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首创地 哪里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洛阳和西安哪一个更能代表中国古都文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8 12:24:20 浏览8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你得问道教的哪一流派,道教源流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现在说的道教,概念上都是以明代“大纳”之后形成的格局来说的。

而实际上,道教起源很早,从学术可以分为四类:

一,学理派

道教依学理将其流派分为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五个分支。其中,积善派、经典派都属于典型的学理派,比如全真、武当、宝卷等等。

这一类流派的起源就是老子。起源地,看怎么说。

有人认为,应该将老子的故乡作为发源地,不过老子的籍贯至今也还有争议。另有人认为,老子西出函关到了昆仑山,以昆仑作为学理派的发祥地是比较合适的。

二、巫鬼派

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都属于巫鬼派。包括今天的正一道,也算这一派。

这一派的起源就早了,是从上古图腾崇拜和巫蛊之术演变而来的,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发源地当然就在黄河中游地区

巫鬼派的特征是不重三清,因为三清出现太晚。三清之一是元始天尊原型是盘古,而盘古不过是三国时吴整所著神话里才出现的,可是当时五斗米道传到张鲁都已经是第三代了。巫鬼派起源太早,所以古代时三清在巫鬼派里通常没什么地位。

不过由于后世的典籍完善和故事渲染,这些神祇后来也吃得挺开,比如正一道现在就是重三清的。当然,这也是明代87派大纳才形成的习惯。

三、农桑派

农桑派与丹鼎派有些相似,惟一不同之处是,丹鼎派炼丹是给人吃的,而是农桑派虽然也炼丹,除了人吃以外,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桑派也是农技和兽医等的起源,他们也不重三清,因为农桑派的神是炎帝神农,身份太高,三清在炎帝面前没资格摆上桌面。

农桑派的起源是在山东莒县,也就是凌阳河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诞生时间也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道家流派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诸子百家里著名的“农家”,不过在东汉时期开始迅速衰落。

但也没有完全消失,只不过后世再出现的流派,就不是彻头彻尾的农桑派了,都会带有巫鬼派的因素,比如明清时期出现的黄天教、罗祖教、三一教、红阳教、混元教、闻香教、西大乘教、龙天门教、圆顿教、收元教、八卦教、一炷香教、青莲教、金丹教、黄崖教、刘门教、真空教,这里边,最接近古典农桑派的是黄天教,它不怎么搞符箓斋醮,但也搞念咒道场之类的。

所以学术界认为,东汉以后道教就不再有农桑派了,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农桑派在诸子百家里也包括方技家,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宽于医学,包括后世的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论及治国,《汉书·艺文志》指出方技家特点为“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四、自然科学派

最著名的,比如诸子百家里的墨家、名家、阴阳家、数术家等等。

这个流派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属于半唯心主义半唯物主义。

他们的起源也能追溯到仰韶文化,所以发祥地跟巫鬼派是一样的,都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自然科学派,其实简单说就是一群有点中二的科学家,代表人物就是墨子,不搞偶像崇拜,而修“天德”,虽然后世将之归为道教,但其实理念并不怎么相同。

洛阳和西安哪一个更能代表中国古都文化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全市人口680.1万人,16年GDP为3782.9亿元!

西安,陕西省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十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名城,13朝在此建都,所以长安自古帝王都流传,丝绸之路的起点,全市人口870.56万人,城镇人口635.68万人,而且是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关于这两座城市谁更有影响力,答案已在上文中!

洛阳建城比西安早,所以历史比西安久,而且和西安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很难抉择。但条主是问的古都文化,那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座城市做都城的数据!

洛阳,建都比西安早,最鼎盛时期是隋唐时期,修建大运河,创立进士制,也就是科举制前身,且后世多个朝代再此建都!

西安,大唐盛世,世界第一个百万人口城市,世界的中心,享各国进贡,每年有上百名学着来长安学习,甚至定居,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时间最久的城市,且国泰民安,新中国甚至差点把西安作为首都!

可以看出,洛阳历史古都比西安长久,但是论影响,西安当之无愧的最能代表中国古都文化,因为西安曾经是国际化大都市,在全世界都有着影响力,甚至到现在国外都受着唐朝鼎盛时期的影响!

