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力野兽朱元璋

权力野兽朱元璋(有没有写朱元璋的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2 05:46:21 浏览9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没有写朱元璋的书

1、《朱元璋传》-吴晗

《朱元璋传》是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吴晗。本书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从一名贫穷放牛娃,经过自身努力奋斗,最终创立明朝,成为明太祖的传奇一生。

1948年写定的版本,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和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本书终成明史及帝王传记的不朽名著。

2、《权力野兽朱元璋》-张笑天

历史小说《权力野兽朱元璋》与《权力野兽朱棣》为其巅峰之作,因从精彩繁复的正史中,充分还原历史人物的权术细节与心路历程,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权力野兽朱元璋》:全面讲述朱元璋无权、谋权、夺权、掌权的权术人生!朱元璋对待权力,拥有野兽对待猎物一样的本能:强烈的欲望,可怕的耐心,漫长的潜伏,混乱中保持警醒,判断出真正的机会,露出獠牙,发出致命一击。这个嗜权如命的明朝开国皇帝,留给世人的却是一个太平盛世,史称“洪武之治”。

3、《黑白朱元璋》-龚笃清

本书记录朱元璋从小和尚到开国皇帝的传奇故事,揭示农民皇帝剥皮肃贪诛杀功臣的心路历程。

作者龚笃清,也曾打过工,也曾教过书,有幸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过硕士头衔,便投身于出版生涯,为文全凭兴趣,兴之所至,东涂西抹,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曾写过小说,也曾写过散文、文学评论,有中短篇小说集《色癫》及长篇小说数部问世。

后进行学术探究,出版过《冯梦龙新论》和《明代八股文史探》,眼下正在撰写《明代科举史探》,钻研点人弃我取的学问。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4、《明太祖传》-陈焕铖

《明太祖传》依据正史,抉取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的典型事迹,以人物为脉络,汇为一编。举凡明太福成长轶事、揭竿起兵、逐鹿中原、登基称帝、巩固政权、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事迹,全部囊括其中。

本书采用人物小传的方式,除明太祖外,还介绍了与明太祖有关的近六十位人物,包括前后帝王、后妃公主、近幸列侯、文臣武将、割据群雄等,并作了分类,厘清了传主与明太祖的关系。本书为读者了解明太祖、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一个便捷、可信的途径。

5、《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明河在天

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唯我独尊的帝王,率领农民义军打败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风雅文弱的南方士民在他的手下变成了逐鹿天下的雄师,果断与谨慎,权谋与机变,信任与多疑,铁血与怀柔,在他的身上奇异结合,他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纵观他的奋斗历程,比最荒诞的小说都显得更不真实,他的奋斗比历代帝王的成功之路都更惊心动魄和值得考究。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体内究竟蕴藏着怎样一种能量,能将自己从弃石点化成黄金,将众人化腐朽为神奇?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是历史和机遇选择了他,还是他去创造了历史和机遇?

朱元璋的故事,或许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传奇,而应该是我们的人生范本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吗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权力都是很大的,不只是朱元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每一个皇帝在开国初期只要是官僚阶层被清洗过一遍后,军队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新生的官僚还是依附于皇权的时候,其权威还不能被分割,皇帝随时有掀翻棋盘重来的权威时候,那么皇帝的权利都是理论上无限的。朱元璋虽然大杀官员,但是国家建立的根基很牢固,基本上没有玩脱,其后朱棣靖难之役等同开国,自然也是权力很大不下于朱元璋的。

朱元璋为何把孟子“赶出”了孔庙

洪武五年的一天,对于已经去世几千年的亚圣孟子而言,并不是个好日子,这一天,以草根皇帝起家的朱元璋,除了屠杀功臣之外,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盛怒的朱元璋把孟子的牌位从孔庙撤了下来,此举让天下饱读儒家学说的学子们面如死灰,心中的信仰摇摇欲坠。

这件事的可怕程度不亚于一场侵略战争,因为动摇了人心中的信仰,让儒生心中的价值体系崩塌了。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这么痛恨孟子,不惜动摇大明尚未站稳的根基呢?朱元璋之前做过和尚,所以他有一部分是尊崇佛教的,但是治理江山不能太佛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他上位后,时而重用佛家道家礼法,时而一怒之下杀了和尚和道士,重用法家儒家礼法。

朱元璋骨子里严苛、残暴的性格是法家的,虽然他经常大骂韩非子,但他治理国家的精髓是法家的。

朱元璋一开始,对孔子的态度是恭敬的,毕竟他需要争取天下儒生的支持,《明史·太祖本纪》中曾提及朱元璋下令“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甚至他还接待过孔子的后人孔克坚,而且对他的态度极为亲切友好——诏“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并如前代制”“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

