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祚帝

金国灭了辽国,为什么没能继承辽国的领土?辽天祚帝怎么死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9 13:08:45 浏览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金国灭了辽国,为什么没能继承辽国的领土

主要是金国兵力不足,完颜阿骨打起兵仅有千余人,通过不断的征战,吸纳包括汉人与契丹人加入军队,使得金国的统治话语权遭到削弱!

随着对宋国战争的全面展开,金国兵力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对宋战争数度受挫,中原民众的抵抗意志也更加强烈,更加令金国统治者忧心!

金国并非完全放弃辽国草原的领土,金太宗时期还西征耶律大石,并打击西夏的扩张,甚至一度受到河湟吐蕃的朝贡,并对蒙古各部进行减丁政策!

但金国都城在偏僻的东北,占领之后无法在各地驻守并形成有效的治理,更将主要精力用于富庶中原的管理,所以我们看到的金国地图上,通常到蒙古草原已是疆界!

金国虽然没能控制辽国广袤国土,但是对中原的统治更加稳固,使得中原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融更加紧密,而国力也更加强盛!

辽天祚帝怎么死的

死亡过程:保大四年(1124年)冬季,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不听耶律大石等人的劝阻,率残军出夹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神池)试图收复山西州县,又被金军击败,许多部下投降了金军。保大五年(1125年),他经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过沙漠,向西逃窜,路上水粮断绝,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饥止渴。二月他好容易逃到应州新城(今山西省怀仁县西)东60里处,被金将完颜娄室追上俘获。八月被解送金上京,金太祖降封他为海滨王,不久改封为豫王。没过多久,金人又将他杀死,并且驱赶马群将他的尸体踩成一摊肉泥。

历史上唯一一位以状元身份当上皇帝的是谁他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始于隋朝的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诞生了700多名文状元。这些饱学之士一旦状元及第,便走上了一条仕途升迁的快速通道。有人出将入相,甚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重臣。也有人坐镇一方,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当然了,也有个别人仕途不顺,始终原地踏步,混迹于小官小吏终老一生。

不过,从状元成为皇帝的,历史上只有一人,那就是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顼。

(网络配图)

那么,李遵顼是怎样从状元成为皇帝的?在位期间,他又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

李遵顼生于1163年,是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史书称他“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幼年时期的李遵顼善学上进,特别喜欢读书,长大后写得一手好字,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这为他后来状元及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03年,40岁的李遵顼参加西夏朝科举考试,居然拔得头筹,成为廷试第一名,至此开启了他的高光时刻。很快,有状元头衔加持的李遵顼被襄宗李安全封为齐王,又将全国的兵马大权交到他手中,擢升他为大都督府主。

此时的李遵顼显赫一时,便不再甘心做一个区区的齐王。1211年,李遵顼秘密发动宫廷政变,将夏襄宗拉下了皇位,自个儿坐到了皇帝宝座上,改元光定,定都凉州。华丽实现了由状元转身为皇帝,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皇帝。

李遵顼即位之时,周遭强敌环伺。蒙古国兵强马壮,国力强劲,金国也非善茬,早就对西夏虎视眈眈。南宋虽已偏安一隅,自身难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远非一个小小的西夏可比。

李遵顼为了在狭缝中求生存,讨好日益崛起的蒙古,沿袭了李安全时期的错误策略,联合蒙古对抗金国。

(彪悍的蒙古铁骑)

按理说,状元出身的李遵顼应该知道,志在一统天下的蒙古,不可能永远把西夏当朋友。当金国被灭亡的一刻,就是西夏噩梦的开始。西夏正确的选择应该联合金国,共同抵抗彪悍的蒙古铁骑,才能力保西夏的一席之地。

但李遵顼空有满腹才华,他似乎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反而助纣为虐。

1211年,李遵顼刚刚称帝后,便对金国武力入侵,派出万余骑兵围攻金国的东胜城,被金国的援军打败。1212年,金国主动示好,派使臣出使西夏,对李遵顼晓之以理,希望两国联手抗蒙,但李遵顼置若罔闻。使者刚一离开,便对金国发动了攻击。

从1213年1月开始,李遵顼不顾国力孱弱,强行发兵攻占了金国的保安、庆阳、巩州等地。1216年,当蒙古大举入侵金国时,李遵顼认为机不可失,忙不迭地派兵帮助蒙古,占领了金国的延安、伏州、潼关等地。就在这一年,李遵顼妄想一鼓作气拿下金国,出兵4万围攻定西城,却遭到金国迎头痛击,死伤2000余人。

1217年,蒙古再次入侵金国,要求西夏联合作战,李遵顼又发兵3万,结果再次遭遇大败。当蒙古西侵花剌子模时,西夏已无力派出一兵一卒予以协助,结果惹恼了蒙古,突然对西夏发起攻击,包围了中兴府。

