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韩生为什么骂项羽沐猴而冠,导致自己被项羽煮杀
项羽破了咸阳,却不定都关中而选择彭城,因为彭城是他的大本营,老家。按他的说法就是衣锦还乡。所以,在别人看来他这种做法就像猴子戴帽子,装人样。这是骂人的话。
项羽性格中的这种乡土观念导致他没有走的更远。关中地势险要,且是秦都,但项羽不在乎这些,他实行的就是斩草除根的战略方式,将建筑毁于一旦,然后离开。
选择彭城定都,他没有天下之主的谋略,只可成一地之主,享荣华富贵。所以,后来楚汉之争,败得也是一塌糊涂。后悔晚了。
《沐猴而冠》的典故,项羽为何被人讥笑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七、项羽本记》。原句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项羽之所以被讽刺,这要从他的性格说起,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他虽然英武盖世,但他的行为算不上英雄。被人讽刺也在所难免了。个人观点,不正确欢迎指正!
好多人在网上说项羽是真正的正人君子,那么项羽烹杀韩生也是正人君子可以干的事吗
传统观点都认为项羽有贵族精神,刘邦才是流氓无赖。其实这属于典型的“血统论”观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归历史,我们发现项羽才是“真流氓”,刘邦是“真英雄”。
看功劳,项羽跟着宋义“北救赵”,率领的是楚军精锐,当时的楚军名将基本都随军北上。项羽巨鹿之战只是击败章邯解了赵军之围,是“窃符救赵”再版。只是宋义扮演了晋鄙角色,项羽是魏无忌兼朱亥。此时秦军主力尚存,项羽率领“多国部队”只能击败章邯,不能消灭章邯。只是因为赵高的陷害,导致章邯担心步蒙恬后尘而投降项羽,这就有了项羽率领“多国部队”与章邯降军向咸阳进发,途中还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
刘邦率领数千名楚军二流部队,向从来没有被攻破的咸阳进发,麾下基本没有名将。咸阳可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新首都,多少年来从来没有被外敌攻入过,如同古罗马“永恒之城”。周文的数十万大军也曾在攻入函谷关,却被秦军消灭。刘邦能够“先入关”迫使秦朝投降,功劳不在项羽之下。项羽与刘邦的“共同领导”楚怀王,定下了“先入关为王”的规矩。刘邦“关中王”的地位项羽也应该遵守,毕竟项羽只是“臣”,楚怀王才是“君”。但项羽却不请示楚怀王直接出兵攻破函谷关,试图发动一场消灭刘邦的楚军内战。
刘邦及时向项羽“服软”,在“鸿门宴”上向项羽拱手交出浴血奋战的关中地盘与秦朝战俘。项羽没有将这些“战利品”转交给“大领导”楚怀王,而是直接“笑纳”,还越过楚怀王分封诸王。项羽忘了他只是楚军将领兼“多国部队”统帅。功劳最大的刘邦被分封到巴蜀,明其名曰“巴蜀亦关中之地也”,这是不是流氓?
秦朝的三个投降将领,功劳远不如刘邦,却成了“三秦王”,这是不是流氓?有人建议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沃,可都以霸”,项羽不听。就因为献计的人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就将献计的人烹杀,这是不是流氓?项羽认为楚怀王没有功劳,所以“大领导”被封到长沙郴县,后来干脆弑杀“大领导”,这是不是流氓?韩王成没有军功,项羽干脆把他贬为侯爵,后来又杀死他,这是不是流氓?
项羽与刘邦交战,绑架刘邦的父母妻子,这是不是流氓?王陵追随刘邦,项羽就绑架王陵的老母。王陵老母自杀后,项羽还烹了王陵母亲尸骨,这是不是流氓?放开中国古代史,绑架人家妻小甚至老母的,除了项羽还有谁?曹操这样的“真小人”,都知道善待刘备家小。“三姓家奴”吕布,也善待刘备家小。比起这些后人,项羽流氓嘴脸暴露无遗。
此前项羽不是坑杀投降士卒就是杀戮投降百姓,甚至导致秦地与齐地、梁地纷纷背叛。这种针对平民使用暴力,是不是流氓?如果因为战争就可以对放下武器的军人与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杀戮,南京大屠杀如何解释?
刘邦虽然出身不如项羽,也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三年而亡秦,五年而有天下”,谁能不服?即使是韩信也不得不承认刘邦“善于将将”,韩信“汉中对策”认为刘邦虽然对诸将态度傲慢但有功必赏知人善任,项羽虽然待人和善却有功不赏任人唯亲,刘邦能取天下岂能是“时无英雄”?“从奴隶到皇帝”的石勒瞧不起“欺人孤儿寡母”的曹操、司马懿,甚至认为可以与刘秀并争天下,却对刘邦大为佩服,这岂能不是“英雄”所为?
刘邦也曾蔑视知识分子,但对张良、陈平这些知识分子言听计从。陆贾向刘邦推荐诗书,刘邦谩骂陆贾说自己是“马上得天下”。陆贾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刘邦立即接受陆贾建议,还要求陆贾撰文总结秦亡汉兴的原因,这就有了《过秦论》与《新语》。刘邦对知识分子有过傲慢与偏见,但正是这种傲慢,使得刘邦没有自卑心理,不需要“文字狱”来掩饰自己的虚弱。正是这种偏见,使得刘邦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转而对张良、陈平、郦食其、叔孙通等知识分子以礼相待。这岂是项羽动辄“烹之”或后人“鞭挞”、“廷杖”可比?