朱元璋性格极为刚愎自用,可以说他是自卑而导致的自负,对一切学说都不看在眼里,唯我独尊的性格特质,导致了他对孔子的态度说变就变了。洪武二年,他就要下诏让天下儒生不必通祀孔子,群臣慌了,进行死谏,劝住了患了失心疯的皇帝,让朱元璋暂时压下了对儒家的一腔怒火,免得得罪天下读书人。

朱元璋压制的怒火总要有个出口,他是那种豁达良善之辈吗?当然不是。后来朱元璋在下朝之余,翻阅了《孟子》,本想从中挑出反对儒家学说的部分,看到的内容把他气个半死。

孟子说了一句话,彻底得罪了朱元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儒家学说和各种流派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重,他认为,王是百姓的王,应该为百姓服务。朱元璋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才成为普天下最“尊贵”的人,他想做什么,还需要百姓比手画脚吗?他为什么就是那个“轻”?到底谁“轻”谁“重”?

他认为,孟子的意思是残害百姓的王,不配得到天下,正好触碰了他的心事。但其实孟子的思想是适合春秋诸侯争霸那个时代,因为那时群雄争霸,每个王都希望扩展疆土,抵御敌国,甚至一统天下。所以孟子提出——“保民为王,莫之能御也”。这个言论最终是为了维护“王权”,只是采取了赢得民心这样一个方式而已。

我们也不能说朱元璋就是错的,因为时代变了,实现“王权”的方式也要跟着变化,明朝已经统一天下了,不需要“莫之能御也”,皇权的集中首先要价值观统一,如果人人都迷信一个学说,把它当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那整个国家岂不是混乱不堪了?而且朱元璋明显只希望,全国最好只有一种信仰,一个神明,那就是朱元璋他自己,他就是神,他应该是百姓唯一的信仰。

抱着这样一个目的,他将以孟子的学说是歪理邪说为由,将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庙,也发泄一下他对于儒家学说的不满,此举果然激怒了天下士子。

大家都认为,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天下的读书人,朱元璋没文化,如果没有读书人的帮助,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他现在成功了,怎么能随意将读书人心中的“神”请出孔庙呢?

于是,朝廷上不停地有人死谏,连掌管天文的官员也对朱元璋说,文曲星暗淡无光,恐怕是大凶之兆,对大明江山不利。

时隔一年,朱元璋在刑部尚书钱塘的誓死进谏下冷静了下来,以“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的由头不情不愿地将孟子牌位请了回去。

但是作为泄愤和维护统治的要,他将《孟子》删减了不少,并以“删减本”代替了原来的版本进入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可见他心胸之狭窄,而这件事情,或多或少也让大明命途多舛,动摇了文人对朱元璋的信仰和崇拜。

为什么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敢造反么?看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笑了,现在我站在朱棣的角度上用他的口吻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朱老四听到有人建议他造反的时候,他的回答如下:什么?造反?这位仁兄你是不是脑子瓦特了,那我爹朱元璋是啥样的人物你们不清楚吗,我们老朱家可就是造反起家的,记住咯,我老子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你以为就我这几下子,能在他眼前过几招。

别的不说,就说咱们现在待着这个北平城,这整个燕山,丢了四百多年,那还不是我爹带着一票兄弟给收回来了,当年的张士诚比我怎么样,拥兵六十万的陈友谅比我怎么样,大元朝的蒙古铁骑怎么样,不照样被我老子赶回去了。(说罢,朱老四喝了口水,顺便给身边的张玉一个眼神,后者心领神会,已经守住了门口)

再说了,就算造反了,我能打得赢么,那我老丈人徐达还活着呢,还有冯胜,付友德,蓝玉这些人,哪个我也打不过啊,我当好我的王爷,吃香的喝辣的,没事出去打打北元这日子不香么,还造反?那个谁,张玉,把他给我绑了,送到南京,如实上报。

上面的内容虽然有些搞笑,但是如果真的发生类似的事的话,他朱老四的反应一定跟上面没啥区别,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借朱棣几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草莽又沦为乞丐,他是如何逆袭成为皇帝的

唐宋元明清,这是大家从小背的最熟的五个朝代。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是草莽出身,做了皇帝之后也留下了特别多的故事。

而他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人,能够被大家黄袍加身成为皇帝,除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之外,当时流传的关于朱元璋的各种各样神奇的传说也是功不可没。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一讲朱元璋小时候的神奇传说。

