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芷江受降纪念馆是中国最早吗
- 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 美国的陆军部长是陆军司令吗和陆军参谋长是什么关系
- 缅甸政府军队的架构是怎么样的
- 德军第6集团军被包围于斯大林格勒之际,为何陆军总司令部在初期竟持乐观的态度
- 在开辟北非战场的问题上,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到底谁对谁错
芷江受降纪念馆是中国最早吗
芷江受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作为受降使节,在此地与中国陆军相关高级参谋人员,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
图:芷江受降纪念馆
“芷江受降”标志侵华日军,开始同中国政府接触,讨论投降的具体细节,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
图:芷江受降纪念馆
随后的9月9日,中国战区范围内的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正式无条件投降。因洽降地点位于湖南省芷江县城东的七里桥村磨溪口,史称“芷江受降”,时间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选在芷江这个并不出名的地方商讨投降细节主要原因是,芷江建有当时的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并是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性胜利的雪峰山会战(即芷江保卫战)的战略总部。
图:芷江受降纪念馆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像曼施坦因这样优秀的战略家为何没有留在德军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总参谋部
在讨论二战德军指挥人才方面,曼施坦因一直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他的才能太过突出,不仅在德军内部让人羡慕嫉妒恨,在对手方面,苏军和盟军也把他作为重点防御对象。但在曼施坦因指挥作战方面,却有两个疑惑让人费解,一个是德军统帅部为什么不让曼施坦因留在总参谋部参与作战指挥?一个是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德军在调整改组装甲集团军的作战系列时,为什么不让曼施坦因接替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权?
实际上,从战后总结的角度出发,人们对曼施坦因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二战排名第一的指挥人才,也有人把他戏称为“甩锅帝”,原因是他在回忆录中把德军失败的责任都算到别人头上。那么,曼施坦因本来已经在总参谋部坐到了相当于副总参谋长的位置,为什么又被贬到前线当师长军长了呢?
首先,曼施坦因有些恃才傲物,他自己也承认人际关系没帮上忙。
从曼施坦因的简历看,他和古德里安隆美尔等都经历过一战,而且都在总参谋部供过职,后来唯有古德里安坐上了总参谋长的位子,在使用和重用方面,古德里安隆美尔似乎都比曼施坦因近水楼台,优先获得了德军的重视。
从曼施坦因回忆录中看出,他自己也对离开总参谋部感到惋惜,原因他也说得很清楚,就是站错了队,弗里奇下台后他失去了靠山,要不是龙德施泰特收留他,后来也只有龙德施泰特一直关照他,曼施坦因甚至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
从这点看一战德军战败后,多数国防军军官都在通过各种关系寻找后路,在闪击战理论没有得到重视之前,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也没有发挥的平台,所以,人际关系和口碑就显得非常重要,可惜曼施坦因又像个书生,并不乐于交际和应酬,尤其是与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的交往方面有些欠缺,这一点,连保卢斯做得都比他强,也是旁人没办法帮他的事。
正是因为离开了中枢神经部门,曼施坦因就失去了发挥才华的平台,好在战争打响以前,古德里安因为闪击战理论的事受到众多国防军将领的抵触,他私下没少和曼施坦因交流,包括进攻法国的镰刀计划,古德里安也是跟曼施坦因有过沟通,这一点从他俩的回忆录中都能找到答案。
从这个层面讲,为什么直到1942年打赢了克里木战役,曼施坦因才算战场封师走到了前台,就是因为哈尔德等人一直压着曼施坦因不用。按道理,曼施坦因指挥第56装甲军时已经有了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让他接替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权是最好的选择,但德军却让他指挥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木半岛,这段时间应该是曼施坦因心理受挫折最难受的时刻,说是闪击战,他连一辆进攻的坦克都没有。
