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明朝与清朝,到底谁才是闭关锁国
- 如果清朝不闭关锁国,一同进入西方工业时代,现在会是全球霸主吗
-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会不会成为世界霸主
- 清朝和日本都闭关锁国为什么日本被西方打醒了,清朝却继续挨揍
- 清朝闭关锁国从哪个皇帝开始
- 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明朝也有吗
- 如果乾隆皇帝不闭关锁国,清朝会成什么样子
- 慈禧为什么要闭关锁国
明朝与清朝,到底谁才是闭关锁国
明王朝与清王朝,都过有海禁,哪一个王朝的海禁更加严厉呢?或者干脆点说,哪一个王朝更加闭关锁国呢?
1、先来比较海禁的形式。
明朝的海禁形式是“太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清朝的海禁形式是“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一样一样的。
除了严禁片板、片帆下海,明朝还将沿海海船“悉改为平头船”,因为平头船无法作远洋航海。又禁民间制造双桅、三桅大船,“将沿海军民私造双桅大船尽行拆卸”。清代也有类似的禁令:“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为彻底杜绝渔民与海商出海,清王朝还在顺治十八年(1661)推行更严酷的“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迁离故土,禁毁海边房屋与船只,沿海岸线制造出一个漫长的无人区。这一招比朱元璋还要狠。
比较下来,清王朝的海禁比明王朝更严酷、剧烈。
2、再来比较海禁的目的。
明初实行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张士诚、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后来据说又是为了打击倭寇,但明代的倭寇,实际上多是沿海走私团伙,是海禁逼出来的。用禁海来对付倭寇,大明君臣的智商需要先充充值。清初施行海禁,是为了防范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势力。总而言之,明初与清初,海禁的目的是差不多的。有一些明粉喜欢出来洗地:大明的海禁是防倭寇,清王朝的海禁是闭关锁国。这么洗非常无耻,连基本事实都不顾。
3、接下来比较海禁的时间。
清代的海禁从顺治十二年(1655)开始,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结束。大约是30年时间。明王朝的海禁至迟在洪武四年(1371)开始,至隆庆元年(1567)结束,时间大约是200年。这期间,禁令当然时松时紧,走私活动也是屡禁不止,但禁海令是一直存在的。不要用走私的存在来否定海禁的存在。
有人反问:明朝不是有郑和下西洋呢?怎么禁海了?是的,郑和下西洋之时,明王朝仍然禁海。请注意,郑和下西洋是官方活动,民间的航海与外贸是受到严禁的,朱棣即位之初,便下禁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五年(1407),郑和首次航海未久,朱棣又下诏强调:“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可谓“只准郑和出海,不准百姓放洋”。
4、最后比较放开海禁之后的情况。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结束海禁,宣布开海:但出海的商船规格与船员规模均受限制:“商贾船许用双桅(换言之,即不准用双桅以上),其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四名。”
放开海禁次年,清廷又在厦门设闽海关,宁波设浙海关,广州设粤海关,上海设江海关(一说江海关初设于连云港的云台山,后才迁至上海),管理海外贸易,史称“四口通商”。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又将“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只准许西洋商船在广东口岸互市。直到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一口通商”才变成“五口通商”。
总的来说,清王朝放过海禁之后,既谈不上闭关锁国,也谈不上门户开放,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然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迫着打开门户,这个过程非常屈辱。
那么明王朝呢?
