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火星救援》这部电影
- 曾经沸沸扬扬的“火星计划”,现在如何
- 如果给你500万,你会离开地球去火星吗为什么
- 人类从地球到火星,乘坐现在的飞行器需要多长时间
- 金星离地球最近,为什么科学家总是计划去火星而不是金星
- 假如集合全世界各国的财富搞火星登陆计划,建立基地甚至移民,需要多少年、多少钱
- 造成火星大气层稀薄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火星上可以建立城市吗
如何评价《火星救援》这部电影
非常荣幸可以回答该话题问题讨论,对于电影《火星救援》小编算是印象最深刻的,今天就与大家一起从多个角度好好分析分析。(内容比较全面性,请大家耐心看完)。
一、《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奇观性
以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观众无不渴盼在一场科幻电影的观影过程中获得耳目一新的享受。科幻电影显然是被归于以形象而非以话语取胜的电影类型。尽管观众对于人物对白以及剧情波动同样有所要求,但画面的视觉效果才是观众最期待的。奇观性从来就是科幻电影用以致胜的关键法宝之一,这也是为何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科幻电影成为好莱坞精心经营的电影类型的缘故。从2013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再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几乎都创造了观影盛典以及一轮普及科学原理的潮流,一部部高质量的科幻电影为好莱坞赢来了票房与口碑上的大丰收。并且不难发现,好莱坞已经更加注重太空题材。
科幻电影题材的选取直接指向科技,而故事的实现又离不开科技,可以说,科幻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得最为密切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所要表现的对象,往往是在现实世界之中难以找到摹本的,相比于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诺兰的《盗梦空间》以及卡梅隆的《阿凡达》等电影而言,《火星救援》之中,马克等人探索的火星是存在于物质现实世界之中的,NASA等各国航天部门亦一直致力于投送火星车,拍摄火星表面画面,发现火星表面的液态水等。但是如马克等宇航员那样登陆火星并且在地表展开一系列科研等对于当前的技术而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也就意味着导演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以对人物的表现为例,《火星救援》之中诸多细节直接来源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的日常或在关键时刻不得不采取的特殊手段,这些对于宇航员而言是常识但是对观众来说却是奇观。比如在赫尔墨斯号上,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在船舱之间的移动只能依靠在半空中的漂浮时用双手游弋穿梭,又如当全体成员决定延长计划500余天重返火星拯救马克时,各自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暌别已久的家人,其中化学家就在视频中为家人远程翻跟头,表演如何用嘴接住漂浮在半空之中水珠来喝水的桥段等等,这些画面虽平常,却也趣味横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好奇。
二、《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真实性
从接受美学来审视科幻电影,便可知不违背接受者心理预期的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真实性在“硬科幻”电影中要求得更为明显。与魔幻、奇幻等同样颇为依赖数字制作技术,同样以视觉奇观为卖点的电影不同,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心理预期底线便是符合科学原理,符合当代技术进步的方向。一旦电影所展现的视觉画面中存在明显违背客观原理之处,观众便会因感觉不自然而从审美活动中抽离出来,开始以挑剔的心态来审视整个电影,电影的审美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而具体到《火星救援》本身而言,《火星救援》最早来自于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其以网络连载的形式发表,成书后又以极其低廉的售价开放电子书。当威尔一边进行创作一边运用互联网查询大量相关知识时,故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个人学识有限造成的错误。小说的情节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这些读者指出了威尔行文中的纰误疏漏,威尔随之进行修改。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也就决定了原著实际上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在威尔构建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框架之后,大量有过宇航员身份或NASA工作经历的读者为威尔贡献了专业知识,使其整个叙事拥有真实可信的,完善的细节。