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师糜饷

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后,为什么不给毛文龙平反?明朝宗族对当时的财政负担和清朝八旗对财政的负担哪个比较严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6 15:18:52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后,为什么不给毛文龙平反

向敬之

关于崇祯认为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之事,见于明清之间史学家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崇祯二年十二月,“上问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及射满桂三事,崇焕不能对”,于是,崇祯下令将袁崇焕讯问下狱,第二年四月磔杀于市。

崇祯并没有说袁崇焕杀错了毛文龙。毛文龙虽然抗击后金兵有功,但在皮岛割据,自成军阀,向朝廷索要巨额兵饷,也让崇祯帝感到了已成一根鸡肋。毛文龙不死,他有与后金贸易,销售违禁品的事实,同时又是防守后金进犯的有效兵力。毛文龙死了,袁崇焕与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等重新预算军费,辽东四镇确实能节省120万两银子。

袁崇焕因为“五载复辽”计划的空洞,加之皇太极借道科尔沁偷袭京师发生“己巳之变”,让崇祯帝感觉到他在背着自己与金谋和,加之袁崇焕的政敌、魏忠贤的余党进谗言,迫使崇祯帝不明真相地杀了袁崇焕。

不明真相的不仅是崇祯帝,就是计六奇也认为:袁“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明季北略》卷五《钟万里解梦》)。

计六奇把毛文龙视作大忠臣,如同南宋被秦桧冤杀尽忠报国的岳飞。但是,在崇祯那里,毛文龙被杀,只是他要杀袁崇焕的一个借口。更何况,毛文龙同时被曝出了通敌后金的丑闻,很快又出现了毛文龙养孙孔有德及其部将耿仲明等发动吴桥兵变,与明王朝进行对抗。如此以来,遑论为之平反,就是不株连九族已是皇恩浩荡。

明朝宗族对当时的财政负担和清朝八旗对财政的负担哪个比较严重

这种对比没有意义,明朝数十万宗室是消耗资源,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和产出,而八旗军是军事单位,肩负着国防任务。比如,清朝200多年,守卫黑龙江,内外蒙古,青藏和西部省份的边防军,基本都是八旗军包圆了,这对于内地民众来说,是非常大的福利。

要知道,在明朝光是守卫长城,就要征发数十万人,还要强征百万人长年累月,徭役运输粮食补给。内地还要去边防换班,就是班军制度,数十万军队来还换防,劳民伤害,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朝,八旗军把这些边防任务,全部承包了。

第2个是八旗军是军事单位,承担着大量军事任务,从平定准葛尔汗国,打败大小和卓,进击尼泊尔,保卫西藏,打击土司武装,平定张格尔入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军事远征任务。

到了1840年以后也是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八旗军为主的清军首次击败英法联军,虽然后来在八里桥战败。随后,僧格林沁打败,太平军2次北伐军,全歼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20万大军,击灭捻军,绞杀捻军首领张乐行。虽然最后在对捻军战争战死。但是,确实是连续战斗十几年不停顿。

八旗军多隆啊,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主力,随后在陕西一年打败回军数十万,建立功勋。八旗军金顺作为左宗棠远征军前敌指挥,打败阿古柏建立战功。在甲午战争唯一陆战胜利,也是八旗军依克唐阿在凤凰岭取得。

再落败军事单位,也不能与寄生虫集团相比较,八旗军事集团毕竟打下了广大的国土,同时守卫边疆200多年,奠定了我国现在的国土范围。

袁崇焕死得冤吗

导语:作为镇守辽东的明军统帅,袁崇焕之死,其实并不冤枉。

袁崇焕是明末镇守辽东的著名将领。他曾经坚守孤城,取得了宁远大捷,气死了努尔哈赤;又屡次挫败皇太极的进攻;当时的袁崇焕可谓是威震辽东。

后来,由于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影响到了辽东,袁崇焕被罢去官职,回到了内地。

崇祯皇帝即位、除掉了阉党之后,为了挽回辽东的局势,又重新起用了袁崇焕。并且,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极其信任,有求必应,期望有加。

