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保

在宫廷政变中站队正确的胜保,为何被慈禧太后残酷屠杀?胜保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并帮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有功,为何被赐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2 05:53:05 浏览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宫廷政变中站队正确的胜保,为何被慈禧太后残酷屠杀

胜保是满洲人,举人出身,清朝末期带兵武将。作为军队将领,胜保打仗水平一般一般,基本没有什么优秀的战绩可言。为人确是高傲自大,目空一切。

我们来看一下胜保将军的主要功绩。

当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扳倒肃顺等八大臣,重新执掌大清政权。胜保将军在辛酉政变过程中,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援助,迫使肃顺等人不敢轻举妄动。而立下汗马功劳。

说完了功劳,我们接下来就说说胜保在辛酉政变之后,有哪些行为给自己召来杀身之祸。

胜保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经逮捕过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朝廷命令其收监押送北京,不过由于胜保逞一时之勇,在没有请示中央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半途中斩杀了陈玉成。这让朝廷内部许多大臣不满,曾经联名上书慈禧要求重责胜保将军。

胜保在治军方面也是劣迹斑斑,其生活严重腐败,克扣军响家常便饭,对待部下非打即骂,致使很多部下不愿为他卖命,使得战斗力低下,招致多次战斗失败。

胜保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多次扬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认为自己的命令高于一切。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利令智昏的情况下,胜保竟然直接向朝廷索要官职,慈禧闻讯非常生气,不过念及辛酉政变一事,想把胜保调入京城任职。没想到胜保误会慈禧的意图,认为朝廷想罢他的官,于是拿辛酉政变一事要挟慈禧太后。

慈禧作为一个独裁统治者,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胜保作为一个臣子竟敢以小犯上,已经失去了他的利用价值,于是慈禧罗列了胜保多种罪行,赐其自尽,一代将领悲剧落幕。

胜保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并帮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有功,为何被赐死

胜保力挺慈禧,慈禧也没亏待他,再次授予其钦差身份,南下剿灭“捻军”。胜保到达安徽后,原先叛降的太平天国奏王苗沛霖再次投怀送抱,并献上陈玉成作为礼物。胜保很高兴,希望陈玉成能投降,高官厚禄少不了,但被拒绝,于是胜保在河南延津县将其凌迟处死,并霸占陈玉成妻子曾氏(后胜保被抓,曾氏又被德兴阿霸占)。有了慈禧支持,胜保开始飙了,在安徽经常批评同僚,与曾国藩、官文、袁甲三、李续宜等关系非常差。此外,胜保在安徽“养寇自重”,只要愿意归降,一律保荐高官,还划出地盘给他们征税,当“土皇帝”。苗沛霖、李昭寿等劣迹斑斑之人,打着朝廷旗号为非作歹,打家劫舍,强占民女,以致民怨沸腾。胜保如此,慈禧自然恼火,后果很严重。

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慈禧将胜保调往西北剿灭起义军。胜保一到西北,又摆起官架子,处处得罪同僚;还经常无视朝廷命令,自搞一套。胜保常言,古语有云:“阃以外将军治之,非朝廷所能遥制。”“汉周亚夫壁细柳时,军中但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打仗不行也就算,还想拥兵自重,自比周亚夫,真是搞笑。更狠的是,胜保从不怀疑自己实力不行,认为打败仗是因为没有实权,调动不了省内军队所致。为此,他直接向慈禧要官,而且是实名,“若欲使臣专顾西北,则非得一实缺封疆,不足集事。”胜保此言是想当陕甘总督之节奏。对此,慈禧非常不满,于是向将其内调回京,好好混子日就算了。可是,胜保不干,直言:“欲缚保者,可即执付‘司败’,何庸以言为饵?唯纪辛酉间事,非保则诸公何以有今日?”暗示慈禧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胜保拥兵自重,得罪同僚,又自以为是,慈禧终于决定痛下杀手。1862年底,慈禧密令多隆阿前往西北,将胜保解除兵权,押解回京。次年8月,慈禧赐予胜保三尺白绫

,命其自尽。

胜保是谁,胜保是怎么死的

这就是一个沾满太平兵鲜血的侩子手。因拥兵自傲贪腐,被慈善拿下处死!

