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相传南诏国士兵个个堪比特种兵,是真的吗为何小小的南诏能让大唐很受伤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写道: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这段话描述了天宝年间大唐与南诏国之间战争的悲惨景象。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之朝,在对外战争上从不手软。怼突厥,怼吐谷浑,怼高丽,怼吐蕃,怼......。周边的国家几乎被大唐怼了个遍。
唐天宝十载(751年)七月,大食的数十万大军,兴匆匆的准备来大唐一游,都被唐朝的几万人马打的再也没有觊觎东土的念头。
那么为何一个小小的南诏国,就让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唐军折戟马下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南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首先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事制度。
均田制,据《蛮书》记载:每家每户按“双”(即位唐亩五亩)授田,上户授田三十双,中户下户依次递减。每家的丁壮都有作战义务,在战时,士兵以邑落远近编为东西南北四军,每军或一千人或五百人,每四军设置一军将统率。南诏的军队编制为“府”,按照府的规模,可以分为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个等级。而每个等级的最高长官在《新唐书·南诏传》中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大府主将曰演习,副曰演览;中府主将曰缮裔,副曰缮览;下府主将曰澹酋,副曰澹览;小府主将曰幕捴,副曰幕览。府有陀酋,若管记;有陀西,若判官。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就是农兵合一。农忙的时候,就解甲归田,进行生产。到了农闲季节,大家就操起家什练兵。这大概相当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几大建设兵团。其实,南诏的这一套制度,完全师从于大唐的府兵制。只是在制度细节上略有区别而已。
只是后来因为唐朝的疆域实在太大,而对外战争又相对较多。府兵制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后来弃之不用而实行了募兵制。
但是南诏因为国家较小,士兵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其他地方去战斗,基本上战斗胜利后老婆一句:XXX,回家吃饭啦。基本上不会耽误吃顿热饭。这也是为何府兵制在南诏开花结果的缘由。而府兵制的实施,也为南诏和大唐的战斗中取得了优势。
其次,士兵的选拔。
理论而言,既然是府兵制,那么每一个适龄青年都可以并应该成为正规军。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在《蛮书》当中,对南诏士兵的选拔有着一套严整的规则。
规则如下:凡试马军,须五次上。射中片板,为一次上;中双庶子,为一次上;四十步外走马据颇柱,中斗子,为一次上;盘枪百转无失,为一次上;能算能书,为一次上。试过,有优给。步卒须为五次上。玷苍山顶立旗,先上到旗下,为一次上;蓦一丈三尺坑过,为一次上;急流水上浮二千尺,为一次上;弄剑,为一次上;负一石五斗米四十里,为一次上。已上一一试过,得上次者补罗苴也。大致的意思甭管你是骑兵还是步兵,想来当兵都要至少五科优秀。而这个几项,在古代那简直就是妥妥的特种兵的入门测试,可想而知能通过这样严格选拔标准的士兵会精锐到何种程度。
而且,南诏还真有士兵中的士兵,这就是南诏的精锐——罗苴子。这罗苴子也就和我们现代的山地特种兵没差了。
制度有了,兵马有了,按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则,接下来,就是要打造精良的装备了。
南诏作为中国世代的邻邦,和中原的交流一直非常密切。再加上境内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冶金水平相较于大唐也是各有利弊,甚至不遑多让。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铎鞘、浪剑和郁刃三种宝剑。
在《蛮书》中记载了这几种宝剑的制作过程:铎鞘者,状如残刃,有孔傍达,出丽水,饰以金,所击无不洞,夷人尤宝,月以血祭之。郁刃,铸时以毒药并治,取迎跃如星者,凡十年乃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锻造要用毒,淬火要用马血,可谓剧毒无比,触之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王所佩者,传七世矣。虽然普通南诏士兵不可能人手一把宝剑,但是作为制式的作战武器——南诏剑,也是百锻良品,非一般刀剑能比。
除此以外,南诏的其他武器制作也异常精良,完全不次于唐朝军队。在几次和大唐的作战中,并不落下风。
但是,南诏的国力和唐朝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一时能抗衡大唐,但是在唐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打击之后,南诏遭到了重大损失。此后再也不敢与大唐为敌。
南诏国真的存在过吗位于今天的哪里
有这么一个九隆神话:大概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哀牢山下有一个名叫沙壹的妇女,在水中捕鱼时接到了沉木,怀孕生下了十个儿子,后来沉木现出龙身并且还会说话:“你为我生的儿子呢?”一下子其中的九个儿子被吓跑了,只有最小的儿子坐着走不了,龙就舔了他的背。当地的语言称背为九,称坐为隆,就给小儿子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很有统领族众的才能,又善于统兵作战,兄长(各部落首领)们一致选举他做了第一代哀牢国王。
