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挽救命悬一线的清朝
-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应该怎能理解现在看来是褒义还是贬义
-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清政府的社会是不是腐败变质
- 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太后恬不知耻地鼓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吕后干政、武周篡唐、慈禧垂帘,哪个时期对中华民族危害最大
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挽救命悬一线的清朝
改革就要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还好一点,政治改革必然触动特权阶层(慈禧和那一帮王公贵族)的利益,当国家的前途与个人或者说与特权阶层的利益想矛盾的时候,作为不是政治家的特权阶层的代表,慈禧能怎么选择,肯定是保住自己的江山,至于国土,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应该怎能理解现在看来是褒义还是贬义
中国近代人物专题之慈禧太后(3)“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长期被人误解了。慈禧太后这句话很出名,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慈禧太后要举全中国之物来讨好巴结列强,这是赤裸裸的卖国无能。
这句话的确存在,而且还是发布在上谕中,《清德宗实录》卷477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条有记载:
谕内阁,本年夏闲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朝廷一切委曲难言之苦衷,不得不为尔天下臣民明谕之此次拳教之祸。
以往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果单独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拿出来,的确是慈禧太后要举全国之力讨好列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慈禧太后是不是太傻了?通过内阁发布的上谕全国都可以看到,这不是明摆着自己争着当卖国贼吗?我们需要考虑慈禧太后在发布上谕时的语境来理解这句话。
其实这份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李鸿章他们竭尽所能,用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1900年12月,侵入北京的列强们在一番大吵大闹后达成妥协,向清政府提出了停战议和的12条大纲,要求清政府不能讲条件,必须按着这12条来执行。这就意味着,只要清政府听话,乖乖地听从列强的12条大纲,其政权无忧,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地位当然也不会受到冲击。12条大纲只是大致框架,其具体内容还是存在磋商的空间的,清政府便令李鸿章他们审时度势,“补救一分是一分”,所以上谕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前面还有“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一句。
清政府并不见得是爱国,而是担心列强要求太高,清王朝国力扛不住,从而民怨沸腾,百姓造反推翻清王朝。尤其是担心在赔款问题上列强狮子大开口,所以慈禧太后命李鸿章他们“赔款各款,势不能轻,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或宽定年限,或推情量减,应请磋磨。”其中“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这句话其实就是“中华之物力”的最初表达,在这种背景下来理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就不难了。庚子国难期间,清政府在外交上还是做了一番努力以减少损失,但收效甚微,我们知道,在赔款问题上,列强的确是狮子大张口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不是传统理解的那种意思,笔者并不是要给清王朝洗白,清政府毕竟要用中华之物来满足列强的要求(虽然是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句话不可能是褒义,依然是贬义。
欢迎关注“史苑书生”,历史学博士一枚,愿和大家多多交流。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作为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那么慈禧太后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激洋大人的不杀之恩。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爆发,是由慈禧太后1900年5月对11国宣战所引起的。因此,11国一直将慈禧太后视为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对此极为恐惧,担心11国拿她开刀,甚至逼迫她将权力交给光绪皇帝。现在,11国所提出的“议和大纲”里,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惩罚。这就意味着,慈禧太后的统治是稳定的。她对洋大人感激涕零,当然愿意在钱物方面慷慨大方,要什么给什么了!
清政府的社会是不是腐败变质
满清政府是皇权政府,家天下,独裁统治,腐败堕落是必然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虽然出现过短暂的“盛世”,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原因是历朝历代帝王政府都是欺压百姓的。政府如果不为人民服务,不为社会谋福祉,垮台是必然的!