此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一方观点,不管是洛阳也好,西安也好,都是中国的历史,希望两座城市都发展越来越好,再现辉煌!

中国各行各业的祖师爷是谁

过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很重视本行业的祖师爷,将他们看做行业保护神,在民间也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所以“行业祖师”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

祖师文化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源自从业人员对行业大佬发自内心的崇拜,一方面源自从业人员对从事本行业的未来期望,希望获得行业祖师爷的庇佑,从而生意兴隆或功成名就。

当然被尊为行业祖师一般也是有讲究的,这些祖师爷大都具备三个条件:入行最早,干的最好;名气最大

那么,让我们看看我国各行各业的祖师爷都是谁

1、戏曲祖师爷——唐明皇

唐明皇也就是李隆基,大唐皇帝,庙号“玄宗”。他精于多种乐器演奏,还设立有梨园(音乐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戏曲艺人。

据历史记载,唐玄宗当时是一位“铁票”,狂热的爱好艺术,自己也最喜欢登台演戏。后来干脆就亲自挑选了300多个有戏曲潜质的弟子,让他们在一个叫梨园的地方,集中研习戏剧。

于是戏曲界的人就干脆把唐玄宗推举为梨园祖师。一方面是对皇帝重视戏曲行业发展的积极响应,一方面是想借助皇帝的威名来提升本行业的社会地位,如此看来古人早就懂得“蹭”明星、“刷”大咖来制造影响力了!

2、相声祖师爷——东方朔

东方朔,字曼倩,山东惠民人。汉武帝时初为常侍郎,后升太中大夫、给事中。他生性机智敏捷,诙谐幽默,博学多才,著有《东方朔》二十篇。因他滑稽善变,机智敏捷,当时的人称他为滑稽家。

因相声演员要求的条件就是聪明伶俐,反应灵敏、好诙谐,多滑稽,所以,东方老师便顺理成章的成了相声演员的祖师爷。据说当初马三立先生拜周德山为师的时候,还拜过祖师爷东方朔,向他鞠了躬。

3、评书祖师爷——柳敬亭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在江南一带以说书为生,名气很大,声望颇高。他一天说一次书,要价一两银子,而且还要在十天前进行预约,比如送请帖、交定金等,即便这样他还常常没有档期。

他祖上是余西望族,爷爷、父亲都在余西镇上经商。他十五岁时因在泰州“犯事”,就过起了隐姓埋名流落江湖靠说书度日的生活。

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流浪到江南,在一棵大柳树下歇息,他想到自己亡命天涯的命运时,不尽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心情恢复平静后,他对同行的几十人说:“我从今天开始姓柳了”,然后他就改名逢春,号敬亭。

虽然他相貌丑陋,但他书艺高超精湛,为人侠义豪爽,所以被后人尊为说书人的祖师。

4、会计祖师爷——桑弘羊

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西汉政治家,洛阳人。他出生于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

历史上的财臣一般下场不好,汉武帝在位时,六位大农令里,就有五位或被处死或被罢官,但只有桑弘羊得宠二十年,这就说明了他的过人之处。

在武帝的大力支持下,桑弘羊先后推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措施在推行一年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极大地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他的平准均输法已用了几千年,因此后人就敬桑弘羊为会计行的祖师

5、理发祖师爷——罗祖

关于罗祖,有人说他是武则天时期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清朝时期的人。

古代理发师叫“待诏”。民间传说,武则天的儿子驴头太子性格暴虐,对给他剃头的师傅没一个满意的,就杀死了很多剃头匠。罗祖虽然年幼,但他手艺精湛,就主动替师傅前去为驴头太子剃头,从而挽救了天下的理发师傅,因此被后人尊为祖师。

还有种说法,雍正皇帝头上长了“癞疮”,很多处理不好的剃头师傅都被杀了,罗祖就扮为道人,给皇帝剃完头,还用中草药治好了皇帝的“癞疮”,于是雍正龙颜大悦,封道长为“剃发师祖”。

旧时《净发须知》就是记载理发业行规行语与隐语的典籍,今存于《永乐大典》中,其中提到净发业的祖师罗祖被称为罗真人,生在唐朝:“罗真人住江东,七岁学艺通。丙戌年中举,刀铒动玄宗。”

