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苏真正的老家三苏镇为什么鲜有人知
- 苏轼苏辙的名字含义是什么仅仅是美观,为了字的偏旁一样吗
- 文学史上,除开三苏外,还有哪些著名的父子
- 历史上苏家父子三人,鲁迅三兄弟在文学上谁更强
- 史上的三曹和三苏,哪个文学成就更高,哪个更令世人赞誉
- 我国从古至今都有哪些经典文学作品
-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三苏真正的老家三苏镇为什么鲜有人知
据史料记载,苏轼在乡下长到十一岁才和弟弟苏辙一起进城,住在眉州城纱毂行旁边的苏宅,也就有了现在的AAAA景点三苏祠。
苏东坡被法国评为千年英雄后,眉山市人民政府大打东坡文化名片,修建了远景楼、东坡湖、东坡湿地公园等景点,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但作为三苏的真正老家三苏镇,虽早有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宏图,却少有太多实际的行动,三苏广场和三苏苑都迟迟未能竣工。
三苏镇鲜为人知主要是很多苏迷都把三苏祠视作三苏的故居,而对他们更早的老家三苏镇却完全不了解。
三苏镇有望苏桥、连鳌山、三峰寺等与苏轼相关的地方,而他在诗文中也曾提及,足以证明他一直还记得自己真正的老家。
很多历史文化名镇在资源方面并不如三苏镇,但通过宣传造势,他们都成功跻身历史文化名镇行列。
眉山市既要在城区打足三苏牌,也要在打造历史文化名镇方面付出更多的行动,切莫浪费了这独天独厚的资源。
苏轼苏辙的名字含义是什么仅仅是美观,为了字的偏旁一样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从他们两兄弟的老爸苏洵说起,他写的《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辐 指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
盖 指车盖。
轸(zhěn)指车厢底后部的横木。
轼 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
辙 指车轮碾过的痕迹道路。
短文大意:对一部马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而车轼好像没什么用处,但去掉车轼一辆车就不完整了。
苏洵为什么为儿子起名为轼,就是提醒他锋芒毕露,会招致妒忌算计,以后他要像车轼一样收起锋芒,虽然身处显要但更要保护自己,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
苏洵告诫苏辙:行车必有车辙,而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按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取名,并教其处世做人。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人生经历,真切印证了他们老爸的这篇文章中的预判。苏轼一生为人耿直不屈,不会保护好自己,口无遮拦,所以为自己一生惹上不少麻烦。但是就是因为他这样一个真挚坦率个性,才打造出苏东坡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有着有趣的灵魂大诗人大文豪,他一生比弟弟活泼潇洒的多了,所以世人提及三苏首当其充就是苏东坡。
文学史上,除开三苏外,还有哪些著名的父子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对文学父子:
第一:班彪(公元3—公元54) 热爱史学熟读司马迁的《史记》后写了《史记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儿子班固秉承父志,撰写二十四史中有名的《汉书》一著作。但很不幸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幼女班昭,从小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
第二:三国时期,大枭雄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曹操虽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但在文学上的造诣一点也不差,只是他在政治上的陈就和名声锋芒太甚,盖过了他文学上的名气。曹操著名的佳作《短歌行》其中《龟虽寿》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可见其文学功底着实深厚。
儿子曹丕,别看他只是为了地位想害死亲弟弟曹植的一个人,曹丕也是是三国时代有名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高手。
小儿子曹植,就更加有名了,最著名的就是在他哥哥曹丕逼迫下在七步之内写下的七步诗。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第三:李璟和李煜。李璟和李煜都是南唐的皇帝,他们两人治国虽然无方,最终导致国亡,但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那是相当高的,他们可以说是正业一塌糊涂,而副业辉煌无比,可以说是唐诗的最后一抹晚霞。虽然他们流传下来的诗词没有几首,但正是这几首诗词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其中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那是千古名句,而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都是千古名篇、旷世之作,唯李白、苏轼可堪比。
第四:北宋词人二晏:晏殊与其子晏几道。
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后人称道。
晏几道有《小山词》传世。虽是走其父婉约传统,固守小令的阵地,却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
历史上苏家父子三人,鲁迅三兄弟在文学上谁更强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文人,苏轼和鲁迅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苏轼三兄弟在当时的社会里肯定是很有影的文坛人物,鲁迅三兄弟在当今可以说是文坛巨匠,所以我觉得苏和鲁可以平分秋色。
史上的三曹和三苏,哪个文学成就更高,哪个更令世人赞誉
曹操、曹植、曹丕这“三曹”,与苏洵、苏轼、苏辙这“三苏”,在三国时代和北宋时代基本都代表了那时的最高文学成就。至于说那个文学成就更高,只能说各有千秋,看你自己的欣赏喜好了,很难评价哪个文学成就更高。
“三曹”的文学作品,我倾心于曹操的气魄宏大、悲悯苍凉,像《观沧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还有《短歌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颇有站在宇宙的尽头,一派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对人类的生存怀有深深忧虑之感。这是在其他名家作品中不常看到的。
至于曹植,相传他能七步作诗,才华很高。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他的《洛神赋》想象丰赡、语言华丽,很得曹操喜爱。
而曹丕的《燕歌行二首》是最早的七言诗之一,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文学成就也很突出。
如果说他们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的话,肯定是按曹操、曹植、曹丕的顺序来排列。
苏洵、苏轼、苏辙这“三苏”也是父子,三人均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按文学成就来说肯定是苏轼第一、苏辙第二、苏洵第三。
苏轼也就是苏东坡,宋代文学第一人,这是毫无争议的。他是个全才,在文章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创作上,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宋词方面,他与辛弃疾一起开了豪放派词风;他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他排第一;在绘画上他也很有造诣,在画墨竹和枯石方面颇有一套。
苏东坡的好作品太多了,已成为我们不自觉经常引用的语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的作品在宋代时就不仅风靡国内,甚至金国人和辽国人出使大宋,都要想办法搜集他的著作。苏东坡一生中非常坎坷,他自己总结“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他最好的作品,大多是在黄州写成的,比如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还有那篇仅几百字的《记承天寺夜游》。
