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而下

一个组织的各级领导人员,到底是对上负责重要,还是对下负责重要?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0 11:26:12 浏览5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一个组织的各级领导人员,到底是对上负责重要,还是对下负责重要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是下面的人选我担任这个职务,那我必须对选我的人负责。同样,如果是上面的人提拔我,让我做这份差事,那我必须对提拔我的人负责。

什么是「形而上」和「形而下」

形而上与形而下,知常容觉得先弄清什么是形、道、器这是最关键的。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虽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来自《易传》,或许《道德经》与《易传》是相互影响。

从《道德经》的理论看万物从道而来,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根源。

什么是器呢?易传中是有答案的。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易传》

这里将通、象、器、法、神都解释了一篇。往来不阻叫通,看得见的叫象,形成样子能用的叫器。

器的核心是用,是人为之物或可理解为后天之物。《易传》下面还有一句话: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为天下所用,利于天下者为器,谓成器。

那形是什么?

形是承接道与器之间之物,形就是道,形也是器。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为了方便理解,知常容以水为例说明。

当水结成冰时,形状就固定了,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固定的形状做成冰雕,冰屋等等,当别人问我们这个冰雕是什么形状时,我们可以很精确地描绘出来,而且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这就是形而下。

当水遇热成气,散于天地之间时,你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是什么形态了。这就是形而上。

当水是液态时,我们见得到,却无法说出其形状,无法拿水做成器物为天下所用。

《北溪字义》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一段详细的解释。

自有形而上者言之,其隐然不可见底则谓之道;自有形而下者言之,其显然可见底则谓之器。其实道不离乎器,道只是器之理。人事有形状处都谓之器,人事中之理便是道。道无形状可见,所以明道曰:道亦器也,器亦道也。

这是南宋理学家陈淳的观点,他是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陈淳认为道是器之理,也就是每一个器都承载着道。知常容认可这个观点,但觉得应该还要补充一点,这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还记载万物演化的过程,从道——器的过程,与《道德经》的道生一这段话相合。

这句话对后人有什么影响呢?

纯粹的道如同气化的水,我们是感知不到的,但是器中有道,我们可以从器中感悟到道。

因为器是用,用则必然会带来功利和消耗,或许我们会受到“用”的影响而看不到器中的道。我举一个例子:人都是由妈妈生的。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器,这种关系你是感受得到的。对于母亲来说她要达到的是慈爱,对你来说要达到的是孝顺。

孝慈就是道,怎么样的才算孝?怎么样的才算慈,这个如同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果你强行将其固化,比如像《二十四孝》这种样子,往往就会形成大伪而忽略孝的本意,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孝而孝。

此时形式的孝就是器,这种孝别人看得见,可以捞到孝名。真孝是从心,从道,无形,也无利。

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经常举曾子的例子。

曾子锄草时弄断了一苗被父亲打晕,曾子醒后爬到房间时,用琴声告诉父亲不用担心自己。孔子知道后大骂曾子,因为曾子是为了孝而孝,他只顾着自己的孝名,而将父亲置于危险之境地。

因为他怕自己跑了会被别人说自己不孝,所以不逃承受父亲的怒火。如果他父亲失手将他打死,不但要坐牢,而且无人送终,而曾子却可以得到一个孝名,父亲得到一个恶名。

你说这是孝还是不孝呢?


如果你单纯追求形成上,很容易无可捉摸而陷入虚无,因为形而上是不可捉摸的,如果你单纯追求形而下,很容易受其“用”的影响,陷入名利,功利之争。只有通过器之用而感悟道,才是最切实际而有效的。我想这应该是这句话的本意。

不知道这样解释是否说清楚。我叫知常容,一个喜欢聊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欢迎交流。

在宇宙中何为上,何为下

《弥陀经》上曰,据此地,往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意思是,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可仔细一想,觉得不靠谱,为啥?地球每天自传,还绕太阳转,太阳又绕银河系转,哪里是西方?宇宙虚空浩瀚,哪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这都是人类的观念,所以《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是表法的,意思是日落西方,该休息了,该回归了,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处。

“形而上”与“形而下”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怎样的

“形而上”、“形而下”这两个哲学概念,出自中国古文化《易经》的“易传”部《系辞》。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由此引发了哲学上”形而上学”,“形而下之”的理论说法。

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

“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

因“形而上学”理论,是高度抽象化、普遍化、泛指化的道理,它不具有具体性、特殊性和针对性,所以“形而上学”理论,尤其是上升到“道”的总体规律的高度,实际生活、具体工作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不强,因此,在哲学思想的方法论中,“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又常常是被批判的方法论。而“形而下”之的方法,通常要求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情具体对待。这就使得人们认识、分析事物和问题,具有了具体的、针对的、特殊的,甚至是现实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或者可以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形而下”的方法论,在哲学思想的方法论和现实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和现实应用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因而“形而下”之的方法论,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可、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方法论。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联系和区别,一定程度上可以按“一阴一阳谓之道”来理解。即二者是相互对立、完全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同时二者又都是世界上人们认识、分析问题的不可分割两种认识论、方法论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认识论、方法论的整体之中。“形而上”的理论性强,“形而下”的应用性强。完全一点没有抽象的“形而下”,就不可能形成经验、理论和思想、方法。脱离任何具体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个体等“形而下”,则“形而上”就完全失去了具体的研究、解决的对象,即成了一个完全空洞、无用的东西。故此,我们应将“形而下”与“形而下”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和提炼理论时,就要会用”形而上”的抽象方法。需要认识具体事物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又要采用“形而下”之具体的针对性方法,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采取具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