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的功绩 武帝 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功绩(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功绩还是败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9 13:09:18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功绩还是败笔

感谢邀请!我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肯定是大功一件!至于过也有一点,应该功大于过!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国家很不稳定并且百姓也贫困交加,统治阶级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让百姓安于现状,当时社会只能采用道家学说!

汉武帝时,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但边境总是被匈奴骚扰,汉武帝刘彻想实现大统。但当时百姓的思想还停留在安于现状上,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束缚百姓和读书人的头脑!当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适合汉武帝的需求!

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是要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束缚百姓的头脑,克己复礼,忠君孝父,使统治阶级皇权稳定,且利于中央集权,实际上就是诛心!

汉武帝“独尊儒术”就只得大力打击法家等其他学术,推崇王道,以仁义治天下,无论文官,武将都要忠于皇帝一人,有利于维护皇权,也避免了国家的一盘散沙。汉武帝当时“独尊儒术”起了很大的作用,击败了匈奴,国家也空前的繁荣起来!

后面二千多年的封建史,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本,儒家学说在当时封建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果把封建余毒,和其他小的影响归罪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就十分幼稚可笑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有着怎样的成就

从历史功过来说,历史前五皇帝肯定有他,从个人操作来说,他上位拥有的资源给任何一个大脑智商正常的皇帝做的都能比他强。

早年对匈奴没问题,能发掘卫青霍去病,任期内封狼居胥,这已经是不世之功了。成就是开拓了边疆,赶走了匈奴。

最大的成就:成功的北击匈奴,让汉民族避免了像其他古文明一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并且打通了丝绸之路,历史证明掌控丝绸之路的朝代一定是昌盛的。

汉武帝是个好皇帝吗

只要不是每天昏天暗地的享受,而是努力工作就是好皇帝。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治理天下,天下治理好了,百姓就幸福

汉武帝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汉武帝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任用名将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征匈奴均大胜而归。

汉武帝有何功绩,被史学家公认为千古一帝,是否名副其实

汉武帝最大的功绩就是不拘一格从民间和匈奴战俘中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和将领,多次打败匈奴的入侵,并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北驱匈奴,不仅夺回了被匈奴侵占的土地,还夺取了匈奴本土的大量土地和人畜,这些重大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匈奴,并造成了匈奴贵族之间的分裂,维护了大汉的边境安全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武帝和康熙谁的丰功伟绩大为何

我个人认为还是汉武帝,他奠定了中国基本的版图,十全武功,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并开拓西域丝绸之路,影响中国二千年的古代商道,给世界了解中国的机会,同时也向中国敞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中国皇帝功绩咋排名

看到网上很多皇帝排名,今天咱也排排,打分制:以武功、百姓生存状况、教化,各一百分。仅供讨论,不认可就喷。

1、唐太宗世民:武功:80(平天下击突厥)百姓生存状况:70(好转)教化:80(极好),得分230分。

2、魏孝文帝宏:武功:60(南下无战功)百姓生存状况:70(较好)教化:90(全盘改变),得分220分。

3、始皇帝政:武功:100(统一六国、占南越)百姓生存状况:70(废井田军功制后民田耕但管理严苛)教化:48(愚民政策),得分218分。

4、隋文帝杨坚:武功:77(灭陈击突厥)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70(好),得分217分。

