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篡夺

司马懿和孔明都是三国重臣,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孔明为何不篡汉?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棣会篡夺地位,还会传位于朱允炆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0 23:59:06 浏览7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司马懿和孔明都是三国重臣,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孔明为何不篡汉

这就是忠臣与奸臣的根本区别,也是公心与私心的基本体现。诸葛亮名高千古,历代文人墨客,民间百姓,无不对他充满敬佩之心。源自于诸葛亮对君主的忠心不二,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赢得了历代人的爱戴。司马懿虽是魏臣,与曹魏也立下不小的汗马功劳,本应从一而终。然,待军政大权一到手,便野心膨胀,觊觎皇权之位,学着曹魏,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做了叛君篡位的奸臣,成了历史极不光彩的乱臣贼子。公道自在人心,后人纪念诸葛亮,为他建立的庙宇遍布大江南北,受人恭奉,享名千古。而司马氏虽篡位得到了江山,却得不到历代人们的尊敬,何也?忠奸善恶,是非曲直,泾渭分明,人心向善,这千古不变的常理。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棣会篡夺地位,还会传位于朱允炆吗

朱元璋要是知道朱棣会篡位的话,依然会篡位给朱允炆的。而且朱元璋也感觉到朱棣对朱允炆的威胁,还准备让朱棣进京。之余为什么要进京。对于在暮年大开杀戒的朱元璋来说,答案不言而喻了。各位读者随紫陌来看原由。

朱元璋为孙子朱允炆“铺路”

朱元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基础最差的皇帝。农民出身,乞丐身份的朱元璋凭借着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军事头脑。在1368年,朱元璋最终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之后朱元璋表现出和之前不一样的一面。打江山之前可谓是称兄道弟,一起大口吃酒、大口吃肉。打江山的过程可谓是艰苦。而兄弟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但朱元璋不是,有难可以同当,享福的时候就把兄弟忘了。开始大杀特杀的屠戮开国功勋。明初的四大案就处死了上千上万的朝臣。而蓝玉相比大家也是有所耳闻。明朝的江山,蓝玉将军也是有着不小的功劳。

但是最终蓝雨一案牵连人数达到了1.5万,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也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胡惟庸案牵连人数更是达到3万余人。

可见自古以来除了君王,都逃不开的功高盖主的魔咒外,原因无非是为自己即将上任的儿孙扫清道路。而朱元璋的杀伐让人感到很是“无情”。

朱标(朱元璋嫡子)宅心仁厚、文武双全,不论是治国还是打仗都是一把手,可以说朱标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朱元璋毫不迟疑的朱标为他下一任的接班人。但是朱标在却不长命。

之后朱元璋也没有立其它的孩子作为太子。而是直接将朱标的孩子,朱元璋的孙子立为太子。但是孙子朱允炆并不是一块做帝王的好料。

朱元璋就开始为孙子“铺路”。被朱元璋出名的功臣最出名有刘伯温、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无一能幸免。很多都死于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仅剩汤和等数人幸免于难!但除了汤和外,大多都是没有善终。

不仅如此,而且朱元璋死后还不许各路番王进京祭拜。怕引起不必要的动乱以至于威胁到朱允炆上位。

朱元璋为了这个皇孙,可以顺利继位扫清了一切障碍。导致朱允炆身边的基本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儒,没有什么善战的武将。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棣会篡位的下场

此时就说到朱棣了,朱元璋有没有想过杀儿子的想法呢?以朱元璋的性格可能是有过这个想法。“自古皇家无亲情”啊!而“冷血”的朱元璋是有可能对儿子的下手的。

朱允炆上位的障碍除了朱棣都清除完了,朱元璋也能感受到朱棣的是个“威胁”,在临死前下诏让朱棣进京,但被朱允炆当了。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就说过“燕王病矣”,意思并非燕王朱棣病了,而是朱棣这个人非常危险。朱元璋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死后最可能发动兵变的就是四子燕王朱棣。在布下各种防御之后,还立下了自己死后不准其他藩王进京祭拜的遗嘱。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棣会篡位的话,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朱棣必定会被朱元璋除掉。

结语:

朱元璋是非常喜欢孙子朱允炆,从朱允炆年纪小、资历浅、而且性格懦弱,根本就不是帝王最合适的人选,朱元璋依然选择了孙子朱允炆,可见朱元璋的对孙子的喜爱。可见朱允炆继位几乎是铁定的。

那么朱元璋要是知道朱棣会篡位的话,接来下就是除掉朱棣,让孙子朱允炆安心做帝王。


大家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为啥三千死士就帮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帝位