为什么满清皇帝二百多年也搞不清楚鸡蛋价格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对于皇帝来说,鸡蛋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食物,所以对于乾隆等皇帝来说,一般情况下,他们很少会吃鸡蛋。鸡蛋是紫禁城里的“奢侈品”。这和清朝的内务府有很大的关系。在清朝末年,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北京城里出现了一栋新豪宅,豪宅里的树木还没长大,墙壁上又挂着最近的画,这栋豪宅的主人,必定是内务府的官员。这句话,其实是讥笑内务府官员是暴发户。因为,只有在内务府当差的官员,才能迅速地聚敛财富,从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置办高宅大院。

内务府是清朝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明朝没有这个机构,所有的宫廷事务都由太监负责。清朝入关后,吸取明朝时期太监横行霸道的经验教训,不允许太监管理宫廷事务。为此,清朝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来掌管宫廷事务。这就是内务府。

在内务府当差的人,叫包衣。包衣其实就是皇帝的家奴。清朝皇帝信不过太监,思前想后,还是自家的奴才好使唤。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当上皇帝的家奴,他们必须全部来自于八旗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确保根正苗红。内务府管理的事务很庞杂,所有的皇家事务,包括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都归他们管理。于是,在内务府当差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有3000多人。

虽然在皇帝身边当差,很辛苦,还得提心吊胆,但内务府的每一个职位,都是“肥缺”,很容易捞到油水。道理很简单。每年,通过内务府流入、流出的资金多达数百万两银子,甚至上千万两银子。这么大一笔银子从手头经过,哪怕只是“雁过拔毛”,也足够让人过上很滋润的生活,对吧?

内务府的长官叫总管内务府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级别不是很高,只有正二品,可许多人都争破了脑袋想挤占这个位置。当年,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宠信,担任了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等实权职务,但他始终兼任着总管内务府大臣,舍不得让给别人。

1862年,胜保在进剿捻军时屡吃败仗,还很跋扈骄横,对慈禧太后很不礼貌。慈禧太后对他很不满。不过,考虑到胜保在“辛酉政变”中作出的特殊贡献,不忍痛下杀手,便让军机章京私下写信给他。说如果他愿意调回京城,允许他在兵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这两个职位中挑一个。

兵部尚书是从一品大员,内务府大臣油水很重。慈禧太后这种安排很有人情味。由于内务府“垄断”了宫廷的所有采购事务,所以皇帝就很以市场价格吃到外面的食物,比如:鸡蛋。清朝皇宫里的鸡蛋,很贵。《南亭笔记》记载:光绪皇帝每天早餐要吃4个鸡蛋,御膳房给这4个鸡蛋报账为34两银子,一个鸡蛋约八两半银子。一次,光绪皇帝问他的老师翁同龢:“鸡蛋这么贵的东西,翁老师吃过吗?”

这是一个充满陷阱的问题,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得罪内务府的人。翁同龢灵机一动,从容回答:“我家只有祭祀时偶尔用用,平常绝对不敢吃。”旁边的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给翁同龢点了一个赞,“闻者咸服其善于辞令”。

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体验。

《春冰室野乘》记载,乾隆皇帝吃的鸡蛋是10两银子一个。他好奇地问一个大臣,每天吃多少大臣。大臣老老实实地回答每天早晨吃4个。乾隆皇帝惊讶地问:10两银子一个的鸡蛋我都吃不起,你怎么这么奢侈?

大臣恍然大悟,补充说,他从外面买的鸡蛋,都是残蛋破蛋,价格便宜,所以才吃得起。要是好蛋,就不舍得吃了。

乾隆皇帝这才微微点头,露出同情的微笑。实际上,清朝时市场上的鸡蛋只有3钱一个,一两银子能买500多个鸡蛋。内务府把3钱一个的鸡蛋,卖到10两银子一个,赚够差价,才能够在北京豪华地段置办豪宅呀。

1862年中国发生了什么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走向了历史舞台。

1862年,看似平凡的一年,却影响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这一年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运气来了。

大年初一,慈禧、慈安和同治皇帝接受了朝臣们的新春祝贺之后,两个人匆匆的赶回后宫,军机大臣们也紧随其后。慈禧暗中送了一口气,自己儿子总算做了皇帝,昭告天下年号“同治”也正式颁布了,不过她忧心得的事情还很多,和太平天国的交战处于胶着之中。

奕䜣和几个大臣商量着如何处理烽烟四起的大清朝。第一个讨论的重点就是有关太平天国的作战事宜,首席军机大臣奕䜣汇报了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和天平军交战,处于焦灼状态,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湘军总人数达到了12万人,陆军、水师都有,配备了不少的洋枪洋炮。慈禧和慈安心中都略有不安,曾国藩这个人如果反叛,大清没有什么力量制衡啊!于是嘱咐奕䜣等军机大臣,北京的驻军要要严格训练,配置火枪火炮,不能轻易调动,以备不测。(慈禧和李鸿章剧照,1862年对他们来说是开挂的一年)

