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

怎么做蜡烛?马上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为什么吃元宵,点蜡烛,猜灯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8 10:39:36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怎么做蜡烛

准备一个空罐子、石蜡块、铅笔、双层蒸锅、温度计。

使用双层蒸锅加热蜡至可以倾倒的程度,温度需要达到82至88摄氏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使用一段烛芯,然后将烛芯粘到罐子底部,烛芯要够长,这样才能露出蜡烛头,把烛芯的上面缠上铅笔,然后把笔横放到罐子上,保证烛芯可以垂直于罐子底。

为防止蜡倾倒时产生泡泡,罐子需要预热,可以将罐子放到微波炉里,温度保持在六十五摄氏度右,预热几分钟。

保持顶部烛芯不动,慢慢地将融化的蜡倾倒进去,避免溅到边上或者倾倒太快,用这种倾倒方式倒四分之三即可。

等几个小时,直到倒进去的蜡都凝固了,此时,蜡的上部可能会有一个凹槽,继续将剩余的四分之一倒进去。

当蜡都凝固了,将铅笔拿走,并把烛芯剪到合适的高度即可。

马上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为什么吃元宵,点蜡烛,猜灯谜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依传统的习惯称为“上元”。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亲人相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我叫做“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或“灯节”。

“元宵节”一名的由来,是因为我国人在这天喜欢吃“元宵”。元宵,而南方的“汤圆”或“水圆”。在宋时有称为“元子”的,后又有叫“糖元”的。因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所以广受人们的喜爱和品尝。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人们除了吃“元宵”外,还喜吃在夜里燃灯和观灯,因而元宵节又叫灯节。并逐渐形成习俗流传和丰富其内容。如灯的制作就变得丰富多样,五花八门了,后又出现灯市,猜灯谜和杂耍技艺等,到明清连戏曲表寅也有了。

元宵之夜,除了放灯欢灯外,还有灯继盛会。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形式,是一项源远流长,多趣有益分游艺活动。如春雨连绵妻独宿,打一字。谁有能猜对之?

蜡烛代表什么

蜡烛代表光明。因为黑夜里或者停电的时候需要用蜡烛来照明。古人发明蜡烛,也是为了照明。烛光还在寒冷的夜里给了人们温暖。

古代焟烛是什么做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制作蜡烛的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蜜蜡,另一个是白蜡。在中国古代,蜡烛最早使用的材料是蜜蜡,后来才使用的白蜡。

第一种是蜜蜡。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

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从现存文献中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

第二种是白蜡。有一种虫,寄生在一种树的树干和粗枝上,这种虫叫“白蜡虫”,这种树也因此得名“白蜡树”,这是中国的特产。

白蜡虫在这种树上,寄生在表面上,连成一片,吃的是树汁,分泌的就是白蜡。到了该收获的时候,连片割下,稍微加热,白蜡就会分离出来。

中国古代就是用的这样的白蜡,这种白蜡是天然产品。

古代没有石油工业,古装剧里的红蜡烛应该是不存在的吗

说的对,古代确实没有石油工业,蜡烛的制做固然是不能采用石蜡做为原料的,却用能依赖传统工艺,使用生物蜡制作,因此蜡烛是一种非常奢侈的照明产品,古装剧里常见突出点蜡烛的剧情是符合实际的。

毕竟它在古代很珍贵,也算是一个可以炫耀的亮点了,其炫耀地位不亚于现在分期付款也要买一部的苹果手机。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蜡烛的话题。现代照明蜡烛的制造材料为石油加工产生的烃类混合物,即石蜡,由于产量巨大,这类蜡烛价格非常便宜,人们可以根据需求生产各种各样的照明蜡烛和工艺蜡烛。

但是古代照明蜡烛就不一样了,由于没有石油工业,古代人很难获得大量制造蜡烛所需的石蜡,只能用动植物产生的生物蜡等稀有资源来生产数量十分有限的蜡烛。

它只是稀缺,但确实存在,这就是我们说古装剧里点蜡烛的桥段符合实际的依据,所谓“物以稀为贵”,极低的产量意味着它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只有皇族贵胄能把它当成照明产品使用,寻常人家只能在进行某种仪式时少量使用。

比如说祭祀、婚丧嫁娶等等,所以古代蜡烛常以红、白两种颜色为我们最熟知,而其中红蜡烛就是包括嫁娶在内的喜事中所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稀缺的、昂贵的。

