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昭

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司马炎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8 20:03:28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投降后的刘禅,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使刘禅猝不及防,索性投降了曹魏,蜀国宣告灭亡。刘禅投降后又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呢?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投降后,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刘禅投降初,因蜀中产生蜀将姜维挑拨钟会意图谋反的变故,司马昭不得不把刘禅押往到了洛阳。 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并没有及时收押刘禅,而是借助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汉中的威望,震慑了各部军队以及蜀汉各官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蜀汉的稳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将军姜维一直对蜀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心想着复国。

当时,姜维告诉刘禅,暂且隐忍一段时日,不久就可以复国。为此,姜维假意投靠了钟会,想利用钟会和邓艾都想争夺功劳的机会,挑拨他们两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邓艾,使钟会在蜀汉一人独大,到时候司马昭必定对钟会心存疑虑,而率军进驻长安。到时姜维再告诉钟会:司马昭此举是怀疑了你钟会将军,一旦主子有疑虑,不久臣下肯定被杀。而钟会也觉得姜维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谋反。只可惜因为走漏了消息,姜维和钟会最终都战死了。

经过姜维和钟会的此次叛乱,司马昭于是觉得刘禅在蜀汉会有诸多不便,肯定还会有一些贼心不死的人想着为蜀汉复国。因此,司马昭派人将刘禅以及蜀汉的重要官员都押解回了洛阳,如此一来,刘禅就在洛阳被严加看管,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刘禅被押至洛阳后受到严密的监视,虽说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因为生活在狭小范围内,日常只能深居简出。

被押解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而蜀汉太子也被封为奉车督尉,蜀国大小官员皆有封赏。司马昭也没有杀刘禅,而且对于刘禅日常生活的提供,司马昭也未曾少给。刘禅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

虽说不像当皇帝时那么威风,但是也生活得自在,还可以歌舞升平。而刘禅也更是善于为人,遇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谦卑,在司马昭面前更是唯唯诺诺。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人的确诚实。 特别令司马昭高兴的是,刘禅的手下曾多次想建议刘禅复国,却都遭到刘禅拒绝,司马昭这才对刘禅彻底放下了心,没有杀害他。 司马昭怀疑刘禅,故意试探他,刘禅却说“乐不思蜀”,司马昭最终没有杀刘禅。

虽然说刘禅在蜀汉为人中肯,唯唯诺诺,但毕竟是蜀汉的皇帝。司马昭年事已高,因担心自己死后刘禅再次谋反,所以司马昭经常派人去试探刘禅。 有一天,司马昭因确实对刘禅放心不下,于是宴请百官,想试探一下刘禅的想法。

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舞女们跳蜀地舞蹈,旧蜀国的官员们看了之后,一个个都泪流满面,可是刘禅却不动声色。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答日:“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刘禅身边的部下卻正建议他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应该回答:“吾亲人的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司马昭见刘禅跟手下嘀咕,于是走过去又问:“安乐公当真不思蜀?”刘禅把卻正教给他的话原封不动的回答了司马昭。

司马昭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便问刘禅:“此话好像不是安乐公所能说出,可是他人所教?”刘禅吃惊地说:“正是他人所教,公何以得知?”司马昭顿时大笑不止,在场的曹魏官员无不感觉好笑。

司马昭对众人说:“安乐公如此可爱,我无忧矣!”于是司马昭决心不杀刘禅。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平安的度过了晚年。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逝世,享年64岁。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司马炎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司马炎之所以要毒死自已的父亲是有原因的,这就要从头说起,从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说起。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没两年就去世了,司马懿临死前将自已的权力世袭给长子司马师,司马师就任抚军大将军,不久之后升任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估计是因为司马懿作恶太多,并且活得太长,夺了儿子们的阳寿,司马懿活了73岁,可是他的长子司马师只活了48岁,次子司马昭只活了55岁,相对于司马懿来说,显然是差了一截。

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后,将司马家纂位的大业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可惜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而司马昭却有9个儿子,司马师为了自已这一脉的香火,因此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作为自已法律意义上的儿子。