此时奕䜣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安徽的李鸿章已经训练了14营人马,有9590人,和湘军的配置差不多,此人是曾国藩的幕僚加弟子。慈禧听说之后,喜上眉梢,这真是天赐良机,正愁没有人制衡湘军,可以大力扶持,并分化曾国藩和李鸿章。慈禧交代奕䜣,李鸿章这种人要尽快的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快,正是用人之际。心中却琢磨着如何分化湘军和淮军!

慈禧太后训斥几个军机大臣,听说山东邹城有个草头皇帝宋继鹏、云南昭通也有一个草头皇帝李永和,这两个草头皇帝都已经存在三年了,需尽快扑灭,不然草头皇帝越来越多。

刚过了年,踌躇满志的李鸿章将自己训练的14营淮军集结到安庆,清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检阅,这是淮军正式成军了。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了湘军,病下令,淮军13营9000人马上进驻上海,上海的商人们凑了18两白银,雇佣了英国商船将淮军9000多人全部运到了上海驻防。李鸿章到达上海之后,立马和英国、美国等外国雇佣军进行沟通,协作共同打击太平军。

在利益的驱动下,淮军和雇佣军开始合作了,李鸿章的人生也开挂了!

1862年3月,曾国藩的推荐李鸿章为巡抚,慈禧太后立马同意了,不过这是一个虚职。一年的征战下来,慈禧太后实授李鸿章为巡抚,有意提拔李鸿章,扩大淮军的规模,以制衡曾国藩的湘军。

慈禧和她提拔的李鸿章在这一年开始崭露头角。

李秀成、陈玉成的人生转折之年。

李秀成和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手握重兵。但是洪秀全并不放心他们,时时刻刻盯紧这两个人物,他们的部队和幕僚中到处安插者洪秀全的亲信,随时报告他们的情况,防止第二个杨秀清出现。太平天国的朝廷之中,洪秀全提拔了众多的亲戚成为“王爷”,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1861年,陈玉成、李秀成准备合围武昌城,陈玉成单独围困,李秀成的部队遭遇英国军舰和部队的阻拦而没有到达合围地点,只好撤退。

1862年初,陈玉成回援安庆,久攻不下,部队损失严重,只得派遣自己叔叔扶王陈德才、遵王赖文光等人到陕西招兵买马,也算是经略西北的远征了。5月,陈玉成被围困庐州,突围之后被叛徒苗沛霖出卖被俘,于6月被杀。不过赖文光等人经略西北得力,后发展为捻军,与清政府一直战斗到1868年。(李秀成像,苏州忠王府)

李秀成经营江浙多年,除了上海之外的很多地区都被他占领了。李秀成也面临陈玉成一样的尴尬局面,被洪秀全死死地盯住了,身边到处是洪秀全的安插的人员。

李秀车正在围困上海的紧要关头,每到关键时刻,列强的军舰、大炮就会亲自上阵对付太平军,单单一个淮军是守不住上海的,李鸿章的淮军主力多亏了列强的支持才生存了下来。李秀成围困上海,曾国藩弟弟曾国荃围困天京,此时洪秀全多次强令李秀成撤围,回援天京。

五月初八,李秀成撤围松江,率领13王约40万人(有疑问,号称60万)回援天京,李鸿章淮军的困局才得以解开。

9月14日-10月24日,李秀成率军在南京雨花台同湘军曾国荃展开44天的大战,最终解围天京失败,不过天京城大道危机暂时解除了。李秀成主力解围天京,江浙一带的根据地遭受围攻,洪秀全不允许李秀成援助。李秀成此时进言洪秀全,不要再守天京,而是选择其他地方,不过为时已晚了。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将,一个被叛徒出卖被杀,一个被洪秀全留在天京固守,注定了天平天国的命运。

“常胜军”统帅的末日之年。

这一年在上海的外国雇佣军常胜军成立,最终兵力5000人。美国人华尔入籍中国,成为常胜军的统领,获封参将之职,协同淮军、绿营兵作战,美国人法尔思德和白齐文任副统领。