6、糕点祖师爷——闻仲

闻仲,《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王朝中的太师。

因这个太师的称号,也注定了把他的命运与商纣王的战车绑在了一起。闻仲对自己和商朝的未来还算有着清醒的认识,每次出征之前,他都做好了打苦仗、恶仗的准备。

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饼”,用饴糖与炒熟的谷粉制做成的糖饼,风干后作为他们的行军干粮,这种糖饼带着甜味十分好吃。

后来这种饼传到了民间,就被叫成了太师饼。这个太师饼,就是月饼的“始祖”。而正因为太师闻仲发明了月饼,闻仲因此也就成为糕点行业的祖师爷。

7、还有的行业祖师如下:

农业祖师——神农氏;蚕业祖师——马头娘、嫘祖;盐业祖师——葛洪;酒业祖师——杜康;醋业祖师——帝子;水业祖师——水母娘娘;屠业祖师——张飞、樊哙;厨业祖师——詹王、易牙、灶君;药业祖师——孙思邈;医业祖师——华陀;染业祖师——梅葛二仙;玉器祖师——邱长春

为什么所有的旅游景点里或者附近,都有寺庙的存在,而不见道观

随着国庆节和仲秋假期的来临,也到了每年的旅游旺季,人们都会选择出去游玩,来减轻生活的压力,释放在现实中的苦闷,那么对于现代人见惯了高楼大厦水泥建筑,也就更加向往古老的土木建筑,古建筑分属于不同的朝代,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风格迥异,这点上确实很吸引人。

不过说到精美的古建筑,除了一些特别有名的皇宫以及古城,那么最多的就是我们见到的寺庙了,因为这些寺庙都是供奉神明的场所,所以这些建筑也是非常的庄严华丽,雄伟宏大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的旅游景区,寺庙很多很常见,但是道观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道教是在我国产生的,也是属于我们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佛教是由国外传进来的,不是我们的本土宗教,那么为何我国的佛教寺庙却多于道教的道观?

咱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道教,道教是由教义所决定的,道教是讲究出世,道教是教人不再去眷恋世俗凡尘,讲究的是修炼成仙,而且古代的道教有着非常多的规矩,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道家弟子的,很多道教的教义也都是由师傅亲自传授给弟子的,而且道教也是很低调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深山中居住,讲究的是修炼,修行,很少与人打交道,所有道教都是返璞归真的,讲究的是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建立豪华的道观了。

而佛教收的弟子就非常众多了,而且也是很简单的,只要是放下了俗事,就可以出家做僧人(和尚),而且修行的方式也是诵经,学习佛经,而且佛教的教义是要度化众生;所以佛教就和人们的接触很多,而且信徒们也是很乐于出香火钱,来修缮庙宇和寺院。

而古代的僧人都是居住在佛寺中,很少有出去的云游的。古代那些道士都是喜欢出去云游,基本上很少在道观中久住,而且道家的人在理念上是讲究原始简单,所以很多的道观都是很简单的房子,也就很难保存到现在。自然现在见到的道观也就比古寺少的多了。

好啦,以上就是个人了解,欢迎大家评,你们都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有几大古都,时间轴是什么顺序,和整个国家地理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1.西安。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在汉代称为长安,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

2.洛阳。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金代定洛阳为中京,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3.南京。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称为金陵。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唐代降为润州属县,南唐国建都金陵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创建大明王朝,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4.北京。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秦代设北京为蓟县。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隋朝改幽州为涿郡。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明朝初年,改为北平府。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

5.开封。夏朝(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32年,史称老丘。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定都于此,改名大梁。秦统一六国后,开封被降为浚仪县。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改为梁州。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公元960年,赵匡胤定都于开封,定名东京。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元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

现代为什么总是把道家的道士给自动归类于道教里面

因为道教就是专心致志传承道家文化的团队。没有道教,就没有今天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道士本身就是道家弟子,继承人,如果不承认道家祖宗,还称什么道教?本身道教就是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把道家道士归于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妥。尊敬尊重道家文化就是道教的责任和义务。子孙后代追随自己的祖先足迹,认祖归宗,是顺应天意的事。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自信。

连自己老祖宗都不认,做数典忘祖的事,就不是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