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乘佛教 何为

何为小乘佛教欢迎指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6 21:12:09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何为小乘佛教欢迎指教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又叫声闻乘。大乘又叫上乘,第一乘,菩萨乘。佛陀灭度后,其弟子之间思想发生了重大分岐,于是有了大小乘之别。小乘佛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否定人我之实在性,以解脱自身为目标。而大乘不分在家与出家,成为大众共修的法门。小乘的经典有《阿含经》、《四分律》、《娑婆论》、《六足论》、《成实论》等。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接受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学、五蕴等佛教的基本教义。附带说一句,大小乘佛教徒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个人认为,大乘佛教是渡他人,是为普度众生。小乘佛教,渡的是自己,修成正果、得以福报。

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联系与区别

无论大乘还是小乘佛教,都是要有出离心,对现在的尘世不再留恋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最根本区别是发心。小乘佛教是为了自我解脱,不再进入六道轮回。大乘是有菩提心,成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解脱,而是为了可以普度一切有情众生。

小乘佛法的全篇内容是什么

谢谢邀请。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是“菩萨法”“佛法”。以成佛为目的。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而大乘是在明心之后无量劫修行,因而能度无量众生,故名“大”;又因能进修到“究竟圆满”,故名“大”。需要注意的是:小乘大乘都能令人解脱生死轮回,这是佛法区别于外道的地方。外道可以发起神通,可以证得四禅八定;但是永远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永远不可能取证涅磐

泰国小乘佛教是什么/泰国小乘佛教是什么

无论是中国佛教还是泰国佛教都是印度释迦摩尼佛教法的分支所以共同认释迦摩尼佛为本师中国佛教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都是大乘佛法,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根本目的,最后果位为究竟佛果泰国佛教偏向于小乘佛教,其以自身获得最终解脱为目的,最高果位为阿罗汉大体就这些,阿罗汉以修四圣谛而成就,缘觉修十二因缘成就,大乘佛法以六度四摄成就菩萨道,但是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佛法为基础。

主要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宣说的佛法,其实从究竟意义上都一样,法与法,佛与佛之间不违背

小乘佛教的国家有哪些

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显宗(汉族地区的佛教),也有密宗(就是藏传佛教,又叫喇嘛教)。

中国最早的来华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

大乘。

其实很有意思,中国现在是三乘佛教(扎根于此,有着悠久的历史)齐备的唯一国家。

小乘——南传佛教,云南傣族地区。

大乘显宗——汉传佛教,汉地为主。

大乘密宗——藏传佛教,藏区为主。


佛教何时正式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

但根据赵朴初老的《佛教常识答问》,其实可能更早。

赵朴初老居士说,

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的一个使者伊存到了长安,曾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弟子。这是史书中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

(更多佛教与中国的早期接触,可参阅蒋维乔的《中国佛教史》。)

那么,为什么一般将佛教传入认为是东汉明帝时期呢?

赵朴初老又说了: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于汉明帝年代。

摄摩腾和竺法兰是大乘梵僧

所以,看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是大乘还是小乘,关键就是:

得到政府崇信、认可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东汉明帝时将佛教传入中国的两位天竺僧人,是大乘还是小乘。

让我们先看看摄摩腾。

《高僧传》记载,摄摩腾昔日有次前往天竺一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时,正值外国军队侵犯国境。而摄摩腾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前往边境劝和,结果两国和解,避免了战争。

——《金光明经》是大乘经典。

《高僧传》中记载:“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

再看看竺法兰。

《高僧传》中没有说他是大乘还是小乘。只提到竺法兰曾与摄摩腾先后译出《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数部,还共同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卷。不过,因战乱的缘故,现在只余《四十二章经》存世了。

从名字看来,可推测有大乘经典——“十地”,或是指大乘五道十地中的“十地“?

结,系缚之意,在佛教中是一个专业术语,为“烦恼”的异名(烦恼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出离生死之苦)。单单从名字推测,可能是一部论说一地到十地菩萨如何断除烦恼的经书。


第一个剃度的汉僧是大乘

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士行。

他的法号,是“八戒”……

有人据此认为,他就是猪八戒的原型。

这个不扯了,回话题:

朱士行是三国时期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族僧人。

之前的人,都是离俗为僧。在朱士行的时代,昙柯迦罗才传来《僧祇戒本》,并创行羯磨受戒。因此,朱士行是汉土第一个按照羯磨受戒的比丘,被后人当做真正成为沙门的第一人。

朱士行,还是第一次西行求法的僧人。

他在出家之前,就反复研阅支谶和竺佛朔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但在阅读上有些障碍,才矢志前往西域求取《大乘般若经》的梵文原本。

于是,朱士行西行到了于阗国,抄录《大品般若经》的梵本,共有九十章,总计六十万言。

这里还有个小典故:

朱士行欲让弟子们将这部经书送回洛阳,但当时的于阗国的小乘信徒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污为外道经典。因此国王不准朱士行的弟子们出境。

朱士行便和国王以烧经为证,誓言道:“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说完就将《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

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余年。

元康元年(291),由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取名为《放光般若经》。

朱士行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

如上可见,中国第一个如法受戒出家的汉僧,为大乘人。

后世译师奠定“大乘”根基

摄摩腾与竺法兰,可称之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奠基者。

就像盖房子一样,奠基之后,还得添砖加瓦,才能修起一座房子。

添砖加瓦的人是谁?