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慈禧太后恬不知耻地鼓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其实也没什么,相当于二次大战的无条件投降。面对八个强国的进攻,胜利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争取一个相对好一点的投降条件。地球上只有9个国家配称为国家,其余的都不配,这9个国家就是八国联军加上中国,地球上任何大事战争都和这9个国家有关,只要没有把这9个国家多数得罪,就还有希望胜利,这9个国家就是联合国的五常和二战的四个战败国(大家都知道二战三个战败国是把奥地利给忘记了)。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对抗9国中6国以上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其实就是5个打4个,最终把4个打成战败国无条件投降,5个成为五常。
说是要求无条件投降,最终除了德国以外都还是有条件投降的,因为只用德国是坚持到最后关头的。意大利发动政变把墨索里尼抓起来投降马上转而加入盟军,日本是在盟军占领本土前表明态度只要让他们保留天皇就可以接受任何条件,美国接受了,这就是量日本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了。
面对八国联军进攻,胜利没有可能,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降条件,假如慈禧不肯答应这些条件,八国联军就会要求她下台,作为战犯处理,就象盟军对墨索里尼一样,而慈禧不想下台,为了保住位置就要尽可能的卖国,和日本后来做的一样,谈判条件就是只要保住自己,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
相反的事历史上也有,法国的拿破仑战败后向英国投降,任由英国处置,条件是放过法国人民,英国的要求也不算高,就是把拿破仑判个无期,然后路易十八复位,法国还是法国,并没有割地赔款。假如英国要把法国肢解再赔款,拿破仑也许不会投降。君主是爱国还是爱自己的区别,把自己看得重,谈投降条件就是只要保住自己,一切可谈,爱国的可以牺牲自己为国家争取更少损失。
只要保住自己,卖国就是,一点不心痛,所以对慈禧太后的讽刺就是万寿疆无。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关近代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首先要理清的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并不是慈禧太后所说,而是出自1901年2月14日清王朝上谕中的一句话,这道上谕则是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现的背景
内容中包含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的1901年2月14日清廷上谕,其出现的背景直接和当时的内外形势相关。
1900年,中国北方发生声势浩大的排外义和团运动,进而引发了8月间列强组成联军入侵中国的庚子国变。随后,联军相继攻占了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清王朝无力抵御,乃至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被迫“西狩”躲避。
至1900年末,列强向清政府透露了可以议和的信息,并提交了12条议和草案。据此,清政府开始与列强接触议和,由于草案中尚没有直接列明诸如赔款数字等具体条件,清政府即开始与列强接触,希望赔款要求不要过高。1901年2月,清政府原则上接收了列强提出的12条议和大纲,接下来就要和列强详细讨论、订立具体的细节条款,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上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解读
如果仅仅只是看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清政府求和卖国无底线的印象。但如果了解了上面2月14日上谕的出现背景后,这句话的理解就并不能这么简单做出,而如果看了2月14日上谕的完整内容后,就更会发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那样的意思。
如上所述,2月14日的上谕,是清政府要求参与议和、交涉人员在与列强讨论议和细节条款时,尽量设法减少赔款损失的背景下而产生。而上谕中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际上的意思是指考量中国的国力,以尽量少的损失去“结与国之欢心”。
对此,除了上谕做出的背景可资说明外,上谕本身的内容也很值得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为: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由此不难看出,电谕的实际内容是表示基本接受列强开出的十二条条款,但是对其中的细节条件仍有异议,命令奕劻、李鸿章就这些细节条件与列强进行谈判,要求既要保证议和,又要考量到国家的国力。并不是指无下限的一股脑的尽国家的能力来满足列强的勒索。
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上谕作出后,奕劻、李鸿章等议和大臣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个上谕的真实含义。
上谕作出后,1901年4月19日,列强向中国提出了需要赔款4.5亿两的要求,清政府直接表示无法接受。随后曾指示奕劻、李鸿章与列强尽量磋磨、交涉,以减少赔款数额,以及分期赔款利息。从这些细节能看出,所谓的“量中华之物力”,并不是要把中华物力全部给予列强,而是指要考虑到自己的家底,尽量减少和议的代价。
(本回答参考了王开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新解,《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吕后干政、武周篡唐、慈禧垂帘,哪个时期对中华民族危害最大
吕后、武则天、慈禧三人中,能力最强的是武则天,其次是慈禧太后,最次是吕后。她们三人的共同点就是:以女性身份统治一个朝代。不同点就是:武则天称帝了,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名正言顺的女皇帝,而吕后与慈禧无女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评论一个统治者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得看她统治期间做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下面来分析三位女强人在各自统治时期分别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吕后(吕雉)
