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 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啥康熙又要收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0 17:47:43 浏览8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啥康熙又要收复

我是鸣镝,我来回答。

郑成功收复的台湾是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一部分),而康熙皇帝收复的台湾是被郑成功的后代郑氏家族控制下的台湾。这两件事不可同日而语,又密不可分。

17世纪,欧洲的荷兰是比较早的开启“大国崛起”模式之一的国家,荷兰的崛起依靠的是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当时荷兰的商船遍布世界各大洋,频繁的往来于亚洲美洲和欧洲之间,通过强大的海上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荷兰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实力的商团。随着海上商路的扩展,荷兰殖民者在亚洲迫切需要一个可以长期为商船提供淡水、给养、休整的殖民地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于是他们盯上了台湾。当时的台湾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岛内居民以原著民为主,人口稀少。于是台湾就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修筑了城堡和港口,成为了荷兰人的殖民地。郑成功本人也是海商后代,明朝末期,随着中国同日本之间贸易往来的增多,有许多中国海商活跃在中日之间。这些海商大多在日本长崎有固定居所,还娶了日本妻子。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这样的海商(武装海商),郑成功的母亲就是日本人,郑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郑成功七岁以后随父回到中国,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同时也随父经营家族产业。这些经历都让他文韬武略集于一身,这些条件也为他日后能在海上开疆扩土提供了先决条件。适逢满清入关,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在郑成功打造了庞大的海上帝国的同时,陆地上已然换了世界,大明朝被大清取代了。郑成功的家乡也被清军占领,家中的母亲也惨死于清军之手。自由接受儒家教育的郑成功自然不能接受满清王朝的统治,于是他竖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接受南明永历政权的指挥,走上了抗清的道路。因被永历赐国姓“朱”,封延平郡王,郑成功在民间被称为“国姓爷”。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经过近八个月的围困作战,荷兰军队人困马乏,郑成功最终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其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要收复宝岛台湾,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背后还有另外两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为了摆脱清军的军事威胁。郑成功的军队以水师为主,驻防地在厦门、鼓浪屿一带。当时的清军在陆地上几乎是一种无敌的存在,郑成功的军队在同清军的几次战斗中只能依靠水战取胜,一旦陆战就失败。当时清军已经对厦门形成了合围之势,水师的陆上基地丢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不寻找新的水师基地郑成功的军队则有失去补给地和根据地的危险。而台湾,则是最好的选择。出于军事的考虑,郑成功必须收复台湾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二是为了谋取生存空间。郑成功虽然听命于南明政权,他也是名义上的南明政权的延平郡王,可是这个延平郡王的头衔却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的经济收入。南明政权其实就是个流亡政府,没有任何的财政收入,反而要靠他这个延平郡王来供养。水师要养,南明小朝廷也要养,这些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当然还要靠他的老本行——海上贸易呗。可是这一片海域可容不下两个两个大型海商集团啊!过去的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对日转口贸易上对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形成了竞争,现在又占据了台湾岛,竞争力无疑又上了一个台阶。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郑成功必须要拔掉,挤走这个竞争者,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经济来源。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郑成功却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

郑氏家族在台湾统治了22年,按照内地的模式把台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期间清王朝也有意收复台湾,但是正赶上三藩之乱,康熙忙于平复三个汉人藩王的战争(吴三桂,耿仲明,尚之信)。之后又有察哈尔王叛乱……总之各种危机四伏,清政权也很不稳固,于是也就把收复台湾的事情暂且搁置了。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康熙在平定了国内各种危机以后,开始着手收复台湾(也曾经多次派大臣同郑氏沟通,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没有成功)。康熙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原为郑芝龙部下,随郑芝龙一起投靠清王朝)率兵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塽(郑成功孙)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清史稿·施琅传》记载“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兰理也真是剽悍啊)。总兵朱天贵“以十二舟薄敌垒,焚其舟,杀伤甚众,战益力。俄中飞炮,仆舟中,犹大呼杀贼,遂卒”。可见当时战况惨烈。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澎湖战败,郑克塽等极为恐慌。施琅又开展政治攻心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王师之不早来”。澎湖丢失,台湾门户洞开,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封郑克塽公爵,封刘国轩侯爵,“降众四万余,或入伍,或归农。”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收复台湾,之间只差了22年。但是性质却大不相同。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外国入侵者,让台湾回到了中国的怀抱,是伟大的爱国行为,是民族大义。但是他的后代占领台湾后却凭险据守,“以武拒统”,负隅顽抗,脱离中央政权自成一统,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不顾海峡两岸人民的情感诉求和人心向背,不顾大局的狭隘之举,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康熙收复台湾是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壮举。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建立明郑王朝,为何不起义称帝

一、朱明王朝一直有后裔,有政权延续,南明小朝廷一直都在,其称帝缺乏合法正统理由;