下图为礼佛专用的蜂蜡蜡烛,它采用蜜蜂巢穴做为原料熬制而成,这样的蜡烛是非常稀缺的,不要说是在古代,即便是在现代也很少有人用得起。

举个例子,古代文学著作《金瓶梅》中叙述过这样一个情节:西门庆在准备迎娶他的第四个女人时,这个女人的嫁妆就包括两箱蜡烛,价值20两白银。

虽说是稀缺,但并不代表不能生产,从宋代开始我国古代就在手工作坊开始批量生产蜡烛了,南宋《癸辛杂识》一书中对蜡烛产生工艺的记载是这样的:

江浙之地旧无白蜡,有道人从河间带白蜡虫前来求售…白蜡之价常高于黄蜡几十倍也。

可见到了南宋时期,南方人才懂得通过大量养殖白蜡虫来生产蜡烛,虽说有了可批量生产的白蜡,价格却“常高于黄蜡几十倍也”,这证实了它极高的价值。

当白蜡实现批量生产以后,人们就可以通过往白蜡里添加染色剂,从而获得不同颜色的蜡烛,比如说添加红色染料可得到红蜡烛,添加粉色染料就可得到粉色蜡烛。

古代皇宫里或者高级青楼里还可以添加香料,这样就可得到具有空气清新效果的高等级蜡烛。

下图为长满白蜡虫的树枝,制做白蜡烛之前需要人工移植白蜡虫去大量寄生树木,大量收获后就可以用来低温熬制白蜡了,这类技术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形成产业化,石蜡发明之前,白蜡虫是古代制蜡的主要原料,由于产量极低,价格非常昂贵。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古代蜡烛价格昂贵,老百姓用什么在夜间进行照明呢?

很显然,寻常百姓确实是用不起蜡烛照明的,就更别提具有香味的高级蜡烛了,所以家境稍好的中产阶级人家多用油灯进行夜间照明。

而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百姓就只能用松油甚至明子照明了,相信这一点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村读者来说是记忆犹新的,毕竟到了解放初期,我国的石油工业依旧十分落后,用得起蜡烛的人家也不多。

因此自宋代开始,寻常百姓逢贺寿、婚娶、高中、开业等喜庆时必会燃点红蜡烛,以示“红红火火”,丧事或者祭拜时则燃点白蜡烛,表达哀思。

当然了,也只有在喜庆时才会购买昂贵的蜡烛燃点,许多人一辈子只有两次点蜡烛的机会,一次是新婚之夜点红蜡烛,另一次则是辞世后点白蜡烛。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明的煤油灯,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甚至是现代,油灯才是使用最普遍的照明工具,蜡烛在石油工业发展壮大起来之前都是非常昂贵的,不能做为单纯的照明产品使用,只在礼节性的场合多见,这也是“烛光晚餐”显得特别浪漫的原因,如果不够稀缺,“烛光晚餐”就和煤油灯晚餐一样简单粗暴,毫无浪漫可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在没有石油工业的古代,红蜡烛是存在的,因为古代拥有传统的蜡烛制做工艺,黄蜡烛主要采用蜜蜡或者其他生物油脂为原料制做,白蜡烛则采用白蜡虫为原料制作。

第二、古代红蜡烛是存在的,它是在白蜡烛的基础上添加红色染料制成,白蜡通过添加不同染色剂可得到不同颜色的蜡烛。

第三、白蜡烛制作原料以及工艺自南宋传入江南才开始实现小批量生产,这就意味着古装剧在点红蜡烛时所处朝代必须是宋代以后,也就是说红烛文化是在宋代以后才形成的,如果宋代以前的古装剧里也点红蜡烛,那可就不符合实际了。

桌上有7支蜡烛,吹灭了5支,还有几支,为什么答案是10

这题目不完整吧,是有12支蜡烛的,点燃7支,吹灭5支,就是有2支蜡烛还在燃烧至尽,而吹灭的5支依然存留着,所以还剩10支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寒食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诗出自韩翃的《寒食》

冬至之后105天是寒食。

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的介子推。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介子推一直跟在身边,有一次重耳饥饿难忍,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大块肉给他吃,重耳铭记于心,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新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给手下封赏,加官进爵,可是却忽略了介子推。晋文公派人去寻找介子推,准备给他高官厚禄,可是介子推避而不出。后来,介子推干脆带着母亲到绵山藏起来,晋文公派人去山里找他,为了逼迫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最后到山里看见介子推抱树而死,和他母亲都被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这一天不能开灶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的由来。