然而,1629年己巳之变的发生,改变了一切。袁崇焕被逮捕下狱,第二年被议罪处死。

当时,明朝朝廷是经过严格审理,才给袁崇焕议罪、判处死刑的。

袁崇焕之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言“五年平辽”。

在崇祯皇帝起用袁崇焕、并亲自召见他时,袁崇焕由于离开辽东时间已久,并不了解辽东当时的情况已经大变,不是他在任时期的局势了。

袁崇焕基于原来对辽东的认识,面对崇祯皇帝的殷切期望,脑子一热,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诺言。

事实证明,这个诺言许得有点儿太大了。在封建社会里,确属“欺君之罪”。

二.暗中与虏议和。

到任以后,袁崇焕看到辽东局势已经对明朝大为不利,采取措施,积极防御,已属不易;更遑论“五年平辽”了。

为了平息辽东战事,袁崇焕私下派人去跟皇太极接触,试探有无双方停战议和的可能性。

这个行动,袁崇焕是私下秘密进行的,并没有上报朝廷。

三.通过蒙古,以粮资敌。

当时满清饥荒严重,陷入危机之中。袁崇焕却把大批粮食卖给蒙古。殊不知蒙古诸部已臣服皇太极,这些粮食经过蒙古,统统运送到清方,帮助皇太极渡过了难关。

四.擅杀大将毛文龙。

皮岛总兵毛文龙属于明朝的方面大员,对满清作战,屡立大功。虽然毛文龙飞扬跋扈,但是皮岛的明军集团对清军起着很大的牵制作用。而且这支军队久悬海外,已经是只有毛文龙一人能够有效地节制了。

袁崇焕性格强硬,见毛文龙对自己不恭,就持尚方宝剑,设计诛杀了毛文龙。

结果,袁崇焕无法有力地节制皮岛明军,使得这支军队哗变,几经周折,最后这支军队携带大量火器投降了皇太极,使皇太极大喜过望。后来,这支军队中走出了满清著名的三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这些人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苛刻猜忌的崇祯皇帝对跋扈自雄的大将左良玉都能包容,袁崇焕一介大臣,为何不能容忍一员有缺陷的方面军将领呢!

五.纵寇侵扰京师。

1629年,皇太极避过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从长城叩关而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兵锋直趋北京。

袁崇焕闻讯,率军追击清军。他认为北京城坚固异常,适于固守。当皇太极久攻不下,兵疲力竭之时,自己率辽东铁骑与之决战,定能一战歼之。

可是袁崇焕忽略了一点。京师乃国之首都,清军一旦兵临城下,势必引发人心混乱,对明朝的威信造成极大的损失;皇帝及朝廷大臣对袁崇焕势必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怀疑。

当清军在前,袁崇焕率军尾随,一前一后到达北京城下之时,利令智昏的袁崇焕丝毫没有想到:朝廷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在引清兵进攻京师了。在此危疑时刻,他竟然向朝廷提出请求:让自己率军进入北京城中,休整备战。

这简直就是找死的节奏啊。

在随后的混战中,袁崇焕所部又开炮击伤了朝廷倚重的大将满桂。不久,满桂就带伤与清军殊死搏杀,英勇战死了。

种种情况,使得朝廷不能不对袁崇焕的忠诚表示怀疑。

结语:袁崇焕是被朝廷会审以后,议罪判刑,然后明正典刑的。这在形式上属于司法程序公正,他当时也是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辩解的。

从杀死袁崇焕的刑场上,京城百姓争食其肉的情形来看,袁崇焕决定在北京城下与清军决战的计划,在军事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政治影响方面,是万万不可行的。

袁崇焕被杀后,崇祯为什么没有给毛文龙平反追封包括南明为什么也没有追封毛文龙

这个很正常,因为崇祯是个死要面子的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因为崇祯还要用袁崇焕平辽也就默认了袁崇焕的所做所为,但一发现袁崇焕根本不能完成五年平辽后抓捕了袁崇焕经过八个月的审讯后以米市资敌、私通敌酋、矫诏杀将为由凌迟了袁崇焕。其中矫诏杀将就已经说明了毛文龙的冤屈,加上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私刑没有走正常的司法程序所以也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平反。崇祯死要面子还体现在以陈新甲主持议和泄露后把陈新甲推出去顶罪的行为和南迁时被东林党戳穿的死不认账,到煤山上吊之前哪怕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过是派人收拢了魏忠贤的遗骨厚葬而不是替魏忠贤平反。至于南明不给毛文龙平反主要是满清四王中有三个出身于东江军。

