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戏

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清朝统治中期之后,为何会全面衰败?听说安庆是百戏之源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4 10:16:41 浏览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清朝统治中期之后,为何会全面衰败

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有的地方物产丰盛,有的地方民生彪悍,还有的地方文风极盛。其中,江南地区的苏州府和松江府堪称是文人的聚集地。从宋朝时期开始,苏松地区就成为了文官的主产区之一。元朝建立以后,采用了“四等级制度”,南方人的地位不高。与此同时,又对读书人进行打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下九流”的说法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大量的文人无法进入政治舞台,只能尽情与文学创作。在元朝统治的后期,昆曲开始在江苏昆山地区出现,起初被称为昆山腔。在昆曲刚刚出现的时候,仅仅在苏松地区流传,而且主要是在豪门大户和士大夫家庭中,受众面比较小。昆曲真正被民众所接受,则是明朝统治的中期,大约是嘉靖、隆庆皇帝在位时期。

二、昆曲在明朝的中后期非常受欢迎

起初,昆曲仅仅是清唱,后来加入了各种管弦乐的的伴奏,再加上细如游丝的水磨腔,昆曲开始被大众所接受。昆曲出现以后,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历经百余年的不断演变,终于达到了比较高的成就。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内阁首辅严嵩和内阁次辅徐阶都喜欢听昆曲。通政使鄢懋卿为了巴结严嵩,花了20万两银子的高价买了一个昆曲班,送给了严嵩。除了贵族和士大夫家庭,在民间戏曲中,昆曲也占了绝对的霸主地位。《浣纱记》、《红拂记》、《牡丹亭》等作品,在全国各地非常受欢迎。宋元时期的杂剧只能在专门的勾栏瓦舍中演出,与普通民众有很大的距离感。昆曲则能够在各种场合搭台演出,极大拉近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明朝末期到清朝统治的前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几乎所有的文人士大夫们,都会唱那么几段。

三、进入清朝统治中期,昆曲开始逐步衰败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昆曲,逢年过节的时候,宫里有戏班演出昆曲,乾隆皇帝甚至会亲自伴奏。但从乾隆、嘉庆之后,昆曲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缺乏创新能力,经典的昆曲剧目基本上都是明朝后期出现的,清朝时期的新剧目不多。即使是再经典的剧目,如果反复演出,观众都会产生审美疲劳。根据记载,在乾隆皇帝在位末期,京城百姓对昆曲的态度是这样的:“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由此可见,由于缺乏创新性,观众已经对昆曲产生了厌烦。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的最后1年,京城的所有戏班中,只有庆宁、万和、松寿等几家能够演出昆曲,会演唱昆曲的演员只有区区18人,能够演唱的昆曲只有73折。与之相比,其他剧种虽然仍不成熟,但已经开始崛起,昆曲的地位摇摇欲坠。

四、文字狱限制了昆曲的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清朝是北方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入关以后,非常在意自己的出身,很多文人士大夫虽然不能“金戈铁马大散关,”但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讽刺清朝。因此从顺治皇帝在位时期,清朝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字狱。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皇帝,文字狱的规模越来越大。即使是清朝内部的高级官员,如果触犯了文字狱,也会受到严厉的惩处。例如礼部侍郎沈德潜(副部级),因为在作品《咏黑牡丹》中出现了“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的观点,最后被抄家灭门。在严刑峻法的高压之下,很多文人根本不敢有什么创作,担心自己会因为“一把心肠论浊清”而牵连全家。因此,在清朝统治时期,昆曲剧目仅仅出现《忠义璇图》、《劝善金科》等歌功颂德的作品,受众面不是很大,而是影响力也远远不如明朝作品。

五、对观众的欣赏基础有要求,这是最大的问题

昆曲的创作者基本上都是官场失意的文人雅士,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创作作品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提高作品的文学水平。欣赏性过度的文雅化,作品中经常出现生僻难懂的文词,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受众面。换而言之,观众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真正了解昆曲唱词的含义。在明清时期,百姓们的文化程度比较低,除了那些士大夫以外,普通民众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在清朝的中后期,一些文人在欣赏度方面对昆曲进行了批评,认为一些文词过于高雅。就在这一阶段,以四大徽班为代表的其他剧种开始逐步崛起,由于唱词简单易懂,而是打破了纯粹“才子佳人”的模式,其他地方剧种的市场越来越大。与之相比,昆曲的传统市场开始逐渐枯萎。