朱元璋

说起朱元璋小时候的神奇传说,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他艰难的出生历程。朱元璋出生之前,他的爸爸和妈妈在一个会算命的老先生家做帮工。老先生的儿子想让老先生给他们家选一个风水宝地,想个办法让他们的后代能够有个一官半职的,也能够光宗耀祖。老先生给他们家算了一卦。然后找了一个好日子就去一个地方挑了一块风水宝地,打算以后家里面就搬到那边去。

他们回来之后呢?老先生吩咐厨房里帮工的朱元璋的妈妈,给他们做一个大鲤鱼吃。在父子三人吃过大鲤鱼之后,他就要求朱元璋的妈妈把这个剩下的鱼骨头和鱼尾还有鱼汤端给三个儿媳妇吃,结果三个儿媳妇一看,非常生气啊,怎么能够让她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呢?朱元璋的妈妈也不忍心把这个鱼给丢掉,就自己端回厨房里默默的吃了,不久她就怀孕了。

而这个老爷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呀。也直呼这简直就是天意。让朱元璋的爸爸和妈妈就赶紧就此逃走,给了他们一些银子告诉他们一直往前走,然后看到看到一片能够过人高的草地,就在里面住下吧。夫妻两人也知道自己的东家,待自己也是非常好的,说让他们走,他们就赶紧逃命去了。

这个时候,元朝的国师也算出来,天子可能是要出现了。元朝的皇帝一听这可不行,一定要阻止这个小孩子的顺利出生。国师跟元朝的皇帝说,只要这个小孩的母亲吃不到天子山上的泥土,那这个小孩的母亲在生这个小孩的时候就会难产而死,这个所谓的真命天子也活不成了。

于是元朝的皇帝就派重兵把守天子山,不让任何人进去。朱元璋的爸爸本身是个卖豆腐的,他当时和朱元章的妈妈逃到的地方,刚好是在天子山的山脚下。两人就在草丛里面建了一个房子,就在那里住下。

后来又重操旧业,开始卖起了豆腐。这个豆腐也往天子山上送,有一次他去送豆腐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豆腐筐给打翻了。一部分豆腐掉在地上沾上了很多土,还有一部分豆腐在上面完好无损。于是他就把完好无损的这些豆腐留到了军营里面,把剩下的豆腐挑回了家。他的妻子一看这些豆腐脏了,但是又不忍心丢掉。她心疼粮食,也就那么吃了。之后她就顺利的把朱元璋生下来。

朱元璋是权力的奴隶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朱元璋是权力的奴隶么?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如果直接点的说,朱元璋当然是权力的奴隶了。

权力的好处和坏处

有了权力,便似乎能够掌控权力覆盖下的人的生死。把那些围绕权力如同闻着血腥味道苍蝇的人把控在股掌之间。这是权力的第一个好处。

与权力捆绑着的,那便是利益。如果没有巨大的利益引诱,那么单纯的权力便失去了其诱惑。尤其是当了皇帝,那便是掌握着举国人们的生命,整个国家的财富似乎都属于皇帝一个人,可以予取予求。

朱元璋对于权力的把控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摇身一变从平民百姓成为了举国之尊,这种地位的获得是通过艰辛的战争获得的。而朱元璋在获得了皇帝位置之后,便品尝到了这位置带给自己的甜头。这种成就感荣耀感让他倍感亲切,于是乎也更为在乎。

所以他当上皇帝后,怀疑所有对自己权力能够造成挑战的人。这些人先是李善长、徐达、刘基,后来是蓝玉等人,除了徐达和刘基先后病死,其他人先后都因为谋逆而牵连整个家族被处死了。这些说白了都是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权力所做出的动作。尤其是锦衣卫的设置,更是让后世诟病不已。

但是其实严格来说朱元璋不能说是权力的奴隶

朱元璋使一代雄主,而他看待自己一手创建的帝国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从他绝大部分的工作来看,他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盛世。这个盛世中,官吏能够像他一样勤勉的工作,将军们能够永远勇武的守护边疆,而黎民百姓在自己创立的国家中能够幸福安定的生活。为了这些,他先后因为郭恒案、空印案封原因抓捕了大量的官员,这些人被关进监狱,第二天都要被杀头了头一天都得继续办公,判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不过他的眼光虽然算是远的,但是终究架不住时间的腐蚀和财富堆积的过程,以及子孙的不肖。