韩翃这首诗,简单的描绘了长安城白天和夜晚的两个场景,非常传神,两幅长安城寒食图。白天的长安城,一派春日气象,飞花处处,东风烟柳;日暮时分,宫里开始传递火烛,轻烟袅袅,飘散在紧挨着皇宫的王侯贵族之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长安春色,仅此一句足矣!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寒食图,简直不能增减一字,却写尽寒食这天长安城白天的景色,和日暮后的皇宫里传烛的场景。一白天,一黑夜;一宫内,一宫外,尽得写意之妙。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写寒食禁火,宫内传烛,暗含讽刺意味,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

《寒食》中哪些词语体现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

《寒食》

唐代诗人•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后两句体现出皇帝对五侯的恩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清明那一天皇帝会宣圣旨,取些榆柳之火以赐给近臣,以表示恩宠。因为寒食时天下一律禁止用火,唯独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点燃10支焟烛,吹灭4支,最后剩几支

提出问答很幽默,吹灭与剩下没关联,点燃10支,吹灭4支,还是剩IO支。这就等于,树上七〈骑〉只猴,掉一只猴,树上剩下几只猴,树上没有猴,???

诗词摄影,如何还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画面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 / 寒食日即事》。全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文释义

暮春时,很多花儿已经开败了。长安城里,飘飞的柳絮和掉落的花瓣随处可见。寒食节,皇家御花园里的柳枝被东风吹得歪歪斜斜。

夜幕低垂,皇宫里的人们忙乎着给每一间屋子点上蜡烛。炊烟袅袅,飘散在皇亲贵胄的家里。

拍摄思路

1、日暮汉宫传蜡烛

  • 拍摄时间——

日暮传蜡烛,拍摄时间是在傍晚;古代没有电灯,太阳落山之后就是漆黑一片,晚间照明只能用油灯或者是蜡烛。不过,而今我们有电了,就算是晚上,也可以拍摄到霓虹闪耀的不夜城。

  • 拍摄地点——

诗词中虽然写的地点是日暮中的汉宫,但是我们拍摄时却不一定非要挑选皇家宫殿作为摄影环境。古代经济不发达,穷人家连油灯都点不起,更不要说是点蜡烛了。所以,“汉宫烛火”其实是指在夜色中建筑集群里的灯光。这样的拍摄环境在古代难寻,在如今却非常容易。咱们只要找一处相对比较繁华的地段,拍摄暮色中的万家灯火就可以了。

  • 摄影主体——

日暮传蜡烛,摄影主体是暮色中逐渐被点亮的明灯。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没钱,大部分家庭是舍不得在夜晚点亮长明灯的。但是而今不一样啊,街道两旁有路灯,商店门前有广告灯箱,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夏天还有夜市开放……拍摄灯火阑珊的繁华夜景并非难事。只要挑一个相对比较通透的天气,拿着三脚架,用长曝光拍摄就可以了。

2、轻烟散入五侯家

  • 拍摄时间——

炊烟袅袅散,炊烟肯定是在做饭的时候才会有。谁家厨房不是做饭的时候才冒烟呢?再结合上一句的“日暮”咱们日常三顿饭,早饭和中餐肯定不会在日暮的时候吃,所以拍摄时间就是“晚餐制做时”。

  • 拍摄地点——

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指的是王亲贵胄,也可以理解为是有钱有势的人家。以前有皇帝,有亲贵,老百姓们都住平房,“五侯”的府邸就显得相当气派;现在皇帝早没了,而且城里人都住上高层了,就算是有炊烟,也被抽油烟机给吸走了……所以,要是想拍摄出“炊烟袅袅散”的效果,还得是去到农村,找一处看上去比较阔气的院子作为“五侯家”的首选。

  • 摄影主体——

轻烟散入五侯家,正在做饭的房子是摄影主体。在农村拍摄田园风光的炊烟袅袅自不必说,取景也相对比较容易;如果是想在城市里拍摄炊烟袅袅的效果,估计得找一处相对比较大一些的饭庄,类似于农家院的那种。毕竟只有带着小院的平房才适合拍摄炊烟升起,要是住户的楼房里冒烟……那就不是炊烟了,那就该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