我们常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是如果队长是猪,而对手是一位大神呢?结果是不是很明确了,司马懿对于曹爽来说就是神一般的对手,而曹爽就是猪队长。

首先,在高平陵事件发生时,在朝臣眼中,真正的乱臣贼子是曹爽,而不是司马懿。司马懿废除曹爽反而被认为是拨乱反正,挽救社稷。曹爽身为首辅大臣,在辅政初期还能礼贤下士,遇事和司马懿商量不敢独断专行,三国志原文是“父视之”,对司马懿非常恭敬。不像《军师联盟》里演的一样,曹爽没事就怒怼司马懿,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

后来,在亲信的蛊惑下开始独断专行,先解除司马懿的兵权,然后任用亲信,为了抬高个人身价,曹爽不顾司马懿和朝臣建议,在亲信怂恿下,决意伐蜀,结果劳民伤财,无功而返。伐蜀失败之后,曹爽变本加厉,怕郭太后干涉朝政,竟然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加以监禁,一时曹爽兄弟,权倾朝野,而监禁太后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谋反。

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软禁郭太后,架空辅政大臣司马懿,实际上,曹爽此时的行为特别像秦朝时秦的一位远支宗室赵高。赵高是谁我在这里不用介绍了吧,因此曹爽的行为因引起朝廷上下不满,而此时大神一般的司马懿已经准备好了一把刀,就是三千死士,这把刀在别人手里伤不了曹爽分毫,三千人比起洛阳侍卫太少了,但是在司马懿手里就能庖丁解牛,斩曹爽于马下,司马懿首先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郭太后被曹爽软禁,心里本来愤恨,此时立即和司马懿联合,废除曹爽。

曾今有人劝谏过曹爽,你们兄弟三人手握重兵,不能一起离开洛阳城,结果曹爽不听,直接导致司马懿轻松控制整个洛阳,在控制洛阳后,司马懿派人诓骗曹爽,大司农告诉曹爽:“许昌的武库装备充足,争夺天下,关键在粮草,大司农的官印,我带出来了,咱们应该带着皇帝去许昌,胜负还没有分出来呢?”可是曹爽这位猪队长竟然说:“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大司农被气的大哭说:“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桓范: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

其次,司马懿在剪除曹爽后,并不独断专行,没有要篡权的表现,既没有接受九锡,也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可以说司马懿实际上是曹魏的纯臣,也许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能成功架空曹魏,为晋朝建立打下基础。

最后,小编想说,关于曹魏政权的倾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魏”开国三祖“的短命以及曹氏宗族人才的凋零。小编一直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全面的皇帝,没有之一。号称”十全老人“,现存诗篇三万多首的高产皇帝作家乾隆皇帝,不仅文治武功和曹操没得比,他那三万多首诗加起来都不如曹操的一首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难得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子曹叡,不仅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同时,曹丕,曹叡还是难得的政治家。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曹操及子孙的多才耗尽了家族的气数,曹操寿命尚可,曹丕,曹叡则是一个比一个短命,三个人有一人寿命赶上司马懿,司马氏就篡不了权。曹丕,曹睿有一人能活到50岁,司马氏也没有机会。

而曹氏宗族人才凋零更是令人惋惜,且不说曹爽这个猪队长,高平陵事件后,曹氏宗族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争取到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权利,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地位不稳,曹氏宗族也没能走出一个人来和司马师共同秉政。

司马懿死时,曹芳已经19岁,虽然年轻,但是已经到了明事理的年纪,他也没有趁机削夺司马氏权柄。写到这里想到曹操说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为什么张无忌练成了九阳真经而没有统一天下,反而被他的手下朱元璋篡夺了天下

金庸写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时,男主角张无忌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人物。他的性格比较温吞,做人也没有什么野心,却拥有一身绝世武功,明教教徒对他奉若神明,就差集体认干爹了。但是,朱元璋只是略施小计,就让张无忌心灰意冷,随手就将天大的基业能扔多远就扔多远了。

原著中,朱元璋在给张无忌接风时使迷药将他迷晕,然后把他放在马车内,安排了一场戏,使张无忌误会是韩林儿为了夺权而对付自己,心灰意冷之下,带着赵敏退隐江湖。张无忌最后结局,就是在闺房内给赵敏画眉,两人开始了平静的隐居生活。但是,细推之下,你会发现,其实就是自欺欺人。