其次,把曼施坦因放在基层,也是德军统帅部分散国防军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一环。
提出这个话题可能有些人质疑,国防军与德军统帅部的分歧由来已久,让曼施坦因下沉一线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从保卢斯的任命就可见一斑。凭能力讲,保卢斯肯定不如曼施坦因会指挥会灵活机动,但让保卢斯接替第6集团军却得到了上下的认可,在保卢斯投降之前,他也一直被德军委以重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重视。
反观曼施坦因,即使在1942年7月1日战场封帅,到11月20日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当司令,曼施坦因这几个月的时间都在跑龙套,不是将他的11集团军肢解得七零八落,就是派到他列宁格勒当助攻,而且在南下斯大林格勒战场之前,第11集团军的司令部甚至都部署在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侧翼,说明德军并没要重用他的意图。
一方面,德军组建大本营统帅部就是分散陆军总参谋部的权限。对于第三帝国扩张野心,德国国防军里有一大批高级将领是反对的,而且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包括隆美尔受影响的720案件就是这个事件的爆发点。所以,第三帝国单独组建大本营统帅部,让哈尔德的总参谋部成了传话筒,这是从指挥机制上收回指挥权的重要步骤。
另一方面,不让曼施坦因提前出头也是平衡国防军内部关系的重要环节。按道理,1940年曼施坦因提出的镰刀计划帮德军轻松占领了法国,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但人们发现,事情过去后,曼施坦因不仅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反而在闪击苏联时成了第56装甲军的军长,要知道在这之前,他可一直是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让他当军长,名义上他有实权,但在职务上似乎是在明升暗降。原因还在于德军统帅部知道镰刀计划打了哈尔德的脸,曼施坦因升得太快对平衡国防军的内部关系不利。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在如何使用曼施坦因的问题上一直很谨慎的,从他个人努力方面来讲,1942年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1943年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逼迫德军统帅部要重用他,所以才有了他接替南方集团军群的乱摊子,与朱可夫打赢一场叶利尼亚反击战就能得到重用相比,德军对曼施坦因的重视确实有欠公允。
第三,曼施坦因留任总参谋部就能挽救德军失败的命运吗?
人们之所以希望曼施坦因留任总参谋部,还是想他的指挥能给德军带来奇迹,实际上,即使曼施坦因当上德军总参谋长,也不见得能改变德军失败的格局。
一方面,德军在东线的失利不是输在指挥上。有些人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后,如果德军统帅部不插手前线指挥,德军就能迅速占领莫斯科,也不会在斯大林格勒输得那么惨。实际上,如果1941年8月份德军直接进攻莫斯科,就算打赢了也是伤敌三千自损八百,原因是德军的补给和运输根本就跟不上来,打赢了又怎样?9月份180万大军都大败而退,8月份不到90万人进攻莫斯科,也是没有胜算的。德军统帅部不是傻子,在1942年11月份时,就已经在考虑战线南移的问题,就是因为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只是政治上的胜利,但德军需要的是高加索的石油和乌克兰的粮食,这才是德军继续打下去和维持战场格局的最重支撑。
另一方面,在苏军强大战争潜力方面,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只能赢得一时,并不长久。从曼施坦因提出镰刀计划到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他的作战理念都贯穿一个主题,就是敢于冒险敢于以少胜多。但是,战场并不是靠每场冒险作战就能解决问题的,尤其是苏德战争那么大的战场,苏军又有那么强的战争潜力。反观德军,即使曼施坦因的谋划再突出再优秀,可他没有装甲坦克作本钱,更没有强大的后援和补给作保障,有再巧的手也难做无米之炊,这才是德军失利的关键。
通过上面分析看出,二战德军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指挥缺乏曼施坦因这样的人才,而是战争准备时间太短,闪击战理论还有许多短板问题没有解决好,急于求成和战争潜力不足,打不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美国的陆军部长是陆军司令吗和陆军参谋长是什么关系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是三军总司令,国家一切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美国陆军的军事长官是陆军参谋长,空军最高军事长官是空军参谋长。美国海军最高军事长官是海军作战部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海军陆战队司令。他们分别是美国四大军种实际最高军事长官,他们由总统提名,经国会同意以后对总统负责。他们也是美国最高军事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当然人选,也是参联会主席的候选人。
