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起源 起源 姓氏

姓氏“别”起源于哪里现在分布在哪里?有多少姓氏发源于陕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7 13:22:20 浏览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姓氏“别”起源于哪里现在分布在哪里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自北宋初年开始有《百家姓》以来,姓氏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被完全提上了新的高度。这不仅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还对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

我们面前呈现的这五百零四个姓氏,其意义远超这568个汉字,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绵绵不绝。

而我们天天使用的姓氏也远不是自《百家姓》的出现才开始,而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甚至是黄帝。

黄帝住姬水之滨,故以姬为姓。此外,还有姚、妫、姒、姜、嬴、姞、妘,这八个著名的上古姓氏,基本可以确定是现存姓氏的最初源头,因为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姓氏可能因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可能因民族融合而改变,可能因逃避追查而改变,甚至在封建王朝被皇帝赐姓而改变,进而出现了成千上百,甚至算是所有少数民族在内,如今已经过万的姓氏。

对于提问中所说的姓氏——别,相对我们熟知的“张王李赵满地流(刘)”等大姓来说,属于很小的姓氏了,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同事正好姓“别”,遇到此问题,便产生了兴趣,通过翻阅相关材料,将“别姓”的历史梳理一遍。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别姓起源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及周边,古称京兆郡,乃”关中三辅“之一。

至于为什么会有别姓,这还要说到上古时期封建礼制下的产物。

曾巩曾在《公侯议》中描述:

“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

可见,“别”在古时就有带有“另外”的意思,甚至有非传统之意思。天子的嫡长子可以继承成天子的身份,而其他孩子却因为是“别子”的身份而只能成为被分封至其他地方诸侯。同理,诸侯的儿子们也会有“嫡长子”和“庶子”之分,庶子也同样被视为“别子”,无法继承诸侯的身份,而成为更低一级的“卿大夫”。

古时,别子是不被允许以祖上姓氏为姓,需另为一族,故称“别子为祖”,别子并非以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常以祖父的字、官、封邑、爵、谥号作为新的姓,例如秦、汉时期,军中主力部队以外的辅助部队称别部,统领之将官称为“别将”,亦称“别部司马”。到北魏中期以后,于主帅都督别道附翼而行之部队亦称别部,统领称“别将”。别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别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别氏、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汉朝时期所设置的各州刺史的辅佐官称,被称作“别驾”,辅佐刺史,总理各种具体行政事务,权力甚重。别驾的后裔子孙中,也会有人选择以官职“别”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但也有其中一部分人,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为姓,那就是别姓。

清代著名考古、文献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中说:

“别姓是别成子之后。”

看到这条信息,我又对上述关于因继承权而得的“别姓”产生了混淆,对此,我们姑且可认为这是人们在考证“别姓”来源时,查到的可能的来源之一罢了。

对于“别成子”,与上文所描述的模糊形成的姓氏来说,是一位具体的人了。

当代宗亲别廷峰先生所著的《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种有一句描述:

“别成子为阴阳家并有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著作目录中列:阴阳家(《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

我们可以得知“别成子”为一阴阳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他所在的阴阳师学派在当时,也尝尝为君王所接受,对于封建政权的权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看不到别成子所撰写的《望军气》六篇文章和三卷图的原文,但别成子是这个学派中的一位有见解有著作的重要成员,是我国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十分活跃的战国时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学者,这一点是无法忽视的历史事实。

鉴于别成子的影响力,故认为别成子为“别姓”起源之一,不过,的确因为史料缺失的原因,别姓起源于别成子的书法,在历史考证上还需更大的突破,暂且认为是目前为止的源头之一。

以上两种说法——即“继承权说”和“别成子”说,基本是历史圈内公认别姓起源了,虽然是不同的说法,但起源地却有同样的线索,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

长安城内有一副别姓寻根联:“姓启别子,望出长安。”即天下别姓从封建时代的别子开始,高门望族出自长安京城。

而阴阳五行说自夏朝初成型,殷商时发展的历史记载来看,支持或是奉行这一学说的学者也都在今西安一带活动,这大大加强了“别姓”来源于此地的说法。

具体来说,似乎别姓的起源大有可能是来自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原因在于,据四川巴州别姓之源考据记载,这里的别姓来自陕西富平,不仅迁入了别姓,还将别姓辈字都带来过来,有“结维永先有”,即“别结X、别维X、别永X…”,后续在这里发展了晚辈的字,包括:

“怀其思毓官,文运(正)万世联,朝廷登上品,贤良化欲安。”