卫温和诸葛直明明发现了台湾,孙权为何还要杀他们

卫温、诸葛直:最早到达并发现台湾的人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 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吴大皇帝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乘船出海,去寻找传说中的夷洲和亶洲。亶洲(疑似日本)据传就是当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和数千童男童女浮槎蹈海去寻找不死仙药的地方,徐福等人抵达亶洲后“王,不来”,意思是在当地称王,不再返回中土,在亶洲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到后来已经有数万家。三国时,亶洲人经常过海到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来进行商品交易。由于亶洲太过遥远,东吴船队很难到达,卫温、诸葛直只驶抵夷洲(今台湾),捕获了岛上的数千土著,折返回大陆。卫温、诸葛直是已知最早到达、发现台湾的人。次年,也就是黄龙三年二月,孙权以违抗命令,劳(师)而无功为名将卫温、诸葛直处死。

从《三国志》的叙述来看,彼时吴主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找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和徐福的后裔取得联系。而寻访徐福后裔的目的并未明说,从字面上看孙权派两人到海外去开疆拓土,好比后来西方人开拓海外殖民地一般,因为彼时亶洲居民已过万户,地方一定不小,但因条件所限,卫温等人无法抵达山遥水远的亶洲,只到达较近的夷洲,还掳来数千俘虏向孙权交差。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究竟有何目的?

卫温(包括诸葛直)只是孙权麾下一位不太出名的将军,却因最早到达、发现夷洲(今台湾)而名标青史。但这位对中国地理有重大发现的人物,下场却很悲惨,从夷洲(台湾)回来后的第二年就被吴大皇帝孙权以“违诏无功”之罪而下狱诛杀了。

从《三国志》的记载看,当时卫温、诸葛直接受孙权诏命是出海寻找传说中的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寻访秦时方士徐福的后代。而孙权为什么要找徐福后代史料并未明说,从字面看好像是为了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因为文中特别提到亶洲物阜民丰,居民已过万户。卫温、诸葛直虽然没能找到亶洲,却成功抵达夷洲,还掳获数千男女,顺利返航

卫温、诸葛直虽然不曾寻访到亶洲,但却找到了夷洲,还掳来数千人口。也算完成了一半任务,虽未立下大功,但成绩也算有目共睹的。孙权不给封赏也便罢了,为何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将二人下狱处死呢?

显然,卫温、诸葛直不畏艰险出海远航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抑或另有隐情?究竟是何原因让对中国地理大发现作出重要贡献的东吴二将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白白丢了性命呢?

他俩虽未圆满完成任务,但也算完成了一半。虽未能找到亶洲,但却发现了夷洲(台湾),即便没有功劳,辛劳总有吧?咋说也罪不至死呀 ?由此可见,孙权派二人出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找到夷洲,他最想要找到的是亶洲。

亶洲就是今天的日本,亦称瀛洲。当年秦始皇被方士徐福忽悠,派船队载着徐福和数千童男女及大量金银财宝出海为他寻找不死仙药,结果徐福抵达亶洲后却不回来了,而是在那里定居下来......孙权派卫温出海当然不为开疆拓土, 他就是为了寻找到徐福后裔,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和秦始皇一样,都是想得到那长生不老的仙药。

顺着这个思路,卫温和诸葛直的悲惨命运就不难理解了。孙权派你俩率万余将士出海远行,是为了到亶洲去寻找徐福后裔,再从他们那儿求得不死仙药,而你俩却避重就轻、避难趋易,就近到夷洲(台湾)去绑了数千土著男女回来销差,孙权内心的失望与恼怒可想而知,所以随便给安了个“违诏无功” 的罪名将二人斩杀。他当然不好明说二人是因为没有到达亶洲,没有找到徐福后裔,更没访求到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才被自己严惩的......