吕后是刘邦的原配正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后和皇太后,刘邦在世前,想把刘盈的太子之位给换掉,换成赵王刘如意,但未成功,就是因为吕雉在背后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吕后
吕雉的家族帮助了刘邦打天下,吕雉的两个哥哥都带兵协助刘邦打仗,还颇有战功,吕雉本人也在楚汉战争时期被项羽囚禁了三年,这也算是牺牲个人自由了,刘邦去世后,十六岁的刘盈即位为皇帝,由于没有成年,国事由吕后把控。
吕后从刘邦去世后就开始掌握朝政,即使是他儿子刘盈当皇帝期间,吕后仍然是整个帝国最高决策人,掌控朝政长达15年时间,吕雉在位期间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1、残酷迫害刘邦的其他妃子与儿子。
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被吕后毒杀,刘邦的第六子刘友被吕后囚禁而死,刘邦的第五子刘恢,因为吕后强行嫁吕家的女儿给刘恢,并处处压制,刘恢不喜欢,因而自杀,刘邦的第八子刘建的儿子被吕后杀死,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吕后迫害,差一点被毒死。
吕后与戚夫人
吕雉的这种行为并非出自政治家的行为,而是一种心理报复行为,刘邦越是喜欢的妃子,吕后越是嫉妒,这就是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吕后不断迫害刘邦的儿子,为了就是自己儿子及孙子的皇位安稳,因为刘邦生前想要把刘盈的太子之位废除,给了吕后太大的打击,这无形中把刘邦其他皇子置于危险的处境。
2、无为而治。
吕后在位期间,信奉的是黄老道学,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管理手段,无为而治就是政府不太干预民间的事情,只要合乎法律,既然是无为而治,就不需要任何治理手段,只需要顺其自然即可,况且吕后身边还有周勃、陈平这样的人才。
3、大封吕氏族人为王为侯。
吕后在位期间,打破刘邦生前所定下的“非刘不得封王、无功不得封侯”的规定,大肆分封吕氏子弟及族人为王为侯,还将吕氏家族的女性嫁给刘氏皇族,这种行为就是想让自己的家族永远享受荣华富贵,永远与刘氏共享江山。
吕后与刘邦
但是,吕后的这种行为引发了功臣与皇族的不满,朝廷的权力蛋糕就那么大,都给了吕氏族人,其他人就没得分了,于是在吕后死后,功臣与皇族联合起来铲除了所有吕氏族人,吕氏等于被族灭,这是吕后分封所造成的结果,吕后这样做等于是害了自己的整个家族,从这一点来看,吕后的政治智慧极低。
这也是吕后能力最差的原因之一,此外,吕后在刘邦去世后,还想密不发丧,阴谋发动政变诛杀所有功臣,她把功臣当成自己的威胁了,这种行为如果实施将使刚刚统一的西汉王朝再次进入分裂,幸亏有人劝住了。
还有一事,当匈奴单于来信污辱吕后时,吕后一冲动,听信了妹夫樊哙的话,就想出兵攻打匈奴,这又是不理智的行为,当年刘邦在世时,也没有冲动攻打匈奴,吕后却想这么做,这就是政治不成熟,这也是吕后能力最差的原因。
吕后能力有限
吕后对历史正面的影响就是:开启了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取消了歧视商人的法规,这对于恢复汉初的经济、商业和人口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吕后在位期间还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这也是正面影响。
相对来说,吕后在位期间的负面影响很多:一是吕后开启了皇后干政与外戚专权,影响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武则天称帝,慈禧垂帘听政,也有受到吕后的影响,这种行为无疑削弱了皇权,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是吕后开启了残酷迫害的先河,皇帝一去世,就迫害皇帝的妃子和儿子,而且手段极其残忍,后来武则天迫害萧淑妃和王皇后就模仿了吕后。
女皇武则天
二、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后,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极低的情况下,武则天能成为男性主导型社会的女皇帝,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武则天的权力之路非常曲折,她14岁是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进宫的,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成为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的妃子,然后通过权力斗争,成为皇后,再进一步成为女皇帝。
武则天这种完全依靠权力斗争的手段成为一个政权最高负责人,其所需要的能力远超吕后与慈禧,吕后凭借他是刘邦的原配正妻与儿子是太子的地位成功掌权的,慈禧是凭借她生了咸丰皇帝唯一活着的儿子而上位的,这叫母凭子贵,相对于武则天来说,他俩成功的路相对简单一些。
武则天建立了武周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15年时间,但是可以看作是唐朝的延续,武则天实际掌权朝政的时间应该从唐高宗683年去世开始算起,到705年神龙政变下台,武则天一共掌控朝政合计22年,同时武则天将唐朝的强大继续维持下去,并在治理整个国家各个方面做出了成绩,武则天在位期间,主要做了这些事:
武则天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
1、任用酷吏打败政治对手,维持统治。
酷吏政治是武周王朝的一个特点,武则天任用酷吏主要目的是打击政治对手,维持武周王朝的统治,毕竟是从李唐王朝手中抢来的,很多人暗地里不服,而作为女皇帝的武则天又不方便自己来处理,所以交由酷吏来处理。
所谓的酷吏就是一群铁面无私的官吏,这群人只听从武则天的命令,其他任何人的话都不听,而且秉公执法,酷吏是打击权贵犯法最好的手段,汉武帝时期也用过,武周王朝著名的酷吏有来俊臣和周兴,后来武则天又主动结束了酷吏政治,因为统治稳定了,就不需要了。
2、选拔人才,合理用人。