陕西只有富平有别姓,富平也符合“京兆”的地域条件,尽管在富平找不到别姓起源的任何依据,于是凭想当然:四川巴州别姓起源于富平,天下别姓的发源地也有可能在富平了。

除了四川巴州,今日的别姓主要分布还包括湖北、重庆、河南、山东、台湾省,其中著名的别氏迁入历史应当是湖北系,据目前考证,这里是别姓迁出京兆的第一支分流。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历1548年)沔阳别氏宗谱载:

宋至楚郢陆州,遗下祖公讳之杰,次祖公讳之纪。杰职居吏部都御史,有孙别不花(元末左相),焕烨青史。观光宋元两朝留一联云:宋朝吏部尚书府,元国邠州宰相家。

沔阳《别氏宗谱》也曾载:

“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州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

据上述可知,别之杰入鄂,带来了别姓在此的兴隆。但因别之杰的父亲别仝也是声名显赫之人,别仝是否才是将别姓待到湖北,还有待考证。

其他省市就不详述了,也因官职调动、人员迁动等历史原因逐步分散到华夏各地,也是这样让别姓不断发展壮大。


别姓虽不及张王李刘等大姓的规模,但别姓如同其他小姓氏一样,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和繁荣延续的象征,无论姓氏大小,他们都组成了我们泱泱中华如今之文明,构建了我巍巍华夏之精神,无先后,无轻重。

追根溯源是我们民族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之一,摒弃数祖忘典之人,树立寻根问祖之意,在世界纷纭变幻之际,当我们找寻应该向何处去的同时,理应清楚我们华夏民族从何处来,知其来,便知去。

姓氏文化不仅仅是字与字的区别,而是丰富和发展我们自身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一,有了他们,我们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有了他们我们的精神才得以延续。

别姓虽小,但如坚固长城之一砖重要,能建的起长城,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自豪。

以上回答是否满意,还请交流、批评指正。

#泛文化写作营#

有多少姓氏发源于陕西

姬姓发源于陕西。

姬姓为万姓之祖,姬姓衍生了411个姓氏,占《百家姓》504个姓氏的82%。这411个姓氏又衍生了无数个姓氏。

传说姬姓为黄帝的姓氏,炎黄二帝发祥于陕甘泾渭流域。而黄帝的裔孙、周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圣是陕西岐山周原人。姬姓也是在周朝,通过层层分封才开枝散叶,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使姬姓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姬姓和姬姓衍生的所有姓氏,根都再陕西。所以说全国80%以上的姓氏发源于陕西。

颛孙的姓氏起源是什么

  有颛孙姓。  颛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颛孙姓起源于春秋时的陈国。据《尚友录》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颛孙从陈国到晋国去做了官,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陈国公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记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是春秋时期的陈国公族,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颛孙氏出自陈公子颛孙。”但在史籍《左传》中则记载:鲁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鲁。”上述两种记载都说明颛孙是陈国的公子,只是“仕晋”与“仕鲁”的区别,而后一种记载似乎更据可信度。  春秋初期的陈国,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市一带,陈桓公妫鲍的弟弟叫妫佗(妫跃),他在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妫免,自立为陈厉公。太子妫免的两个弟弟合谋报杀兄之仇,就在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趁陈厉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妫林和陈宣公妫杵臼。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就在周惠王五年(前672年)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妫御寇杀了。陈厉公有个儿子叫陈完,他与妫御寇的私人交情非常好。在妫御寇被杀后,陈完怕被株连,便和另一位公子颛孙一起逃到了齐国。陈完即后来代齐称王的田氏始祖。而另一位公子颛孙则从齐国又迁到了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大夫,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颛孙氏,得姓至今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之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颛孙氏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因此颛孙氏族人就很少见了,但依然有颛孙氏复姓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妫姓颛孙氏、孙氏族人皆尊奉公子颛孙为得姓始祖。陈国始于陈胡公满。陈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孙。舜帝即虞舜,据《史记》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而昌意的父亲是黄帝。   源流二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时期颛顼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熊国国君少典氏生的儿子中有一人姓公孙,名轩辕,就是后来的华夏炎黄两大部族首领之一的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娶昌仆氏(蜀山氏之女)为妻生高阳。高阳就是后来的颛顼帝,简称颛帝,为当时炎黄部落联盟中的五帝之一。颛顼有一个裔孙叫女修,因为是颛帝之孙,女修的后人便取“颛孙”为姓氏。随着时间的推移,颛孙氏家族不断繁衍生息,传至贡,贡有个后代叫女艾,为夏王朝少康时期(前1913年―前1890年)的大臣。  后来,女艾的后裔子孙各迁异地,谱牒放逸,难以考证其所在与分布。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颛孙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颛孙师(前503―?),字子张,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颛孙师的六世祖叫强,曾在春秋时期的陈国邑阳城(今河南淮阳)任过大夫。强生健,健生庆,庆生齐,齐生姜,姜生有三子:老大子张,老二子莫,老三子英。国学大师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说:“近人罗根泽引钱大昕云因谓‘《说苑》虽未明载颛孙子莫为鲁人,然颛孙得氏日浅,战国之初当未散居各国……而颛孙既出于鲁,谓之鲁人亦不为过。’”史书记载,颛孙师长相端正,容貌俊美,谈吐举止宽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从容,总之仪表行为都很出众。不过,史书中还揭示出颛孙师的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仍拜在孔子门下,后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那时孔子有三千个弟子,他是其中很年轻的一个,比孔子小了有四十八岁。不过,颛孙师虽学乾禄,但未曾从政,后来以教授终其一生。比之学识和外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弟子们的学问,所以颛孙师并没有被排入“七十二贤者”的行列,但后人依然将他与子游、子夏等贤人并列而称。春秋末期,各地诸侯争相称霸,彼此攻伐。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前479年),楚国出兵灭了陈国,在兵荒马乱之中,子莫和子英的逃难中跑散而不知去向,只有老大子张仍留居于陈国。  唐太宗曾追赠颛孙师为“陈伯”,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从祀孔圣。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追封“宛丘候”,后又再封“陈国公”,位列先哲,后世称其为“先贤”。此后,姬姓颛孙氏族人皆尊奉颛孙师为得姓始祖。

