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顿首和稽首怎么区别
感谢邀请。
“顿首”和“稽首”,有些微区别。具体讲,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周礼中的区分,来自“九拜”。
《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
《注》云:“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
这样说,似乎没啥区别。 《周礼疏》讲得就更清楚一些:“二种拜俱头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故以叩地言之,谓若以手叩物然”——像用手指弯曲起来用关节敲门敲桌一样。
《尚书.舜典》曰:“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疏》云:“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
“太祝”就是“大祝”。这个解释,与前同。 (稽首是这样?)
第二种,战国时期对稽首的解释。
《荀子.大略》说: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注》曰:“稽首,亦头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颡,则头触地。”
荀子所说的这个动作,现在仍能见到——以双手手背贴额,叩至手触地,头仍紧贴手背。
颡(sǎng),即额。稽颡,即前面说的叩首。
《公羊传.昭二五年》载:“再拜颡。”《注》曰:“颡者,犹今叩头也。”
这第二种说法是——叩首,也就是顿首,以头触地;稽首,以手触地,头触手。
(这是顿首?)
按照第一种说法——稽首、顿首都是跪拜,且头都着地,只是稽首头触地时间长;顿首头触地即抬起。按照第二种说法,还都是跪拜,稽首头不触地,触手;顿首,头触地。
这两种哪种准确呢?很难判断了。但毕竟有所区别就是了。
《周礼》在前,稽首为“九拜”之第一拜,更隆重看来说得通。 但过了几百年,战国时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这或许与孔子悲叹的“礼崩乐坏”有关。 (米芾说顿首再拜)
不过,从那以后,人们似乎认为“顿首”更虔诚和恭敬了。于是,书文,皆以“顿首”结尾——唐代柳宗元给皇帝上表,最后说:“臣宗元诚恐成惧,顿首顿首,谨言。”他不说“稽首”,看来是觉得那么说不够恭敬。
《周礼》中所云“九拜”,具体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裒拜、肃拜等。
什么场合磕头磕一个,什么情景下磕三个呢都有什么说法吗
谢邀
一, “磕头”叫“叩首”,是古代重要礼仪之一,也是人人必须要学会的。磕头仔细说来里面的道道很多,有“一拜一叩“丶“三拜九叩”等等。
单讲“磕头”,磕头个数也有讲究,磕一个头是见了长辈时的见面礼,拜年就是磕一个,在室内磕头要对着正面的桌子磕,不能面朝长辈磕。磕三个头是祭神,如春节“辞灶王”仪式和年初夕的祭天祭地仪式都是磕三个头。
二,磕头的做法是,先右腿向前边半步,然后两腿弯曲,左腿先跪,然后右腿跪,同时两手伏地,然后磕头,然后先起左腿,站立。表情要肃,动作节凑要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