在美国,文官掌兵,文官统治军队是最高准则。做为管理国家军队的最高决策机构国防部长必须由文职人员担任。而联邦政府为了体现文官掌兵这一原则,在美国国防部下设,陆军部长、空军部长和海军部长这三个文官职务,这三位部长都是文职官员,也是由总统提名。负责陆军、空军和海军的日常行政事务,即非作战事务。包括本军种的军事预算。军官调职,升迁。后勤。可以说,三个文官部长是直接管理三军的官员。他们负责向国会要预算要钱,确定军事相关政策,并向国会解释和负责。如美国现役陆军参谋长是现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克·米莱陆军上将。而现任美国陆军部长马克·埃斯珀,美国现任海军部长为理查德 .斯宾塞。而约翰·理查德森海军上将是则是现役海军作战部长。海军上将罗伯特·内勒是现任海军陆战队司令。
到目前为止,美国一共是37任海军陆战队司令。陆军参谋长38任。海军参谋长31位。19位空军参谋长。作为美国四大军种的最高就军事长官,他们的权利很小,这体现了美国的一个原则问题,既文官制。文官掌控军事权力,用罗斯福的话说,战争很重要,但无论如何不能交给将军们去干,因为那是我们的事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缅甸政府军队的架构是怎么样的
在东南亚地区,缅甸军队是一支少见的、有实战经验的军队,但外界对他们的了解并不多。
缅军的正式名称是缅甸国防军,它起源于1930年代,当时缅甸还是英国人的殖民地,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缅甸军队。不过缅甸一直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昂山,当时他是缅甸共产党的领袖。
在1940年因为反英活动被通缉后,昂山前往中国寻找帮助,但是中途却被日本人截胡,当时日本人为了对抗英国,希望扶持昂山这些反对派人士。昂山看到日本人势大,毫不犹豫的投靠了日军,并带领29名缅甸青年到日本统治的海南岛受训。
在完成受训后,以这30人为基础,在1941年12月成立了缅甸独立军,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对抗英国,以追求缅甸的独立。当时缅甸独立军直接跟日军合作,不仅攻打英军,还协助进攻到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随后在日军的控制下,缅军主导成立了缅甸傀儡政府,独立军改成缅甸国防军。
在日军的协助下,缅甸国防军的实力开始壮大,还是不是帮助日军骚扰一下印度。到二战后,缅军已经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英国也不得不重视他们。终于在1948年,缅甸正式独立,缅甸国防军这个称呼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缅甸虽然是一个不小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内部也很复杂,西南部靠近印度,东北部靠近中国,国内有大大小小135个民族。本来少数民族对缅族把持中央政府就不爽,再加上缅甸的地形多山地,很适合地方武装搞割据,所以缅甸从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就战事不断,缅军一直跟少数民族地方军互掐。
正是由于战事不断,缅甸的军方势力在政府中的话语权很高,甚至经常发动政变,根本不把文官政府放在眼里。从1948年以来,缅军跟40多个反政府武装打来打去,尽管经常败北,但缅军的实战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缅甸陆军。
为了适应多区域作战的要求,缅甸陆军进行了多次改革,目前军方把缅甸全国划分为14个区域司令部统辖,每个司令部下辖几个或几十个步兵营。这14个司令部中,最早是在1961年成立的东方司令部,最晚是在2011年成立的东部中央司令部。
除了这14个区域司令部外,陆军还有10个机械化的机动师部队,他们是在1966年以后成立的。机动师主要负责战略支援,包括反叛乱、丛林作战,以及扫毒等,可以说是救火队员的角色,其中每个机动师指挥官均为上校军衔。
作为陆军的主力,装甲师也不可或缺,目前缅甸有5个装甲师,每个装甲师配备44辆战车,近些年缅军从以色列购买了150辆坦克,逐渐替换了之前的苏联老装备。陆军还有10个炮兵师、6个防空师、14家野战医院和18所军校等配套后勤单位。
整个缅甸军队有35万人左右,陆军占缅军总人数的90%,每年缅甸国防预算约为20亿美元,大部分都被陆军拿走了。而且缅甸军方也掌管着大量的企业,能够从企业中得到大量的资金,因此军费预算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
相比于规模庞大的陆军,缅甸海军就比较磕碜了,在1988年以前,缅甸海军几乎不值得一提。根据海军所在的海域,缅甸划分了五个不同的地区司令部,分别有5名上校指挥,整个海军也分为第1、2、3、4舰队,再加上海军训练司令部和海军造船厂总部,这是海军的全部家当。