司马师死于平定淮南第二叛后不久,本来这次平叛司马师可以不去的,因为司马师眼睛一直有瘤病,刚动了手术,朝廷中大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的的叔叔,当时有三个人力劝司马师亲征,这三个人是傅嘏、王肃和钟会。

傅嘏、王肃和钟会都是司马昭的亲信,鼓动身患重病的司马师亲征,司马昭之心,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司马昭指使三人怂恿司马师亲征,但从司马家一贯的作风来看,司马昭此举有意消耗司马师。

果然,司马师在亲征结束后,由于受到了惊吓,导致眼瘤发作,眼睛掉出眼框,在回师途中就病死了,正在这个时候,魏帝曹髦还想着夺回权力,结果被傅嘏和钟会的计谋所阻,最终司马昭成功的接班司马师,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昭接班司马师,这其中是否有阴谋,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如果按正常来说,如果司马师不死,再继续活下去,他的权力将来一定会传给自已的儿子司马攸的,子承父业才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制度,而司马昭却是以兄终弟及继承了权力,当然也有当时司马家并没有完全夺位的考虑。

如果司马师能够选择的话,可以选择让儿子司马攸接班,然后让司马昭辅佐,但是估计有人不愿意这么干,但不管怎么样,司马昭继承的权力和地位,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控者。

到了司马昭晚年时,也面临接班人问题,由于司马昭是继承的司马师的权利,是兄终弟及,本来与传统继承制度就不符,因此在面临自已的接班人问题,司马昭一度想把自已的位子传给司马攸,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却是司马师法律意义的儿子,换句话说,在法律上司马昭是司马攸的叔叔,虽然他们是父子。

权利的渴望是巨大的,没有人能不希望自已得到权力,包括司马炎,司马炎可是司马昭的长子,司马昭有意将位子传给司马攸,引起了司马炎的嫉妒和不安。

如果按继承制度来说,司马炎身为长子,又是嫡子,是司马昭王位的第一继承人,现在阻止司马炎上位的,居然是司马昭,这不得不让司马炎铤而走险。

当时的司马炎在朝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官至中抚军,他的妻子出身弘农杨氏,背后有弘农杨氏的支持,另外贾充、裴秀、山涛等人都支持司马炎即位,于是司马炎底气十足,唯一要搞定的就是司马昭。

当时天象出现祥兆,众臣怂恿司马昭以天子仪式游行,司马昭大喜,当天在宫中准备吃饭时,突然就中风了,当时司马昭年仅55岁,到了第二天,病情就加重了,众所周知,中风的症状一般是半身不遂、手脚麻木、无法言语等症状,与中毒的症状有些类似。

中风一般多发生老年人身人,在当时的医学可没有今天这么先进,中风又与中毒的症状有些类似,司马昭死的时候,在很多大臣在场的情况下,用手指向司马炎,却说不出话来。

因此司马昭一死,就有些流言流传出来,说是司马昭死于中毒,而用手指向司马炎似乎是在说司马炎就是凶手。

于是就流传出一个说法,是说司马炎为了上位,毒死了司马昭,因为当时在朝中司马炎的势力已经很大了,而司马昭却还在接班人的继承问题上犹犹豫豫的,于是司马炎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夺取权利的位置,干脆毒死了司马昭。

一代权臣司马昭就这么死了,死的不明不白,到底是不是司马炎毒死的,已经无从查实,要知道司马家可是造反起家的鼻祖,要是真是这么回事,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后代结局如何

刘禅的子女一共7男2女,7男分别是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刘璩,2女分别下嫁给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关羽之孙关统。下面寒鲲就分别介绍一下这9人的后裔情况。

太子刘璿(224-264)

刘璿在季汉灭亡后,本来也是被魏军预备押送洛阳安置的,没想到却在“钟会之乱”中死于乱兵。虽然刘璿死亡时已经40岁,但从日后刘禅把安乐公爵位传袭给老六刘恂而非刘璿子嗣的情形来看,太子刘璿一房或者在其生前便没有子嗣、或者一家全部在“钟会之乱”中遇难。

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璩

刘禅的这四个儿子,均随刘禅迁往洛阳,成为西晋政权的“二王三恪”政治摆设之一。他们四个人,除了刘禅更偏爱刘恂并把安乐公爵位传给刘恂以外,四房子孙均在永嘉之乱中成为被匈奴、羯胡杀害的洛阳贵族,全部遇难。