现在的九龙雕塑可能的九隆的谐音吧。
一直到了公元69年,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古国的一位国王叫柳貌的,他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大汉王朝于是顺势在哀牢古国的旧地设了“永昌郡”,以便于管理,史称“绥哀牢,开永昌”。
只是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哀牢古国慢慢的消失了。
南诏国的始祖叫蒙舍龙,蒙是姓,舍龙是名字。他是隋唐时期哀牢乌蛮蒙族人的首领,为了抢地盘,争夺人口,牛羊,水,和别的部落干仗,结果干不过别人,于是就只能跑路了,跑到哪里了呢?带着儿孙,还有族人跑到了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县),邪龙川是个很好的坝子,很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于是他们便慢慢的积攒力量。只是蒙舍龙这么都没有想到,他的一次跑路,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会成为雄霸西南的强国的国王。
南诏国是如何被大理国取代的
南诏国并不是被大理国取代的,他俩中间隔了三个国家,分别是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南诏国就是被大长和国取而代之的。
南诏国【738-902】
云南洱海地区居住的乌蛮有六大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
其中最南的就是蒙舍诏【南诏】,偏南一点的是蒙巂诏,东边的是越析诏,西北的浪穹诏,西边的邆赕诏,东北的施浪诏。
蒙舍诏的首领细奴罗在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建立大蒙国,称奇嘉王,首府在巍山,蒙舍诏始终依附唐朝。而其他五诏在唐仪凤三年【678】先后被吐蕃征服,唐开元十七年【729】,大唐击败吐蕃,蒙巂诏、越析诏和蒙舍诏一起依附唐朝,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三诏依旧依附吐蕃。
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的皮逻阁吞并其他五诏,统一六诏,次年迁都太和城,唐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迁都羊咀咩城【大理城】,贞元十年【794】被唐封南诏王,大众十四年【860】世隆改国号大礼国。乾符五年【878】隆舜改国号大封民。天复二年【902】末王孝哀帝舜化贞死,清平官郑买嗣杀害八个月大的太子取而代之,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灭亡。
大长和国【902-928】
郑买嗣的始祖郑回是唐相州人,曾任西泸县令,至德二载【757】被南诏俘虏,因为学识渊博而被重用,任清平官,被阁罗凤赐名蛮利,先后为凤嘉异、异牟寻、寻梦凑之师,子孙世代任职清平官,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
郑买嗣在南诏第九任王隆舜在位时就图谋篡位,指使隆舜的近臣杨登弑君,在到舜化贞死后,郑买嗣杀尽蒙氏亲族八百余人,取代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大长和国历三代三任君主,郑买嗣孙子郑隆亶在位时,被杨干贞弑杀,杨干贞扶植大长和国的清平侍中赵善政为傀儡君主,建国大天兴国。
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6】
杨干贞自称是南诏末王舜化贞的遗腹子,在大长和国任职东川节度使,勾结清平官赵善政杀害诸郑,扶植赵善政为君,建立大天兴国,仅仅十个月,杨干贞又杀害赵善政,自己立国大义宁。
但是杨干贞也仅仅做了两年皇帝,在930年就被弟弟杨诏囚禁,杨诏自立,杨氏在南诏境内并没有统治基础,加上杨氏兄弟暴虐,国内纷乱四起。
白蛮段思平趁势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并和国内各大世族达成协议,起兵击败杨氏兄弟,消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大理国
在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的前夕,从南诏灭亡到大理建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频繁更迭,郑、赵、杨三家没有正确认识到联合其他世族共同图谋才能稳定局势,因此都毫无例外遭到其他世族的扑灭。
段思平吸取教训,积极联络其他世族,例如董家、高家,滇东三十七部等等,获得多数世家的支持,并通过散布谶语获得国人的支持。
准备妥当的段思平在937年起兵,取得胜利建立大理国,仍以羊咀咩城为都城。称帝后的段思平兑现诺言,分封功臣,董家掌控宗教,高家参与国政,恩裳滇东三十七部,废除杨氏苛政,减轻赋税徭役,并大力推崇宗教,加强段氏的合法性权威性。