二、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吧,郑成功一直为了风雨飘渺中的明王朝南征北战,他于永历十六年五月(即1662年6月23日)病逝,享年39岁(同年1662年6月1日,永历帝被勒死,南明政权灭亡)。但郑氏政权一直奉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使用永历年号,一直到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如果向东南亚开疆拓土,有取得成功吗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郑成功想反清复明,不一定有经历向东南亚开疆拓土。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二是收复台湾能作为抗请基地。

郑成功所率军队武器不占绝对优势,进攻东南亚存在许多困难。再者,进攻东南亚,清军来进攻,则面临两面树敌情况,压力大,所以,郑成功向东南亚开疆拓土不一定可取。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家喻户晓,但是在收复台湾之后如何呢

我们知道郑成功,是从小时候的课本上知道的,那时候我们知道郑成功赶跑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

也就是我们,只知道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赶跑荷兰殖民者,为什么收复台湾。

事实上,郑成功之所以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不光是因为他收复台湾,而是他在举国陆沉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抵抗侵略者,背负国仇家恨而不屈服,不投降,为了国家和民族勇敢抵抗的事迹,才被称为是民族英雄。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接到了“附清同乡”洪承畴的劝降书信,决意解甲降清,郑成功得知父亲要降清,曾苦苦劝阻。眼见父亲执迷不悟,郑成功气愤之下单独跑到南澳岛,召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清王朝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后来他的母亲因坚贞不屈抵抗满清侵略者而死,更加强了郑成功报仇雪恨,保家卫国的决心。

他曾统率水陆军十七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就在南京光复在即之际,因中清军缓兵之计,导致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为了能够继续抗清,他出兵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并在台湾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拓展贸易,深得台湾人民的爱戴。

永历十五年,顺治死去后,郑氏降将黄梧向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最终在1622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终年39岁。一代民族英雄就此逝去,国家也从此断绝了恢复的希望。

我们用曾经的一首该属于他的歌曲来纪念他.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血淹没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事实上建立了和清朝对峙的割据政权,那么他称得上民族英雄吗

郑成功代表中国人,打败长期霸占我国领士台湾的荷兰侵略者,收回台湾,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是肯定的,也是无争议的。但占领台湾以后在台湾建立割据政权,这以后满清已全面消灭推翻明朝政权,以及李自成的残遗势力,成功完成对大陸的统治。满族和其生存的土地在明朝时属于明朝统治的民族,土地属明朝国土,也就是说明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所以郑成功以后割据台湾的行为仍称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确实有点说不过去,确实不妥。只能称为汉族对抗满清的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清朝为什么不“趁火打劫”去打郑成功

提问者一定是受到了一部叫《国姓爷合战》的电影的影响才会有此问,上面讲道在顺治十八年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皇帝大度的表示清军撤退四十里(顺治皇帝于十八年正月逝世),让郑成功没有顾虑的收复台湾,显示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觉悟,这部电影的三观是很正的,但是确实不符合史实。且不说康熙皇帝的年龄不对,《清圣祖实录》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大家也千万不要当成史实,陈述历史事实我是向来反对用现代人的思维强行套在古代人身上,思维模式根本不一样嘛!事实上郑氏集团一直是清朝的眼中钉、肉中刺,趁你病要你命才是常规操作。之所以清军没有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发动进攻,那是暂时没有这个力量,用民族大义这个精神来揣摩,敢情是想多了,具体原因有两个,我来做一下陈述。

第一、直接原因:厦门庚子海战中被郑成功集团的水军和陆师暴打,导致清军水师元气大伤,海战信心受挫,此战为郑成功收复台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大规模海战发生在顺治十七年五月,即郑成功着手收复台湾的前九个月。由于这场会战估计是被打惨了些,清朝的各方史料竭力掩盖真相,才鲜有人知道。最典型的就是《清世祖实录》里只字未提,而在清方战役总指挥达素的传记中也未提及战役的情况。只有在另一位指挥官宗室赖塔的传记中提及此次战役由于清军不擅长水战以失利而告终。

《清史列传·卷五·达素》:达素奏请进剿成功于厦门,得旨俞允,遂领所部兵由江、浙赴福建。
《清史列传·卷七·赖塔》:明年,赖塔同都统索浑剿贼厦门,官军不习水战,失利。

清军之所以发动此次海战,就是要利用郑成功在顺治十六年在南京受挫的有利时机,一举消灭郑氏集团,清廷非常重视这次海战,就拿这次战役的两位主要统帅来说,总指挥达素是镶黄旗人,而护军统领赖塔则出身于正白旗,同属上三旗,以《从征实录》观之,此次出征之水军满八旗的比例不小,应属八旗精锐。而战船数则为400余艘。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报漳港虏船三百余号,限五月初一日祭江出师会䑸。头叠系真满披挂,船䑸俱漆红;二叠系满汉,船䑸俱漆乌。

此次战役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漳州进攻厦门;另外一路由同安渡海,进攻高崎。郑成功则做出相应部署:命令右虎卫陈鹏守高崎,阻击同安方向的清军,而自己则亲率主力屯驻海门打击漳州方向的清军,经过激烈战斗,两路清军全被击退并损失重大。