——译经师。

蒋维乔在《中国佛教史》中说过:“故我国佛教史,当视翻译家之见解为转移;而此翻译家,即可视为开创一宗,或宣布新义者。”

在摄摩腾竺法兰之后,国内所翻译的经书,有大乘有小乘,比较之下的话,大乘为多。

其实,缺少了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内容的大乘,不成其为真正的大乘。例如,没有中学基础,也不可能考上大学。

而这些大小乘的译经师,为汉传佛教打下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

最终,才迎来了四大译师的辉煌局面——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

鸠摩罗什,开中观宗。

真谛:开摄论师学派。

玄奘,开唯识宗。

义净,完备律典。

这些,都是大乘。

大乘显宗,终于成为汉传佛教的“内涵”。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谢谢提问。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娑婆世界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从创建佛教以来,流传至今,有小乘与大乘区别之论议,从佛陀根本教法上来讲,并无区别,所谓大小乘,这就象小人长大了就是大人了,乃一体,也就是修道从阿罗汉至菩萨、佛,顺序: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名佛教。

若分别来说:自觉名自了汉,又名阿罗汉,而不发菩提心觉悟众生者,名小乘。小乘是通过,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知见、正业、正命、正语、正思维、正精进、正禅定、正智慧而修证的。

在以小乘的基础上,而发深信愿觉他,也就是发菩提心广度有情,普度众生,以六度般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行持于世,此名为大乘。

佛法圆教宗旨是从小乘趋向大乘,所谓莫做焦芽败种,也就是从阿罗汉至菩萨佛,此名为至善圆满的佛教。就象世親菩萨(名大乘)度其哥哥无著菩萨(名小乘),当时无著菩萨因沉浸于四禅而享受禅悦,而否认大乘之说,乃至否认自己的弟弟世親,也不服弟弟的一生言传身教,有一天弟弟世親托信告诉哥哥无著说自己已进入了入灭,哥哥心想,和弟弟争斗了一辈子,看弟弟已圆寂了,不妨了了兄弟情分,最后看望一下也无妨,于是就到了弟弟的精舍前堂时,里面却空无一人,一片沉静,只看到了墙壁四周挂着有关大乘经论,于是就自然而然的看了起了,但越看越起劲,就不由自主的继续往二禅堂走,就这样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三禅堂,一路也无人接待,也就是继续阅览墙上的大乘经教,一直看到了末堂,快要到世親菩萨的禅房时,无著菩萨顿时嚎啕大哭,醒悟了自己,原来大乘佛法这么殊胜,自己蒙在鼓里,并自责自己一生,一直诽谤大乘,表示懊悔,以及和弟弟一见面就争议和诽谤,此时哥哥无著就哭着叫喊弟弟的名字,哥哥错了,哥哥错了…就在此刻弟弟从禅堂里面走了出来,迎接着满面泪水的哥哥,哥哥愣住了说你不是已经…,弟弟微笑的告诉哥哥的原委,兄弟俩当下又惊又喜。

原来世親知道哥哥爱面子,就不想和哥哥当面争论,所以就用善巧方便假托自己圆寂之说,并令弟子们,将墙上挂满了经论,在禅堂无人接待时,料定哥哥必会心生诧异,会自不自然的左右观看墙上的经论。从起世親菩萨与无著菩萨兄弟俩,一同开始宏扬大乘佛法。

通过上述二菩萨的经历,所谓大小乘本来一体,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就好比从小学到博士,从一楼到十楼,没有小学便不能到博士,没有底层楼,便不能到十层楼,没有小乘便没有大乘等,故儿区别在于人心的执着与分别,若心有所住所执,必有分别之说,或什么缘说什么法,所以,当法圆满时,也就是明心见性,不生不灭,大彻大悟时,法无大小,法无定法,本来一如,因缘而法,因人而异。

以上供勉之,谢谢!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信徒戒律的区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所谓“乘”,,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区别是: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则视释迦牟尼为教主。大乘强调不仅要解脱自身,而且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众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则主张只要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于生死之外,就能成为“阿罗汉”。大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小乘则着眼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

大乘和小乘的教义虽然有所差异,但却是佛教一根藤上的两只瓜,都是对释迦牟尼学说的继承和宏扬。

资料拓展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