三子刘琮

刘琮虽然在公元262年季汉灭亡前夕便已去世,但其后代却得以从永嘉之乱中逃往岭南得到保全,日后枝开叶散,先后在江苏镇江、湖南浏阳、四川郫县定居,现有四川郫县犀浦刘氏一族存续。

五子刘谌

刘谌在季汉灭亡前夕,眼看着父亲刘禅接受谯周建议投降,无奈之下,先杀死妻子与儿女,而后在昭烈庙(今刘备庙、武侯祠二合一建筑)中自杀殉国,这一房子孙也便在季汉灭亡之时便无后了。

长女葛刘氏

诸葛瞻与刘禅长女共有两个儿子(诸葛尚与诸葛京均有正史记载,诸葛质则出自明清人物张澍的著作,所以姑且存疑),诸葛尚与父亲诸葛瞻一道战死于绵竹,年仅19岁,应当无后。诸葛京在西晋时期受到罗宪推荐,后来官至江州刺史,诸葛京的后代应当是存续下来了,不在山东临沂,就在浙江兰溪,这一支后代即可算作诸葛亮的后代,也可算作刘禅的后代。

次女关刘氏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关统本人的事迹仅有《三国志》里面上述文字中加粗的16字,而且仅仅涉及了其婚配、官位、子嗣情况,并不是很充分,但“卒,无子”三个字,已经很明确地表明,关统与刘禅次女至少是没有生儿子(关羽重孙)的,至于关统与刘禅次女有无女儿,如有,女儿又嫁给了谁,就难以确定了。

综上,在刘禅7子2女之中,唯有三子刘琮与长女葛刘氏有明确延续至今的后代,其余诸子有后的可能性极低,次女关刘氏有女性后裔的可能性也因为史书缺载而存疑。

魏国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

谢邀。魏国花40多年才灭掉蜀汉,主要一是本国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二是早期蜀汉名将良相尚存,三是魏国自身还发生了动荡。此外,蜀国本身的地理因素易守难攻也是原因之一。

历史上,蜀汉势力的正式确立实际上是以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汉中为分水岭。从219年刘备称汉中王,220年曹丕篡汉,221年刘备篡汉,到264年邓艾钟会攻灭蜀汉,蜀汉总共延续了40多年。那么,为何魏国前后花了40多年才攻灭蜀汉呢?

首先一个原因是因为北方经历战乱,魏国的实力优势并没有那么大。魏国需要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元气。

以东汉的十四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为单位,在220年三分鼎立时,大致是蜀汉占一个州(益州),东吴占两个半州(交州,大半个扬州,大半个荆州),而魏国占十个半州,即魏国领土实力是蜀国的10倍,是吴蜀联合的三倍。但是这只是从领土,或者说未来潜力而言。

(有人拿着地图看,说三国面积差不多大。但国家潜力不能光看面积,要看耕地和发达程度。以汉魏时候的格局,北方中原河北是比南方蜀地东吴要发达得多的,州的数量基本能反应战乱前实力。)

实际上由于北方战乱频繁,魏国的十个州遭到破坏的程度比吴蜀两国的三个半州要严重得多。根据西晋初年的统计,在三国末年三国在籍人口大致是魏国400多万,蜀汉近100万,东吴200万余万。也就是说,魏国仅仅是蜀汉的四五倍,是吴蜀联合的1.5倍左右。当然,这个统计本身只是“在籍人口”,考虑到魏国可能有大量的隐匿人口与部曲,未必准确反映当时三国实力,但可以确认的是魏国的优势并没有“州数”那么大。尤其这还是指三国末年的数据,是在魏国已经经过两代人恢复的情况下。可以预想,在三国初年,北方战乱造成的影响更严重,魏国的优势可能更小,

对魏国而言,既然现在本国实力的优势还不算太大,但本国领土发展潜力大。那最佳策略当然就是暂时不要南下进攻,而是采取保守策略,守住现有土地,恢复经济。恢复上几十年,与吴蜀两国实力进一步拉开,这才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攻过去。那可比在实力优势不大的时候去勉强煮夹生饭要好多了。227年魏明帝曹睿打算进攻蜀汉,孙资就劝他:“……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魏国一直持续的这个策略。

