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荡寇志》是一部怎样的书,梁山好汉的结局有何不同
《荡寇志》是清代俞万春接金圣叹腰斩的《水浒传》七十回续写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水浒传》的续书,实际上用今天话说更像是一部“同人作品”。
俞万春与《荡寇志》
俞万春曾是忠实的《水浒》迷,小说中快意恩仇的梁山好汉时常让他热血沸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增多,他对这部书的感观发生了转变。
俞万春的父亲是清朝官吏,那时的清政府可谓内忧外患,大大小小的民间起义层出不穷,俞万春曾随父亲参加过两次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在他心中逐渐形成了“起义乃误国之本”的观念,所以对起义者深恶痛绝,连带着对《水浒》中所谓好汉的感观也发生了转变。
他积极致力于为清政府出谋划策,然而由于他一生也没有做过官,所以人微言轻,根本没人会在意一个普通人的话。于是他突发奇想,打算改写《水浒》,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宣传朝廷的正统性,颠覆过去《水浒》以梁山为正派主角的写作方式。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非常支持,并叮嘱他一定要努力完成这部作品。
于是,俞万春投身到创作之中,历时二十二年完成了以陈希真、陈丽卿为主角,以镇压梁山为主旋律的小说——《荡寇志》。
《荡寇志》的设定
由于书是接《水浒传》七十回续写的,所以在七十回之前一些奸佞之臣、贪官污吏是无论如何也洗不白的,所以在《荡寇志》中,“坏人”依旧是坏人,但皇帝必须至圣至明。
故事的开篇女主陈丽卿就像林娘子那样遭到了高衙内的调戏,但她不是柔软的林娘子,于是这位女神与女汉子合体的人物割掉了高衙内的耳朵,父女二人逃出京城,流落江湖。
占山为王的日子里,他们并没有像梁山一样杀人放火,而是“身在绿林心在宋”,他们致力于消灭周边的山头势力,更是和江湖大哥级的“水泊梁山”针锋相对,真正的开始了“替天行道”。由于陈希真一直心系朝廷,大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意思。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加上朝廷中与陈希真交好的官员从中周旋,陈希真父女终于得到了赦免和招安,于是他们与云天彪为首的朝廷忠义大将联手,对水泊梁山势力展开了围剿。
书中的男主陈希真使一杆丈八蛇矛,武艺相比使同样兵器的豹子头林冲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他精通道术,与公孙胜之间的博弈每一次都大获全胜;女主陈丽卿不仅武艺有五虎级别的实力,更是射的一手好箭,人称“女飞卫”;其他只要是同一阵营叫的出名字的将领,哪怕前脚还是种地的农民,后脚上了战场也能与五虎八彪分庭抗礼……但这些人中最厉害的恰恰是不会武艺的军师——刘慧娘,一个柔弱娇羞的女子,却有胜过诸葛亮的本事。她算无遗策,真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同时精通伏羲八卦,测卦推衍无有不中。最厉害的她还是个发明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连弩和她一比简直小巫见大巫,火枪、火炮……无论什么划时代的产物,只要刘慧娘想,没有做不出的。
面对这样bug般的阵容,梁山那些山贼草寇被剿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书中还有一个设定很有意思,在攻破梁山之后,萧让和金大坚供出了他们受宋江指派,伪造天罡地煞石碑一事。这其实已经是对原著的一种否定,当然了,现在的很多阴谋论者也是支持这种解读的,“子不语乱力乱神”嘛,可是俞万春这样设定可不是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因为话锋一转,陈希真等人成了雷部三十六路正神转世。由此看来,否定一百单八将天罡地煞的身份,只是单纯的为了将他们打入深渊,永无翻身之日。
梁山一百单八将结局
不同于《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死的死,走的走,做官的做官,让人不胜感慨。《荡寇志》中梁山全伙无一幸免,而死亡方式最多的就是极刑——凌迟处死!