缅甸海军人数约为1.9万人,这还是近几年扩军之后才有的规模,整个海军拥有90艘左右的舰艇,但很多都是欧美国家淘汰的二手货,并没有太强的战斗力。在2008年的一场飓风中,缅甸海军的25艘舰艇沉没,300名官兵死亡,这给了好不容易积攒了点家当的缅甸海军重创,缅军直到现在都没完全缓过来。
近些年来,缅甸也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不仅扩张了海军,还从2014年开始,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进行年度军演。由于缅甸跟孟加拉国都面临印度的压力,因此他们海军交流多,只是即使两国联合,短时间内也不是印度的对手。
相比于悲催的海军,缅甸空军规模要大得多,目前缅空军有2.3万人,规模也一直在壮大中。缅甸空军成立的时间也不短,早期靠着英国留下的63架飞机,才得以成军,此后缅空军一直积极采购西方国家的武器。
从1990年开始,缅甸对其空军进行了升级,目前服役的有米格-29(31架)、苏30(6架)、A-5(21架)、歼7(21架)、枭龙(7架)等86架作战飞机,还有几十架运输机和直升机,飞机的来源也是万国牌。
由于规模比较小,缅甸空军在作战中并没有直接上前线,大多数时候充当了运输和后勤支撑的工作,有时候也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目前缅甸空军划分了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东南部、中央部等6个防空区,空军驻防在其国内11个基地。
缅甸独立后,除了跟泰国有过边境的争端,几乎没有其他的强敌,因此缅军主要的作战任务是对内的。长期的内战,让陆军占据了缅军的主导地位,而缅军名义上归文官政府控制,但实际上是独立的存在。
长期的军政府统治,让缅甸被西方国家制裁了很久,而缅甸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缅军无法更新装备。虽然缅军有35万人之众,在东南亚是第二大军事力量,仅次于越南,但是因为装备落后,实际的战斗力不一定能排第二。
缅军划分了多个司令部,统一由缅甸国防部管理,军队高层还对这些司令部的负责人经常性的进行调动,以防止他们做大。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确实取得了效果,军队铁板一块,也形成了利益集团
在2011年以后,缅军逐步交出权利给文官政府,甚至在2015年还举行了大选,看似是军方逐步退出。但是军方并没有放弃权力,而是通过控制政党来跟文官进行角逐,在2020年的大选中,军方惨败后再次发动政变。
缅军再次政变,这也说明缅军并没有真正放弃权力,至于未来缅军内部会怎么走,会不会陷入内战,这个就不好说了。
德军第6集团军被包围于斯大林格勒之际,为何陆军总司令部在初期竟持乐观的态度
1942年11月25日,德军第6集团军陷入合围的第二天,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当天的作战日志中缺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情绪,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元首对第6集团军的处境颇具信心”,至少在德军方面来看,强有力的措施正在迅速展开,包括2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增援部队正在向顿河前线开拔;岌岌可危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在德军总参军官和一些零散德军单位的支援下于奇尔河一线重建防线,这意味着德军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解围出发基地;唯一担心的就是对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预计需要运输机500架,而前线实际只有298架。
从上述的作战日志中可以看到,德军已经迅速展开了对第6集团军的救援行动,并为此新组建了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以加强指挥的统一,最具能力的陆军元帅曼施坦因被委任为这个集团军群的司令。此前曼施坦因在克里木半岛和列宁格勒前线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希特勒相信这位陆军元帅将再度为他带来一次胜利。第6集团军尚有一定的物资储备,在具备大规模的空运条件之前,具备坚持一段时间的能力。空军总司令戈林已经就空运问题做出了保证,与此同时曼施坦因元帅也建议第6集团军暂时不要服役突围,这些都使希特勒最终决心让第6集团军就地坚守,等待救援。
在德军看来,德军并没有被苏军打败,被打败的只不过是战斗力低下的罗马尼亚军队,当德军介入罗马尼亚军队的作战时,便很快稳住了他们混乱的局势。现在新锐德军单位正在赶来,而且不同于1941年,此时的德军已经拥有了冬季装备,具备冬季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德军有理由相信可以挽回那里的局势。在残酷的1941年冬季作战中,许多德军单位都遭受过苏军的包围,阵地更小,情况更加困难,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成功的脱困了,德军没有必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是被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许多官兵都没有对被包围一事太过担忧。