孙权布置任务时说的含混莫名,卫温、诸葛直不明就里,死得有点冤

自古以来,多数帝王对如何长生不老均有浓烈兴趣。秦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清雍正帝都曾遍寻民间秘方,打坐炼丹,吞服“仙药”,只为延年益寿,最好是永远不死,永享万代之福。吴大皇帝孙权虽然只是偏安一隅的小霸主,但也未能免俗。

彼时魏、吴、蜀三足鼎立,东吴盘踞江南,时刻受到北边强大曹魏的威胁,与西边的蜀国也貌合神离,明争暗斗不断,在天下未定,攻伐不休、国不泰、民不安的时候,孙权还不能说自己要继承秦始皇的遗志去干些劳民伤财、虚无缥缈的事,譬如到海上去求取不死仙药的事他只敢想,却不敢明说。

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成了“千古一帝” ,在国力达于极盛时,派徐福、栾大等方士出海求取仙药也曾饱受诟病、质疑,何况你孙权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之君,你若明说,张昭等软硬不吃的老臣不群起反对才怪。

所以孙权非常有可能以远征夷洲、亶洲为幌子,派卫温、诸葛直二将去海外寻访秦汉遗民,最终目的是求取不死仙药。

在布置任务时,孙权肯定把开疆拓土和掳掠人口的事放在首位,但也顺便提了下到亶洲寻访徐福后裔,顺便向他们买点长生不老药回来的事。因他不便直说,语焉不详,卫温、诸葛直不明就里,按他交代的表面意思去执行了,却忽略了其内心最在意之事——到亶洲求取不死仙药,这自然让孙权失望加恼怒。

如果卫温、诸葛直善于揣摩孙权的真实想法,察觉到孙权是让他俩出海寻药,在没有找到亶洲及徐福后裔的情况下,他俩是决不会轻率返航的,一定会往更渺远的海上驶去,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彼时孙权已经年过半百,在古代已经是老迈不堪的衰朽之年了,他定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来日无多。所以急欲和自然规律鏖战一番,所以才不惜工本打造海船,派卫温率万人出海求取能长生不老的仙药。

而卫温、诸葛直都不是点头会意之人,都没有将孙权的心思猜透,他俩不畏艰险,劳师远征,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海上漂泊,最终发现了夷洲(台湾),似乎完成了孙权布置的一半任务,但却没有找到亶洲,没见到传闻中的徐福后代,没有能满足孙权内心最在意需求 ——长生不老仙药,最后落得个以“莫须有罪”被下狱处决的悲惨下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插图源自网络}

为什么曾国藩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曾国藩取得什么重大成就了?是发明创造了什么?还是创立了什么思想理论?是复兴了大清王朝?还是支持了民主共和?不就是凶恶残忍地镇压了太平天国,使满清政权得以苟延残喘一会吗。另外写出一些为追求自己利益荣华富贵如何为人处世的投机文章吗。还有什么?

袁崇焕杀毛文龙真的像如当年明月所说,是看毛文龙不顺眼吗还是另有原因

至少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崇祯元年的平台召会后,即便面对朝中几乎一边倒的怨怼,袁崇焕也并没有决定杀掉毛文龙,而是采取观察之后酌情而定的策略,毛文龙最终被杀是因为各自的现实原因击穿了对方的谈判底线,没有调和的可能。

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人恩怨,毛文龙治下均属自家势力,性命和皮岛都是侥幸捡来的,靠自力更生起家,发展到当时的规模很不容易,所以从自身利益来讲,毛文龙肯定不想交权。

更严重的是,自魏忠贤畏罪投缳之后,毛文龙在朝堂的地位岌岌可危,满朝文武“无不以为虑”,这时候毛文龙要是做个乖宝宝,等待他的恐怕就是调任然后赴死,这和后来祖大寿不敢去京师是一个道理,自身沦为明廷的忌惮,甚至欲除之而后快,毛文龙朝中有眼线,这些消息他当然知道,而且他又不傻,怎么会看不透局势,这种条件和环境下,皮岛和手下官兵就是自己的保命手段,怎么会交权呢。

袁崇焕初时朝中安慰大家说:此事稍缓,慢慢来。这茬才暂时遮过去,其实袁崇焕当时就已经有了打算,只不过没在朝堂上说而已,一是人多口杂怕惊了毛文龙,二是当时并没有打定主意必杀毛文龙。