以宋江为首,卢俊义、吴用、公孙胜等三十七位头领皆被生擒,并押赴东京汴梁,凌迟处死。其中宋江最为讽刺,因为原著中的宋江一直标榜忠义,为了打破他的伪忠义形象,《荡寇志》中,宋江抛下众兄弟和年迈的父亲在吴用的策划下单身出逃,本来已经逃离了搜索范围,不想在渡江的渔船上因说梦话被两个渔人识破身份,将其五花大绑送交官府,而这两个渔人,一个叫做贾忠,一个叫做贾义。
其余众头领,大刀关胜被傅玉飞锤打伤,重伤不治,百胜将韩滔、玉幡竿孟康亦被傅玉所杀;
霹雳火秦明因被卢俊义猜忌(中了离间计),为了表明心迹,与表哥颜树德死拼四百合,被一刀斩于马下;
双鞭呼延灼面对四名实力不下于己大将的车轮战,奋力死战,最终被辛从忠用标枪戳死;
小李广花荣与女飞卫陈丽卿比试箭法,既分高下,也决生死,最终被一箭射死;矮脚虎王英被活捉夹在腋下,结果七孔流血而死;一丈青扈三娘为夫报仇,被扼死;独火星孔亮、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母大虫顾大嫂皆死于其手;
扑天雕李应、白花蛇杨春为大将云天彪所杀;
双枪将董平被两员旗鼓相当的大将联手所杀;
没羽箭张清飞石失灵,反被跨时代的“神器”火枪打死;
青面兽杨志与老上级大刀闻达交战,不提防另一个老上级,已经投靠了梁山的天王李成竟然是卧底。李成趁二人交战之机,在背后将杨志杀死;操刀鬼曹正也是死于李成之手;
金枪手徐宁与力托千斤闸的大将任森同归于尽;
急先锋索超、病关索杨雄均被乱箭射死;
拼命三郎石秀被祝万年千刀万剐报仇;双尾蝎解宝也被其所杀;
两头蛇解珍、铁笛仙马麟被栾廷芳所杀;
浪子燕青、毛头星孔明被欧阳寿通铁打死;
病尉迟孙立被栾廷玉千刀万剐;火眼狻猊邓飞、锦豹子杨林为其所杀;
天目将彭玘被毕应元射死;
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将金大坚被严刑拷打致死;
轰天雷凌振在炮轰郓城县时,被炸死在地道;
神算子蒋敬、小霸王周通被云龙所杀;
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没面目焦挺被生擒后押赴都省正法;
神医安道全也颇为讽刺,医者不自医,患春温症而死;
紫髯伯皇甫端被刘广所杀;
八臂哪吒项充为刘麟所杀;
飞天大圣李衮、小尉迟孙新被真祥麟所杀;
出洞蛟童威被韦扬隐所杀;
翻江蜃童猛被李宗汤斩杀于水中;
通臂猿侯健、九尾龟陶宗旺被闻达刀斩;
跳涧虎陈达陈达被风会所杀;
白面郎君郑天寿连人带马压死千斤闸下;
铁扇子宋清见梁山告破,与父亲宋太公投井自尽;
铁叫子乐和被王天霸打死;
小遮拦穆春、云里金刚宋万被哈兰生所杀;
病大虫薛永被沙志仁、冕以信双枪刺死;摸着天杜迁也死于冕以信之手;
金眼彪施恩被庞毅所杀;
金钱豹子汤隆、笑面虎朱富被王进刺死;
鬼脸儿杜兴被祝永清千刀万剐报仇;
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被飞虎寨地雷炸得粉身碎骨;
铁臂膊蔡福被金成英一枪刺死;
一枝花蔡庆、活闪婆王定六、险道神郁保四被杨腾蛟所杀;
青眼虎李云被邓宗弼砍死;
白日鼠白胜在越狱时,被刘麟一锏打死。
相对而言,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死的还算体面。林冲在战场被王进一番痛骂昏厥,之后一直卧病,正巧朱仝、雷横打破沧州,杀了因罪发配在那的高俅,于是拿了人头来给林冲。林冲看着仇人首级,想起自己家破人亡、落草为寇导致身败名裂,均为此人所赐,将人头摔得粉碎,急火攻心而亡;鲁智深大战张叔夜两个万夫不当的儿子张伯奋、张仲熊以致癫狂,大闹忠义堂后暴毙;武松车轮战三将,以致力竭,正当三人要杀武松时,狂风大作,武松踪迹不见,找到时已气绝身亡……
总体来说,《荡寇志》就相当于一部《反水浒传》。而此书一出便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并更名《结水浒传》,毕竟这是为他们“伸张正义”的“神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俞万春去世两三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看来,俞万春耗尽心血的这部《荡寇志》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啊。
水浒后传的内容和史实相符吗是真实历史,还是杜撰
水浒后传》是《水浒传》的续书,讲述梁山泊劫后幸存的李俊、阮小七、李应、燕青等英雄,再度聚啸山林,反对奸臣恶霸,抗击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岛创基立业的故事。