都知道当时朱元璋只是明教下的一个小人物,而张无忌做为明教教主,威望极高,深孚众心,没有任何人能取代他的地位。而以明教当时声势之大,明教众人对张无忌的信奉之重,即使张无忌真有心隐居,也肯定躲不开明教的查访。退一步来说,就算张无忌确实隐居了,以张无忌重情重义的性格,如果后来他知道韩林儿被朱元璋谋害,甚至朱元璋后来大肆清洗明教教众的事后,他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必定会出面的。而就算是张无忌真的相信了是韩林儿为夺权对付自己,他的反应是否真的就一定是心灰意冷,退出江湖,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大,但并不绝对。万一张无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那么后果是朱元璋绝对无法承担的。所以对于要成大事的朱元璋来说,对付张无忌的办法只有一个,必须心狠手辣,永绝后患。

张无忌的结局,已非常明白。只不过金庸不忍心将这结局直接表现出来而已。事实就是张无忌被朱元璋迷晕后,当时就被杀害了(事实上,朱元璋热爱百姓,只有少数鄙视老百姓的人才恨朱元璋,极力抹黑)。赵敏由于身份的原因,肯定是被秘密软禁起来,可以用来对付她的哥哥王保保,也就是扩廓帖木儿。明朝建立后,33岁的赵敏被迫嫁给秦王朱爽,后来朱爽死去,赵敏也殉了葬。

除了秦二世、隋炀帝、唐太宗,还有哪些人杀害亲兄弟篡夺皇位的

历代君王为上位常常会用一些非常手段,弑父、杀兄弟是常有的事。这个题目更像一个统计学问题,限制条件有这么几个:

1、这人是皇帝(而且父亲或兄弟是皇帝);

2、他篡夺皇位了(不该他即位或该他但没到时间);

3、他杀了本该即位或已经即位的亲兄弟(堂兄弟、族兄弟、义兄弟不算)。

秦二世和唐太宗是符合这些条件的,隋炀帝是否杀兄弟还有争议,而且杨广是以太子身份即位,是否篡位也有争议。

那么,除了胡亥和李世民,还有哪些人符合这些条件呢?先秦这种事比比皆是,例如晋国曲沃代翼、劝杀诸公不但是杀,还是连锅端,除了自己亲儿子全都杀;卫国从州吁开始连续几代杀下来,国家衰弱成了无足轻重的小国;齐国从襄公开始乱,春秋首霸齐桓公也没止住儿子们相互攻杀……。但这些都不算,因为从秦始皇开始才有“皇位”这种东西。五胡十六国太乱,国主称什么的都有,而且都只是地方政权,就先不理会了,五代十国时的南方十国也是如此。余下的我们按时间由远及近说一说: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第三子,刘宋第三个皇帝。在大臣徐羡之、檀道济杀了他的大哥宋少帝刘义符后立他为帝。不过当时他才十七岁,参与杀兄还是被动上位不好说。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

刘宋第五个皇帝,在兄长刘劭弑父篡位后起兵夺得皇位,就这次起兵来说,算是讨逆,不过他符合上面提过的所有条件。刘骏虽说有些不好的传闻,但算是一位有为的皇帝。

后梁末帝朱友贞

朱温第三子,在朱友珪弑父后起兵。朱友贞也是讨逆,虽然朱友珪兵败自杀,但和朱友贞杀的没区别。

宋太宗赵光义

这位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杀兄弟篡位的人,“烛影斧声”的故事流传很广,虽然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来看,“金匮之盟”不可信,篡位可能性很高。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元武宗次子,在即位前,权臣燕帖木儿首先想迎立的是元武宗长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元顺帝的父亲),可是元明宗只在为八个月,还没到达都城就中毒身亡,于是才轮到元文宗即位。要说元文宗和哥哥的死毫无关系,恐怕没人信。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于谦拥立英宗弟朱祁钰为景泰帝。明英宗回来以后被软禁,后“夺门之变”复位,两帝并存了一段时间,景泰帝被废,软禁至死。不过这位是复位,算不算“篡”有待商榷。

举出的这几位是史书有载,确实杀亲兄弟篡位的,或基本能推论出来杀亲兄弟篡位。

篡位历朝历代几乎都有,但要符合所有三条限制条件的还真不算多。有人说雍正改诏书篡位,那只是野史故事;有人说明成祖篡位,对的,不过不是篡的亲兄弟,篡夺侄儿的位,因他而死的亲兄弟有,但都没资格和实力阻碍他当皇帝,所以他不算;有人说曹丕,人家可是合法继位,而且没杀兄弟,至少明面上没有,最重要的是曹丕自己称帝,父亲、兄弟都不是皇帝,三个限制条件都不占。

