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二战苏军战略大反攻被称十次打击,各是什么战役每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二战,苏德战争刚开始苏联军队伤亡惨重,激发俄罗斯民族愤怒,经过几年战斗,苏军在战争中成长,把德军战法吃透,并如何破解德军战术,朱可夫元帅把经验传遍苏军将领,朱可夫元在实战中悟出对德军作战,叫炮海战术,此战术得到全国推行。1944年春,巴仑支海至黑海四千多公里,苏军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实行十次毁灭性突击,是苏德战争著名十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战役,苏军打出气势,朱可夫元帅是此战役指挥官,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及远程航空兵三位一体突击战役。
14日,沃尔霍夫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负责向德军18集团军南北两面夹攻,列宁格勒方面军负责直捣毁敌人心脏,形成三面同时发动,列宁格勒方面目的阻断德军16集团军支援及捣向18集团军中心,德军越乱越对苏军有利,苏军经过46天艰苦战斗,把德军18集团军击败,第16集团军没屏障,暴露位置,被迫西移,经过苏军沃尔霍夫方面军被下令撒销,转属其他两方面军,继续对16集团军追击,德军大势已去,3月1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被苏军歼灭3个师,23个师被打散,损兵10多万人。
第二次打击: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1944年1月24日至4月17日,苏军收复第聂伯河右岸,宽1300公里,纵深500公里辽阔地区战役,苏军实施大规模进攻。
右岸乌克兰是苏联粮仓之称,粮食、工业原料等资源丰富,此地是德军重要生命线,是德国本土屏障,阻止苏军往欧洲重要战略位置,防守该地区部队是曼施坦因司令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并入A集团军群由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96个师,18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6800门,坦克2200辆,战斗飞机1460架。
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分由瓦杜丁大将(后由朱可夫元)、科涅夫大将、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大将指挥,兵力约26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28000门,坦克约2000辆,飞机2600架,北方沿海第2方面军配合北翼作战。
此战分二个阶段,苏军釆用分割再合围歼灭战术,苏军惨胜,但值得,苏军和初战相比已进步很大,有这样成绩,对得住战死苏军,如果A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指挥,谁输谁赢未知数,曼施坦因军事才能不在朱可夫之下,此战役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解放乌克兰与基辅,收复重要经济区,创造向德国本土进攻条件。
第三次打击,敖德萨战役和克里米亚战役1944年3月至5月12日,敖德萨区域与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重要,主要是不冻港战略深远,德军只要能坚守,给苏军黑海舰队造成困扰,德军在克里米亚有机场,可以空中控制苏联南部,能压制南部和后方登陆,敖德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阻碍苏军向罗马尼亚挺进。
德军在江河沿岸修建防御工事,部署兵力21个师,2个航空队,700架飞机,黑海有100艘军舰。苏军由乌克兰2、3、4方面军和独立濒海集团实施突击。3月26日至4月14日敖德萨战役、克里米亚战役,两战役歼灭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夺回黑海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重要两海军基地,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及黑海制海权,攻打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创造条件。
第四次打击,卡累利亚战役,苏军粉碎卡累利阿山区及南卡累利阿地区芬军、军事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4年6月至8月实施进攻战役。
芬兰4个战役集群,15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2000门,坦克110辆,飞机约250架。苏军41个师,4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800辆,作战飞机约1600架。
苏军击败芬军,解放列宁格勒北、卡累利阿,芬兰政府9月向苏联求和。
第五次打击,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四个方面军,140万人,德军66个师,120万人。一阶段解放白俄罗斯三分之二领土,二阶段击败B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拉脱维亚部分领土。
第六次打击,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解放乌克兰西部及波兰东南部,为苏军对罗马尼亚国内突击创造条件。
德军40个师加2个旅,60万后勤,坦克900辆,飞机700架。苏军120万人、火炮迫击炮12000门,坦克2200辆,飞机3000架。7月13日进攻,8月底击败23个师,歼敌15师,苏军胜利。
第七次打击,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军重视苏、罗边界防守,如果德军丢失罗马尼亚粮食、石油、供应基地,纳粹反动联盟会四分五裂。德军在边境部署50个师、90万人,迫击炮火炮7600门,坦克400辆,联盟飞机约800架。苏军3个方面军125万人,火炮迫击炮约16000门,坦克自行火炮约1900辆,飞机2200架,有舰队支援,8月20日进攻,八天时间歼敌20个师,现场击毙战俘约26万人,迫希特勒亲信下台,同时罗马尼亚民主政府挂牌,25日直扑德国本土实施打击。
解放摩尔达维亚,迫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脱离纳粹,援助南斯拉夫人民武装起义创造条件。
第八次打击,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波罗的海沿岸对德军战略重要,保护东普鲁士及德军舰队,德军不惜一切守护此地区,德军70万人,50个兵团,配备火炮迫击炮7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200辆,飞机400架。苏军90万人,约18000迫击炮火炮,坦克约3000辆,飞机约2000架。苏军9月14日进攻,11月下旬结束,德军北方集团军三分之二被歼,解放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助攻德国。