当时的德军第6集团军已经开始做过冬准备了,大批的军马被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后方地区,由于即将转入冬季防御作战,该集团军也没有储存太多的燃料,这直接导致第6集团军的机动能力遭到极大的削弱,加上第6集团军在抵抗苏军最初的大规模进攻中消耗了一部分物资,第6集团军的机动能力更加不足了。被包围前的11月16日,第6集团军94%的作战营和69%的炮兵连机动性超过50%,而到了12月15日,第6集团军只有42%的作战营和38%的炮兵连机动性超过50%,这意味着第6集团军的突围行动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溃退,大部分的装备和物资将不得不抛弃,步兵也只能依靠步行突围,保卢斯估计突围可以挽救半数人马,这意味着第6集团军将彻底丧失战斗力,无法继续作战。这个代价是希特勒难以接受的,如果德军想在第二年再度恢复攻势,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这个强大的集团军,必须要在解围部队的接应下整建制的把第6集团军撤回来,而不是执行一场仓促的突围作战。德军解围部队将撕开苏军的包围圈,为第6集团军提供必要的物资和燃料补充,使该集团军重获机动能力,一起冲突苏军的包围圈,重新加入到德军的主战线中!
在开辟北非战场的问题上,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到底谁对谁错
关于地中海战场,德军陆军总司令部从始至终都持反对的态度,因为在希特勒派遣托马将军去北非考察的时候,陆军总司令部已经开始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了,显然在这场陆上决战爆发之前,陆军总司令部不愿意分散兵力,这违背了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的基本原则。
希特勒一开始也对地中海战场相当冷淡,对于开辟地中海战场最积极的是德军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和空军总司令戈林,墨索里尼也邀请希特勒派遣军队和意大利军队一起将英军逐出埃及。从北非回来的托马将军向希特勒做出了汇报,指出介于沙漠作战和英国拥有地中海制海权的原因,德军应派出四个装甲师来执行这一任务,而且为了缓解补给压力,应将进攻任务全部交给德军,意大利军队不能一起参与进攻。托马将军指出意大利军队战斗力太低,徒有其表。
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军并不需要向北非战场投入太多的兵力,区区几个装甲师对于德军来说并不算什么,可能空军的投入要大些,因为需要执行额外的运输任务。以实际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的作战经历来看,如果一开始德军就投入四个装甲师并给予充足的空中支援和后勤补给,那么在1940年的冬季之前完全可以彻底打败北非英军并占领埃及,从而彻底将英军逐出地中海,毕竟当时英军只有两个装备很差的师。对于德军来说这将又是一次闪电式的胜利。
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政治上,无论如何墨索里尼不会同意让德军单独执行这一任务,一开始墨索里尼之所以邀请希特勒一起进军北非只是想更加确保胜利的夺取,他并不想让希特勒派遣过多的德军,所以即便在没有德军的支援下,意大利军队还是在北非发起了进攻,最终遭至惨败。为了挽救意大利这位盟友,希特勒不得不派遣部队前往北非战场,但是并不是四个师,而是只有两个师,希特勒并不想扩大北非的战事,他只是想维持现状,让意大利免于崩溃,这完全是政治上的考虑。
以后来的眼光来看,德军确实有必要出兵北非战场,因为一旦意大利丢失了北非,那么整个法国南部和意大利本土都将面临着被从海上入侵的风险,这一风险随着英军实力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这将使德军和意大利军队投入更多的兵力用于海岸线的防御,这些兵力远比北非战场的兵力要多,所以从兵力节省上来看,开辟北非战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开辟战场不是为了阻止英军的反击,而是彻底打败英军,一开始就要投入足够的兵力也迅速结束这里的战事,这样既彻底保证了地中海的安全,也不会分散兵力。
但是希特勒却向北非派遣了不充足的兵力,这使得北非战场成为一场耗时数年的消耗战,反而牵制了一部分德军陆军和空军兵力,最终还是丢掉了北非,而且损失了几十万军队,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北非战场,专心经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的海岸防御。德军要么就投入足够的进攻兵力,要么就彻底放弃,专心欧洲大陆的防守,无论哪一个都比希特勒实际选择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