虽然他也像很多帝王一样被象征性的关入了权力的笼子里,但是从平民出身的这位帝王更多的是一位梦想家。他勤勉的工作,日以继夜的按照自己的设想打造一个完美的国度,试想又有几个皇帝能够做到如他一样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的权力欲望到底有多重是否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说太祖朱元璋权力欲望重,无非是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做了几件事,而恰好这其中的几件事对明朝的命运有影响。但是,小编认为朱元璋并不是单纯的权力欲望重,而是因为他每一项决定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儿孙留下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说白了是为了使明朝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不是为了自己,但是他的某些行为也确实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其实就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重视程度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看重的不是权欲,而是明朝的江山传承。皇权之下,太子和皇帝本之间本就关系微妙,皇帝被太子架空权力,成了太上皇,太子被皇帝猜忌,轻则空有其名,重则殒命的不计其数。说白了,太子和皇帝之间也有竞争,也是对手。而朱元璋为了让朱标成为合格的继承人,亲自教养,这在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中是少见 的。即使朱元璋对朱标多有不满,但是也从没有动过废朱标的念头,只是倾注更多的心血栽培他。皇帝对于太子这个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丝毫没有怀疑,倾心培养,这几乎是历史上的独一份。

再来说说朱元璋为了中央集权做的几件大事:

1 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本意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朱元璋忘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对政事越来越力不从心,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身边的近身太监有了接触政事的机会,他又设立国子监,给了太监读书识字的机会,给太监涉政更是加了砝码,此后太监开始走向政治舞台。

2 胡蓝之狱,这是朱元璋晚年发生的。发生在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越过了朱标的弟弟们,直接立了他的嫡长孙继承皇位。作为在朝中有威望,名正言顺的公认继承人朱标,想要压制劳苦功高的臣子,轻而易举。但是对于没有威望,根基不稳的朱允炆来说,这些人就是功高盖主,就是威胁。为了明朝江山的稳定,朱元璋只能硬着头皮为朱允炆清除皇权的潜在隐患。

3 设立特务组织锦衣卫。如果说前两件事是为了削弱臣权,加强皇权,锦衣卫的设置则是朱元璋为了监视朝臣,完全是帝王的多疑。而且锦衣卫内部多酷刑,导致了很多大臣被冤死,晚年朱元璋逐步认识到锦衣卫的弊端,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直到晚年,锦衣卫才算名存实亡,只不过又被他的后代发扬光大了。

综上,小编认为,朱元璋加强集权,确实做了不少事,但是他的初衷是为了明朝江山的稳固,不是单纯的权力之争。胡蓝冤案,是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备受诟病的锦衣卫,朱元璋晚年取消了它的特权,已经名不副实,后来锦衣卫的发展完全不在朱元璋的控制之内,包括内宫太监走向政治舞台,他的责任是给后代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以至于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及后宫太监在明朝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朱元璋宴请高僧释来复,为何就将其处死

问题中的高僧叫释来复,他是元末明初的和尚,平日里好吟诗作画、舞文弄墨,所以在当时也认识一批达官贵人,民间众学子也对他极为敬仰。

朱元璋与他也认识许久,对他的文学也是很敬佩,两人平常也会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朱元璋更对允许他以僧人的身份做官,并赐予他金襴袈裟。

然而伴君如伴虎,在释来复晚年之时,却因为一件事,导致他丢了性命。

在释来复七十多岁时,朱元璋邀请他进宫吃酒席,而释来复感动之余,便写了一首诗送给朱元璋,以表感恩和顺便拍朱元璋马屁。

此诗是这样写的: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醒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这首诗的意思是,歌颂朱元璋创造了一个盛世,其用词精雕细琢,诗中马屁炉火纯青。然后朱元璋看到后不但没高兴,反而勃然大怒,说到:“汝诗用殊字,是想说我歹朱吗?”

接着又说到:“无德诵陶唐,是说朕无德,虽则欲陶唐诵我而不能吗?你这算什么高僧,竟然如此大胆。”

朱元璋说完这些话,立即招来士兵,下令将高僧打入打牢,凌迟处死。带事情结束后,朱元璋担心民间文人抨击他,便安排了个“胡惟庸同党”的罪名来给自己开脱。

然而,这件事真的只是因为诗中带有“ 殊 ”字而把释来复凌迟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看到朱元璋貌似杀人从不眨眼,但历史上的朱元璋每次动手都是有自己目的的,他虽然残暴,但不滥杀无辜。而这件事的背后还藏有其他原因。

所以,释来复的死因有另外几点:

  • 其一,作奸犯科

《释鉴稽古略续集》中记载,有人举报释来复表里不一,明面高僧,暗地里其实坏事做尽:

“且今之罪,报也,人神共怒,为集金帛、构是非,要虚名。今之罪也,在奏愆匿愆,观喜怒,乘颜色及盗众僧用。”

