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晚清四公子都有谁
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著名诗人)
中间坐者为湖南巡抚陈宝箴
陈三立墓
陈三立书法
陈三立书信
陈三立传记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彩照
谭嗣同著作
吴保初
吴保初书法
丁惠康
丁惠康之父—丁日昌
福建巡抚丁日昌
研究丁日昌著作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
吴保初,字君遂、彦复,号瘿公、北山,浙江提督吴长庆之子;
丁惠康,字叔雅,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避战求和是因为甲午战争,满清根本不可能打赢。
李鸿章是最了解军队的人,知道清军的实力。
他和清流派不同,清流派基本就相当于今天的嘴炮,对于国家情况根本不了解,却敢于扯淡。
甲午战争就海军来说,日本联合舰队的综合战斗力,早就超过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以外的其他所有军舰,根本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不用打也知道谁输谁赢。
就算是定远和镇远,除了防御力超强以外,火力和速度都很烂,一旦遭遇联合舰队数艘军舰围攻,一样是要完蛋。
海军如此,陆军又如何呢?
抛去武器装备不谈,清军现在压根就不能打硬仗。
当时清军形同雇佣军,当兵的目的是吃粮拿军饷,根本不是去拼命。
这样的军队,只能打弱敌,尤其是捻军、西北回孽这种民兵,根本不能和强大的日本陆军对抗。
就当是来说,中日两军陆军装备差不多,但日军无论训练、指挥,尤其是战斗意志远在清军之上。
大家可以注意甲午战争中的陆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就是每次双方都投入大量部队,有时候是几万人甚至10万以上。
搞笑的是,双方伤亡却都不大,尤其是失败一方清军伤亡并没有多少。
比如第一战牙山战役,清军出兵4000,日军也是4000,结果清军伤亡只有200人就败了,日军更是只有80几人。
整个甲午战争的陆军,清军伤亡2万人,日军伤亡约1万。
而甲午战争中,清军陆军至少投入了25万的数量。也就是说清军陆军伤亡还不到十分之一,就投降了,堪称豆腐军。
唯一的解释是,清军根本没有坚守过阵地,一旦发现情况不利就提前撒丫子跑了。
在平壤战役失利后,清军完全可以依靠朝鲜北部山区有利地形,节节抵抗,至少能够坚守几个月。
然而,清军从平壤逃出来以后,根本就是大溃败,站不住脚。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
说白了,清军士兵都是为钱,压根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更不愿意为皇帝送了自己的命。
这种军队还打个屁仗,一定会输。
李鸿章就是知道清军的底细,这才不敢随便打仗,因为没有赢的可能。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说到两江总督马新贻,就必然想到那件惊天迷案“刺马案”,这个案件还被作为“投名状”的素材拍摄成了电影。这位慈禧太后亲选的心腹大臣两江总督被公然刺杀于大街上,留下了种种疑惑,其中张之万、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咖都牵扯进来,成为清末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
晋升之路
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初踏仕途时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为官勤勤恳恳,政绩和口碑都不错。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时,他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太平军进攻安徽时,淮河南北民众造反,以及盗贼猖獗,时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虽是文人出身,但整治地方军也有一套本事,合肥守备力量在其治理下,战斗力颇佳,是抗敌平判的有力支撑。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时,马心贻受命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进攻庐州巢湖的太平军,马新贻所率部队在此战中击溃了支援巢湖的太平军援军,接着打下盛家桥、三河镇、柘皋,最终攻克庐州全境。马新贻因此一战成名,官升庐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马新贻又在舒城击败了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侵扰,因而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这个道员就是介于知府与巡抚总督之间的官职,说明朝廷开始将马新贻列为省总督级官员的储备干部。
一年之后,马新贻便顺利晋升为安徽按察使,但也就在此期间,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贬官,原因是陈玉成率太平军攻陷庐州,马新贻不仅兵败,还丢了官印。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在曾经的老领导袁甲三的保举下,马新贻才官复原职。次年,马新贻又在翁同书的举荐下再次入列候补道员。后来袁甲三又向朝廷请求派马新贻赴其大营管理军务。并在同治元年(1862年)时,二人合作再次攻克庐州,不久后他又随唐训平定了苗沛霖叛乱,故而升为安徽布政使。
提领两江
同治三年(1864年),马新贻终于步入省级官班行列,受任浙江巡抚,并在浙江调控减免赋税、剿拿海盗、兴建码头、疏通河道、惩治暴力、维护社会治安,获得不错的政绩,因此升任闽浙总督。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整顿盐业、疏通河工、训练两千五百名精兵强将维护地方治安,在处理安庆教案中顾全大局,替清庭签订《南京协定》,当了一回卖国贼的替罪羊。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途中被伪装告状的张汶祥刺杀,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刺马案
