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大清最后的铁帽子王,一心随溥仪光复皇室,晚年靠着补贴过完余生,他是谁?僧格林沁是不是铁帽子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05 02:17:29 浏览1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清最后的铁帽子王,一心随溥仪光复皇室,晚年靠着补贴过完余生,他是谁

铁帽子王是大清在建国时期,为表彰当时大清的八旗贵族,为大清开疆拓土而设立的一种爵位。

比如大家熟知的僧格林沁就是一位铁帽子王,而他也应该算是晚清时期最后一位有名气的铁帽子王了。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痛骂僧格林沁当时妄想用长矛弓箭打垮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但僧格林沁当时既然能够率领大军大加抵抗,就这一点就比很多只知道逃跑和遛鸟的贵族不知道好了多少。

当然,今天的主角不是他, 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重点说的是大清的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也是一位官五代,他叫做文葵。

要说文葵这个人,不知道是算倒霉还是算幸运。说他倒霉是因为他继承爵位的时候,当时的大清朝已经完蛋了,溥仪天天在紫禁城里忙着锯门槛,以免妨碍他骑自行车。八旗的事务他也懒得去管,因而文葵年纪虽然和他相仿,但是在当时和溥仪的关系确实不是太亲密。

但尽管如此,文葵在当时日子依然过的也还可以,这就是他的幸运之处了,当时的满清遗老很多都不好过日子了,连整天摆地摊过日子的皇叔都有,所以文葵每年还能享受到溥仪分出来的补助,这确实对他来说是幸运。

然而,在溥仪1924年被赶出紫禁城以后,顺承郡王府最后还是败落了,毕竟没有财政来源了嘛。

那么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人就要问,当时的满清贵族们怎么就没有像那些军阀一样,投资兴办一些事业,从而保障自己的生活呢?

这个我只能说,和清朝皇族的教育有关。

清朝皇族的教育就是,到了年龄就要读书,然后从政,同时要学习骑射,至于其他的经商和看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允许的,因而,虽然清朝年间的皇子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说实话思想也依然比较守旧,这一点确实是比不上明朝的皇子们,他们的思想相对来说要开放一些。

那么说回到文葵,文葵没有财源以后,自然也是想着继续跟着溥仪混了,就这样在溥仪到东北以后,他也跟着到了东北的,当时的他就想着要训练一支精锐的军队,因为他觉得,大清之所以最后不行了,就是因为没有一支足够听自己话的精锐的部队。

然而在日本人的掣肘下,文葵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气得他索性回到了北平,从此在家里研究经史子集,再也不见别人了。

就这样,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葵倒也是短暂复出,并且还打算要跟着研究院的成员一起研究史学和文学艺术。但开始因为成分问题,文葵还是受到了打压,直到后来文葵成为了人大代表,才得以安享晚年。

然而,对于这个文葵,我们有什么想法呢?作为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人,文葵作为当时大清的王爷,自然生下来就不一般,但在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以后,他最后依然得以安享晚年,不得不说是一块活化石了。

僧格林沁是不是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不是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济的嗣子,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入为御前行走。历任御前大臣兼管火器营、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兼管虎枪营等要职,颇得道光帝、咸丰帝宠信。

咸丰三年,授参赞大臣,督兵抵御太平军北伐。咸丰五年,击溃北伐军,俘虏主帅林凤祥、李开芳,晋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蒙古骑兵及八旗军驻防大沽口。咸丰九年,在大沽口之战中挫败英法联军,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

旋即失守大沽、天津,于八里桥之战遭遇大败,被销职,留钦差大臣衔。咸丰十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复任御前大臣、亲王职爵。同治四年,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中伏遇害,时年五十五岁。

僧格林沁的主要影响: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后,任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天津条约》签订后,赴天津加强海防工事。咸丰九年,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时挫败英法联军进攻,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扩大侵略战争,僧格林沁失守大沽、放弃天津。中英通州谈判失败后,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激战,大败。

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里没有他呢

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最初,获“铁帽子王”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咸丰帝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按清制,皇帝之子可封亲王,而亲王以下之子孙,一般都要降袭,如亲王之子降袭郡王,郡王之子降袭贝勒,贝勒之子降袭贝子,贝子之子降袭镇国公……这种制度是吸取了明朝封王太多的教训,避免了数百年后亲王遍天下的局面。因此,清朝的亲王是不多的,因而显得极尊贵。但是,这种降袭制度也有例外。清高宗纯皇帝乾隆规定,清初开国定基的八位王爷,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 后改号庄亲王 、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子孙可有一人“世袭罔替”,即不必降袭而按原爵袭封。此八人,即民间俗称的八位“铁帽子王”。除此之外,乾隆帝仅特批一人,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弟弟、乾隆帝叔叔 怡亲王胤祥,他因辅佐雍正有功,也被列入“世袭罔替”之类。僧格林沁以蒙古贵族进封亲王,已属特恩,此次再获“世袭罔替”的破格待遇,反映出来的是咸丰帝对时局的估计,以及僧格林沁击灭太平天国北伐军之功,有如再造大清。因此,他是铁帽子王里面极为特殊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