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之心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之谜是什么?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杀死王皇后,陈阿娇被废卫子夫却不敢杀她,为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6 02:38:52 浏览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之谜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承乾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长安承乾殿,因殿起名,含有承继乾坤的隐意。武德九年十月年仅8岁的承乾被立为太子。幼年的承乾十分聪慧,颇得唐太宗的宠爱。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七月,唐太宗任命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太师,负责承乾的教育。 李纲的教育内容大体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为主,上课时“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年幼的承乾似懂非懂,“未尝不耸然礼敬”,对李纲十分敬重。

唐太宗对承乾认真向学的态度十分满意,并进一步培养其执政的能力。太宗让承乾处理一些简单的政事,承乾也不负众望,处理政事十分果断,颇识大体。 承乾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有接触过民间疾苦。

皇太子尊贵的地位让他自我感觉良好,渐渐染上了生活奢侈、喜爱漫游的纨绔恶习。他眼光短浅,不畏忠贤,善于伪装,张口闭口都是忠孝之道,在人前也表现得十分沉稳,但背地里却沉迷于声色。他大胆妄为,只有唐太宗才能使他感到畏惧。

李纲病逝后,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承担起教育太子的重任。李百药曾写了一篇《赞道赋》,以历代太子成败之事来讽谏承乾,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承乾阳奉阴违,依然故我,李百药灰心离职。

贞观七年,唐太宗令择名师,以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和于志宁一起共同辅导太子。不久,承乾患了脚疾,不能上朝,并借此逃避唐太宗对他的教导,每日里与小人为伍,对杜正伦、于志宁的直言相劝置若罔闻。

唐太宗又任命当世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想让承乾改正缺点,但承乾却习性如故。太宗无奈,只得再次更换老师,但都没有多大成效。承乾“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太宗的期望,太宗心灰意懒,父子亲情日趋淡漠。

尤为重要的是,太宗发现太子没有政治远见。唐太宗以文治国,尊贤礼士,而承乾不懂得储君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嬉戏废学,甚至嗜好突厥的尚武风习。 据《新唐书》载“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

”唐太宗对承乾的行为十分不满,“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贞观十年,太宗重新调整分封了子弟17人为王,除了5人因年幼暂不徙任外,其余的12人皆迁任诸州都督。 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被特准留在京城,就含有废立太子的用意。

魏王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承乾的胞弟。他自幼聪慧过人,稍长则善作诗文,博览群书,深得太宗的欢心。太宗开始在各方面给了李泰不少优待。唐太宗还特令魏王府设置文学馆,使他有了招揽人才的便利,魏王府每月的开销竟超过了太子府。

承乾发觉了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心中愤恨不平。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终日沉湎于酒色。但此时太宗还没有完全放弃承乾。贞观十六年六月初六,唐太宗下诏恢复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表示追悔,意在表示没有废太子之心。

为了稳定人心,他还命魏征做太子的老师。 贞观十七年二月,魏征去世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承乾决定铤而走险。他纠集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商量对策,制定了暗杀和政变的两个计划,首先派刺客纥干承基暗杀魏王李泰,此计失败后就退而求其次,发动宫廷政变,用武力夺得皇位。

贞观十七年二月,齐王李祜谋反。 叛乱平定后,一干人等在审问中牵连到纥干承基。后来,纥干承基供出了承乾谋反的方案。唐太宗大怒,令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绩等大臣专门负责审理此事,证据确凿后,拘捕了承乾及其党羽,一场还未发动的政变就这样胎死腹中。

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关押在右领军府,数月后,流放到黔州。 到了黔州没过多久,承乾就走完了他悲剧性的一生。太子承乾被废,有其自身咎由自取的因素,也有唐太宗处理不当,偏爱魏王的因素。

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杀死王皇后,陈阿娇被废卫子夫却不敢杀她,为什么

王皇后乃是被武则天刻意除掉,所以失去了皇后之位,更何况王氏在前朝仍旧有很多支持者,一旦翻身对于武则天就是致命威胁;陈皇后是失去了帝宠,其母族衰败最终被废,其永无出头之日,对卫子夫来说没有必要。

其实从出身来看,卫子夫与武则天之间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卫子夫的母亲卫媪乃是公主府婢女,与人私通生育了卫子夫,而卫子夫也只是平阳公主府内的歌女,无意中被武帝看中而得以改变命运。可以说,这样的出身在史上也是相当低贱的了。

再看武则天,虽然其出身不低贱,但是在“士农工商”的封建王朝,武氏一族本来就是依靠经商得到的爵位,所以武则天一直被世家大族看不起。更要命的是,武则天本来是太宗朝的后宫妃嫔,作为先帝的遗眷,这个身份本身就相当尴尬。