李遵顼对此毫无准备,吓得面如土色,干脆弃城出逃西凉,将太子李德任留守中兴府。蒙古退兵后,李遵顼才又灰头土脸地返回中兴府。

(成吉思汗)

经过多年的穷兵黩武,西夏已被李遵顼糟蹋得千疮百孔,朝中大臣也对李遵顼的附蒙抗金颇有异议。此时的李遵顼似有所醒悟,主动向金国去信,试图修复两国关系。但两国多年鏖战,岂是一封信就能冰释前嫌的。金国对西夏怀恨在心,对李遵顼的好意断然拒绝。

朋友做不成,那就继续为敌,李遵顼马上变脸,又和南宋联合起来,继续攻打金国。1220年,宋夏正式结盟,同时出兵夹击金国,攻下了会州城。金宣宗感到了危险,急忙和李遵顼讲和,也被无脑的状元皇帝一口回绝了。

此后,金国在和宋夏的战斗中互有胜败,双方进入了拉锯战,直到巩州战役中,金国将西夏打得丢盔弃甲,死伤惨重,不得已退兵回返。后来,南宋想邀约西夏攻金,被金国打疼了的李遵顼当了缩头乌龟,导致宋夏联盟破裂。

这下完了,李遵顼既得罪了蒙古和南宋,又和金国成为世仇,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四面树敌。国内臣民又质疑他的施政方略,民怨沸腾,以至于到了“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的地步。

1223年,李遵顼仍不思悔改,坚持命令太子李德任领兵抗金,遭到了太子的拒绝。恼羞成怒的李遵顼将太子囚禁在灵州,废掉了太子的储君之位。

终于,蒙古人对西夏出手了,成吉思汗派孛鲁领兵灭夏,李遵顼再也扛不住了,他不得已宣布退位,将皇位交给了次子李德旺,成为了太上皇。3年后,当蒙古铁骑横扫西夏国土的时候,64岁的李遵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一年后,国祚近200年的西夏国就被蒙古灭亡了。

(参考资料:《金史•西夏传》《宋史•夏国传》《西夏书事》等)

为什么汉朝的皇帝叫“帝”,而唐宋的皇帝却叫“宗”呢

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尊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个人在称谓上做出区别,同时也可以用来标志该君主在位时期,方便记载史书。这两者在商周时就已经出现,而年号则是汉代的发明,专门方便纪年。

商代尚无避讳制度,商王生前用本名,称王,死后用天干日名,商代后期又在日名前面加称帝。如纣王名字是受(纣),死后称帝辛。他的儿子名字是禄父,死后称武庚。日名一般认为同祭祀有关,所以学者很多认为是庙号的前身。在《史记》中所有的商王死后都称帝某某,而在甲骨文中只有武丁之后的王才是这样。另外周代文献中称个别商王为某宗,比如祖乙称中宗,武丁称高宗。显然,这样的尊称是为了在祭祀中突出某些祖先的丰功伟绩。

古代各种庙号的出现次数。(引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9期)

周人说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所以谥号从周代开始有。最初的谥号据说都是美谥,用以概括死去君王的功业美德。但后来逐渐出现恶谥,用来贬损造成巨大政治损失或灾难的君主,以表示继任者与他划清界限,政治上改弦更张。

汉以前的皇帝或者天子,并非人人都有庙号。所谓祖有功,宗有德,只有做出巨大贡献的君主才会有。所以史家通用谥号称呼汉代君主君王,三国两晋沿用。在用字上汉代多“孝”,魏晋尚“武”。汉代除了刘邦,皇帝谥号都加“孝”。魏晋南北朝则有九位帝王用武字,双字谥号加武字的更多。到了唐五代两宋时期,历史已经累积了大量选用同一国号的王朝,用谥号称呼会造成重复和纪年混淆。而唐代庙号已经迅速普及,成为帝王的标配。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上用庙号称呼唐宋皇帝。

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武帝前后共改元11次,每次改元都冠以一个美好的名字,即年号。

但是单用谥号或者庙号纪年,却有很大的不方便。那就是它只能记载死去君王的时间年数,对于在世的君主,只能说今上多少年。时间一长,档案文献就会出现纪年的混淆。所以汉代时出现了年号,用于在世皇帝的纪年。这大大方便了年代的记载。像汉武帝开心起来,就会换一个年号,但也不会影响纪年。此后历代统一过程中,割据政权如果承认中央政权的年号并以之纪年,就表示放弃独立,接受统一。于是年号又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在纪年之外又成为王朝正统的象征。甚至被印在钱币上以示权威。所以年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宋太祖在位时,从宰相赵普等人拟定的年号中选用了“乾德”。但三年后灭蜀国,在一面镜子上发现蜀国已经抢先用过了这个年号。赵匡胤心中不快,说“作宰相须是读书人”一一这是公开骂赵普没学问了。

明清之后,皇帝一般一人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年号用来称呼皇帝最为方便,无分生称死后。

本帖参考了《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9期《皇帝的名片》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