毛文龙虽然在能力方面难比李成梁,但二人的苦衷却颇为相似,想活命就只能耍些手段,比如养寇自重,如果毛文龙想对得起明廷,忠贞爱国爱名节,那很容易,把脖子洗干净伸过去就行了,被言官们弹来弹去的,脑袋自然很快搬家,罪名自然不缺,人干的事没有挑不出毛病来的,更何况毛文龙又不是圣人,和袁崇焕一样,某些事干得确实欠妥。

袁崇焕与毛文龙没有个人恩怨,袁崇焕动杀机的唯一原因就是海陆一盘棋的统筹思想,用袁崇焕的话讲,毛文龙可用则用,不可用则杀之,这是初次平台召会袁崇焕回府邸后和兵部尚书钱龙锡吐露的计划。

真正的起始要从两个人讲起,其一自然是袁崇焕,其二就是从荷兰人手中收复澎湖列岛,迫令荷兰海军司令投降的孙国帧。孙国帧以此战功攥拔登莱巡抚,却被《明史》暗喻巴结阉党上位,其实那时候满朝文武都是人在矮檐下的状态,有人巴结阉党是因为谋求高就,有的则只是要保命安安稳稳活着而已,目的不大一样。这就好比戚继光巴结张居正,胡林翼违心巴结官文一样,都是为了一展抱负干点正事。《明史》中讲的是袁崇焕要革去登莱巡抚官职,其实孙国帧是因为“袒护”毛文龙才被弹劾罢官的,毛文龙有些不着调,做为“军区司令”,没有申请的情况下,擅自带兵40船登陆登州索饷,估计皇帝想想就后怕,所以一经言官弹劾,崇祯立刻就把孙国帧拿下。

这个责任在御史毛九华而非袁崇焕,袁崇焕的意思是正好辽东巡抚毕自肃死掉,顺便把已缺巡抚的登莱改为协镇,做为皮岛的依托或说大后方,主要就是通过钳制,达到事权从一的目的,只是倒霉了王廷试刚上任就被革职了。

有什么好处呢?对登莱施行海禁,以便核查东江钱粮,其实该多少还多少,只不过因为路线的改变,袁崇焕在资源上可以控制皮岛,以前是登莱直达,袁崇焕则建议由山海关到觉华岛船运至旅顺最终达到皮岛,再设东江饷司进一步核算实际耗用和费用合理性,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钱粮掐住毛文龙的脖子。

至于朝鲜,自后进贡路线避开皮岛,走觉华岛辽西一线等等,这样一来达到了控制资源的目的,使皮岛成为绝岛,毛文龙面临两条路,急流勇退或者负隅顽抗,其实两条路的最后结局是一样的,只要毛文龙放权,必死无疑。

连当时的朝鲜人都分析出来了,这是袁崇焕想对毛文龙不利。

毛文龙的意思是:

“我知道袁崇焕怀疑我不受节制(其实是皇帝和袁督嫌弃靡费太多,战功太少,相对来说不划算),我觉得节制东江是好主意,但是对皮岛补给颇为不利,以前登州到旅顺半天就够了,即便这样我也觉得慢,走山海关一线的话需要借助东南西北各种风,算没算过要等多少天才行,运到皮岛的话,按时间算,一年仅能运送一次,10万粮食只能剩下六七万,我还得照10万签收才行,否则明年的粮食没人给送了。”

袁崇焕不大厚道的是还想让毛文龙以辽东镇江(丹东)为陆基,直面后金兵锋,为什么说不厚道呢,和送死没区别,不同于己巳之变的依城反击,真正大规模长期野战无论毛文龙还是袁崇焕都没戏。

早在天启元年毛文龙就曾有过所谓的“镇江大捷”,但那是偷袭而已,后金部队一反击,毛文龙立刻就跑到朝鲜去了,真心打不过,如果毛文龙按袁崇焕的计划去做,必死无疑,打打不过,真正被包围逃逃不出,被围死没人有能力来救,逃皮岛逃朝鲜?打一次跑一次呀,开玩笑。