实际上,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三国初期,蜀汉军队约有十余万(234年诸葛亮北伐就出动了十万大军),东吴军队至少有十多万到二十万(孙权进攻合肥就出动了十万大军),而曹魏全国兵力也不过三四十万这个量级(赤壁之战出兵加降兵二十万,此后每一方面作战也不过数万人)。但等到三国末期,蜀汉军队依然只有十万出头,东吴军队不过二十三万,比几十年前差距不大;而曹魏军队已经到了五十万以上。司马昭单是平定淮南三叛就调集了二十六万大军;邓艾钟会灭蜀出动了十八万大军,司马昭还带着11万以上的作为后应,再加上同期驻防东吴和国内的兵力,可见魏军确实已经拉大了蜀吴两国的差距。

因此,“通过相持,拉大双方差距”是魏国一项有效的战略,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魏军不过早进攻吴蜀。同样,这也反过来说明诸葛亮、姜维、诸葛恪等人不断北伐的合理之处。如果不北伐,就只能眼睁睁坐看魏国实现这个拉大差距的战略,北伐的话至少还能趁实力差距没那么大的时候搏一搏,至少延缓这个差距的增速。

魏国40多年才灭蜀的另一个原因是蜀汉之前尚有外来的人才。蜀中天府之国,在中国历史早期,更多出文人学士,但军政方面的大牛并不多。以两汉为例,蜀中多有司马相如、杨雄这些名士,却没什么名臣良将。因此蜀汉集团的军政大业,主要靠川中的外省人士(有的是刘焉父子时代入川的,如李严;大部分是刘备征战各地带入川的),这些很多都是跟随刘备数十年,大浪淘沙胜出的精英。如果这时魏国发动进攻,很可能被这些人迎头痛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省人士逐渐老病死去,而新生的二代三代很难延续祖父辈的能力,整个蜀汉人力衰弱,就更容易拿下。

魏国40多年灭蜀的最后一个原因是魏国本身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动荡。239年曹睿去世后,首先是司马懿和曹爽的对峙。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灭掉曹爽后,司马氏和曹氏的斗争高潮迭起,先是司马懿斗王凌,然后是司马师废曹芳、灭毌丘俭,再后来有司马昭灭诸葛诞、杀曹髦……这些内斗一方面损耗了曹魏的国力,更重要的使得曹魏高层始终腾不出手来对付蜀汉。

直到260年司马昭杀死曹髦,改立曹奂之后,又过了三年,基本上理清楚了内部关系,这才腾出手来对蜀汉动手。而此时蜀汉方面因为姜维和黄皓、诸葛瞻三家的矛盾,导致国防体系处于分崩离析,故而被魏军长驱直入汉中。即使如此,魏军也用了差不多一年才攻灭蜀汉。

三国时期真实的司马昭是一个怎样的人

司马昭是河内温县(今河南)人,是三国时期的魏臣,他继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之后,强力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这句俗语足可以看出,司马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但从“民族统一“这一个角度讲,司马昭又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很大贡献的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如果沒有他,三国鼎治的局面可能还要延续下去。在整个伐蜀直至最合灭吴,三国归晋成一统的事业当中,司马昭高超的谋略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愧是魏晋时期最出色的一个谋略家。

请问曹操在天上和司马懿遇见,他们会怎么对话

司马懿尽管深得韬光养晦大法,靠死了曹操,靠死了曹丕,靠死了曹叡。

但最终靠不过天命,也不得不挂了。

随着一阵阴风,司马懿的幽灵就来到了地狱。

阎王爷一看不好,还没来得及躲避,司马懿就到了跟前。

还没等阎王爷开口,司马懿就诉起苦来,说老曹家那些子孙不仗义,自己辛辛苦苦替老曹家打天下,却不想被猜忌,不得已而为之啊。

阎王爷心想,你也不是省油的灯哦,把你留在我身边早晚是个麻烦,最好你还是换个地吧。

于是,就对司马懿说:尽管这事你有错,但罪不致下地狱,冥冥之中有定数,你该去天上。

司马懿一听,很高兴,急急忙忙赶到南天门。

还没来得及落脚,就看见一个大汉貌似面熟。

“卧槽,不好,这不是老曹吗?”