陈皇后之母窦太主,乃是景帝的同胞姐姐,武帝朝唯一的嫡出大长公主;王皇后出身世家门阀,是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为高宗选定的嫡妻。

两人的出身都是后来者怎么都不能相比的,然而这也就成为了致命的所在。

陈皇后与其母亲依仗为武帝登基的功劳,飞扬跋扈行为乖张,早就引起了武帝的强烈不满,太皇太后窦氏薨后,陈皇后母族失去了依仗,武帝毫不犹豫废掉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且不说卫子夫性情温婉贤淑,没有那么狠,就算有也没必要,因为武帝非常厌恶陈皇后,其根本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然而王皇后不同,无论武则天杀女嫁祸是否是真的,但王皇后被废与武则天必然脱不了干系。王皇后作为中宫虽然没有子嗣,但其出身大族,而且是先帝御定的元后,朝中支持者非常多,还是陈王李忠的养母。

高宗李治性情软弱,耳朵根子太软,王皇后被废之后还曾经在冷宫感觉有些后悔,这让武则天感觉到了巨大威胁。王皇后如果要复位还是有可能的,所以对于武则天来说,斩草除根才是最好的办法。

不用说卫子夫敢不敢,卫子夫根本没有必要对陈皇后赶尽杀绝,毕竟当时的卫氏一族已经相当强大。典籍记载中的卫子夫,本身就是一位贤淑女性,毕竟如此出身的皇后在武帝后宫让众多妃嫔心悦诚服,靠得必然不只是武帝的宠爱。

而武则天就是完全相反的例子,比如著名的“驯服狮子骢”的故事,高宗时代后宫几乎空设,都证明其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自然容不下一点威胁。

汉景帝太子刘荣和汉武帝太子刘据谁更悲惨凄凉

从表面看,刘据比较惨,从实际深入分析,刘荣更悲惨。刘荣当了三年太子,刘据当了三十年太子,刘据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武帝的长命,刘荣的悲剧,却是宫廷斗争的延伸,刘据给人一种更悲惨的感觉,在于他的影响力比刘荣大,并且其母卫子夫是史上第一个有谥号的皇后,家族显赫,引人侧目,刘荣一生,生如尘埃,死如飞花,悄无声息,从功利心和后代来说,刘荣更可悲。

刘荣是景帝的长子,原皇后薄氏无所出被废后,在前153年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同年封刘彻为胶东王,这时蹿出了一只拦路虎,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因与栗姬结成儿子亲家不遂,转而与王夫人联姻,二人合力,朝内朝外扳倒栗姬。(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栗姬是真性情的小女人,因不忿刘嫖老是为皇帝在外面物色进献美人而恨之入骨,乃至于不假词色,涉世不深自找祸殃。唯真性情,在景帝大病时向她托付后宫女人要她善待时,这位小女子与天下其他女子一样,讨厌与她争宠分宠的女人至极,却做了低智商的事,又是不假词色的拒绝了,真正表里如一,活出真风采。

后宫妒意可以容忍,如此形容于面却不是国母应有之义,景帝因此生了废太子之心,不然以后恐怕被有心人利用,掀起阵阵政治风波。当了三年太子,上得糊涂下得也糊涂,刘荣在莫明其妙中被废掉,太子太傅窦婴固争无效,辞官归隐。刘荣贬为临江山。墙倒众人推,在王位期间,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酷吏郅都刑责甚严,以致刘荣无法见到皇帝,深感绝望自杀。也无后裔留下来,与其母一死如同灯灭,无声无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据在武帝是否能生儿子受到天下质疑时出生,正是雪中送炭,恩宠至极,其母卫子夫名重天下,舅父大将军卫青功高盖世,表兄霍去病一代人杰,家族内外,无一不是显赫权贵,武帝从他懂事开始,便有严君慈父模样,耳提面命,多命饱学之士当他的老师,又放手让他初步处理政事,期望殷殷。人一老易犯糊涂,武帝晚年多病深居内宫,内外隔绝,为小人所趁,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刘据为江充等宵小所迫,无奈举兵自明。卫子夫也用皇后玺绶助儿起兵,事败,皇后自杀,刘据被追兵杀死,可算不得善终,冤枉之极。而刘据后来有孙儿刘病已上位,皇衍绵长,实际继承了汉朝江山,比之刘荣,一代而绝,可算不幸中的大幸。

胤礽被废之后,想向康熙上奏自己并无弑逆之心,雍正为什么要帮他

这个应该是第一次被废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当时虽然十四阿哥冒充太子笔记调兵逼宫,但是康熙皇帝在大臣张廷玉的提醒之下,立马就看出了这个调兵的手谕是假的。

当时康熙就要立马查,但是却被张廷玉提醒无从查起,所以才作罢。

而太子根本没有调兵,之前也就是卖了几个官,通奸的事儿又不能外传,所以这些不足以让康熙废掉太子,只是当时皇帝在热河,形式昏暗不明,只好这样处理,后来也就恢复了太子的名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太子胤礽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康熙的爱子