他的弟弟苏辙有诗文集《栾城集》,名气也很大,文学成就公认仅次于他哥哥。至于父亲苏洵,虽然名列唐宋八大家,当时有一定名气,但现在基本上没有地方出版他的诗文集了,有时选《唐宋八大家文集》,他也就经常有《辨奸论》入选而已。苏洵的功绩主要在于培养出了俩儿子。
你如果非让我比个高低,我只能说,在“三曹”里我最喜欢曹操,在“三苏”中我最喜爱苏轼而已。
我国从古至今都有哪些经典文学作品
太多了,从有文字开始就有很多的文学作品产生。秦以前六国时期的《诗》也就是《诗经》其文学性就已经很高了,也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三个部分为我们展现了秦以前的文学成就。
到了汉代“汉赋”的出现更是让文学现成了阶层化的阅读,如《长门赋》就是司马相如为陈阿娇写给汉武帝的名作。文字之优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的《羽猎》都是汉赋的代表作品。
唐宋的诗词更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骄傲至今,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到了元代元曲已经成为了大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在演出,《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合称为”元曲四大悲剧“,而《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全称为”元曲四大喜剧“。
明清小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时期,四大名著在世界的影响力都可以说至今犹存。而小说作为民众的娱乐已经不仅限于书本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以说小说改编为评书等艺术形式让百姓也可以参与到文学讨论中来。
到了民国时期,大师大量的出现让我国的文学异常活跃,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让文学进入了白话文时代,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动荡让文学有了战斗的气息。
至今日莫言先生成为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中国文学再次站在世界之巅。如果你喜欢文学那就用全部的生命去阅读吧。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谈起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接着也会想起“古文运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唐代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只有倡导者韩愈,支持者柳宗元用自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
而真正对“古文运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却是北宋以三苏、欧阳修、玉安石、曾巩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是他们把“古文运动”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推向高峰。使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理论得以实现。在后人公认的“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而这一时期没有列入“唐宋八大家”的作家群体还非常大。而且这些作家都集中在北宋中晚期。
这种文化的繁荣,还不单体现在古代散文上,在诗的创作上比唐代的规模更大,就拿李白、杜甫和苏轼相比,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李白一生写诗九百多首,而苏轼一生写诗四千多首,不包括词。在词的创作上,更是没有任何朝代可以和北宋相比。以苏轼等文学家为代表的庞大群体,把词的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在理学上,二程、张载等理学家也有杰出成就。在书法、绘画上也都有杰出贡献。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北宋时期,从宋太祖到宋真宗这一时期,一百多年间,国家稳定,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繁荣,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北宋的京城汴京比唐代的京城长安,不知要繁华多少,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著名城市。有很多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人们长期以来,说起古代的繁荣,就自然想起大唐盛世,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北宋的经济发展,比盛唐还要强。文人们自然都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宋代开国以后,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吸取了晚唐五代权臣武将割据篡权的教训,文臣治国成了宋代治国的基本国策。宋太祖曾言:“宰相需用读书人”。文臣治国,振兴教育,削弱军事将领的兵权,在宋代形成了风气。这从治国的角度看,对封疆守土是极为不利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在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最终导致大宋灭亡,这个话题在此暂且不表。但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影响深远。
三、北宋兴办官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北宋多次掀起兴办官学的创举,培养了大批人才。科举制度在北宋得到弘扬,比隋唐有了更大的发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象“唐宋古文八大家”北宋的六位,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苏辙、曾巩都是进士,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而在唐代,象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不是进士。
四、北宋重视文人治国,这在历朝历代是少见的。较之盛唐,唐代就不那么重视文人。“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看看这些唐代文人写的诗就能知道,在唐代要想步入士大夫的行列,那最好的途径就是立下战功。而北宋不同,北宋有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词人、科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入仕途,成为政治家。象我们熟知的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沈括等,都做过高官。这无形中就提高了文人的政治地位。宋代的官员薪酬又高,他们衣食无忧,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保障。
五、从北宋的文学环境看,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能进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还有北宋文坛的特殊环境。这里面欧阳修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苏轼、苏辙、曾巩都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老乡。欧阳修带着一个有实力的文人群体,自然能够在北宋文坛上呼风唤雨,形成巨大影响,使他们倡导的新文体能够让天下文人效仿。欧阳修去世后,苏轼更是带着他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后四学士”等一大批文人,并用他的创作实践,发扬并创新了“古文运动”的理念,把古代散文推向了一个美好的新天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宋的文坛取得了盛唐都难以相比的文学成就。“唐宋古文八大家”唐代只有两家,而北宋占有六家。唐代留给我们后人念念不忘的只有唐诗,北宋给我们留下的是诗、词、古代散文、理学、科学、书法、绘画等。这是规模空前的全面繁荣,北宋的文坛可谓是百花齐放,群星灿烂。北宋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