六、地方剧种逐步取代了昆曲的传统地位

公元1790年,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安徽巡抚推荐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一时之间,四大徽班风靡一时,以至于很多其他剧种的演员纷纷投奔徽班。久而久之,形成了以二黄和西皮为主的各种唱腔。到了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时期,出现了“梨园子弟多皖人,吴儿减少”的局面。嘉庆皇帝在位的末期,京城的各大戏班中,只有集芳班还能演唱昆曲,不过为了迎合大众,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传统。即便是这样,仍存在入不敷出、无以为继的情况。道光八年,集芳班倒闭,演员们不得不进入其他剧种班谋生活。从集芳班的倒闭,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昆曲的逐步衰败。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只有一些贵族和文人雅士们偶尔客串几段,成体系的昆曲演唱在北方已经非常少见了。在电视剧《走向共和》开篇就是慈禧太后正在听《游园惊梦》,仿佛也衬托了大清帝国昔日的辉煌和当前的没落。

听说安庆是百戏之源吗

安庆自古被人们称为戏剧之乡,禅宗圣地,提起安庆,首先想到的是黄梅戏,桐城派,黄梅戏之乡,大街小巷都是戏韵。没有一种戏剧像黄梅戏那样和一个城市联系的如此紧密。生根发展。数百年依然热情蓬勃。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几句夫妻双双把家还。

非遗名录中的昆曲素有“百戏之师”的盛誉,你对昆曲或戏曲感兴趣吗知道哪些戏曲名家及名段呢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五彩缤纷的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糅合了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的艺术精髓,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200多年,是明清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国剧”。昆曲词乐典雅、行腔婉转、舞蹈细腻,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境界,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传统戏剧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堪当“百戏之师”。

明嘉靖、隆庆年间,生活在昆山地区的江西音乐家魏良辅,在众多曲家的指点、帮助与合作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创新之后,昆山腔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调—水磨调:悠扬婉转、清新妩媚。魏良辅因此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一时被奉为“声场秉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并最终被确立为南曲声腔的正宗。

从明万历初期直到清康熙末年的近150年间,昆曲表演逐渐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况。据统计,明清两代传奇剧本总计约2600种,其中绝大部分是为昆曲谱写并被搬上了昆曲舞台。明清文人不仅在剧本创作上对昆曲艺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为昆曲积累了大量可供表演的剧目,同时在舞台表演形式的改进与提升、演员的关注与培养上也不遗余力。这一时期的昆曲不仅成为民间庶民与文人士大夫日常娱乐的主要方式与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传唱南北,而且文人昆曲家班和民间昆曲职业班社在竞演全本新戏的合力下,逐渐建立起开场简洁明了、角色行当完备定型、突破生旦格局、注重精简场次结构、重视念白艺术及服装道具等舞台表演体制。这些体制无不指向对人物刻画与戏剧性的强调,标志着昆曲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戏曲剧种已经趋向成熟。

经过历代文人、艺人的通力合作和精心打造,昆剧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单刀会》,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王世贞的《凤鸣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皆为影响巨大又惯常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不过,明清以来实际流行于舞台的昆曲剧目主要是折子戏,全本戏乃至小本戏则并不那么流行。

明清时期,涌现出大量曾铸造了昆曲演艺辉煌的家班优伶。民国初年,在昆曲继绝存亡的关键时刻,“传”字辈演艺大师们应时而出。稍后,俞振飞、梅兰芳、言慧珠等昆曲表演大师,则进一步照亮了华夏民族20世纪的艺术星空。

21世纪初,尤其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昆曲界、戏曲界本身,由最为传统和古典的精雅艺术变为了一种极其现代和流行的生活时尚。