5、汉武帝彻:武功:90(击匈奴、朝鲜、南越,但未臣服匈奴)百姓生存状况:54(困苦)教化:72(尊儒术), 得分216分。

6、宋文帝刘义隆:武功:55(无胜绩)百姓生存状况:80(非常好)教化:80(江左第一),得分215分。

7、宋仁宗祯:武功:50(五路伐夏)百姓生存状况:80(好)教化:85(好),得分214分。

8、明太祖元璋:武功:80(驱除蒙古)百姓生存状况:70(好转)教化:63(好转),得分213分。

9、蒙古铁木真:武功:100(扫天下)百姓生存状况:64(困苦被杀)教化:48(几无),得分212分。

10、汉高祖帮:武功:70(被匈奴击败)百姓生存状况:67(开始好转)教化:74(采用黄老),得分211分。

11、宋太祖匡胤:武功:78(平天下)百姓生存状况:70(好转)教化:62(好转),得分210分。

12、元世祖忽必烈:武功:89(平天下)百姓生存状况:60(好转)教化:60(有进步),得分209分。

13、圣祖玄烨:武功:80(平三藩、收台湾)百姓生存状况:70(较好)教化:58(文字狱),得分208分。

14、世宗荣:武功:75(胜辽)百姓生存状况:65(好)教化:67(极好但灭佛),得分207分。

15、明成祖棣:武功:76(击蒙古)百姓生存状况:70(好转)教化:60(好杀),得分206分。

16、汉光武帝秀:武功:77(对外一般)百姓生存状况:60(好转)教化:68(好转),得分205分。

17、世宗胤禛:武功:70(战卫拉特败)百姓生存状况:74(较好)教化:60(一般),得分204分。

18、梁武帝萧衍:武功:70(有钟离之胜)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63(较好),得分203分。

19、宋武帝刘裕:武功:90(灭南燕、后秦,但失关中)百姓生存状况:62(较好)教化:60(一般),得分202分。

20、清太祖努尔哈赤:武功:90(奠定基础)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51(一般),得分201分。

22、辽耶律阿保机:武功:80(奠定基础,被李存勖败)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60(汉化),得分200分。

22、金完颜阿骨打:武功:90(奠定基础)百姓生存状况:57(一般)教化:51(一般),得分198分。

23、武周瞾:武功:66(太宗灭的国家复国,契丹为乱)百姓生存状况:70(较好)教化:61(较好),得分197分。

24、秦符坚:武功:88(无淝水之战能满分)百姓生存状况:60(有好转)教化:48(有好转),得分196分。

25、汉文帝桓:武功:57(勉强维持)百姓生存状况:68(好)教化:70(好),得分195分。

26、汉景帝启:武功:57(勉强维持)百姓生存状况:68(好)教化:70(好),得分195分。

27、周武帝邕:武功:75(灭北齐)百姓生存状况:60(较好)教化:59(可以),得分194分。

28、宋太宗光义:武功:50(二次伐辽失败)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73(好),得分193分。

29、魏太武帝焘:武功:90(平天下)百姓生存状况:50(一般)教化:52(不好),得分192分。

30、汉宣帝询:武功:60(五将军出塞都无战功)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61(霸王道杂御之),得分191分。

31、元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武功:50(一般)百姓生存状况:70(好转)教化:60(好转),得分190分。

32、明孝宗佑樘:武功:59(一般)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60(较好),得分189分。

33、唐玄宗隆基:武功:50(安史之乱)百姓生存状况:68(后期乱)教化:70(好),得分188分。

34、陈武帝霸先:武功:70(平乱)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57(一般),得分187分。

35、明宣宗瞻基:武功:66(击蒙古)百姓生存状况:60(较好)教化:60(较好),得分186分。

36、唐庄宗存勗:武功:85(战神皇帝)百姓生存状况:50(一般)教化:50(一般),得分185分。

37、魏道武帝珪:武功:80(败后燕)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44(几无),得分184分。

38、慕容垂:武功:73(参合坡之败)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50(一般),得分183分。

39、陈文帝倩:武功:50(一般)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62(较好),得分182分。

40、唐宪宗纯:武功:70(平藩)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51(一般),得分181分。