《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今吴兴)人,约生于明万历后期,卒于清康熙初年。明亡后他不愿做官,靠卖卜为生,并与顾炎武、归庄等组织惊隐诗社。除《水浒后传》外,他还作有《续二十一史弹词》,但没有留存下来。他以亡明遗民自居,常有国破家亡的不平与伤感。《水浒后传》第一回中序诗云:“千秋万世恨无极,白发孤灯续旧编。”可见这是他晚年寄寓感慨之作。原书八卷四十回,后蔡元放析为十卷,每卷四回,略作修订,遂为流行之本。内容写梁山泊义军于征方腊后或死或散,一些未死的头领及梁山英雄的后人,再加上另外一些江湖义士,以李俊为首,重新聚集起来占山据水,反抗官府,抗击金兵,最后到海外创业建国的故事。
《水浒后传》虽谓《水浒传》续书,实际与当代历史的关系极为密切。此书最初付梓于康熙三年(1664),其写作年代当在顺治、康熙之交。当时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已基本确立,但南明桂王、韩王的政权尚系于奄奄一息中,各地民间的反抗浪潮犹此起彼伏,海外郑成功占据台湾,也是反清的重要基地。与此对应,《水浒后传》的背景,是金兵南侵、宋室危殆;李俊等人斗争的对象,起初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但自十四回以后,即转为高俅、童贯、蔡京父子、杨戬等卖国权奸和金兵;李俊等虽在海外立国,却接受了南宋王朝的敕封,表现出浓重的皇权意识。
《水浒传》鲁智深怎么死的
鲁智深之死,“水浒传”说得很清楚,在杭州六和塔坐化的。但是,如此“水浒传”绝非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征四寇》。按照施耐庵的设计,鲁智深绝不可能如此死去,他的归宿绝非是在钱塘江,而是另有他处。
那么,按照《水浒传》的故事,鲁智深又是怎么死的呢?绿野老道将根据前七十回的伏笔,探讨一番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征四寇》瞎编鲁智深之死
“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九回中,写到了鲁智深之死。书中说,梁山征讨方腊凯旋,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塔与武松同住一间僧房,到了晚上,被钱塘江潮声惊醒。鲁智深以为是战鼓声响,便挥了禅杖,抢出门来准备厮杀。六和塔的和尚见状,告诉他这是潮信,不是战鼓。
一听“潮信”二字,鲁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长老在五台山留给他的佛偈: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便主动坐化了。
鲁智深坐化后,续书《征四寇》大肆做了一番渲染,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宋江班师回朝,宋徽宗封赏梁山好汉。早已坐化的鲁智深因为活捉了方腊,被追封为义烈照暨禅师。这便是鲁智深的“正果”了。续书这样写,确实也很有意思,鲁智深的死法似乎也印证了佛门“因果”,很有点神秘,也很令看官们唏嘘。这样的写法,如果不看施耐庵正版《水浒传》,却是很精彩的。
不过,鲁智深如此结束自己的一生,根本就不是施耐庵的故事,而是续书瞎编。为什么呢?
智真长老的两道佛偈
贯华堂本第四回“小霸王误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中,智真长老在鲁智深即将离开五台山时,送给他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佛门偈子,应当就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了。这则偈子的最后一句是“遇江而止”,但绝不是在钱塘江,而是在镇江,鲁智深最后的归宿应当是在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
续书把鲁智深的坐化地移到了钱塘江,为此,给智真长老编造了一条俗不可耐的假偈语。这是“水浒传全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所讲的事情。当时,宋江佂辽得胜,路过五台山,便在鲁智深的陪同下,到五台山参禅,拜谒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在给宋江一则偈语后,再次给鲁智深讲了四句偈子:“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则偈子太过直白,根本就不是什么佛门“隐语”,与四言八句的乡间俚语很有得一拼。如此粗俗之语,竟然出自得道高僧、方外高人之口,可见续书作者水准与施耐庵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这则偈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纯属胡编滥造。为什么呢?