司马懿转身就想跑,不料曹操跑得快,眨眼的功夫,曹操就来到了跟前。

老懿子只得强打起精神跟曹操打招呼,说了声“魏王吉祥”。

曹操不咸不淡地说:“幸好有我那些子孙们照应,勉强还过得去。”

司马懿一看老曹如此不识趣,不会聊天,就想说“再见”。

可曹操抓着司马懿不放,说啥也不让走。

司马懿无奈,就想解释两句,说:“高平陵那事不赖我啊,就像当年衣带诏事件一样,弓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曹操歉疚地说:“仲达想多了,孤丝毫没有埋怨你的意思。孤早就知道你鹰眼狼顾,非等闲之辈,不下手便罢,下手就是狠招。我那些子孙都不是你的对手。本来我走的时候,想带着你一起来着,可考虑到诸葛村夫更不是善茬,离开你还没人收拾得了他。”

老懿子一听,赶紧说:“是啊是啊,要不是我换上孔明送我的衣服,还气不死他,还真不好收拾他呢。”

老曹接着说:“当时你在上方谷,本来我不想管你,让孔明把你烧死算了。可想想我那些不争气的子孙们,还需要你再扶一程。于是,我就把那火给灭了。”

司马懿打了一个寒颤,如梦方醒,原来如此哦。

曹操继续说:“孔明在五丈原祈禳,本来还应该有一纪的寿限。考虑到再让他折腾下去,何时是个了结。孤跟玄德斗气,把天下已经折腾苦了,尽快结束这个局面,让黎民百姓过几天安稳日子吧。”

这话老懿子爱听,屁颠屁颠地说:“是,是,还是魏王考虑的深远,我也是这么想滴。”

曹操不冷不热地说:“我那重孙子就一个小屁孩,都清楚你儿子咋想的,我还能不清楚你咋想的吗?”

司马懿尴尬地说:“世人不仅都知道你跑得快,还知道你是奸雄,心眼多,没人瞒得过你,我很服气哦。”

曹操无奈地说:“手大遮不住天哦,玉帝都不能面面俱到,何况你我。你将来跟我一样,他们不会说你好的。特别是过几年,出来个姓罗的儒生,把我俩弄得很难堪。悠悠众口,实在是管不了的事。”

司马懿也郁闷地说:“我那些不争气的子孙,也好不了哪里去,我将来的名声还不如你哪。你说我们这是忙活了些啥呢?”

曹操呵呵一笑,说:“好了好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事还是得听玉帝的,一切听天由命吧。”

哥俩想开了,心情大好。

毕竟老曹早来了几天,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于是,带领司马懿到有司报了道,然后到各部门拜访了一下。

之后,哥俩时不时把酒言欢,相处的还不错。

恩恩怨怨何时了?

该放下时就得放下。

这也给人间做了个榜样,人没有境界到不了天堂,只能下地狱。

刘协被曹丕封山阳公,刘禅被司马昭封安乐公,到底谁地位更高些

刘协高多了,虽是“公”,却是“王”,甚至是“帝”(辖区内用汉家年号)。

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为何孙皓投降后却被封为归命侯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蜀汉是三国之中第二个灭亡的,孙吴政权则是最后一个。

这里有个笔误,习惯性以司马家族实际掌握曹魏政权的时间来算,下意识认为蜀汉是第二个灭亡的,其实应该是第一个灭亡的,这里特别修改一下,加此说明,大体就不修改了,大家看看这就是不小心写文的下场,竟然给记错了…

我们先看看曹魏政权亡国之君曹奂是被封为陈留位。

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是禅位于司马炎的,并没有怎么反抗司马炎的,司马炎不管是真心感谢,还是为了名声,都需要封人家为王的。