综上所述,我以为杀了亲兄弟篡夺到皇位的除了胡亥、李世民,还有刘义隆、刘骏、朱友贞、赵光义、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朱祁镇这么六位。可能还有疏漏,请大家指教。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司马昭如何篡夺曹魏政权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司马家族是如何逐步取代曹魏政权的呢?司马昭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这是典型的功高震主,而没有得到制止的表现。

司马懿是一朵黑心白莲花,能够豢养死士3000人而不被政敌发掘,隐忍40余年后在高平陵之变中出其不意的打败曹爽,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宜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世人者皆杀之,可谓中国历史上排名前几的大阴谋家。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在隐忍很多方面学到了父亲的实诚功力,对待敌人心狠手辣,234年司马师因十分顾忌出身曹魏家族的妻子夏侯徽对司马氏不利,将其毒杀,要知道夏侯徽此时已经为他育有5个女儿,其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被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

高平民之变后他将何晏夷三族,254年,魏帝曹芳不堪大将军司马师的跋扈,想命令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太长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夷灭三族。夏侯玄是司马师昔日的小伙伴,同时也是他毒杀的妻子夏侯徽的哥哥。

未遂政变被化解后,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在郭太后强烈要求下,他立曹丕长孙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

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师,死得十分痛苦和窝囊,司马师亲自出兵并成功镇压了叛乱,但文钦之子文鸯曾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复发,这时眼睛震出眼眶,于225年3月活活痛死于许昌。

杀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哥哥的大将军职位专揽国政,司马昭根本不把年轻的曹髦放在眼里,经常当面冲撞他。

258年5月曹髦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分为列侯。258年7月,司马昭上奏录用前世名臣元勋之子孙,量才任职,259年6月将荆州分为两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镇守新野,州泰镇守襄阳时。使压苞都督扬州,陈赛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均监青州诸军事,这都是司马昭在朝廷要职安插党羽,同其他世家门阀进行利益交换准备篡位的具体表现。

260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见权威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做主,又长忧虑被废受辱,决心奋力一搏,五月初六,曹髦喊出那句流传千古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手提宝剑,带领着宫里的卫队和一些太监,等数百人,杀向了司马昭的府衙,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他让心腹贾冲率领数千名禁军去劫杀曹髦的队伍。两军相遇,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贾冲所带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太子舍人成济持弋将曹髦刺死在车内,戈刃从曹髦背上穿出。

接下来就是以下无耻一幕,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司马懿弟弟)奔跑过来,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腿上,哭的十分悲哀,哭喊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呀!可以说司马家的人在无耻方面,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司马懿有过之而无不及,谁知道这两人当时内心深处有多开心呢。

事后,司马昭私下问仆射陈泰:玄伯,现在天下人是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谢意,可贾充是司马昭的铁杆心腹,而且司马家和贾家还要结亲,思量一番后,司马昭便把弑君的大罪全都扣在了成济这个倒霉蛋的身上,最终,成济被诛灭三族。

立曹魏末代皇帝曹奂

曹髦死后,朝臣们立曹么头为曹魏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天子,264年司马昭伐蜀有功。曹负封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如初,群从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赐钱千万,帛万匹。固让,乃山。

后面这个戏码又表演了两次,司马昭先是推辞不受,最后才受封,成为晋王。

265年司马昭因中风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诸位大臣入宫问安,司马昭不能言语,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年54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逼迫曹奂禅让,西晋建立

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西晋以禅让的形式从曹魏手里篡夺了政权。

司马昭如何篡夺曹魏政权的?大家有什么论点欢迎在下方评论。

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杨坚能够代周自立,靠的是实力,而不是运气,最后登基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里对于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

请罪自责,韬光养晦

北周宣帝的皇后杨丽华,性情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和后宫嫔妃都敬爱和尊重她。宣帝日益残暴、喜怒无常,经常责备杨丽华想治她的罪。杨丽华态度安详,不卑不亢,宣帝大怒就赐杨丽华一死,逼着她自裁。杨丽华的母亲独孤伽罗到皇帝面前请罪自责,叩头流血,杨丽华才得以幸免。
杨丽华的父亲大将军杨坚,地位高贵,声望显赫,宣帝对杨坚十分忌惮。曾经在发怒时,对杨丽华说:“我一定要叫你家灭族!”于是召见杨坚,对左右说,要是他神色变了,就马上杀了他。杨坚到了宫中以后,在回答宣帝问题的时候神色自若,宣帝才放过他。