有哪些姓“老”的人这个姓氏的来历是什么

向老子学智慧

李康学

老子是中国人智慧的化身,更是中国所有姓氏中占人口比例最大的李氏族人的骄傲。

作为李氏的后裔,我对这位先祖的杰出学识和思想亦崇拜有加。

2018年10月下旬的一日,我辗转到了河南鹿邑境内。找到了老子出生地——曲仁里,买票从太清宫进去,眼前即呈现一片开阔而又赏心悦目的众多景色。顺着中心游道前去不远,即见一座供奉有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座塑像的三清大殿,亦称道教祖庭。

出三清殿,往后不远,见一台地上,有一栋褚红建筑屋,右前方立有一石碑,上书“老子诞生处”几个大字。这栋房屋的左前梁上,写着“犹龙圣地”几个大字。从老子诞生处往后而行数百米,即到老子故居。此故居庭院房屋全是泥土夯筑墙建成,与古代周朝时的建筑应是比较符合。故居内有正房、厢房、厨房、后院以及仓楼等,设施齐全周备。在老子故居之后不远,又见立有一高大石牌坊,上书“洞霄宫”三字,牌坊后有一栋红色建筑,供奉着老子母亲雕塑像。一旁还有一间娃娃室。此处景点有很多人烧香。回头往右侧游道走,瞧见一长铁索桥悬空一湖两岸,桥中间写有“仙缘渡”三字,意思是过此桥即渡仙缘了。觉得有点意思,遂亦晃晃悠悠,走过了桥去,希望真有仙缘就好。

过罢仙缘渡,往左侧去,又见到“老子八十一化身图”之雕塑景点。《老子化胡经》有真伪之争,但老子出函谷关却有历史记载。当地民间还笑传,有两人相遇,一人问另一人姓啥,那人道:“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你呢,姓啥?”这人回道:“斩青蛇,兴汉室,高祖姓刘。”两人都卖弄了一番各自姓氏。

在临近太清宫的右侧,见到一处为老子而写的历代题诗词铭记等碑刻景点,里面有许多名人所写有关老子的诗词名句等都值得玩味。还有一卧地水牛造型逼真,水牛是那么可爱,我在上面骑坐一下,请人拍了一照。再想象感受一下当年老子骑青牛入函谷关的情景,也觉得颇有趣味。

游罢太清宫,回头出来,走到马路对面,又参观了老子文化广场。这广场除了设立老子雕塑像外,在广场的周围还分别竖立了4处巨大牌匾。每块牌匾呈三面型,一面是古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赵孟頫、文征明等为老子描的画像,另两面分别刻写着古今中外几大著名文人对老子的评说。他们是孔子、司马迁、李世民、梁启超、鲁迅、郭沫若、尼采、列夫托尔斯泰。显然,这些名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如孔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鲁迅说:“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这些中外大文豪对老子的评说,我觉得都是十分有见地而又比较中肯的。