小说所设置的情节的可行性与亲切感,直接导致了在拍摄电影时NASA主动表示愿意为斯科特提供帮助。电影与小说不同的是,从创造的角度而言,电影的影像特征使得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往往都能够比文字给观众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都要求导演及整个剧组(尤其服装化妆道具部门)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从接受的角度而言,电影的放映氛围也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
如在电影中,维持马克能否继续生存的关键因素就是食物,电影中通过大量画面来表现了马克种植土豆的合理性,令观众充满了惊喜。首先让马克在厨房中开辟出一块用来种植的空地,因为只有居室才能隔绝外界的大气环境与辐射,随后马克从外面找回了他一开始科考就发现的矿物成分与地球土类似的土壤,在意识到土壤缺乏必须的微生物后,马克又找到了回收排泄物的装置,将宇航员们之前排泄的粪便用来做种植土豆的肥料,使土壤具备活性,并且在施肥的时候还专门堵住了鼻孔,令观众忍俊不禁。而为了解决火星上没有足够液态水的问题,马克又改造温室利用燃烧氢气制造水,甚至在第一次点火失败时自己差点被炸伤,种种波折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最后土豆叶子的破土而出也让观众为之感到欣慰。
为了增加真实感,同时扩大镜头语言的表现力,斯科特还在常规拍摄视角外有意识地运用了诸多摄像机的视角,如马克、刘易斯等宇航员宇航服上自带的摄像头,这一摄影角度会随着主人公的动作而改变;又如马克所乘坐的漫游车驾驶室内的摄像头,这一视角有实时监控的意义,主人公的一切操作都尽收眼底;以及马克每天百无聊赖之时用来做日志用的摄影画面等,这一特殊的拍摄环境中马克一般会表现得较为放松,如在性命攸关之际还在调侃刘易斯的音乐品味。就是在这些角度各异,银幕带有不同设备数据的画面中,一个个奇思妙想被主人公实现,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现得极为逼真。这样的视觉设计极具新鲜感,使得观众不仅能够以普通人的身份看马克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精神,甚至能够产生某种自己是NASA一员,通过监视器观测着马克的错觉。 可以说,《火星救援》之中的真实是一种数字技术之下的真实,但是它完全符合着人类通过逻辑上的判断力,视觉上的观察力以及从科学技术中得来的想象力,是一种超越了真实的“真实”。
三、《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对比性
科幻电影传达的信息量巨大,《火星救援》的主创们不仅要做到信息传达的高效,使电影能够在有限的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将原著的大体情节展现给观众,同时还要做到信息传达的舒适,让观众的情绪能够在观影中达到有张有弛。电影的主人公毫无疑问是孤身一人艰难求生的马克,他的火星生活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线,但是如果将叙事集中在这条线上,让不毛之地的火星长时间充斥着观众的视线范围,观众很容易感到乏味,从而对电影产生审美疲劳。为了使电影能够始终让观众赏心悦目,电影以多线叙事的方式制造出了视觉上的对比,以颜色、空间等的具象对比来制造出电影内核的“放弃―坚持”“保守―勇敢”“悲情―乐观”等抽象对比。
以空间为例,同样是在地球上的科研部门,NASA的布置整洁、条理分明,办公设备如桌椅、计算机以及新闻发布会的台子等无不线条冷峻,这里映衬出的是桑德斯、阿瑞斯三号指挥官亨德尔森等人的严谨、顾虑与保守。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人们往往需要抛弃感性,如主管桑德斯就曾考虑不要用另外五位宇航员的生命来冒险去拯救马克一个人。由于要在国会与美国人们的监督下开展航空研究,NASA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记者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必须字斟句酌,尤其是在补给火箭在未经测试的情况下发射失败后,NASA的氛围更为沉重。而在洛杉矶加州理工的实验室中,工程师们工作的地方则一片混乱,满地零件与计算稿纸,计算高手帕纳尔等人睡在实验室,甚至在疲倦之中将咖啡吐在网眼垃圾桶里,更使得观众感到这一空间的狼藉不堪。这对应的则是帕纳尔、喀布尔等科学家主动、富有激情,敢于挑战自我的性格,而最后赫尔墨斯号上的全体成员之所以能够成功解救马克也正是因为帕纳尔剑走偏锋的计划。为了帮助马克获得更快的速度,加州理工的工程师甚至提出了让他卸掉加速器顶部,以帆布蒙上的大胆建议。
与之类似的还有当电影要表现全球都在关注着马克能否顺利回归地球这一事件时,在表现美国时,则有意选取了人头攒动的时代广场,几大巨型银幕上都是马克的照片,人们挥动着星条旗。这是与美国精神中崇拜英雄,并以NASA的成就为美利坚荣耀的情结分不开的;而当镜头一转,表现中国时,则是新闻镜头上播音员在强调这次救援行动之中中国所做出的贡献,在中国航天局的外面,则站着穿着绿色军大衣的保卫人员;而英国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上也同样挤满了围观大银幕的人,区别在于新闻中是邀请心理学家来对马克的心理进行分析。在表达马克回归之旅全球瞩目这一命题上,斯科特将三组各有区别,但是又颇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组接,实现了视觉上的丰富性,也构建出了某种探索外太空是跨越国度,跨越空间的情感张力。