在此次战役中最大问题就是清朝在没有充分准备下,强行发动海上大决战,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在不熟悉海战的情况下想强行来一场意志的胜利,结果吃了大亏。郑成功于当年三月得知清军正组织水师出兵攻己时,就料定此次清军乃是千里送人头,必败无疑。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四月初九:虏欲舍弓马长技,以与我争衡于舟楫波涛之间,以寥寥船只驱叛兵残卒而尝试之。主客之形既不相如,水陆之势又甚悬绝,其胜败固已瞭若指掌矣。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清军对海战一无所知的缺陷被无限扩大,尤其是参与此次会战的满族官兵也失去了以往在陆战中的威风。

就比如说在从漳州进攻厦门的清军一开始占据了上风上流,郑军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郑成功命令待风潮转向有利于自己一方才能向清军进攻,“侯潮平风顺有令,方准驾驶冲杀”,清军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奋勇冲杀,但是清军除了与两艘来不及撤走的郑军船只交战以外,对停泊在远处的郑军船只只敢以炮矢击打,直到风潮转向有利于郑军后,局面再也无法收拾,场面变成了一边倒屠杀。

这只是战术上的失策,两只水军的海战训练水平也相差太大,郑军水师由于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早已适应海上的风潮气候,一旦作战,“一海皆动,踏浪如飞”,而参与此次会战的清军,不管是满兵也好、汉军也罢,大多数都是北方人,对海战极其不适,产生了剧烈的生理反应,对战斗力影响极其严重。

《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北人不谙水性,眩晕颠仆呕逆不成军,遂大败,僵尸满海。

在进攻高崎的赤山坪登陆战,以往满八旗身穿重型甲胄直前搏杀的战术也水土不服,宣告破产,满八旗的重装步兵一登岛屿,便陷入了泥沼中,不得脱身,被郑军几乎悉数歼灭。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五月初十:其先登岸之虏,大半在水泥中,被我师所杀及淹死者不计。
《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我兵被重铠,退陷于淖,十死六七。

而且此次清军的船只质量,也比郑军低劣,郑成功在作战前就已经知道了“虏无大船”的情况,说明在海船性能上清军也处于下风。

在厦门庚子海战中,清军各方面被无情碾压,清军损失实录未载,也无法估计。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王师死者千六百人,首领哈喇土星被擒”,此次战役之后,清朝“竟成功之世,无敢言覆岛者”。可见,清朝之所以不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岛的时候背后一击就是这场战役起了重大作用,给予清朝物质和心理上的重击让清军不敢妄动。

第二、清朝在大陆局势不稳,其人力、物力的大部分都忙于消灭永历朝廷,根本就不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用于对郑成功作战。

众所周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或者海军,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其消耗实非陆军可比。而在顺治年间,清廷的财政可谓是全时段捉襟见肘,就没有宽裕的时候,如顺治十二年,工科给事中王命岳就指出一年国库收入仅1841万余两,每年支出2261万余两,一计算赤字就达447万两。而在顺治十三年之后,扣除基本的政府运转经费,全部用于摊派军费,赤字常年在400万两以上。

顺治十七年和十八年是剿灭永历政权的关键两年,据魏源《圣武记》记载,由于满、汉大军在云、贵地区聚集,清廷支付给三藩的费用加起来大约就是2000多万两。

《圣武记·卷十二》:至顺治十七年,部臣奏计云南省俸饷岁九百余万,加以闽、粤二藩,岁需二千余万。

那么顺治十七年清朝收入多少呢?以《清世祖实录》载之是2566万两,被军费一减根本没剩下多少,哪有余钱建立一支强大的船队去打击郑成功,事实上在政局不稳,国家不富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在他登基后的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就是因为清廷消灭了三藩,经济状况好转,可以拨出大量钱款来支持建设福建水师,对郑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再加上由熟悉海战的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消灭郑氏集团不就水到渠成了嘛!

所以,为何清军不背刺郑成功,一是清军水师被一战打得元气大伤,短时间无法恢复。二是当时清军以完全攻灭永历政权为首要任务,大部分人力物力都投向了西南战场,自然就没有余力搞背后偷袭了。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从征实录》、《小腆纪年附考》、《圣武记》

如果郑成功没有收复台湾,清朝能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吗

不可能

在台湾郑经投降后,康熙就想把岛内老百姓全迁回大陆,放弃台湾,是施琅上书言明台湾的重要性,康熙这才改变主意,在台澎金马设置一个县。

其实我们今天能有这么大领土,真应该感谢郑成功和准噶尔,要不是他们和清朝为敌,清朝是不会想着消灭他们的,这些地方持续到清朝结束还不是中国的话,那就永远不可能是了。

其实我们真的不善于开疆拓土,从汉朝开始都是这样的,没有匈奴的犯边,汉朝不会打匈奴开西域,没有突厥等一大票敌人惹唐朝,唐朝不会灭了这么多的国。当然,这种情况到了宋朝发生了改变,宋朝的策略是你打我,我受着,但我跟你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