41、高帝萧道成:武功:70(可以)百姓生存状况:60(一般)教化:50(一般),得分180分。

42、唐宣宗忱:武功:66(一般)百姓生存状况:64(较好)教化:49(可以),得分179分。

43、秦姚兴:武功:43(被燕、魏欺负)百姓生存状况:70(好)教化:65(一般),得分178分。

44、梁太祖全忠:武功:77(定中原)百姓生存状况:40(一般)教化:40(一般),得分177分。

45、赵石勒:武功:86(平天下)百姓生存状况:40(屠杀)教化:50(几无),得分176分。

46、魏文帝丕:武功:50(东西驱使无有宁岁而战功甚少)百姓生存状况:60(较好)教化:60(较好),得分175分。

47、晋武帝司马炎、武功:60(灭吴战鲜卑)百姓生存状况:60(设诸王引少数民族)教化:55(一般),得分175分。

48、唐李弁:武功:50(一般)百姓生存状况:64(较好)教化:60(较好),得分174分。

49、汉刘聪:武功:80(入主中原)百姓生存状况:50(战乱)教化:43(几无),得分173分。

50、夏赫连勃勃:武功:70(得中原)百姓生存状况:50(残忍)教化:52(几无),得分172分。

51、汉刘渊:武功:70(起步)百姓生存状况:60(战乱)教化:40(几无),得分170分。

52、齐文宣帝洋:武功:70(征少数民族)百姓生存状况:48(一般)教化:50(一般),得分168分。

53、赵石虎武功:80(被谢艾打败)百姓生存状况:30(屠杀)教化:50(几无),得分160分。

55、高宗弘历:武功:60(平卫拉特)百姓生存状况:50(渐乱)教化:45(文字狱),得分155分。

56、宋高宗构:武功:50(北伐失败)百姓生存状况:40(战火)教化:60(较好),得分150分。

57、隋炀帝杨广:武功:60(三击高句丽失败)百姓生存状况:30(民不聊生)教化:50(科举),得分140分。

58、新王莽:武功:30(内外均一般)百姓生存状况:30(民不聊生)教化:70(重视),得分130分。

汉武帝的历史贡献到底有多大

秦朝灭亡之后,经过了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朝虽承继了部分秦制,但在治国思想上有了重大的改变,特别是文帝、景帝推行“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策略,这对于秦亡之后的连年战争局势所造成的社会大损伤是一种积极的修补。“无为而治”政策的积极意义在于让民众能休养生息,能发展生产,为汉王朝积累了财富,使汉王朝富强起来,使汉王朝的专制统治有了物质基础,所以,才能形成“文景之治”的安定局面。

可是,在文帝、景帝时期,汉朝立朝之初政治方面所预留下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后宫势力干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外戚干政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大,而且,老臣把持朝政对于年轻皇帝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汉王朝出现了朝廷管理方面的困境。面对着这一困境,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不能够容忍的。他不能容忍皇权专制受到后宫和外戚的干扰,也不允许朝中的老臣对他指手划脚,于是,他在执掌朝政权力之后,着力于强化皇权,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他独揽朝中大权的策略,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尽力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再也不能顺着“文景之治”的统治路数走。文帝、景帝时的“无为而治”策略对于汉武帝来说,已经变得不适时宜,他必须在治理方式上实行根本变革。因而,在治理思想上,他放弃了文帝景帝时的“黄老之学”,采用董仲舒所倡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以新儒学的理念来取代道家理念,变“无为而治”为积极进取,做出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把汉王朝的治理方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汉武帝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御边方面,汉武帝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他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他还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和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推行币制改革,为了适应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他着力于解决币制问题,通过六次币制改革,发行三官五铢,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被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他的币制改革稳定了汉朝的金融秩序,并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管辖,这适合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汉武帝推行盐铁等官营,使盐铁茶的重要生活用品的经营由官方掌控,这一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国家掌握了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在文景之后的那个时期是积极的经济措施,有利于提振汉朝的经济。

在文化方面,汉武帝重用四方文人贤士、重视文化建设,武帝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馆,设置写书之官,设“太常”“太史”“博士”等;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汉武帝在掌管雅乐的太乐官署之外,另创立乐府官署,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等等。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使武帝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高峰之一,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诸多的贡献,而在国家的治理思想和治理政策方面的贡献是最明显的,推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新措施,把汉王朝的治理方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汉武帝(剧照)

第一,接受董仲舒的政策建议,采用新儒家的进取思想政策。

汉武帝刘彻对文帝景帝时期的政策有所延续,但更多的是革新。在政策延续方面,最主要的是消除皇亲国戚对于皇权的威胁,汉武帝继续鼓励朝臣检举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继续推行法制,继承并加强景帝时削弱王侯的政策,他采取激励和逼迫相结合的方法,将留在京城的王侯都遣回其封地,让他们远离中央权力,以此来消除他们对于皇权的威胁。

这一措施属于是“去旧”的政策,遣送王侯回封地,削弱王侯在朝中的权力,同时,汉武帝还采用“迎新”的策略,大肆起用有才学有智谋的儒臣,既利用儒生的力量来兴利除弊,又利用儒生的学说来消除文景时期“黄老之学”的影响,改变“无为而治”的治理策略,采用积极有为的管理措施。

武帝朝关于是否继续崇尚“黄老之学”已不仅仅是学术争论,而成了汉王朝统治者在治国指导思想方面之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激烈较量,事关守旧与革新的执政理念的论争。

当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有两种思想派别,一派是以汉武帝刘彻为代表的推行汉代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改变“无为而治”的思想策略;另一派是以窦太后和淮南王刘安等为代表的守旧,着力于维持文景时期的思想策略,极力发对新儒学的思想策略。