施耐庵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以历史大线索贯穿整个故事。即便施耐庵有可能写到《征四寇》的故事,其时间顺序也应当是:佂田虎、剿王庆,灭方腊、破大辽。这样的故事顺序,智真怎么可能在佂辽之后放一个马后炮?
佂田虎、剿王庆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的事情,最早的“容与堂”本《水浒传》也没有这两个故事,是余象斗在双峰堂刻印《水浒传》时加进去的。梁山好汉佂辽的故事,也是在“天都外臣本”中才出现。插入这个故事时,因为征方腊战役中梁山泊好汉伤亡殆尽,便只好把佂辽的故事放在最前面了。
无论从历史真实,还是《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来看,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第二条偈子也是续书作者塞进去了,原著根本就没有。既然如此,鲁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是编造的,花和尚肯定不是这个死法。
鲁智深“遇林而起”
宋江参禅时鲁智深得到的那则佛门偈语涉嫌作假,不是《水浒传》鲁智深的终局。第四回书中,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那则偈子,才是鲁智深一生的预言。参破这则偈子,鲁智深是怎么死的,也就昭然若揭了。那么,智真长老前一则偈子又是怎样预言鲁智深的一生呢?这则偈子又是如何“预定”了鲁智深之死呢?
却说鲁智深从五台山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参见了智清长老及众位僧人。因是新来的挂搭,智清长老便分派花和尚去看守菜园子。鲁智深不愿意去,说自己是智真长老推荐来的,无论如何都要做个都寺 、监寺。知客僧接过鲁智深的话头,详细介绍了大相国寺职事等级以及升迁条件,告诉鲁智深: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
听到这里,鲁智深说“既然如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从三拳打死郑屠的镇关西,到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一路行到大相国寺,可谓一路修行。因此,他非常愿意在大相国寺好好的干下去,在佛门中修行,然后讨个“出身”。
但是,因为林冲的出现,鲁智深连和尚都做不成了,不得不与杨志一道,打杀邓龙,上二龙山做了草寇。如此一来,鲁智深想在佛门中修行讨出身的愿望破灭,应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智真长老却偏偏说他“遇林而起”。也就是说,遇到了林冲,鲁智深的人生迎来转机起色,将大踏步的朝着“正果”奔去。
那么,鲁智深的正果又是什么呢?
鲁智深的正果确实非凡
回到第三回书“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回书写的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故事,一开头便写到鲁达逃命来到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赵员外先把他安排在“七宝村”,从这个地方带着鲁达上了五台山。
赵员外祖辈便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檀越,因此,智真长老力排众议,剃度了这个“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的杀人逃犯。当时,智真长老对所有僧众说了这样一番话: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是方外高人,是《水浒传》中少有的知道梁山终极密码的半仙之体。他说,鲁智深久后能够得到清净,哪里最清净?当然是佛门寺院了。因而,鲁智深的正果应当是在寺院之中。当然,续书写他坐化也是在六和塔这个佛门清净之地。但是,在智真长老这段话中,还有更为关键的一句,可谓直接攻破了《征四寇》的伪言。这句话就是“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汝等”应当指智真长老以下的所有五台山僧众,智真长老讲得非常明白,鲁智深的正果与他本人一样,今后是要做大刹的住持方丈的。
在这段故事中,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细节,就是鲁智深刚刚剃度,却被“赐名智深”,与智真长老平辈!这其实是施耐庵在为鲁智深的正果伏笔,后来,鲁智深将做到五台山文殊院或者东京大相国寺住持。
假如坐化了,又怎么能“汝等皆不及他”呢?任何一个五台山的僧人都有机会坐化,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住持方丈。
因为遇到林冲,鲁智深才有机会到二龙山,才有机会到梁山,也才有机会参与梁山征方腊、打辽国、抗金兵。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历程中立下战功,修得“正果”,最终被“赵员外”封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这便是“起”。
李若水《捕盗偶成》中说,宋江受到招安后,“三十六人同拜爵”。大约是因为征讨方腊有功,梁山好汉得到了朝廷的封赏。鲁智深原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一员,肯定也在封赏之列。鲁智深得到的封赏,应当与佛门有关,也就是其正果——取智清长老而代之,成为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因为,鲁智深与智清都是智真长老的师弟。
果真是这样吗?