同窗之谊,引为心腹

內史上大夫郑译与杨坚是同学,认为杨坚仪表堂堂,是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倾心与他结交。杨坚遭到宣帝猜忌,内心不安,有次在永巷悄悄的对郑译说:“我一直想要出任外官,你也是知道的,请多给我留意。”郑译说:“以你的德望,可以令天下归心,我还想为将来多求福祉,怎么敢忘记你的事,我自会找机会为你进言的。”
宣帝准备派郑译南征,郑译请宣帝任命元帅。宣帝问:“你认为谁比较合适?”郑译回答道:“要想南征成功,没有皇亲国戚是无法镇抚军队的,可以让随公同行,同时任命他为寿阳总管以掌管军事。”宣帝答应了郑译,以杨坚为扬州总管,派郑译发兵南征。快出行的时候,杨坚突然患上脚病,未能成行。

见风使舵,无耻小人

甲午夜,宣帝已备好车马往天兴宫,乙未,宣帝身体不适回宫。小御正刘昉一向以狡猾善于奉承而得到宣帝的宠信,他和御史中大夫颜之仪都为宣帝亲近和信任。宣帝召朝刘昉、颜之仪二人入内殿,准备安排后世。但是宣帝的嗓子哑了,已经不能说话。
刘昉见静帝年幼,而杨坚是皇后之父,极有名望。于是和其他人商量,以杨坚辅政,杨坚一再辞让不敢奉命,刘昉说:“您要是可以出任辅政,请立刻接受任命,如果不接受我就自己出任此职。”杨坚这才答应下来,对外则宣称是奉宣帝诏命,居宫中侍候宣帝的疾病。

独木难支,五王授首

当天宣帝驾崩,秘不发丧。刘昉、郑译假传圣旨,任命杨坚总管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道并非宣帝本意,拒绝奉命。刘昉等人草拟好诏书,各自署名,并让颜之仪共同签署。
颜之仪厉声说:“主上驾崩少帝年幼,国家的大任应该由宗室中有能力的人担当。如今赵王年纪最长,无论是和皇室的亲近程度或是德行,都应该承担重任。你们备受君恩,就当尽忠报国,怎么能够这样把国家权力交给别人。” 刘昉等人知道颜之仪不会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名字,然后颁布诏书,诸卫接受敕令,都听从杨坚指挥。杨坚担心宗室诸王在外生变,就借着千金公主将要嫁到突厥为借口,征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向颜之仪索要要符印、玉玺。颜之仪说:“符印玉玺是天子之物,自然有人掌管,宰相为什么要索要?” 杨坚大怒,命人将颜之仪拉出,本来想杀他,考虑到他很有民望,所以派他到西边去做郡守。随后矫诏召五王进京,将其全部诛杀,以绝后患。

大权独揽,慑服人心

杨坚在接受宣帝临终之命时,就派人去联络李德林,说要与他共谋大事。李德林表示愿意以死侍奉杨坚,杨坚大喜。刘昉、郑译想让杨坚做大冢宰,郑译自任大司马,刘昉任小冢宰。
杨坚于是私下里问李德林说:“你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李德林说应当做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慑服人心。于是宣帝发丧之后,杨坚立即以此行事,将正阳宫改为丞相府。
当时朝中百官并未慑服,杨坚便命卢贲率领全副武装的禁卫进宫,然后召集公卿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请跟随我!”百官被卢贲武力所胁迫,没有不跟从杨坚的。 內史下大夫渤海高颖明敏有度量,熟悉兵事,多谋虑。杨坚想引为己用,便让杨惠向高颖传达此意,高颖欣然接受。并说:“愿为丞相驱使,即使大事不成,高颖遭到灭族之祸也在所不辞。”于是杨坚任命他为相府司录。

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汉王宇文赞尽管没有实权,但因被封为右丞相,因此暂住在宫里,每每与杨坚同帐而坐。刘昉进献美女给汉王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
刘昉趁机对汉王宇文赞说道:“您是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当今天子年幼,又岂能担当大任!如今先帝新崩,人情纷扰,汉王不如暂且归第,等到局势稳定以后,回来再登极称帝,这才是万全之策。” 汉王宇文赞年轻,见识平庸,觉得刘昉的话很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宇文赞就被杨坚派人除掉,为自己登基为帝扫清了障碍。

除旧布新,水到渠成

杨坚废除宣帝的严酷统治,改行宽大之政。删改原有法律,做《刑书要制》,奏丞以后颁布实行。他自己躬行节俭,朝野内外都很敬服他。
不久之后,宇文阐禅位于杨坚,众望所归、四海归心的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成为开国之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