常胜军遇到李秀成算是遇到了克星。三月份,天平军俘虏了副统领法尔思德,后被太平军放归,他辞职、回国了。6月份太平军在浙江慈禧击毙了统领华尔。

常胜军实际上是常败军,几乎是屡战屡败,每到关键时刻,就要请驻扎在上海的外国军舰帮助,阻止太平军的进攻,然后在外国军舰的帮助下夺回失地。(常胜军第一任统领华尔像,被李秀成太平军击毙)

外蒙分裂祸根肇始的第一年。

清朝的官员大都是后知后觉,等到事情发生了,早就已经不可挽回了。

1862年3月4日,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一个通商和约——《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看似简单的一个通商章程,却为外蒙古分裂埋下了伏笔。

沙俄在中国新疆、蒙古边界的贸易免税,陆路运输运到天津的货物征税是原来的三分之一;沙俄商人贩卖中国物品免税,只征收2.5%的出口税;到达张家口的沙俄货物,征税三分之一,免其他税,可以留五分之一的货物在张家口当地销售。

伊犁-乌鲁木齐-哈密、恰克图-库伦-张家口、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这是新疆、蒙古地区的三条贸易通道,沙俄获得免税权。不要小看免税这事,中国的商人是要交高额税的,而沙俄商人不用交税,时间稍微一长,中国商人在这些地区几乎会全数撤退,中国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而沙俄垄断了以上地区的贸易。(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开设的茶庄,贸易免税特权直接将中国商人排挤了)

尤其是外蒙古区域的贸易被沙俄垄断,中国内地商人全撤走了。经济侵略和结果是外蒙古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中国内地对这一地区的影响迅速减弱,这为外蒙独立埋下了祸根。

一年下来之后,慈禧和慈安沾沾自喜,天平天国终于被遏制了,两个草头皇帝宋继鹏、李永和也被灭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瓜尔佳·胜保的个人简介

胜保(?-1863年8月31日),字克斋,苏完瓜尔佳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末重要将领。曾以内阁学士会办军务,参加围攻太平天国北伐军。因屡遭败绩,被称为“败保”。后在通州八里桥抵抗英法联军失败。1862年收降苗沛霖,杀害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后赴陕西镇压逆回暴动,因“讳败为胜”被责令自杀。

同为太平军名将,清朝劝降韦俊陈玉成,为何却杀了石达开

清军在对待被俘获的太平天国将领问题上,有三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劝降而不杀,二种是劝不降而杀,三种是不劝便杀,而且杀的手段极为残忍。其中,处理韦俊就是劝降不杀。处理陈玉成就是劝不降而杀,处理石达开便是不劝便杀。

那么,为什么清军抓到韦俊和陈玉成后,要劝降他们,而不劝降石达开呢?

(韦俊剧照)

关于韦俊,准确地说,还不是清军抓到他,劝他投降,而是他主动投奔清军的。

韦俊为什么要投奔清军?有两个原因:一是韦俊在守卫武昌的时候,被清军包围了9个月之久。韦俊已经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二是当时正好发生了天京事变,洪秀全借韦昌辉的手,杀掉了杨秀清,又对东王府进行了灭门,而且清洗了东王的部下。接着,洪秀全又让石达开回来,杀掉了韦昌辉。这样一系列的变故,让韦俊怀恨在心,因此,他主动打开武昌城门,投奔了清朝。

韦俊投奔清军后,对于清军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毕竟这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主动投奔过来,这是第一次。所以,优待韦俊,就意味着瓦解太平天国的军心。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清军封韦俊为参将。让他带来清军围攻天京。

陈玉成被抓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阶段。不过还没有完全覆灭。还有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这时候,清军将领胜保极力劝说陈玉成投降,并以荣华富贵来诱惑他。

清军这样做,其意义也是为了让陈玉成带个头,从而引诱更多的太平军将士投降。当时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战,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如果陈玉成能投降,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有一大帮清军将领跟着陈玉成学。

(陈玉成剧照)

不过,英王陈玉成毕竟是英雄,他临危不惧地说了一句:“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然后从容赴死。体现了一个革命英雄的本色和气概,让清军的阴谋落空。

但是,清军对石达开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当时石达开在大渡河边被清军围追堵截,太平军在突破无望,只剩下两千人的时候,石达开为了救这两千人的命,主动前往清营。他当然不是去投降,而是想用自己的命,把这两千人救出来。不过,石达开想得过于天真。清军不但立刻把他抓起来,而且也没有放过太平军这最后的两千人。