四、《火星救援》视觉审美的消费性
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其出产的首要目的自然是满足大众的消费,其次才是实现创作者的审美理想。电影在视觉上必须要顾及其所制造的画面是否能让消费者获得心理快感甚至是依赖感。尤其是在当下社会进入到消费时代之后,电影人们更需要考虑到受众市场,引导和利用着市场的消费行为乃至审美习惯。在《火星救援》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元素的出现,这实际上一则是原著之中中国对美国施以援手,而电影中表现这一点也能够创造一个“太空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的视觉文化语境;二则能够以中国元素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吸金影像符号,尽可能地吸引中国观众。在补给火箭发射失败后,NASA陷入到绝望之中,此时恰好中国提出正要发射一枚太阳神火箭,可以帮助美国运送补给,由此两国迅速开展合作。在表现中国航天局时,可见到处悬挂着巨幅五星红旗(而NASA的内部则几乎没有星条旗),红旗成为带有明确指向的视觉标示物。
不得不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是其近年来所推出的作品中较具诚意的一部,尽管质地扎实,细节丰富的原著是电影成功的基础,但是就视觉审美上,斯科特对整部电影的掌控以及在部分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也是功不可没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大家给予点评。@头条娱乐 @头条养娱厂
曾经沸沸扬扬的“火星计划”,现在如何
红色的火星一直是人类魂牵梦绕颗星球。2013年的时候,荷兰的一家私人公司“Mars One”(火星一号)宣布在2023年的时候让人类志愿者登陆火星。这就是问题中提到的沸沸扬扬的“火星计划”。
图示:火星
现在,我们翘首以待的人类登陆火星计划还剩下4年的时间了。谁知到在今年的1月15号,大名鼎鼎的Mars One公司宣告破产,被人们大呼是“骗子公司”。火星计划以Mars One 公司破产而告终了,但是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没有破灭。美国NASA今年也发布了在2033年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计划。从长远来看,人类迟早要登陆火星的。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次已破产告终的火星计划是怎样一个计划吧?火星计划打算在2023年的时候要让人类志愿者登陆火星,在火星上建立人类聚居地。去火星的人选将通过海选的方式选出。报名者需要交纳5到75美元不等的报名费。在2014年的时候就有20多万人报名,其中有1万多中国人报名。
图示:未来火星基地
火星计划将从这些报名者中挑选24名“地球壮士”分6次远征火星。第一次是在2023年,送去4个人。不过前往火星的旅行都是单程票,他们到达了火星之后是无法再返回地球的。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啊。
为什么前往火星计划的旅行是单程票呢?原因是火星距离地球太远了。虽然说火星是地球的邻居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只有5500万公里,但是对于人类来讲5500万公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来说,需要在太空中飞行6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火星。到达火星后这些志愿者要想再返回地球,就必须在火星上等待500多天的时间,等到火星和地球处在太阳的同侧且位置最近时才能返回地球。这就必须要求宇宙飞船携带返程时的燃料,无疑增加了飞往火星的成本。因此火星计划的策划者们把返程给省去了,去了就不用回来了。
图示:人类登陆火星
如果Mars One 没有破产,火星计划如期进行的话,这四名地球志愿者踏上了征程,首先是长达6个月的太空旅行,途中的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来完成。到达火星后,如何使载人飞船在火星上安全着陆,之前的人类没有尝试过,必须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着陆。安全着陆后,他们将面临火星上的残酷生存条件,白天火星上的强烈辐射可以轻易将人杀死,晚上气温又低至零下100℃。如果他们要寻求地球上的帮助,需要一个小时候才能收到回复。在火星上,吃的东西,喝的水,呼吸的氧气如何获得都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在狭小的宇宙飞船舱内这四个人如何保持正常的心里状态而不发生冲突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图示:火星计划
目前来看前往火星的“地球壮士”是凶多吉少。真不敢想象,这样凶险的路程还有这么多人报名。也许有些人觉得为了人类伟大的宇宙探索事业牺牲自己是十分值得的,也有些人可能就只是凑个热闹而已吧。换成你的话,你愿意放弃地球上的生活只身前往凶险的火星吗?
