 、惟当努力收复小金川并上紧筹画进剿金川之局。看来小金川之事尚属易办若金川则一时原难把 ... 菜口粮。均照从前办理金川成例现在添派健锐火器两营及吉林、索伦西安荆州满兵。前往 ... 属易行等语。此乃情理必然之事小金川番众。既与金川离心。迎机招诱。应必乐从。看来收复 ... 小金川之事。较攻剿金川原属易办。至其番众。虽系被僧格桑 ...

郑成功是明朝的忠臣吗你如何评价

用著名学者毛佩奇先生,在他的《郑成功评传》一书中所赋予这位历史人物的评语来做结论的好,那就是四个字——忠臣逆子。

郑成功虽然出生于海商豪强之家,且是中日混血。他的父亲郑芝龙、叔父辈的郑芝豹、郑鸿逵、从兄郑彩、郑联等,皆狡诈专横、唯利是图,当南明隆武帝政权被迫依靠郑氏集团立足抗清时,这帮郑家的骄兵悍将们,以郑芝龙为首,个个打起了小算盘。而郑成功与他们不同,从小接受的是忠君爱国的教育,更深得隆武帝的青睐,赐以国姓,故郑成功后来被老百姓们尊称为“国姓爷”。

在郑芝龙一面与清军暗自接洽,一面指使郑鸿逵、郑彩所部在前线消极应付时,作为其长子的郑成功却对此表示坚决反对,父子关系一时非常紧张,郑芝龙曾下令让郑鸿逵抓捕郑成功,以便带其一起北上投清,但因后者不忍而作罢。

事态的发展果如郑成功所料,清军统帅端重郡王博洛对手握兵权的郑芝龙并不信任,竟然在觐见时,将其控制,并裹挟北还。郑芝龙此时身不由己,只好按照清廷旨意,写信希望郑家军全体归降。此时郑氏集团内部实力派们却更如一盘散沙,郑成功毅然回绝了父亲的降清要求,虽被清廷诅咒为“逆子”,却依然集中了郑鸿逵、郑芝豹、施天福等部的兵力,继续打着隆武帝的旗号与清廷对抗。而郑彩、郑联、杨耿等,却拥立鲁王监国,与郑成功分道扬镳,两支抗清武装竟然为了权力自行内讧起来,直到郑成功袭杀郑联、降伏郑彩后,厦、金根基才得稳固。

由于清军突袭郑氏老家安平,郑芝豹、施天福仓皇逃窜,致使郑成功的母亲田川夫人含辱自尽,如果说之前,郑成功与满清朝廷还只有国仇的话,那么从这时起,又添了家恨。郑成功的抗清战事,屡起屡伏,其中与张煌言部联合北伐,功亏一篑于南京城下,心腹大将甘辉、万礼、林胜、张英等全部阵亡,最为可惜。而其因种种原因,两次误期,错过了与李定国会师广州的大计,也令后人们至今扼腕不已。(近来,有些人揣摩郑成功想割据自雄,有意不与代表永历帝的李定国会师。但从郑成功一生都没有自上尊号,甚至远在台湾时,依然遥奉永历帝为主的行为看,说他有奸雄之心,还是没有依据的)。

个人努力在时代潮流面前,往往力不从心。虽然郑成功及其军队,始终奋战,但整个局面却始终没有改善,以至于郑成功多次遣使前往日本,希望德川幕府能够派军远征闽浙,以为援助,但最终依然无果。

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已经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夺取台湾以为抗清基地的郑成功,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撒手人寰。临终前,抓破面皮,以为“无颜见先帝于地下”,痛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

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中所指的“英雄”是

应该还有前四个字,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这是郭沫若为郑成功所写的一副挽联,开辟荆榛是指开拓荒凉之地,也就是台湾,祛除荷虏是指赶走荷兰殖民者。