隆庆元年(1567),明王朝终于采纳福建地方官员的建议,宣布开禁,“准贩东西二洋”,允许海商前往吕宋、苏禄等东洋诸国与交址、占城、暹罗等西洋诸国贸易。 史称“隆庆开关”。
不过,“隆庆开关”也是有限度的,完全不可跟宋元时期的开放格局相提并论。首先,开禁的港口只有福建的一个月港,其他港口并未开放;其次,即便在月港,也只是准许海商出海,而不准蕃船住舶,当年的荷兰商人留下记载:“假如我们要寻求贸易机会,就只能前往广州。因为中国皇帝颁令,漳州可发舶前往各国,但不准外国人前去。与此相反,外国人可到广州,但不许华船从广州前往外国,违者处以重刑。” 明朝的官员也说,“粤与闽、浙同一防倭也,而浙未尝与夷市,闽市有往无来,……粤则与诸夷互市。”
“粤与诸夷互市”指的是什么呢?原来,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经广东海道同意,获准在澳门居留、晒藏商货。此后,澳门渐渐发展成市舶贸易的中转站,“番舶每岁乘南风而来,七八月到澳”;广州府提前一个月贴出告示,召告商人,发给“澳票”(批准前往澳门贸易的凭证);番舶一到澳门,“抽分官(税官)下澳,各商亲身同往”,完税后,番舶即可与持有“澳票”的中国商人自由交易。
大约也是从嘉靖朝后期开始,葡萄牙商人又获准每年两次进入广州城,参加集市。“一次是在1月,展销从印度来的船只所携带的货物,另一次是在6月末, 销售从日本运来的商品。这些市集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澳门港或在岛上举行,而是在省城本身之内举行。……在这里,他们必须晚间呆在他们的船上,白天允许他们在城内的街道上进行贸易。这种公开市场的时间一般规定为两个月”。
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格局大概就是这个模样。总的来说,明代也是谈不上闭关锁国,谈不上门户开放,也是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开放的程度还不如清王朝。
如果清朝不闭关锁国,一同进入西方工业时代,现在会是全球霸主吗
不会!永远不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开倒车的最厉害的王朝,除了野蛮与愚昧,把个儒家学的四不像搞软了全民族的脊梁骨!不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小地主式的统治层面注定了只能倒退!
如果清朝没有闭关锁国,会不会成为世界霸主
清政府的一切政策都是愚民,抑民。不可能成为世界霸主。享受顺民带来快感的同时也失去了顺民反抗的力量。清政府时期的gdp不低,可最后还是被打的找不到北。
清朝和日本都闭关锁国为什么日本被西方打醒了,清朝却继续挨揍
清朝和日本都闭关锁国,都差不多同期受到西方列强的打击,都被痛揍。但我认为,只有日本被打醒,日本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的统治者肯让出自己的利益进行彻底的改革,所以改革能取得成功。
而清朝,我觉得也被西方打痛了,但统治者并没有被打醒,虽然清朝也进行了改革,但统治者不想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改革无法深入进行,以失败告终,最后中国人民被迫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改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清朝闭关锁国从哪个皇帝开始
额……这问题挺复杂!清朝起初是不禁海的,但是后来为了和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对抗清廷于1655年和1661年两度下达迁界禁海的命令,严令沿海居民片“板不得下海”违者立斩!直到1683年台湾平定清朝又重新开海。并且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清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而且连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
1716年康熙帝下达了“南洋禁海令”但此次并非全面海禁,但对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的对外贸易无疑是一次打击。1727年雍正废除“南洋禁海令”清朝再次回到“四口通商的状态”。直到最后乾隆帝撤销泉州 宁波 松江三个对外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这就算是所谓的“闭关锁国”!