蜀汉的刘禅是安乐公,对比曹奂的陈留王很明显的降了一个等级,但也不错,毕竟蜀汉跟西晋政权是敌对的。

而且打一个不太恰当的理由,就好比有个公司坐大坐强以后,强制性收购了曾经与差不多的两家公司的一家公司,刚开始肯定象征性给这个被收购老板安排一个诸如CEO的位子,给人感觉是这公司挺不错的。

等到这个公司再收购最后一家公司的时候,最后被收购的老板也就是给一个虚职,爱干不干,不干拉倒的意思,同时之前被收购公司的老板日子也不好过了,只能自己辞职走人。

虽然比喻不太恰当,但说白了刘禅被封安乐公,很大原因是西晋想收买人心,让天下人看看我对待亡国之君还是可以的,不是说杀了了事。

这样一来,孙吴皇帝肯定不会誓死抵抗,到时候南下伐吴,肯定事半功倍。

等到孙吴被搞定以后,亡国之君孙皓自然没什么利用价值了,所以封了一个很明显的“归命侯”爵位。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姜维听说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为什么要兴兵问罪魏国废立之事,姜维为什么能管

兵者,国之大事也。任何时候兴师动众,都需要一个借口。

诸葛亮屡屡北伐,是要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姜维北伐是要完成诸葛丞相的夙愿。

北伐已经搞得蜀汉上下怨声载道,总以刘备、诸葛亮作借口自己也烦了。

趁着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以此为借口,换换花样,避免总是老调重弹。

01

254年,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作为曹丕的庶长孙曹髦被立为新君。

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权跋扈十分不满。

260年,曹髦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事情泄露,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二十岁。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不管曹魏集团有多么乱,这毕竟是曹魏自己家里的事。与蜀汉的姜维没有一毛钱关系,这事也轮不到姜维来管。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了魏王爵位和丞相的职位。当年接受汉献帝禅让,成为曹魏的皇帝。

到曹髦被弑杀,另立曹奂,已经四十年了。汉朝廷早就不存在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也存在近四十年。

不管魏蜀吴三国以何名义相互攻伐,都仅仅是一个借口罢了,恢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魏国皇帝的废立,与蜀汉毫无关联,那为何姜维多管闲事呢?

02

这就是政治的需要。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坚持北伐,表面看来是劳民伤财,引起了蜀汉内部极大的抵制。

北伐的战略意义就是保持对曹魏的压力,维系蜀吴联盟的存在。

但这个是不可以公开宣导的策略,一旦公开就失去了北伐策略的意义。

绝大多数人,包括蜀汉上层核心主政者,都可能不清楚究竟北伐的意义何在。

姜维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压力。

为了实现北伐的战略,姜维必须有一些借口。

先帝的遗愿、丞相的夙愿并不足以服众。当然,以曹魏废立之事作为借口,兴师动众,也不足以得到足够的支持。

但有总比没有好,多少也算一个理由吧。

除此之外,还真说不出有啥可取之处。

姜维清楚,蜀国将士清楚,刘禅清楚,蜀国上下都清楚,曹魏那档子事是轮不着蜀汉管的,蜀汉也没能力去管这些事。

都清楚这就是一个借口。

但姜维清楚必须北伐,起码刘禅也清楚北伐的必要。

之所以姜维能够以此为借口,出兵北伐,还在于刘禅的支持及姜维当时还有这个权威。

之后,刘禅宠信宦官黄皓,不再想折腾的时候,姜维也怕了,也不再找借口北伐了。

这就是姜维为何要管曹魏闲事的根本原因。

汉献帝说曹操有司马昭之心,这有什么历史错误

曾记得著名相声泰斗级大师侯宝林先生那段《关公战泰琼》。韩复渠老爹就那么霸道!非要隨唐名将山东人秦琼去大战东汉末年山西人关云长。

相隔几百年的后人,关羽岂知秦琼是谁?更何况汉献帝死后曹魏才启用司马父子,司马昭有什么篡逆之心献帝又怎么会知道?

如果汉献帝说“曹操有篡汉意图”,这倒说得过去!加上司马昭则成一句笑话!

显然我们讲历史有许多不严谨的所谓“考证”!为了达到某些目地伪造一些事件!于是便产生了这种令人尴尬无法解释的笑料!

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这似乎在提醒人们什么?

2022.7.9.作于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