上下联的大概意思是:(郑成功)开拓了台湾这一个荒凉的地方,建立了流传千古的丰功伟绩,赶走荷兰殖民者,实是一代民族英雄。

毛文龙的作用有多大

毛文龙是个智勇双全的将军,打仗不靠硬拼,讲究以智谋取胜,屡次袭扰后金的后方,威胁后金大本营的安全。

努尔哈赤对其极为忌惮,由于毛文龙从不与后金的主力进行大规模决战,只打游击战,努尔哈赤拿他毫无办法。

天启元年(1621年),当时担任游击一职的毛文龙,率领一百九十七名士兵,进入后金控制的镇江一带活动。

七月十四日,毛文龙探知镇江城内空虚,便率领人马趁着夜色,突袭了镇江,擒获很多后金官员。

由于这一战是明朝对后金首次取得的大胜仗,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御史董其昌赞扬毛文龙说:″使今有三文龙,奴可掳,辽可复。“

天启二年,毛文龙派出多人到后金腹地活动,鼓动当地的百姓袭杀后金人,努尔哈赤不得已下令,部下必须十人以上方可结伴出行。

努尔哈赤派皇太极和大将阿敏率大军扑向镇江,毛文龙避其锋芒,带领军队退入朝鲜与其周旋。

经过数次恶战,双方互有伤亡。孤军作战的毛文龙审时度势,退入皮岛。招募逃难的老百姓,把身体强壮的编入部队,老弱之人则从事耕作。发展壮大队伍,待机而动。

天启三年(1623年)夏,毛文龙出兵收复了金州、旅顺等地。

当年九月毛文龙又在牛毛寨和乌鸡关大胜后金军。迫使正在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山海关的努尔哈赤不得不回师救援。

天启三年十月,毛文龙又相继收复复州和永宁。

天启五年正月,努尔哈赤进攻宁远。毛文龙随即派出军队,奔袭海州和沈阳,努尔哈赤无奈,只得匆忙回援,又一次无功而返。

毛文龙给后金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有效的牵制了努尔哈赤的大量兵力,让努尔哈赤感觉如芒刺在背,时刻不得安稳。

毛文龙与汉朝的开国名将彭越极为相似,都是以袭扰敌人的后方为主要任务。

刘邦是在″飞鸟尽“,天下形容大定的情况下,才决定“良弓藏“,除掉了彭越。

而毛文龙却是在后金与大明朝相持不下的关键阶段被诛杀,这相当于帮助努尔哈赤卸下了身上的千斤重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从此再也无人能够阻挡住后金的铁蹄。

由于袁崇焕忽视了毛文龙在抗金大局中的关键作用,擅自诱杀了毛文龙。从而间接帮了后金的大忙。

导致抗金形势急转直下,从此大明朝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再也沒有了翻盘的机会。

为什么秦晋将陆浑戎等九个戎人部落全部迁居洛阳

“陆浑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2015年位于洛阳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的戎王墓地被发现,让久已消失的陆浑戎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受到考古界的高度重视。

陆浑戎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是一个原本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据史书记载,他们生活在瓜州地区,至于瓜州的位置,目前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说是敦煌,有说是秦岭的北麓,还有的认为是在华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

先秦时期,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自称华夏,华夏人以自己为中心,把四方的部落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陆浑戎就属于西戎中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西戎部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只是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分散的氏族部落联盟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势力。

在申侯联合西戎灭了西周后,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关中岐山以西的土地用来建国。当时有一部分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戎人追随平王一起迁居到洛阳附近。自此,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华夏四方的各民族,在和华夏的不断兼并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共同体。这也为后来秦汉的统一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当时关中地区被戎人占领,封给秦国以西的土地也没多少。但是周平王对秦人承诺,如果能赶走戎人,收复的土地就归秦国。从此,受到鼓舞的秦人与戎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逐渐收复了西周的故土,并找回了西周的遗民。

秦国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到了秦穆公时期变得强大起来。秦穆公选才任能,重用这些谋臣武士,继续开疆扩土,主要是向西北,辟地千里,逐霸西戎。在征伐西戎的过程中,陆浑戎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陆浑戎阻挡了秦穆公称霸西戎的雄心,但是以当时秦国的实力,面对强大的陆浑戎,多少还是有些吃力的。