晚上宿广场边一宾馆,夜里静静思索,老子离世已 2589年,但他的学说仍在大放光芒。我们现代人也还很需要向老子学习,因为老子的学说是公认的人类智慧的顶峰。那么,向老子要学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现代人学老子就要学他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有很多,《道德经》81章,5000字中句句皆哲理与格言。如果概括起来,我觉得老子至少有5大智慧可以现学现用。

一是关于道的认知。老子在《道德经》第1章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25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眼中,道是统领一切的,比天还重要,这个看法是很值得领悟的。那么道法自然又是啥意思,我认为就是遵从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要违背原本的公认道德真理。同时,人生一世,选择什么样的道,是正道还是邪道,尤其要明了。正道能使人向好的方向迈进,前途必定光明。邪道只会误入歧途,结果自然不妙。

二是关于德的认知。老子在多处有过对德的叙说。特别是51章有这样的专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一个人懂了道,就会重视德,没有德,也不可能有道。道和德是相关联的。《道德经》本就是论述道与德的,生而为人,有德才会有道,厚德才能载物,这也是每个人需要懂得的基本道理。

三是关于无为的认知。《道德经》48章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主张的无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之法则,才是治天下之正道。老子所谓的无为,以发展的眼光和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其实是指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对人类有益的事,就应该有所为;对人类无益的事,就应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四是关于善的认知。老子多处论及对善的看法。《道德经》49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一个人活着,选择以善处世,十分重要。而对不善者,同样还要以善应对,这更重要。所谓以德报怨也就是这意思。做人若能有这样的善心,就不会有狭隘的报复之心,就不会恨人,自然也就少了许多的冲突矛盾。所以,德善之人,终有善报。这个道理,也是人类应明白的智慧。

五是对不争的认知。《道德经》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人与人的相处,若都能理解这个不争的道理,那无论人与人或每个家庭甚至国家之间都可以减少摩擦,和睦的人类社会就能建成,许多的矛盾冲突就都能化解。

以上五点,都是《道德经》中最强调突出的观念和智慧,一般而言,人们若能掌握这五大智慧,并善于运用到生活中去,相信人生的命运大都会通达顺畅。当然,除此五点之外,《道德经》中还阐述了“大象无形”、“知足之足”、“自知者明”等许多观点和智慧,就是对长寿老子也有很独特的观念。何谓长寿?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死了还不亡,还活在人们心中,这才叫长寿。而老子就是这样一个死而不朽的长寿榜样吧!

鹿邑之行,感悟良多。所识是否有理,也还有待读者评判。匆匆写下以上文字,只权当留一痕迹。

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姓氏来历吗

屈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里名列第182位,目前总人口为76.3万余。根据题意,我来捋捋屈姓氏的根源。
一、追根溯源。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国语·郑语》写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俟伯……“。祝融八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传说中祝融为火神。)

《世本》记载:“颛顼娶于胜渍氏之子,谓女禄,是牛老童。颛顼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又曰:“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楚武王,姓芈,氏熊,名通。他有一子被他封为王子瑕,是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叫“莫敖“。楚莫敖分得了屈邑,并以屈为氏,这样别人就称他为屈瑕。屈,原来是地名,在湖南的秭归一带。屈原是屈瑕的后裔。我们屈氏家的族谱是从屈原开始记载的,称屈原为原公一代,到我们这里已经七十四代了。
二、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叫屈原,而不叫芈原呢?

这个问题要追溯到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早期,姓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于后。“姓”从字体一看便知道是女子生的子女,由于当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一个姓代表同一个母系血缘关系。后来由于子孙太多加氏区分。氏来自封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才能有姓,一般平民只有名没有姓。秦汉以来,姓氏就合为一体了。
秦汉以前,屈、芈、熊实际就是一个姓氏。所以战国时代屈、熊严禁通婚,以至于后世流传屈、熊不通婚的说法。三峡工程在屈原故里秭归迁出屈、熊二姓1300人,通婚的只有12对,这可能就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约束的影响。

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哪些姓氏起源于山西

从三皇五帝时期流传下来的姓氏,每一个背后都有一段神秘的起源故事。

哪些姓氏又是起源于山西呢?