与功臣共享富贵的段思平没想到的是,子孙不争气,竟然被高氏架空,让大理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王朝。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南诏国为什么和唐朝争安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唐朝的安南都护府做为唐朝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机构,属岭南道。唐高宗调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所以安南本来就是属于大唐的地盘。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唐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向土人强买牛马,一头只与盐一斗。土人怨怒,引导南诏兵,骚扰安南境。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诏兵合三万人,攻破交趾。咸通四年,南诏再度攻破交趾,杀掠十五万人。
下面我就说说南诏国以及与唐朝的恩怨。
一、南诏国的前世今生
周之季世,楚威王曾遣将军庄蹻到达滇池,遂王其地,子孙相继称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年),取滇王国置益州郡,东汉明帝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北)。蜀汉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郡治宛温,今云南砚山西北)、云南(郡治弄栋,今云南姚安北)二郡,以后南朝又增置不少郡县。
但东晋南朝对西南土著居民,基本上采取诸葛亮的“纲纪初定,夷汉粗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的羁縻方针,但求民族之间相安无事。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乱梁,梁宁州刺史徐文盛于宁州召募得劲卒数万人赴建康,徐文盛一走,梁在云南的统治便告结束,云南郡县次第为酋豪所占据。
时有豪酋爨瓒跨据一方,隋朝曾遥授刺史。爨瓒死,子爨震、爨甑分统其众。隋文帝灭陈,招怀南宁,以爨酝为昆州刺史。唐高祖武德(公元 618—626 年)初,又以爨酝子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唐太宗在位时期,唐的势力曾进入西爨,“开青蛉(今云南大姚)、弄栋(今云南姚安)为县”(《新唐书·南诏传》。
两爨的分布地区,自“石城(南诏改唐郎州为石城郡,今云南曲靖西北)、昆川(今云南昆明)、曲轭(今云南嵩明南)、晋宁(今云南晋宁东北)、喻献(未详)、安宁(今云南安宁)至龙和城(今云南禄丰东南)谓之西爨;在曲靖州、弥鹿川(今云南泸西、弥勒一带)、升麻川(今云南寻甸一带),南至步头(今云南个旧西南,红河东侧),谓之东爨”(樊绰《蛮书》。
西爨被称为“白蛮”,东爨被称为“乌蛮”。乌蛮分为七个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
“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蛮也,五姓乌蛮也”。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白蛮“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新唐书·南诏传》。勿邓地方的乌蛮、白蛮以衣服颜色作区别,其他地方的亦当以衣服颜色作区别。乌蛮居住的地区杂有少数白蛮,白蛮居住的地区自然杂有少数乌蛮。虽说按居住地区分为东爨、西爨,实际情况恐怕是错综复杂的。
爨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每岁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新唐书·南诏传》,大鬼主之上还有都大鬼主。
爨弘达死后,有白蛮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他袭杀了乌蛮首领孟聘、孟启。两爨大鬼主爨崇道又袭杀了爨归王。爨归王的妻子阿妊,是乌蛮部落首领的女儿,请求乌蛮出兵替她报杀夫之仇。白爨内乱,南诏乘隙出兵袭杀爨崇道等,并兼并了滇池地区。
上面是说当南诏势力刚推进到滇池地区时的情况。
在洱海周围,又是一个多民族活动中心。在隋唐之际,这个地区部落势力的分布,也是非常分散的,《通典·边防典》说:“其西洱河……其地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处山川,不相役属。”可见当时洱海地区还处于非常分散的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力量出现。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唐检校南宁州都督韦仁寿慰抚西南,曾率兵五百人到达西洱河流域。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7 年),西赵(在西洱河北)酋长赵磨曾率万余户归附,唐于其地置立明州。贞观二十二年,唐的势力向西洱河推进。
后来吐蕃兴起,役属了西洱河流域的乌蛮、白蛮部落。由于吐蕃、唐两大势力都向西洱河流域扩展,因此居住在洱海周围的部落就有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的必要。
环绕在洱海周围,一共有六个部落,部落的渠帅称为“诏”,因此称为“六诏”。这六个诏是:
一、蒙舍诏,居住在今云南巍山蒙化坝。
二、蒙嶲诏,居住在今云南弥渡。
三、越析诏,居住在今云南宾川西南宾居街。
四、浪穹诏,居住在今云南洱源。
五、避赕诏,居住在今云南洱源东南废邓川县界。
六、施浪诏,居住在今云南洱源蒙次山下。
因为六诏之中蒙舍诏居地最南,故称“南诏”。开始时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壹”(《资治通鉴》唐开元十六年)。强大的吐蕃时时侵犯六诏的邻近部落。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 703 年),吐蕃赞普的势力,曾到达绛域(今云南维西、丽江一带),并于其地置神川都督(今云南中甸),向西洱河一带的部落征收贡税。