何为“遇山而富,遇州而迁”
鲁智深“遇林而起”之后,便“单打二龙山”。二龙山很富吗?当然很富。其一,二龙山隐喻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这个隐喻可以与“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对看,具体怎么回事,下文再讲。
二龙山不仅隐喻了皇帝,而且,这座山上有一座寺庙,叫做“宝珠寺”,本身就是非常富裕的含义。此前,鲁达逃到雁门县,在赵员外的外宅很不安全,便被赵员外隐藏到“七宝村”。七宝,就是《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这便不仅是富裕,简直就是奢华了。
如此之多的符码表明,鲁智深将因为“赵员外”的封赏而富裕且富贵。这一切的伏笔,都被续书写丢了,不仅写丢了,还伪造一则俗不可耐的偈语,让鲁智深死掉,这算什么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遇州而迁”显然就是讲的三山聚义打青州这回事,因为此,鲁智深才上了梁山。但是,如果深入理解一下,鲁智深后来也遇到了“州”,为何偏偏是青州呢?这件事情与青面兽杨志有关。
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中逃了出来,只身一人去投二龙山入伙,邓龙不愿意接纳,二人便动起了武力。邓龙不是鲁智深对手,被花和尚打伤,便关闭寨门,气得鲁智深不断叫骂。幸亏遇到青面兽杨志,鲁智深才打死了邓龙,做了二龙山的寨主。
三山聚义之后,因为要救孔明叔侄,鲁智深便与三山头领商议攻打青州。此时,又是杨志出主意,请梁山大队人马前来帮忙。宋江到了之后,鲁智深非常兴奋,很爽快的上了梁山。
那么,青面兽杨志又与鲁智深的正果,以及死亡有何关系呢?
鲁智深究竟是怎么死的
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写到,《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这应当就是施耐庵最后要写到的故事,这才是宋江所言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部分梁山好汉归宿。
杨志的故事也能够照应历史的真实,此人是五侯杨令公之孙,一身好武艺,一心想着光宗耀祖。施耐庵把杨志写成杨家将的后人,必定是有所暗喻的。这家人在民间传说中,是北宋最为著名的抵抗外敌的“杨家将”。因而,书中说,杨志“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因为这一处伏笔,《水浒传》后几十回的故事,便有可能出现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
杨志的理想同样是武松的理想,宋江曾经告诫武松:“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正因为如此,施耐庵才把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一起,“安排”在了二龙山。
鲁智深“遇州而迁”,迁到了梁山,也迁上了“正果”大道。之后的一切,便是在宋江的号令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与青面兽一道,出现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麾下,抵御外侮。这件事情与宋江大有关系,鲁智深也经历了“还道”的过程。而且,最终追随宋江,在镇江“遇江而止”。
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二龙相戏(二龙戏水)。这便是施耐庵隐喻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的结局,因为靖康之乱爆发,北宋的父子皇帝被金国囚禁,在五国城“坐进观天”。
鲁智深的二龙山正是照应这个故事,花和尚因为得到“二龙”中赵员外的格外关照,然后,又被另外一龙追斩,最终死在了镇江。
这才是智真长老的高明处,一则偈语预见了鲁智深的一生。回头再想想续书伪造的佛门偈语,简直就是一文不值了。
鲁智深“遇江而止”
这是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的最后一句,也就是鲁智深的结局,或者死亡的预言。
本头条号曾经以文本线索和历史真实,考证出宋江题反诗的江州指的是江苏镇江,而不是浔阳楼所在的江西九江。此处不再赘述详细考证过程,只讲其中两个理由。
第一条理由就是宋江在浔阳楼题写的七绝,第一句便是“心在山东身在吴。”显然,江西九江不是“吴”而是“赣”。有观点说,九江是“吴头楚尾”,但宋江说的就是“吴”,我们得尊重文本。