刘邦与项羽相比,出身卑微,但懂得民间疾苦,知道重视人才 。刘邦坚持论功欣赏,这就有了“三年而亡秦,五年而有天下”的人间奇迹。刘邦建立汉朝,一方面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另一方面偃武修文缓和社会矛盾,这就有了两汉四百年的繁荣稳定。
项羽弑杀嗜杀,动辄屠城、坑杀、烹杀、绑架,甚至把屠刀指向普通老百姓。这样的人竟然因为司马迁等人的吹捧变成“英雄”,悲夫。把屠夫当成英雄,本来汉家文化所不齿,不料因为司马迁的悲情被后人所接受,甚至李清照都为其震撼,难道存在就是荒谬?
项羽开创了屠夫英雄的先河,随后也就有动辄屠城的铁木真到多尔衮都被称为英雄,全然不顾这些政治屠夫蔑视生灵的流氓秉性。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讥讽他是猴子
韩生说“楚人沐猴而冠”,一杆子打倒一船人,太过分了,不过用在项羽身上也算贴切。戴了帽子的猴终究还是猴,得了天下的项羽依旧是凡夫俗子,不能成为真龙天子。韩生不光是瞧不起项羽,其实也暗含个人的愤懑:
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汉书》这位韩生,在《史记》中并未留下名字,司马迁用了个“或”(有人)指代,班固不知道从哪儿得知此人姓韩。
项羽进入关中后,有位姓韩的儒生,劝项羽利用关中的优势,定都关中称霸。项羽拒绝了,他的理由是秦朝的宫殿都被烧毁了,重建工作量太大;更主要的是,一个人发迹了,如果不回到家乡显摆显摆,不等于穿着一身华贵的衣服,夜间行走嘛,谁能看见?
不知死活的臭嘴韩生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人家都说楚国人是沐猴而冠,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如果韩生只说项羽沐猴而冠,说不定还能有人站出来帮他求情,结果这伙计一杆子撂倒一船人,引起众怒,被砍了头也不算太冤枉。
我们抛开口舌之争,客观地分析一下韩生的建议,就能清晰地知道双方的是是非非。
古代中国建都可选的地点无非如下几个:长安/咸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秦朝和西汉建都关中,东汉定都洛阳,隋唐在长安,宋在开封,元明清都在北京,只有南朝和明初定都南京。
都城的选址,有个明显的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变化的倾向。这是什么原因呢?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演化的结果!
也就是说,都城定在那里,并不是凭君主的个人喜好而定,是由历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比如刘邦虽是楚人,但是他就没有学项羽,而是选择了长安为都城,理由就是韩生所言。
也就是说,韩生的建议是正确的,项羽拿出的两条理由,第一条言不由衷,第二条小人得志,滑稽得很,被骂作沐猴而冠一点不冤枉。
试想一下,假如项羽定都关中,刘邦这辈子能出得了汉中吗?被堵死在汉中的刘邦还能有机会跟项羽争天下吗?结果项羽穿了一身锦衣,回乡嘚瑟了一圈,被刘邦把庄园抄了!
为什么说项羽的第一条理由言不由衷呢?所谓宫殿被毁的说法,其实是项羽想说又不能说透,欲言又止的理由。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其实项羽内心是这么说的:
“你说得轻巧,我敢留在关中吗?关中四十万冤魂的家属都在这里,他们不得撕碎我!”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封神之战,在军事上封神的同时,项羽又在政治上被打入地狱!原因就是他背弃了约定,坑杀了关中四十万将士。
陈胜吴广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起码的道理:底层老百姓虽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一旦他们发怒,摧枯拉朽的能力如惊涛骇浪!
所以,从项羽对降卒们落下屠刀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一半,远离关中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
韩生看到这一层了吗?
我觉得这位韩生也就是个夸夸其谈的儒生,不是说他说得没道理,能看出关中优势的人比比皆是,项羽虽然没有接纳,不代表他没看出这一点。那么指责韩生夸夸其谈,又是什么道理呢?
儒生在秦朝就是个不受待见的群体,秦朝秉承商鞅变法的成果,以法治国,最吃香的一个群体是精通法律的吏员,而不是儒生。所以,这位默默无闻的韩生,应该对秦朝不会有多大好感,项羽入关后,赶紧来示好,满以为出头之日到了。
韩生是本位主义,他光是看到了自己出头之日,却不能审视项羽内心的痛处,所以当项羽拿出遮遮掩掩的理由时,这家伙根本没听懂项羽的潜台词,反而心理失衡,口不择言地以沐猴而冠,将项羽连同楚人一起侮辱。
这岂不是找死么!
所以,项羽放弃关中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是他的目光短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本质,暴露无遗,被骂作沐猴而冠也不冤。骂人者韩生也不值得夸赞,本质上他也没有完全看清真相,满以为凭一句进言就能咸鱼翻身,受挫之后心理失衡至此,死得也不算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