如果给你500万,你会离开地球去火星吗为什么
每天问的同样的问题。烦不烦呢?如果给我500万吃上一顿,好好睡一觉,明天继续工作……呵呵呵
人类从地球到火星,乘坐现在的飞行器需要多长时间
从地球到火星一般要数个月的时间,为什么说数个月,因为时间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值,因为不同轨道的飞行时间的不同的,如果非要说一个数值,可只能是个区间。大约在100多天至300多天,因为在历史上探测抵达火星的时间基本都在这个区间里面,比如水手4号花了228天的时间抵达火星,水手6号就只花了115天的时间抵达火星,海盗1号花的时间比较多,达到了304天的时间抵达火星,只有的几个探测器基本都在200多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火星了。
火星距离地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如果选择最接近地球的时间发射探测器,那么时间就最短,当然探测器不能借助其他天体引力加速,不然还是不够快。从地球发射时两颗行星要最接近,而且动力系统要足够强大。乘坐现在的飞行器需要200多天是肯定的,但如果使用核动力推进,那么可以大大缩短,比如号称在40天之内抵达火星,这不是没有可能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宇宙飞船进入火星轨道的时候是要减速的,避免超出轨道,必须计算当宇宙飞船到达时火星的骨雕位置,已经宇宙飞船的速度,从哪个角度切入火星大气层。
2015年9月28日,NASA宣布火星表面存在周期性的液态水。而且,有证据显示,火星的地下有可能也有液态水的存在,虽然人类未来殖民火星、改造火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火星确实是个最有希望被宜居的天体。
金星离地球最近,为什么科学家总是计划去火星而不是金星
谢邀~。
先说为什么不总是去金星。
很简单,因为金星的环境太恶劣了,难度很大,探索的性价比相对比较低。
其实和火星相比,金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更像地球(半径是地球的95%,质量也有地球的82%)。但是如果说到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合适的大气温度和压力,那金星和地球差了十万八千里。
金星的温度很高,表面平均温度超过450℃!而地球呢,平均也就15℃左右吧。
另外呢,金星大气97%以上是二氧化碳,没有氧气。而且因为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所以还经常时不时的来一场硫酸雨。
并且金星的大气压也太高了,足足是地球的90倍,想象一下人身处一千米深海的感觉吧。。。
如果是抱着寻找适合人类居住开发的星球,或者寻找地外生命,那金星基本上不用考虑了。
别说是人类登陆,就是探测器上去,也需要克服高温呀、硫酸雨腐蚀等等问题呀,难得很。
再来说为什么科学家这么爱火星。
其实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10,半径才地球一半,是个小个头。但是火星的整体条件是比较温和的,也和地球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火星的自转周期和地球很接近,这就意味着火星的一天和地球的一天差不多长。
而且现在科学家已经在火星发现了地下液态水湖。
不过因为火星大气层稀薄,温室效应有限,对于地表的保温能力有限,所以火星的温度比地球还是低不少的,平均温度-55℃。虽然整体寒冷,但是火星夏天也能出现近30℃的气温,比热到冒火的金星好多了。
所以虽然火星离地球远一点,但是因为环境相对温和,而且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科学家自然是喜欢探索火星啦。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嘻嘻。
假如集合全世界各国的财富搞火星登陆计划,建立基地甚至移民,需要多少年、多少钱
这要看科技发展的程度。二战以来人类科技发展产生了飞跃,目前已实现了登月计划和火星探测计划。但开发火星,移民火星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火星不具备生命存在的现有条件,只具有生命存在的潜在条件,即美国探测者号发现的固态水的证据。因此,按照我的设想,人类登陆火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制造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层和调节火星的温度。可以利用飞行器向火星地表投放一定数量的核武器,激发地下固态水化为蒸汽形成大气层,同时温度会随之升高;第二个阶段,改造火星的生态环境。可利用飞行器向火星表面投放微生物,形成生命初始状态;第三个阶段,派遗首批科学家分别在月球建中转站和在火星建基地,同时进一步改善火星生存环境;第四个阶段,开发旅游和移民火星。这四个步骤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即使集中了世界上所有的财富,短期内也无法完成。这里所讲的短期内是指移民火星,人类登陆火星的时间会相对短些,火星离地球的最近距离只有5500万公里,人类一旦研发出可以返回的极速宇宙飞船,也许几十年后就可以登陆火星,但是若实现移民火星计划却需要很长时间,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推算,大概需要500年以上!