其实,在意识形态之争的背后,是保守派势力与革新派势力的权力斗争。守旧派的代表人物窦太后是四朝老太后,其地位和威望非同寻常,她不但有丰富的权力斗争经验,而且,她的侄子窦婴曾在景帝时曾任大将军,在武帝朝初期任丞相,同时,她还得到了一些很有实力的藩王的支持。窦太后喜好“黄老之术”,想维持现状,其政治目的是继续保持干政的权力,所以,她极力反对刘彻采用董仲舒所推崇的新儒学学说。而汉武帝刘彻有雄才大略,想在政治上积极有为,是不会容许后宫继续干政的,他在思想策略上需要儒学的积极进取思想,在政治上想强化皇权,力争独揽朝政大权,于是,新旧两派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窦太后势力强大,对刘彻推崇儒术非常恼火,加上一些守旧大臣的支持,还有淮南王刘安等的竭力坚持,汉武帝要推行儒术难度非常大。一些守旧大臣和藩王经常在窦太后那里告状,窦太后于是怒斥他的孙子刘彻,逼迫他废除新政新思想。起初,刘彻尚未坐稳皇位,他权轻而无法与太后抗衡,迫于形势,他只能暂时听从太后的意愿,放慢改革步伐,暂时妥协。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了,刘彻迎来了他放开手脚搞革新的机会,在朝中,汉武帝逐步废除窦太后的势力,重用被窦太后压制的忠直大臣,并重用儒学学者,开始推行董仲舒的新儒学策略。

在董仲舒等学者的倡议下,刘彻积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尊奉儒家的“仁学”学说,推行“仁政”,特别是以“天人感应”论和“君权神授”的政治哲学取代文景时期的“黄老之学”,为汉武帝的政治统一追求提供了大一统的思想理论根据。

文帝、景帝为了让民众休养生息,采用“无为而治”治理方略,这是为了适应楚汉战争之后战乱之后的局面,是很有效的治理策略,这有利于造成“文景之治”,为汉初积累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到了武帝时期,这种“无为而治”的策略已经不能适合局势的需要,汉武帝需要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抑制藩王势力,强化中央的管理权力。所以,汉武帝需要采用积极进取的治理方式,而不能再“无为而治”了。汉武帝在董仲舒等儒家学者的支持下,他逐步树立其儒学的权威,消除道家思想的影响。为了推动儒学的发展,汉武帝支持经学,促进经学思想的普及,设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而当时帮助汉武帝推动治理方式的革新的思想家董仲舒便成为“儒者宗”。因而,“独尊儒术”也成了武帝朝十分重要的思想文化措施。

汉武帝(剧照)

第二,着力于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专制集权统治机制。

汉武帝要削弱藩王权势,采取积极有为的治理策略,就需要强化皇权专制,使中央集权管理机制得到加强,而汉武帝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就是削弱相权。

汉武帝要强化皇权,这便面临着帝王与丞相矛盾激化的状况,而作为强势的君王,汉武帝是绝不能容许相权保持强大的,于是,他便积极采取措施抑制相权。

首先,汉武帝频繁撤换丞相,在他执政时期,丞相成了非常危险的职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间,一共有十三位大臣任过丞相,丞相频繁被更换,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不让丞相掌控朝中的实际大权,不想让相权牵制皇权。

在武帝朝,多数的丞相的下场都不妙:第一任丞相建陵侯卫绾,勤奋处理政事,守道而不革新,被勒令提前告老还乡;第二任丞相窦婴,在继任丞相后,得罪了窦太后,因而被罢相,后来因为替老将灌夫求情,欺骗了汉武帝而被处死;之后,汉武帝的舅舅田蚡任丞相,他自以为是,娇横跋扈,因陷害窦婴而被罢了官,最终发疯而死。再后来,窦太后扶持许昌任相,但就在他任丞相不久,窦太后死了,许昌被汉武帝免去了丞相之职。其他的丞相也下场不妙,如庄青翟被连坐下狱,饮药自尽;李蔡、赵周自杀身亡;刘屈氂被腰斩;薛泽任职期间碌碌为被免职;公孙弘老死在职位等等。汉武帝时期丞相的频繁更换,特别是丞相多数没有能善终,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汉武帝为了强化专制集权,着力于设法限制丞相的权力,以保证皇权专制统治的顺畅。