第九次打击,布达佩斯战役(1944年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苏军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民众武装力量帮助下,主要战场蒂斯河与多瑙河之间。苏军9月28日开始进攻,解放南斯拉夫首都及匈牙利首都。
德军失去最后盟国,被孤立,苏军选择德国南部直插纳粹心脏。
第十次打击,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苏军在北极圈进行突击,歼灭德军,苏军人员、装备、作战飞机均比德军有优势,苏军没悬念稳胜德军,战役25日结束。解放贝辰加地区,由挪威管辖,为挪威解放创造条件。
进攻型手雷与防御型手雷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得不要胡说了。
在一战二战时期,手榴弹是区分进攻性、防御性,甚至还有所谓进攻兼防御性。
早期的手榴弹主要是进攻性,是在一战用于对付战壕的。
当时敌人都藏在战壕里面放枪,就算近距离的枪弹也不容易打到。而手榴弹可以滚入战壕爆炸,将敌人大片杀伤。
当然,这种手榴弹也可以用于防御,投到阵地前几十米爆炸。
严格来说,最初的各国手榴弹,包括德军M1918式和二战德军M24式长柄手榴弹,都是是所谓进攻兼任防御性手榴弹。它用于进攻是很好的,当然也可以用于防御。
然而,一战二战是有真正意义上的防御性手榴弹的。
比如苏联的F-1防御性手榴弹。
这玩意竟然重达600克,而上面说到的M24手榴弹有个长长的木柄,也不过500克。
F-1防御性手榴弹威力惊人。普通手榴弹爆炸,杀伤范围一般在10米内,而F-1杀伤范围高达30米,可以产生大量弹片。
要知道,这么重的手榴弹,普通士兵投掷到30米就很不错了。而杀伤半径高达30米,连投手榴弹的士兵自己都很危险。
这种防御性手榴弹基本都是用于阵地防御,还有就是进攻时爆炸狭小的室内。
手榴弹威力虽大,但用于防御是没什么关系,因为士兵自己是有掩护物的。
至于单纯的进攻手榴弹,对不起,一战二战是没有的。
这是二战以后的概念,主要是尽量减少伤亡,采用冲击波伤亡而没有弹片的手榴弹。
这种一般用于进攻时候的掏屋子,而屋子内有可能存在平民,不会使用威力很强的手榴弹,同时也防止误伤到投掷手雷的士兵自己。
比如MK3A2进攻型手榴弹,它的爆炸半径仅有2米左右。
如果苏联在1941年执行大雷雨计划,主动进攻德国,会怎么样
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1941年6月,部署在苏德边境的苏联军事力量的规模和质量都远远超过德国:军队数量,苏军是德军的1.6倍;军事装备的对比:坦克,苏联是德国4倍,其中有一半坦克的质量与德国最先进的坦克相当;大炮,苏联6万门,德国4.3万门;战机,苏联1.9万架,其中起码有将近4千架战斗机的性能与当时德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机M-109不相上下,而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战机只有1830架,其中先进战机M-109只有500架,其他的战机则大都落伍,包括征用芬兰的300架和罗马尼亚的400架老式战机。
斯大林的野心丝毫不次于希特勒,他之所以调集重兵于苏德边境,决不是因为他预见到希特勒随时可能东进,否则的话,他绝不会在德国不宣而战时显得手足无措,而是因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盘算。他觉得希特勒在西线与法英开战将为苏联提供机会。谁都知道,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何况法国、英国绝非西欧弱国,而是实力不俗的大国。按照斯大林的原来估计,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线速胜,更大的可能陷于西线泥潭而无力自拔。所以,斯大林一面与希特勒签订合谋瓜分波兰的友好条约,一面积极备战、囤重兵于苏德边境,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线泥潭,苏联就可以借机大举出兵,将希特勒的东欧变成斯大林的东欧,然后再寻找机会占领西欧。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目的,即便在希特勒迅速拿下法国并开始进攻英国后,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希特勒会在没有打败英国之前就挥师东进。为此,1941年3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制定了“西线扩张战略计划”,明确决定“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但由于准备不够,只得推迟;5月15日,通过了7月开始进攻的计划——红军主力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切断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联系,之后扑向波罗的海沿岸,包围驻扎在波兰的德军。在主攻方向上,苏联准备投入绝对优势的兵力,用152个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
甚至,斯大林在6月4日还决定组建红军波兰师,以备占领华沙后供阅兵之用。然而,斯大林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狂人,在德英战争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他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发动侵苏战争。所以,在苏德战争开始时,毫无心理准备的斯大林才显得手足无措,足足隐居了一周后才在苏联媒体发表讲话,进行全国战争动员。
什么是进攻力学
人们认识的隆美尔更多的是北非战场的隆美尔。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进攻力学理论。整个战场是一个力臂的话,那么正面比如我们要进攻这个山头,从正面进攻这是一个力点,从山头的后边一侧进攻这是一个力点,从背后进攻,又是一个力点,就是一个战场,它分三个力点,正面一侧和后方,如果把兵力全部配制到进攻的正面,那么就好像杠杆,这个力放在杠杆贴近支点上一样,对作战战斗力发挥得很小。可是如果你把一部分兵力从正面牵制对方而将另外一部分兵力呢,迂回到敌人的一侧和后方,那么发挥的力呢,就不一样了。那么敌人呢,就很可能会陷入完全无法退却的困境,因为什么呢?因为后路被堵死了,丧失了他原有的优势。隆美尔就是用了这么一个力学在卡扎拉会战打败了占有很大兵力优势的英国第八集团军。进攻力学说白了就是进攻的速度,有一个很形像的比喻,把一场2打4的战斗,变成四场2打1的战斗。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快速解决一部分敌人。然后从突破口开始将敌人的兵力在未集中前一一吃掉。这一切都要依靠集中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