清军抓到石达开后,用非常残忍的凌迟手段,杀害了石达开。那么,清军为什么不劝说石达开投降呢?我觉得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石达开剧照)

一是石达开是主动前来赴死的,不是抓住的,不存在劝降他的问题。

二是当时石达开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如果要劝石达开投降,必然是为了引诱其他人投降。没有什么可引诱的,自然用不着劝石达开投降了。

三是石达开是从天京出走的一支部队,虽然当时太平天国天京政权还在,但是,毕竟石达开的部队,和天京政权是有很大矛盾的,劝降石达开,对于瓦解天京政权没有太大的意义。

四是清军实在很痛恨太平天国,抓到太平天国的将领,劝降的很少,大都是处以极刑,以之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恨。

五是石达开是英雄,他有一股凌然的正气,无论如何,他是不会投降的。就算劝他,也是白费力气。

总之,清军处理被抓住的太平军将领,都是站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来考虑的,因此处理方式不一样。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是怎么死的

作战失利,丢失安庆,解围天京失败,引起了洪秀全不满,严词责备了陈玉成。情绪低落的陈玉成,欲说动地方军阀,安徽庐州的苗沛霖,结果,被苗沛霖诱骗逮捕,交给了清军胜保,英勇就义。牺牲的很壮烈。比李秀成强太多了。是个大丈夫。

英法联军之役中八里桥会战,为什么僧格林沁、胜保和瑞麟等人率领的清军(包括蒙古马队)如此不堪一击

僧格林沁,胜保等都是清军的大将,他们的蒙古骑兵训练有素,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军中,曾为清王朝立下战功。

八里桥之战,他们遇到了装备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这样,他们的骑兵成了炮火下的牺牲品,清王朝固步自封,用大刀长矛武装的军队,去和洋枪洋炮的军队作战,焉有不败之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为什么僧格林沁、胜保等人率领的清军会不堪一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来说,就是将无斗志,兵无章法。

之前清军只有在大沽口赢了一次,但也是有原因的。

僧格林沁巧妙的让敌人军舰进入大沽口炮台的射程内,被水中的障碍物阻拦,发生了搁浅,动弹不得。

当时的军舰,火炮虽不是固定,但根本不可能随意移动,必须要靠军舰自己的转动。

现在军舰不能动,岂不是活靶子,自然惨败了。

不过,英法洋人很聪明,很快从战争中学习了战争。他们直接绕过大沽口炮台正面,从背后包抄大获全胜。

僧格林沁其实是知道英法联军厉害的,第三次大沽口战斗又再次确信了这一点。

当时清军本来就不擅长野战,也缺乏足够的先进武器,是防御比较厉害。

而现在耗费巨资建造的炮台,买了这么多新式火炮又部署了重兵,最终仍然被英法联军攻破,天津也丢了

可见,清军即便在最擅长的作战模式,也不是英法联军对手。

那么,在八里桥这种平原和英法联军拼命,岂不等同于自我毁灭?

所以,僧格林沁和胜宝根本就不想打,应该不可能获胜。

但皇上保护紫禁城,非要他们打,僧格林沁只能硬着头皮打。

八里桥战役之前,僧格林沁他们的骑兵就和英法联军交过手,被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这些蒙古骑兵其实就是蒙古牧民,斗志顽强但战斗力有限,训练不佳,战术混乱。

他们的蒙古马,被洋枪大炮声音吓得乱窜,根本控制不住。

相反,八旗骑兵装备比较好,很多人还配备火枪,但没有斗志,根本就不能打硬仗,还不如蒙古骑兵。

明知道八里桥一定会输,所以僧格林沁和胜宝用兵,其实都是留了一手的。

当天蒙古骑兵确实冲锋了,但规模并不大,在洋人火枪下难有突破,冲入洋人前30米的也屈指可数。

至于大量的清军步兵,压根就没有参战,被洋人一顿大炮就轰跑了。

事后僧格林沁和胜宝为了面子,自吹艰苦作战。

实际上,参战清军高达3万多人,仅仅损失1000到3000人,还不到十分之一。

至于2万洋人更夸张: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可见,双方根本就没有激烈交手,基本属于一场驱逐战。

萨沙个人认为,这是僧格林沁打给皇上看的,目的表明我也打了,只是没打赢。

实际上,僧格林沁根本不愿意把所有部队拿出来,在平原和洋人决战,自我毁灭。

当年大沽口、天津一线那么好的地形,尚且没有拼,又怎么可能在这里拼。

对此,洋人也很清楚。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