在这种外来力量的压迫下,当时西洱河一带的部落就有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吐蕃贵族奴隶主的要求。而这时六诏名义上都受唐羁縻,六诏中南诏和唐的关系尤为密切,武则天时,南诏部落渠帅逻盛炎来唐聘问,病死在长安。
从唐玄宗开元初年起,南诏渠帅皮逻阁开始兼并五诏,到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基本统一了六诏。开元二十六年,唐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表明了唐对南诏统一事业的支持。皮逻阁筑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作为南诏的政治中心。自此,南诏一方面抵御来自西北方的吐蕃的进犯;另一方面,又陆续兼并滇池、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各部落。
从“数十百部落”,“无大君长”形成为“各擅一州”(《唐会要》卷九十八《昆弥国》)的六诏,这是一个进步;从六诏合并为南诏,进而统一了广大的三迤地区,使三迤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南诏与唐朝的恩怨
天宝七载(公元 748 年),南诏王皮逻阁死,子阁罗凤嗣立,袭爵云南王。南诏与唐本来很和好,可是当时唐朝廷腐败,地方大吏贪暴,“征求无度”。阁罗凤忿怒,于天宝九载起兵进攻唐姚州(治姚城,今云南姚安北)都督府,杀唐云南太守张虔陀。
天宝十载,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大败于西洱河,死者六万人。阁罗凤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得不和吐蕃联合。吐蕃赞普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兄弟)”,号为“东帝”。
天宝十二载,唐统治阶级征发岭南五府之兵,由姚州都督贾瓘带领,进攻南诏,结果全军溃败,贾瓘也被生俘。十三载六月,唐王朝又遣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兵七万,进攻南诏,被阁罗凤引诱至龙尾城(今云南下关),全军覆没。唐统治阶级发动的几次战争,都失败了。
安史之乱以后,南诏常和吐蕃联军侵扰唐的西川一带边境。只是由于吐蕃贵族对南诏“责赋重数”,又“悉夺其险立营候”(《新唐书·南诏传》,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南诏主异牟寻想摆脱吐蕃的役属,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 793 年)致书西川节度使韦皋,表示愿意附唐。
次年与唐使者在点苍山会盟。会盟后自将大军,败吐蕃于神川(金沙江),烧铁桥(云南中甸西南金沙江上),取昆明城(今四川盐源)。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异牟寻配合唐军,连破吐蕃兵,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南诏与唐恢复了和好关系,取得了对吐蕃作战的空前胜利。
到了唐太和三年(公元 829 年),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专事聚敛,不懂军事,“障候弛沓相蒙”(《新唐书·南诏传》。南诏权臣蒙嵯颠乘机举兵,袭破唐的嶲(治越嶲,今四川西昌)、戎(治僰道,今四川宜宾)、邛(治邛,今四川邛崃)三州,接着攻入成都外郭,留居十日,“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及大度水(大渡河),嵯颠谓蜀人曰:‘此南吾境也,听汝哭别乡国。’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资治通鉴》唐太和三年)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唐安南都护李涿为政贪暴,向土人强买牛马,一头只与盐一斗。土人怨怒,引导南诏兵骚扰安南境。懿宗咸通元年(公元 860 年),安南土人又引南诏兵合三万人,攻破交趾。咸通四年,南诏再度攻破交趾,杀掠十五万人。
咸通十年,南诏兵又大举入蜀,次年进围成都,在唐军民奋起抗击下,方才退走。直到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出兵追击南诏军队至大渡河,并于南诏入蜀要路修筑城堡,派兵戍守,从此南诏不再内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朝廷商议与南诏和战大计,宰相卢携、豆卢琢说:“大中之末,府库充实。自咸通以来,‘蛮’(南诏)两陷安南,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度支、户部、盐铁,谓之三使)内库由兹空竭”(《资治通鉴》唐广明元年)。南诏的扰边,成为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南诏自蒙嵯巅专政以来,由于对外攻掠的需要,“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新唐书·南诏传》。使南诏贵族在战争中集积了大量财富,南诏的自由民阶层则急剧分化,一部分人上升为富裕的统治阶级,一部分人破产下降。南诏社会的阶级变化,也反映到统治阶级上层,在南诏主世隆时期,大将段宗膀杀摄政蒙嵯颠,南诏权力落入段氏手里。公元 897 年(唐昭宗乾宁四年),南诏主隆舜又为其下所杀,子舜化真立。公元 902 年(唐昭宗天复二年),舜化真病死,子幼,南诏大臣郑买嗣秉国政。未几,买嗣杀幼主,并灭蒙氏,南诏亡。
南诏自公元 737 年皮逻阁统一六诏,到公元 902 年国亡,立国凡一百六十六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