起源于太原的姓氏

郭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初年的虢序号“虢公”,因为虢与郭同音,成为郭姓始祖。

王氏的起源故中比较正宗的一种是王氏出自姬姓。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劝谏父亲的糊涂昏庸,被废为庶人,初封太原。他是王族的太子,大家也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就都称呼他为“王家”,“王”也就成为了姓氏。

郝氏始祖为帝乙。殷商时期,帝乙将小儿子子期封在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郝庄一带,称为郝氏。

起源于洪洞的姓氏

李姓起源于皋陶。皋陶是今山西省洪洞县皋陶村人,担任尧舜两朝时的“理官”,主管刑狱,世袭官位的子孙们以官位为氏,被称为“理氏”。后人理征办案公正,得罪了商纣王被处死,妻儿逃难在外,改姓为“李”。

赵姓始祖是造父。造父善于驾驭马车,帮助周穆王打败了徐偃王,平定叛乱,立了大功,周穆王因此把赵城(今天的山西洪洞)赏赐给他。后人以其封地为氏,也就是赵氏。

杨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可以叫做洪洞杨氏。它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起源于闻喜的姓氏

有一种说法,裴姓本来是出身嬴姓,是为伯益的后人。伯益有一个后裔名叫飞廉,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也就是山西省闻喜县东部),称为苹氏。苹氏的六世孙苹陵,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有谁可以告诉潮作为姓氏的由来

潮姓,潮,读chao二声。潮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始于巢父,与姬姓、周姓同郡望,人口数量很少,多分布在陕西、河南、安徽、福建、台湾等省。全国姓氏排名1103位。

潮姓的起源,最早源于有巢氏,出自舜帝时期有巢父,属于以先祖称号避难改为姓氏。

第二种起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弃,属于以先祖名号为姓氏。

潮姓起源三,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及北魏皇族普氏家族等多改为汉姓潮姓。另外傣族、白族、满族、云南基诺族也多有改为潮姓。

潮姓堂号

古皖堂、汝南堂、沛国堂、陈留堂、浔阳堂、泰山堂、河间堂、华阴堂、武功堂、长安堂、淮南堂等。

潮姓名人

潮处亦称周处,著名东汉大臣,官至御史中丞。年轻时以除三害名满天下。

潮兴亦称周兴,长安人,武周时期著名的酷吏,官至尚书左丞。

潮彦亦称周彦,杭州人,宋朝著名词人。南宋格律诗词的开创者。

姓氏起源特点和原因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在《左传·文公》曰随会 ,《左传·昭公》曰范会。《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姓与氏合而为一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又叫嬴政,先秦时代的姓氏起源是怎么样的

秦始皇可以叫赵政或秦政,但不能叫嬴政。关于姓氏的起源,《礼记正义》上说,“天子赐姓赐氏,诸侯但赐氏。”

一、姓氏的起源

今天的姓,在先秦时期分为姓和氏。“姓”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生”,说明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是母系族群的符号。姓几乎全部产生于夏代之前,大多取自于地名,比如,黄帝的姬姓取自姬水,舜的姚姓取自姚墟,炎帝的姜姓取自姜水。“氏”字甲骨文的写法像个“入”字,意思是河流的分支。到了父系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多,同姓部落必然要分出一部分支脉,就用氏来区分他们,所以氏是姓是分支。《礼记正义》说:“天子赐姓赐氏,诸侯但赐氏,不得赐姓。”夏商周三代,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的时候,同时会把封地的地名作为氏赐给他们。

二、姓和氏的作用和用法

在母系社会,姓是氏族的族号,用以区分不同的氏族。到了父系社会,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人们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国语》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所以,人们就用姓来“别婚姻”,同姓的人不能结婚。而氏的作用是“别贵贱”,在当时,只有贵族才有氏,低贱的人没有氏。那么如何使用姓和氏呢?《通志.氏族略》中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女子没有社会地位,只要知道姓,避免同姓结婚就行了。男子称氏,是为了在社会活动中,显示社会地位的高低。

三、秦始皇应该怎么称呼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礼记》说,“幼名、冠字。”清代顾炎武在《原姓》中说:“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那么事情就很清楚了。秦始皇在加冠礼也就是20岁之前,称公子,所以叫“公子政”。在成为皇帝之前,称氏,所以叫“赵政”。秦始皇称帝之后,称国,所以叫“秦政”。而“嬴”是他的姓,男子是不能称姓的,所以不能叫他“嬴政”。顾炎武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总之,秦始皇可以被称为公子政、赵政和秦政,就是不能称为嬴政。到了汉代以后,姓氏合一了,有些书把他也称为嬴政。到了今天,如果说这么称呼已经约定俗成了,把他称为嬴政也未为不可。但是,如果放在影视剧中,这样称呼就不恰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