再一条就是江州知府蔡九应当有历史原型,他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因为蔡京是实名制,书中又说他的儿子在江州任职,这就大有可以追究历史真实的余地了。那么,这件事情与鲁智深之死有关系吗?大有关系。
梁山泊随童贯打完方腊之后,宣和四年便北上灭辽。历史真实中的童贯灭辽,是一场导致北宋灭亡的愚蠢以及耻辱的战争。辽国自澶渊之盟后,与大宋修好,两国得到近百年的休养生息。但是,童贯却主张与金国联合灭掉辽国。宋徽宗好大喜功,急于完成祖上的“复燕”大计,便派童贯与金国夹击辽国。
但是,童贯丧师辱国,两番被辽国反杀,狼狈逃窜。宋徽宗便下旨,重金请金国攻下了幽州。然后,又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国劫掠一空的城池。辽国灭掉后,金国一年后兴兵南下,北宋失去天然屏障和盟友,靖康之难迅速爆发。
这样一场耻辱战争,却被《征四寇》写成了神剧,宋徽宗变成了一个好皇帝。
宣和六年,金兵围困太原,童贯仓皇逃回汴京。随之,宋徽宗慌忙让位与宋钦宗。蔡京而儿子,礼部尚书蔡翛预见蔡氏一门即将致祸,便与其兄蔡攸商议,把自己派到镇江任留守,这就是江州蔡九知府的原型。随后,蔡氏兄弟与童贯一道,密谋宋徽宗镇江复辟。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宋史·徽宗本纪》的这句话,讲的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大事件。
辛卯,遣监察御史张澂诛童贯,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诛赵良嗣,并窜其子孙于海南。——《宋史·钦宗本纪》
童贯率数万胜捷军,拥宋徽宗镇江复辟。这场复辟活动,简直就是分裂国家,是由退位皇帝领衔的谋反。这便是《水浒传》宋江所言的“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笑黄巢的不是宋江,而是宋徽宗。这场足以导致北宋亡国的谋反,只有宋徽宗能够做到,宋江没这个能耐。
宋江招安后,便被编入童贯部队,这回南下复辟,梁山部分好汉应当参与其中。因而有同时都有“二龙”隐喻,而且,鲁智深一直得到“赵员外”的关照,在七宝村躲避,在二龙山宝珠寺发迹,得成“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是其参与北宋二帝之争的隐喻伏笔。义气深重的花和尚最终追随宋江,也做了“二龙戏水”的殉葬。
有什么以《水浒传》为题材的小说
以《水浒传》为题材的小说,我所知道的比较著名的有两部。
其一为《水浒后传》。
这部小说作者为陈忱,是《水浒传》诸多续书里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鲁迅先生曾对这部小说有过评价。
这部《水浒后传》叙述了《水浒传》中幸存的三十余位梁山好汉,他们连同部分水浒英雄后代的命运和故事。
由于奸臣迫害,他们这些人被迫揭竿再起,有的重举义旗,杀官造反;有的则远赴海外,创立基业。可贵的是,当金军南侵,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们又以国家利益为重,舍身忘死奋勇抗金,表现了他们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
所谓家国天下事,不就是能拥有如此忘我的境界吗?
另一部小说为《荡寇志》,这部清代长篇小说,作者为俞万春。
这部小说初写于道光六年即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中间曾经三易其稿,创作时间历经22年!
在这本小说里,作者的立场与《水浒传》不同,他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这种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承接着金圣叹所不赞同、甚至腰斩的《水浒传》七十回本之后,从第七十一回写起,创作出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情节。
这本《荡寇志》小说,后来又署名为《结水浒传》。
作者俞万春写作这部小说,是因为他生于太平天国运动前,当时四野之内盗贼横生,作者有感于当时现状,深恶盗贼之举,发出这样的感慨——“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
所以,他在书中对宋江等人深恶痛绝,凡梁山泊一众英雄,几乎都无好下场。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荡寇志》看似对盗贼厌恶,实际上是曲笔赞扬《水浒传》著作,理由是俞万春本身就是铁杆水浒迷,这一点在俞万春本人所写的自述文字中,也有明确体现。
关于这本小说的立场问题,相信读者读过《荡寇志》一书,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