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明朝也有吗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明清时期到了后来都走向了闭关锁国,两个朝代都有,但也只是这两个朝代,其他朝代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明清时期,确实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权臣专权、外戚专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长时间的割据的情况,但是因为要加强皇权,所以采取了很多的手段,如加强文化的控制、打压(开科取士只考八股文、文字狱等),实行愚民政策,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文明走到明清时期,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的一种后果。
法家思想治国带来的必然后果
虽然历朝历代表面上遵从的是儒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用的都是法家的一套,该杀的时候从不手软,以刑法治国,这个法就是王法,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可以超越一切法度,而臣民必须遵守法度。
法家治国的宗旨就是所谓的“三民主义”,即愚民、弱民、疲民政策。如果不闭关锁国,那么开放了国门就会开放思想,人们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土地,到海外去经商或者做点别的什么,经历多了见识多了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想法,就会对皇权的思想控制造成冲击,至少统治者是这样认为的。
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缺乏文化,对文化的理解不深,他无法做到其他王朝开国皇帝那么开明,农民最大的想法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在位的时候极力打压商人,把农民都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要他们好好务农,好好种地,好好生产粮食就可以了,他不追求国富民强,只追求自己江山稳固。
农耕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国家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国家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于农业,而工商业收入占比很低,所以国家从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考虑向来极力地保农业,为了农业可以牺牲其他的产业。
当然,商业的繁荣也能够为国家带来巨额的财富收入,如宋朝的富裕就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但问题在于,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独尊儒术,因此打压了其他学术的发展,对工商业的发展从来缺乏理论上的学术,也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工商业经济形态。
而儒家为代表的帝国统治模式下,在意识形态上从来都是鄙视商业的,尤其是商人,属于下九流的地位,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在最底层,所以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是羞于经商的。
实际上,突破农耕经济,走向工商业经济的改革在历史上也有过,就是王安石变法,但是最终惨败收场,由于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历朝统治者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改革了。
所以国家的国力长期以来始终都是以人口和耕地为局限,每个朝代到了人口和耕地的鼎盛时期,国力也就到头,没有发展了。
有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就是清朝在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时期,在乾隆十八年国家财政收入是5000万两白银,国家收入基本以农业税为主。而到了1911年清朝最后一年,前10个月国家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亿两白银,其中农业收入占比不到2成,基本都是工商业税收,占了将近7成。原因就在于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国门逐步打开,大量的贸易带来了国家财富的迅速增长。
而明朝也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农业税为主,导致国力的增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明成祖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一年为800万两白银左右,而到了崇祯时期,只有320万两,因为财政收入太少,所以对付东北的后金缺乏资金,就导致了向农民加征的情况,农民不堪重负而起来造反,最终也推翻了明王朝。
因此,发展工商业经济实际上是有利于国力的提升的,但是当时所有的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想法都局限在了农耕经济上,他们担心一旦发展工商业,农民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就会离开自己的土地,就会有大量的土地抛荒,从而国家的粮食生产得不到保证,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动乱。同时,发展工商业经济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对人的思想上的控制,对于要掌控一切的皇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后果
当然,闭关锁国是加强了皇权的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们的想法,从而逐渐变得愚昧和麻木,帝国是好统治了,但也带来了太多的负面影响。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之前但凡有外族入侵,民众都会出现激烈的反抗,但是明朝之后,几乎没有。如北宋被金国攻占北方地区的时候,北方人民组织了大量的义军对抗金国人,在南宋最后的时期,也是数十万民众坚持到了最后,直至崖山之战结束。
而明朝时期,著名抗金将领袁崇焕被杀的时候百姓都非常地爱国,一个个吃他的肉,而清军进入北京的时候却无人抵抗。清末时期,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老百姓反而帮助侵略者,这就是后果,民众不再对国家有荣誉感,国民没有自尊心。
如果乾隆皇帝不闭关锁国,清朝会成什么样子
如果乾隆不闭关锁国,一,对于清王朝工业发展很有帮助,西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时代的到来,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清王朝的工业,与西方同步!二,对于农业发展也有革命性的突围,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解放了人力对于农业发展的依赖,使农业蓬勃发展!三,对于清王朝的海军防御,提前建设大清水师,让其他西方国家不敢侵略!四,对于手工业的发展,也有成倍式的帮助,使手工业也能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五,对科教兴国,文化事业,也有突破式的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西方优秀的,罢黜西方不足的!发展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使清王朝领先于西方发达国家,就不会有后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慈禧为什么要闭关锁国
不闭关锁国 都睁眼看世界了 都自我意识人的觉醒 人的实现了! 上哪去找忠贞不二的牺牲和奴才? 上哪去装救世主 天赋皇权?上哪去表演高高在上 前呼后拥 锣鼓喧天 呵道净街 跪倒一片 山呼海啸 智慧高贵典雅 神般存在?皇帝的新装?上哪再去享受为所欲为的家族神系基因的幸福生活?
近现代时代的发展,注定了离垮台不远的必然命运?她用管啥死后巨浪滔天?她是主子,不是公仆代表,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天下是人家的 家天下的 老祖宗打下的!私产的!管的着吗?想杀头了?想株连九族了?也就 如此!最后的王朝,封建垃圾体质的万劫不复的必然癌症绝症溃烂腐臭流水啊!还好一去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