造成火星大气层稀薄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火星与金星、地球一样,也是处于太阳系“宜居带”内的行星。遥远的过去,那里也有厚实的大气层,有液态水的江河潮海,也许也曾孕育过生命。但如今火星的液态水都不见了,大气层也变得稀薄,表面气压只剩500多帕斯卡,而地球是多少?10万帕。
火星大气变得稀薄有很多解释,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解释都是一个共同的根源问题造成的——火星太小了。
火星的质量无法产生足够束缚大气层的引力。
火星的质量大概6422万亿亿吨,仅是地球的1/9,加上知道它的半径,我们可以算出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每平方秒3.71米,而地球表面是每平方秒9.8米。
在地球大气层顶端,483公里以上高度的地方被称为逸散层。这里空气非常稀薄,却集中着地球大气中最轻的一些元素,如氢、氦等。据估算,每天都会有100-200吨的气体从这里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太空之中。
火星大气也会发生逸散。上面说过,质量不足使火星的引力仅为地球的1/3,它根本无法束缚住大多数轻飘飘的气体分子。所以,火星大气的逸散比地球严重得多,可以说它整个大气层都相当于逸散层。
▲火星大气层。
当然,它也不是谁都留不住。火星那点儿引力只能有效束缚住密度很大的二氧化碳,这就是火星大气层中绝大多数(96%)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了。
火星的小体量使它无法保持内核的高温,所以它逐渐失去了全球性磁场。
固态行星磁场基本上都是电磁场,要形成全球磁场,需要行星拥有一个炽热的、由液态物质包围的金属核心。当行星金属核心自转速度与外层有差异时,整个行星便成了一台发电机,磁场便产生了。
▲地球磁场是这样保护我们的。
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的热能,使外地核一直保持着熔融状态。这些热能来源于地球形成初期的遗存、月球引力潮汐、地核放射性元素衰变等途径。火星也曾经有炽热的内核,并用内核热能创造了太阳系最大、最高的火山——奥林匹斯山。但因为体积只有地球的15%,火星没法有效保存这些热能。同时出锅的一颗肉丸和一颗红烧狮子头,肯定是肉丸先凉嘛。
而且因为火星的核心放射性元素太少、没有大型卫星、无法形成引力压缩等原因,火星核心也没什么热能来源,热量只出不进。久而久之,它凉了,凝固的核心再也无法产生全球性磁场了。
▲地球、火星和水星的内核。
全球磁场的消失,进一步加速了火星大气层的逸散。在太阳高速粒子流的冲击下,火星大气会形成一个电场,使带电的气体原子加速,获得更大动能,从而逃离火星引力的控制,进入到太空之中。
多说一句,火星的一些山脉附近仍然有一些很弱的区域性磁场,这是由山脉中被磁化的矿物提供的。所以,人类曾在火星上空观测到零星红色的“极光”,为什么加引导?因为没有全球磁场,它们并不是发生在两极区域的。
总结一下。
很多人都在琢磨改造火星,把它变成第二个地球。各路大神想了各样各样的办法:有想拿小行星、冰彗星撞它,重建大气层和海洋的;有想放微生物改变火星大气成分的;有想用核武器融化火星两极冰盖的……我想提醒一下,这些方法有用,但制造的改变终究都是暂时的,只能在极短时间内让火星更加宜居一些。
▲想象中的火星改造工程。
如果不能增加火星的质量以提升引力,如果不能重启火星的内核以制造磁场,这些方法造成的改变根本维持不了多久。水会被蒸发,然后电离成氢和氧被太阳风“吹”入太空;生物制造的氧会被火星表面沉重的二氧化碳挤到高空,最终逸散出去。全白忙活。
人类要想移民火星,要么住在地下熔岩管道里,要么建设地下城,要么建设穹顶基地。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整个火星永久地球化的可能性并不高。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不列公式,不堆数据,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火星上可以建立城市吗
可以是可以,但是大概率是走封闭城市的道路。
为什么不全面改造火星?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走封闭城市的道路,直接改造整个火星不行吗?
其实这种思想在上世纪60、70年代很普遍,当时苏联与美国如蝗虫一般的扑向火星,无非是证明自己的实力,趁早分杯羹。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随着大量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研究发现火星并不适合全面改造,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1.本身火星就已经极其微弱,磁场也不足以抵挡太阳风,大气也不好;2.整体陷入了不可逆的水分散失过程。
所以火星趋向于更加荒芜、死寂、空旷且不可逆的过程中,内部能量的散失更是完全无法拯救的,人类基本要放弃对它的整体改造。
如何建立城市?
虽然不可能全面改造,但我们是否可以建立封闭型火星基地?
其实很多国家都有着类似的计划,例如美国NASA的计划,俄罗斯的“火星500”等等。要想在火星建立一个封闭型城市无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就是城市的选址,在低个子中挑高个子。地址平坦,资源丰富最好。其次还要考虑各种人类生活资源的问题,例如如何产生氧气、淡水、食物、能源等等。
总之,以目前的技术要想建立这样一座城市或许可以,但要耗费的精力实在是很大。而且现在还没有到必须执行这一计划的时候,所以还是继续探测,发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