在这次举报事件中,释来复被人举报不务实、贪虚名、不受色戒、盗用寺庙财产等十几条罪状。虽然这件事后来没有明确说明如何解决的,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是落下了一大截。

  • 其二,结党营私

在文章前头我写过,释来复因为其文采不错,所以认识的达官贵人比较多,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武将,再到民间文人等,他都认识。

而这样的人的最容易拉帮结派,做皇帝的也最怕这样的人,一旦他动了私心,很容易一呼百应,这对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来说就是一颗潜在的炸弹,不管他会不会造反,死人比活人信得过。

所以,朱元璋为预防万一直接杀了了事,朱元璋把他跟胡惟庸扯在一起其实是一厢情愿了,释来复其实跟胡惟庸不认识,只是跟胡惟庸团队中的某些人关系比较近而已。

  • 其三,朱元璋的玻璃心

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命运最为坎坷的皇帝,做过放牛娃、当过乞丐、和尚,虽然后来他当了皇帝,但这是一辈子都无法修复的伤疤,这些过往造就了朱元璋的易碎的玻璃心。

这种自卑心就容易导致朱元璋凡是都往坏的方面想,就比如释来复写的诗中带了一个“殊”字,让他心里的伤疤又一次被揭开。

也因此朱元璋暴怒的认为释来复在说他得位不正、无德等,然而事实上人家并没有这种想法。朱元璋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文字狱了。

事实上释来复其实就是被朱元璋冤杀的,不管是“殊”字还是结党,都是朱元璋个人臆想,人家其实只是写首诗来表示感谢你请我吃饭而已。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而大杀功臣,是对是错你认为还有其他办法吗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张笑天曾著有历史小说《权力野兽朱元璋》,较详尽介绍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而杀尽功臣之事。

后世对朱元璋的滥杀已知的很多了,大体上有这几起大案:

明初四大案分别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

胡惟庸案: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牵连被杀达3万人。

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

郭桓案: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一扫而空了。

空印案: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处罚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此外还有李善长案:一门七十余人被杀。还有廖永忠、朱亮祖、李文忠、徐达、冯胜、汪广洋、傅友德、赵庸、胡美、耿炳文、唐胜宗等等等等。

明初135位功臣,战死66位,赐死的有29位,正常死亡的有40位,计算下来功臣被杀得约占比:29/69≈42%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新朝伊始,巩固统治是应举之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非得如此么?回应题目:没有其它方法了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且以汉王朝为例,看看朝代更迭的封建社会中新朝是如何强化集权、巩固统治的:

一、汉朝:刘邦初定天下,也杀了不少功臣,却不似朱元璋采取这种近乎集团化屠杀的方式。东汉刘秀甚至得天下后,更善待功臣。

二、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后,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却善待功臣,更没有杀戮功臣。

三、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谈笑间,化解了功臣的权力,都赶回老家享福了。一样地稳定了政权。

说到底,还是朱元璋将大明朝视作家天下,恐惧于功臣,期待朱家子孙永保皇权。其本人看到了统治基础的薄弱和危机,结合其性格胸怀狭窄、格局太小、做事残忍、治国无术等因素才大杀功臣。

我以为:朱元璋完全可以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那般行为,施以权术,剥权革民,采取多种措施牵连住功臣,杜绝结党,更不必以杀戮施政。

好了!以太子朱标的一则故事收尾吧:

太子谏曰:“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帝默然。明日,以棘杖委于地,命太子持而进,太子难之。帝曰:“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太子顿首曰:“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有人说朱元璋在历史上大肆屠虐开国功臣,你觉得他是处于何种心理

谢谢邀请。

韩信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很好地说明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即存在,存在即合理。不需要就是不合理的。
其他也许还存在有些功臣居功自傲的原因;朱元璋年老昏聩多疑的原因;为未来的继承者扫清障碍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拥有权力的原因,权力可以让一个正常的人发疯,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严重扭曲。

有个著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由几个大学生扮演看守,管理“监狱”的秩序;另外几个大学生则扮演“囚犯”。令人意外的是只用了一天时间,大学生们就进入了角色,扮演看守的大学生趾高气昂,大声呵斥;扮演囚犯的同学则垂头丧气,心情忧郁。原本计划进行两周的实验三天后就被迫停止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发生改变,特别是当他拥有权力时,即使是看起来单纯和善良的大学生,也会展现他平时深藏不露的一面,变得专横和霸道。

朱元璋在艰苦创业时的表现是知人善任,大度宽厚,这个好名声给他招来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也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当他当了皇帝后,身份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中的权力使他变得残忍而暴虐,他不再是那个大度宽厚的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