由于两江总督为朝廷一品大员,马新贻又是慈禧太后钦点接替曾国藩的心腹大臣,遇刺后引起朝廷震动,慈禧太后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彻查此事,由于结果疑点重重,又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前往江宁彻查。因涉及政局稳定,故而草草以张之万的说法结案,并留下“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辞职报告告老还乡,故而这个“刺马案”从此成为一大迷案。
- 张汶祥为报私仇
按照张之万回报朝廷的说法,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余孽,太平军兵败后害怕被朝廷追捕,于是暗通海盗进行抢劫,但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大力捕杀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落网,又由于其妻子被人掳掠,张汶祥递呈控拆时马新贻并没有受理,因此怀恨在心,动了杀念。而张之万在奏本最后这下了模棱两可的语言,显然有难言之隐。
这个回复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因为这个说法很明显的是在维护刺客背后的主谋,张汶祥的身份如果是太平军余孽和海盗的话,即使遭遇妻子被人掳掠的事情也是不敢向衙门告状的,再者就是马新贻只是未受理案件,如果想要报仇,何不直接杀了掠夺其妻子的人呢,这种风险肯定要比刺杀朝廷一品大员更低,并且刺客在刺杀成功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的口号,这背后更加扑朔迷离,于是慈禧太后再令刑部尚书再赴江宁重审此案。
- “投名状”版本
在郑敦谨查案时,听闻马新贻死前喊出一句“找着了”,这个引发了当地流传的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说法,这个刺杀马总督的张汶祥正是其结拜兄弟,他是在咸丰年间,与朋友曹二虎、石锦彪加入捻军,有一次马新贻镇压捻军兵败,被张汶祥与曹二虎抓获,正逢张曹二人欲投降清军,于是借机救了马新贻投了清军。后来兄弟三人被编入军营,马新贻以其号“谷山”为名称为“山之营”,张汶祥便成了其营官,由于兄弟合作屡立战功,马新贻便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大官。曹二虎的老婆是个美女,马新贻便起了色心,张汶祥便告知曹二虎商量对策,但马新贻先下手为强,杀了曹二虎,张汶祥随即逃之夭夭,并发誓要为二虎报仇。此说法也成为民间戏曲的素材走向舞台。
而马新贻死后,其小妾郑氏上吊自杀,这也成了这种说法的证据。加之当时市井流传马总督遇刺倒下后还对周边侍卫交代不要难为凶手,这更加成为其认识凶手的证据。但马总督之子马毓桢交代,父亲是山东人,带有山东口音,遇刺前喊的并不是“找着了”,而是“扎着了”,并表明父亲只有两房妻妾,均已年过四十,没有美女小妾,故而此种说法不攻自破。
- 幕后大佬曾国藩
此处猜测时,也是根据马毓桢的交代,其父亲在临终之际,交代后世时说:“不得进京告状,忍气吞声方能自保”。这就说明了此案的幕后主谋是两江总督都惹不起的人。由于马新贻是接替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而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看似升官,但实际上是朝廷的牵制手段,故而曾国藩的可能性比较大。
曾国藩在两江的势力十分巨大,其组织的湘军是剿灭太平天国的绝对中坚力量,但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湘军的势力就成了清庭统治的最大威胁,虽然曾国藩裁撤湘军番号,但只是遣散部众,但江宁时称“湘半城”,也就是说湘军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江南地区,想要重新组织起来轻而易举,故而才有了慈禧的人事调动。
但马新贻到任后,曾国藩的心腹部队长江水师公然在江面掠夺往来客商,故而引起马总督的不满与制裁,他所用手段便是提供大量财政支持给予李鸿章的淮军,削减长江水师的军饷,以形成力量上的制衡,这便引起了湘军体系的强烈不满。
“请飭会国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办理,以释民疑,请飭整顿,以长江水师要紧。”——《清史稿》当“天津教案”爆发时,英法等国军舰来往大沽威胁清庭,马新贻为时局着想,向慈禧提出调派长江水师防御苏沪沿海,此提议正合慈禧心意,因为这样就能将长江水师的控制权交给自己的心腹大臣马总督。这样一来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利益便收到损失,毕竟长江水师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与走私,是一条巨大“产业链”,且黄翼升又是曾国藩亲信。两人矛盾因此事激化,在慈禧督促马总督整顿长江水师时恰好马总督遇刺,这件事似乎与黄翼升脱不了干系,那么即使此时督办“天津教案”的曾国藩抽不开身主使,那也难逃干系。
“伪宫,伪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贼库者。除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有。”——曾国藩揍报《清史稿》后根据马总督之子交代,慈禧令其父到两江接替曾国藩时还有一道秘令,那就是令其查明“天国圣库”,这是太平天国时期集举国之财富于一库的制度,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库,据说寸有一千八百万两白银,而当湘军攻战太平天国天京后,曾国藩上报没有国库,只有两个玉玺和一个金印,剩下的被付之一炬。这个是慈禧打死都不会信的,这个财富如果被曾国藩私吞,他将拥有足够推翻清庭的财富,故而秘令马总督彻查此事。
从此看来,刺马案的主谋最大嫌疑就是直隶总督曾国藩。而马总督遇刺时,清廷向安徽巡抚英翰发出指示,整顿地方治安和长江防务,这明显是防范长江水师反叛的动作,这也透漏出慈禧与曾国藩之间的博弈。故而郑敦谨明白其中的真相知也不能言,张之万之所以作了那样的汇报,也是明白其中的厉害,如果道明真相就有可能激发湘军体系的暴动,这样是直接威胁国本的,既然马总督已死,那就没必要在严查下去,于是就有了开端的结案供词。慈禧最后也“默认”了这份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