其次,除了频繁换相以抑制相权之外,汉武帝还通过提升“尚书台”的权力,着力于削弱相权。原本,在秦朝和汉初,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地位比较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而尚书官署便提升为尚书台,尚书台成了辅佐皇帝的决策机构,其权力大大得到加强。汉武帝通过提升尚书台的权力来掌控朝中权力,这对于强化皇权无疑是很有效的。因为尚书台官员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且,这些官员原本是从皇帝身边的近臣中选拔来的,汉武帝使用这些官员很是顺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官员很容易掌控。

汉武帝画像

再次,汉武帝创设了“中朝”机构,用以夺取“外朝”的权力。“中朝”是什么机构呢?《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之语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百石为外朝也。”显然,“中朝”是与“外朝”相对应而言的,“外朝”是指由丞相领导的原本的中央政府机构,其官制主要由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以及其所属的官署组成。它是中央政府常设的行政、司法和监察机构,是政体的核心行政系统。而“内朝”原来是皇宫内皇帝的私人随从所组成的侍从服务机构。

可是,到了汉武帝执掌大权之后,“中朝”地位越来越高,原本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性质的“尚书”,被移到了内廷,而成了尚书台的官员,内廷的尚书台由大司马领导。后来,“三公”也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尚书台设立之后,实际上便成了替代丞相府的“内朝”机构。

如此一来,“外朝”的相权便不断被削弱,而以大司马为首的“内朝”权力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成了皇帝身边最信任的机构,有权处理几乎所有的朝政。有了“内朝”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行政机构实际上变成了有职无权,没有权力处理朝政的几乎虚设的机构。所以,汉武帝设立“内朝”,其目的是以此来强化皇权专制。很明显,在汉武帝时期,权力由“外”转向“内”,皇帝身边的亲信们的权力比丞相府官员的权力更大,大司马成了没有丞相名称的“宰相”。

第三,推行新政,大力改革,削弱藩国势力,打破等级制度。

刘彻在大力加强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的同时,还致力于削弱藩国的权力。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实行“推恩令”,即督促各地诸侯王在去世时,将其封地分封给自己的所有子弟。在名义上,这是让所有诸侯的后代都能享受他们的父亲去世之后的优厚资源,可是,在实际上,其意图是防止因诸侯王单人世袭而继续做大做强。刘彻的“推恩令”实际上是逐步分化诸侯王的权力。

除了“推恩令”之外,汉武帝刘彻还在各地建立了监察区,他向每个区派一名刺史,专门整治那些地方的贪污官吏。这一间监察措施有效地限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防止官员贪污,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拥护。

此外,刘彻在吏治方面,推行教育和选官的人才制度改革,建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打破原来选拔官员的传统出身等级的限制,让很多贤能人才得以进入官场并被重用,而新的人才进入官场,便能有效地削弱旧官僚的权力,新官吏大量得到重用,这能削弱保守旧官僚的对于革新的阻力,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是很有利的。

汉武帝刘彻推行了一系列革新制度,虽然改变了文景时期的治政思想策略,但却把“文景之治”的政治成果保持下来,并得到了增强。武帝朝的政治经济成果达到了西汉王朝的的鼎盛繁荣阶段,武帝所执掌的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令外邦不得不臣服。

汉武帝刘彻适应当时汉朝统一大业的需要,强化了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在当时,他独揽大权、抑制相权、削弱藩王势力,推行“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等,这些革新措施对于削藩和限制后宫干政,避免守旧老臣对革新的阻力,对于巩固汉帝国的大一统局面是积极的,有效的,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但是,汉武帝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也是有很大的隐患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腐败,一旦遇到昏庸无能的皇帝,必将使国家陷入衰败之中,甚至毁于一旦。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使汉王朝继“文景之治”之后,又创造了一个更繁荣得盛世。他把国家治理方式推向了一个帝王统治的高峰状态,使武帝朝成为中国古代王朝中最强大的王朝之一。

但是,汉武帝刘彻专权之后采取穷兵黩武的对外军事策略,并在晚年迷信神仙,造成“巫蛊之祸”;而且,他热衷于封禅和郊祀,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这是他的政治污点和负面的影响。

唐初政治家虞世南评价汉武帝说:“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于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余而德不足。”(《唐文拾遗》卷十三)

毛泽东评价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参看《汉武帝雄才大略》,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