这一系列作为让毛文龙直接撕破脸,带着40船士兵到登州索饷,其实谁都不敢给,毛文龙也知道,他只是示威而已,气急之下说的也很过分,又是拿下朝鲜,又是拿下南京的,在那年代,这话论个死罪很正常。眼看毛文龙“翻坑”,这个节骨眼上袁崇焕虽耿耿于怀,但却不敢直接弹压,只能尽力筹措粮饷,实则当时已动杀机,因为不光如此,在见面会上二人也是不欢而散,袁崇焕想大权独揽,但有毛文龙在至少东镇是别想了,而且毛文龙虽然牵制作用极大,但拿得出手战功太少,和他靡费的钱粮相比不成比例,至少当时的崇祯和袁崇焕是这么想的。

后来袁崇焕双岛之行,二人再生嫌隙,毛文龙早就因为袁崇焕的掣肘而不满,在饭局上直接抱怨小人作祟,若是一切军备物资能够到位的话,让他出力并不困难,到了晚上的酒局,袁崇焕夸崇祯,毛文龙夸天启,袁崇焕说收复辽东,而毛文龙说宁远都是废物,东江将士几千人就能烧了东夷。以后几次交谈,甚至聊到深更半夜也都是无果而终,最终袁崇焕劝退毛文龙,让他去西湖养老,毛文龙不从,因为这是必死之路,但袁崇焕却说朝廷自有替代你的人,结果还是不欢而散。对于袁崇焕要求毛文龙接受自己节制、整肃军营核查人数、设立饷司的要求,毛文龙一口答应,但是没想到袁崇焕真的想直接架空他,马上反悔,袁崇焕又退一步以旅顺为界,各行政令,并说自己马上要返回宁远,毛文龙听后大喜,以为最终还是个不了了之的结局。

毛文龙所没有想到的是,袁崇焕又是赏银十万,又是分界自治,又是要回宁远,其实只是让毛文龙降低警惕,看到一切均以奏效,所以邀请毛文龙岛山一行,结果毛文龙进了袁崇焕官兵的包围圈,自己人并挡在营外,袁崇焕历数毛文龙十二罪状,毛文龙不愿认罪伏诛,但袁崇焕则说不杀你,这东江便不是皇帝的土地,遂令部下将毛文龙斩首。

这是过程,由字面来看,毛文龙主要是不肯放权,而且拒绝监管,包括核查兵员等等,前文讲过,毛文龙放权的话只能一死,说是杭州养老,其实回到内地满朝文武弹劾之下,崇祯也抗不住,更何况崇祯也早就看毛文龙不顺眼了。袁崇焕看毛文龙不顺眼主要是因为毛文龙对自己海陆集权的掣肘,听调不听宣的模式无论崇祯还是袁崇焕都无法接受,毛文龙掣肘后金的作用毋庸置疑,否则皇太极不会听说死讯后行祭祖大礼,但是毛文龙尤其在收复失土的作用方面,崇祯和袁崇焕都认为其发挥的不够,而在东江消耗的财力、物力却实在惊人。

袁崇焕以往的承诺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能达成,而那时的崇祯也不再相信袁崇焕了,只是不想自打耳光而已,己巳之变的发生让崇祯及时止损,不再一味奉行所谓的筑城推进计划,一是没有能力在后金强兵之下再行修筑之事,二是按当时的明廷财政来看,根本支撑不起,最终被弃用的袁崇焕,他的大罪中也多了一个谋款斩帅,算是一命还一命吧。

可惜袁督和毛帅生在那个年代,又遇上崇祯这种皇帝,所以下场可想而知,用人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信什么,恨不得跪下磕一个,短时间内反复后,则恨不得生食其肉,属于抽搐型性格,仨人都是时代的悲剧,但说实话,死得都不冤,一点都不冤,那个年代有那个年代的规则和法律,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这是死罪毫无争议,别的罪名甭提,一条就够了。毛文龙别的罪名不提,听调不听宣就够死罪,也不用提别的,所以单按罪名来说,死的都不冤,崇祯帝,真懒得说,他不死就没天理了。至于权衡之道的争论,正反两方是一辈子都掰扯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