武周王朝时期,人才济济,一个朝代要满足人才济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有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而武则天在用人方面可比汉武帝,武周王朝的人才有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人,这叫知人善用,武则天一个女人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在位期间还开创了武举,这是科举考试中的一大创新,从此之后,科举不仅仅是文人的专利了,武将也可以通过科举上位。
3、整顿吏治、政治清明。
一个时代的政治是否清明,这和最高统治者是息息相关,正所谓上行下效,皇帝英明,下面就是一帮贤臣名将,皇帝昏庸,下面就是一帮小人庸臣,武则天统治期间,吏治与政治清明,这说明武则天也是一代明君。
4、破吐蕃、收西域,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在军事方面,武则天也没有放弃对外扩张,武周时期,周军在西域打败了吐蕃,将吐蕃势力赶出了西域,唐朝开始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统治范围,这都是武则天在位时期做到的。
武则天能知人善用
武则天在位时期的正面影响很多:一是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成为一代英明之君。二是延续了唐朝的强大,并在武周结束后,还政于唐朝。三是武则天创造了一系列的政绩,无论是用人、治国、军事方面,武则天都有一定的政绩与影响。
武则天在位时期的负面影响有一个,就是证明了女性也能当皇帝,这一行为让不少女性成为窥视皇帝之位的竞争者,将女性也引入残酷的政治斗争,比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与儿媳韦太及孙女安乐公主,都有想当女皇帝的野心,结果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当然了,武则天还有残酷迫害竞争对手王皇后与萧淑妃的行为,也有迫害李唐宗室的行为,连她自己的儿子也受到迫害,武则天的两个亲生儿子被她给废除了皇帝之位,但是相比于武则天取的成绩来说,这不算什么。
慈禧太后
三、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实际统治者,她之所能上位,就是因为她生了咸丰皇帝唯一活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母凭子贵,尽管慈禧不是咸丰的皇后,但她仍然成为皇太后,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主要做了这些事情:
1、发动政变夺取。
在咸丰皇帝去世几天后,慈禧就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等人发动了政变,废除了咸丰皇帝生前选定的执政八大臣,杀了三人,革职了其余五人,然后由自己儿子当皇帝,自己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执政清朝朝政长达47年。
咸丰皇帝尸骨未寒,慈禧就废除了咸丰的遗命,这种行为等于是背叛了咸丰皇帝,也背叛了清朝。
慈禧发动政变夺权
2、垂帘听政插手政事,并阻止戊戌变法。
慈禧插手政事从同治皇帝开始到光绪皇帝为止,对于同治毕竟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慈禧插手还算好一点,并给予亲政,但同治亲政一年后就去世了,而光绪皇帝一生都是傀儡,想改革也被慈禧阻止并废除。
最为重要的就是阻止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后期非常重要的一项变法,虽然不敢说能改变清朝的根本,但至少在当时是进步的,仅仅因为守旧派的反对,慈禧太后决定废除戊戌变法,这可是光绪一生的心血,最终戊戌变法失败,主要参与者被杀,这是慈禧守旧思想的体现。
4、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
慈禧任用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与捻军的起义,因为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死了很多人,然后又想用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义和团本来就是不成熟的组织,结果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并导致了慈禧的外逃,这是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最大的耻辱。
慈禧囚禁光绪皇帝
5、支持左宗堂收复新疆,因为挪用经费修颐和园,导致甲午战争失败。
慈禧太后支持左宗堂收复新疆是她一生最正确的事,也正因为左宗堂收复了新疆之战,新疆一直稳定在中国之内,但在甲午战争中,慈禧不愿意放弃修建颐和园,导致清朝海军没有经费,甲午战争失败,慈禧负有领导责任,而正是这一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进一步被列强入侵。
慈禧对清朝正面的影响最大的就是:保住了新疆。除此之外,慈禧还平反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平反冤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慈禧对清朝的负面影响就很多了,主要有:一是阻碍改革,慈禧是顽固的守旧派,虽然清朝在面对国际形势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力度很小,仅维持了洋务运动,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几乎没有。二是干涉政事,慈禧做为太后,屡次干涉政事,还把光绪皇帝给囚禁了,这种行为阻碍了清朝的发展,导致走向灭亡。
慈禧对清朝对外战争负有责任
三是慈禧在外战争中的表现较差,负有领导责任,比如甲午海战,这么重要的战争,居然不重视,不愿意放弃修建颐和园,还有中法战争,明明打赢了,却没有获得政治利益,在面对八国联军的时候,指望义和团,而清军无法抵抗八国联军,整个战争一塌糊涂,既然打不赢八国联军,何必跟对外宣战,然后又签订辱国条约。
从三人的对比来看,武则天无疑是能力最强的人,同时也是正面评价最多的人,吕后是能力最差的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相当,慈禧是能力居中的人,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要说对华夏的危害最大的,那肯定是慈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