为了以最小代价搬掉陆浑戎这块拦路石,秦穆公选择的方式是逼迫陆浑戎迁离。然而把这样一支强大的部落安置在哪里成了秦穆公的头疼事。就在此时,秦国东边的邻居晋国给秦穆公送来了机会。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晋惠公,此人的背信弃义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当年他和哥哥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遭遇迫害,二人被迫逃离晋国。晋惠公曾向秦穆公许诺,如果秦国能助其回国继位,他返国之后,愿将晋国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惠公如愿回国继位后,却拒绝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后来,晋国遭遇大灾,粮食短缺,晋惠公又向秦国请求帮助,不计前嫌的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顺着渭河把粮食运到了晋国,解了禁果的燃眉之急。第二年,秦国遭遇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求购粮食,非但遭到了晋惠公的拒绝,他还趁机派兵攻打秦国。

对于晋惠公这样背信弃义之徒,秦穆公忍无可忍,在熬过饥荒之后,立即发兵攻打晋国。在韩原之战中,晋国大败,晋惠公在逃跑的过程中,马车陷入泥淖,被追上的秦国士兵活捉。

秦国和晋国历来就有秦晋之好,两国互相联姻。此时秦穆公的夫人正好是晋惠公的姐姐。秦穆公原本是要杀了晋惠公的,但是碍于亲戚关系,加上夫人说情,秦穆公答应放晋惠公回国。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中没有详实的记载,但是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释放晋惠公是附加了诸多条件的。比如晋惠公回国后的当年,就把河西八城割让给了秦国;回国后第三年,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人质;第七年,晋国接纳了陆浑戎整体东迁。

作为陆浑戎来说,为什么能顺从地接受秦国和晋国的安排东迁?这个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或许是陆浑戎在秦国的威逼利诱下,不得已而为之吧。要把一个部族整体迁徙到千里之外,绝非易事,所以各方用了七年的时间来做准备。整个过程肯定是一场非常艰辛的迁徙,后来从陆浑戎国君驹支的回忆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今天的洛阳向南行,越过万安山,就进入了历史上“陆浑国”的境内。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居到这里,这一带河谷宽阔,丘陵舒缓。陆浑戎人穿着兽皮,披头散发的策马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无论是语言还是礼节,都与周边的华夏人格格不入。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他们在逐渐融入华夏的同时,还继续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一点从洛阳伊川鸣皋镇徐阳村的考古中不难发现:他们的墓葬和车马形制已经基本和中原无异,但是在车马的旁边,随葬了大量的牛羊的头和蹄子,这是西北戎人特有的习俗。

陆浑戎的东迁,无论是对秦国、晋国还是陆浑戎来说,各有利弊。对于秦国来说,尽管去掉了一个强邻,开辟了疆土,并为秦国东出中原扫除了后顾之忧。但是随着晋国的强大,陆浑戎却成为了晋国对外争霸的一个助力。曾经给秦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对于晋国而言,有了陆浑戎的帮助,在对外的战争中如虎添翼。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后来陆浑戎倒向楚国,也对晋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对于陆浑戎来说,东迁尽管离开了故土,但是进入了富庶的中原地区,从此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人们安居乐业的同时,学习华夏文化,逐渐和华夏融合。然而从此成为晋国的附庸,只能在诸侯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

南边的楚庄王也不甘寂寞,曾亲率大军北上讨伐晋国。随着楚、晋之争愈演愈烈,处于夹缝中的陆浑戎逐渐倒向了楚国一方,晋国便以陆浑戎“贰于楚”为由,剿灭陆浑戎。迫不得已陆浑戎继续向南迁徙,进入今天湖北的安陆和巴蜀地区。存在了一百余年的陆浑国就此灭亡。

虽然陆浑戎只在洛阳的伊川生活了一百余年,但陆浑戎在当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洛阳的陆浑山、陆浑关、陆浑水库、陆浑村都是他们留下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