当秦腔和昆曲争谁是百戏之祖的时候,为什么却排不进中国五大剧种

首先说明一下,五大剧种并不是谁选出来的,而是戏曲界逐渐的发展之下,自然形成的。最先提出五大剧种的说法是谁已经无从考究,但是就知名度、流行区域而言,现在的秦腔和昆曲确实不如五大剧种。

秦腔和昆曲,的确是我国很古老的剧种,尤其是秦腔,而且它们这两个剧种曾经都流传甚远,可以说明清时期很多剧种,都受过昆曲或秦腔的影响。
比如在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的三百年间,昆曲当时为中国最大的戏曲,是当时的官戏,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没有不听昆曲的,那时候昆曲的影响力,丝毫不弱于当今的娱乐圈。

在昆曲盛行的年代,很多当代的文人墨客,争相为昆曲作词,那时候一个名角儿,比现在很多明星还风光。当时很多卖艺不卖身的青楼女子,唱的也都是昆曲,比如明末清初的陈圆圆。
再来说说秦腔,在清朝也是风光至极,在京剧挤掉昆曲之际,秦腔曾经也风靡全国过,甚至在北京比当时刚兴起的京腔(京剧的前身)还厉害,很多人不听京腔了,都去听秦腔了。

后来也实在是秦腔一方面触及到官员的利益了,另一方面戏词比较粗鄙,才不得不离开北京,跑到江南去唱。本来江南都是吴侬戏曲的天下,没想到大西北的秦腔到那里,同样也大受欢迎。
论影响力,昆曲和秦腔确实名副其实,比如很多剧种里都有昆腔,或者曾经受到昆腔的影响。而亦有不少剧种,有梆子腔的痕迹。所以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可是从实际上来看,昆曲的时代早已经过去,戏曲本应该是大众化的,太高雅容易脱离群众。秦腔的“吼”也确实不太适合平原,只能局限在西北一带。
而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这五大剧种,都有着自己的辉煌,也是人们在欣赏戏曲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比较受戏迷们喜欢的剧种。

秦腔和昆曲尽管曾经很辉煌,但是现在没落了,论普及度或者影响力,远不及五大剧种,所以才没有被评入——或者说没有进入五大剧种的圈子中。

昆曲和秦腔到底哪一个是百戏之祖

秦腔的历史虽然比昆曲悠久,但是,从影响上和戏曲的艺术高度上,昆曲绝对是完胜的。而且,从戏这个角度来说,昆曲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现在中国流行的戏曲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吸取昆曲的营养,而秦腔对于别的戏曲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所以百戏之祖绝对是昆曲。

为什么有人说秦腔是百戏鼻祖

秦腔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诗经》里的“国风”不少篇章,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吧。秦、汉时期,长安城中,关西大汉击节而起,吼的就是秦腔。唐时,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历史记载,明朝时,万历年间才子康海在爿东制乐作曲而成散曲,也就是秦腔。可以说,秦腔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

为什么有人把木偶戏誉为“百戏之祖”

木偶戏在古时候又被称为“傀儡戏”,历史悠久,对后期的戏剧的演变有着深远饿影响,因为木偶戏的品种繁多,有着精湛的表演技术,也是中国戏剧类表演当中的一枝独秀。虽然普遍的观点认为,木偶戏是“起源于汉,而兴于唐”,但是由于独特的表演和故事人物的融入性,在历朝历代中,都是一种被人们所钟爱的一种表演形式。

因为木偶表演方式种类繁多,人物的塑造性强,故事融入多样化,在中国千年的戏剧演化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戏剧文脉。

说起木偶戏被誉为“百戏之祖”,有文献记载,是与我们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有着莫大的关系,这里就不细说这个典故了。

称之为“百戏之祖”,是在没有人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木偶的简单表演形式,早期的木偶表演,没有现在的繁华绚丽,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作为基础,人为的控制动作,慢慢的有了鼓乐的加入,人物的多样化,服装道具的增加,表演有了多样化。

木偶戏在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已发展到全国各地,人戏的开始,也是由木偶戏慢慢演变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戏剧表演形式就是借鉴了木偶戏的表演样式。

再简单的介绍下木偶的种类:发展到如今,主要是以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为主,每一个种类的表演都是多样化的,也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