胤礽(雍正帝即位后,将其名改为允礽)是玄烨两次立废的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诞生于北京紫禁城坤宁宫,其母后康熙的元配赫舍里氏因难产于两个时辰后去世,年仅21岁。康熙帝与皇后感情甚笃,因此万分悲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册封胤礽为皇太子。胤礽被立为太子时,不满两岁。胤礽为嫡长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二。

皇太子,皇位的继承人,在宫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有特殊地位,胤礽在还没懂事时,便开始享受周围人的谦恭尊敬。他是在人们的一片恭维声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生活环境自然而然地使他产生了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图《宫锁心玉》中的胤礽剧照。胤礽在少年时代,命途还比较顺利。玄烨给他选配了最好的老师,并常常亲自教他写字读书。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胤礽不但很快地通晓满汉文字,而且像其父亲一样娴于骑射,能左右开弓。这一点很让玄烨满意。

初次被废

当胤礽脱离了孩童时代以后,他与其父亲玄烨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渐渐地,玄烨对他的品行开始不满。这种不满最初是来自胤礽的不孝。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为剿灭噶尔丹势力,玄烨从北京出发,拟驻于前线近地指挥作战。不料,到博洛和屯后,玄烨于二十二日夜突患重感冒,一夜高烧,未能成寐。经众臣和侍卫恳请,玄烨决定“回銮”,召皇太子和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虽按时赶到了博洛和屯玄烨下榻处,但表情上一点也没有因父皇病重的忧急,甚至连问候的话也懒得多说一句。这使玄烨十分不快。由此,玄烨看到了:胤礽心中只有自已,对他人太冷漠无情,对长辈缺乏孝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胤礽同玄烨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其中主要原因是:胤礽权势的增长使玄烨感到了一种威胁。

胤礽成年以后,玄烨有意令其参与政事,得到锻炼。可是胤礽参政之后,一些势利的朝官大臣便聚集到了胤礽左右,献媚讨好,出谋划策。久而久之,胤礽身边便形成了稳定的帮派,人称太子党。这些人聚在一起,有时能出些对朝政有利的主意,有时则单纯为提高主人地位而伤害他人。伤害别人倒也罢了,但有时竟危及到了皇帝的利益。比如,为了让胤礽能像皇帝一样至尊,他们唆使胤礽穿用一律都用黄色,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一种特权。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玄烨率诸皇子到奉先殿祭祀。按礼仪,只有皇帝才能在槛内拜褥,可礼部竟然把玄烨和胤礽一起安排到了槛内。这件事给玄烨的感觉是,胤礽在朝廷中的势力太大了,已经到了与他分庭抗礼的程度,使他产生了一种威胁感。

不过,这时候玄烨还没有过分地怪罪胤礽,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胤礽周围人出谋划策使然。对胤礽本人,他还是信任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烨率军亲征噶尔丹时,便令胤礽坐镇京师,处理各部院奏章等事务。第二年,玄烨出兵宁夏时,又命胤礽留守。

下图《雍正王朝》中胤礽剧照。

胤礽同玄烨的矛盾爆发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这一年,玄烨巡幸塞外,命胤礽以及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十八子胤祄随驾。行进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得了重病,御医通过各种方法也没有控制住病情。眼见胤祄一天不如一天,玄烨心急如焚。按理,已经成年的35岁的胤礽作为皇太子应该为年已55岁的父皇分忧。可是胤礽像没事儿似的,整天忙着和那些年幼的弟弟们游玩。玄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是生气。

一天,玄烨派人将正在山上玩兴正浓的胤礽召了回来。训斥道:“你身为太子,对营中发生的这些事怎么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你弟弟病这么重,你怎么就不关心关心?你还有点心肝没有?”胤礽在玩得高兴时被召回,心里本来有一点不愉快,听了父皇的话,就更有想法了,他想说:哼!还提什么太子呢,我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什么事让我负责过?但他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着刚才的话题嚷道:“我着急有什么用?我又不会开方拿药,我坐在他身边,他病就能好吗?”玄烨没有想到允初敢这么顶撞他,心里越发生气了,高声喝道:“你这么无情无义,能继承祖宗弘业吗?你还想不想当太子了?”

胤礽是在其父皇的一阵痛骂声中走出帐篷的。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心里翻江倒海。他意识到不该那么冲动,说那些不该说的话。他知道,父皇对他一直是非常关心的,在他的身上,注入了许多心血。父皇虽然把权力看得重了一些,但对他还是信任的。他为伤了父皇的心而后悔。他越想这些事越感到难过。想到最后,竟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父皇一怒之下会做出废黜他为太子的决定来。以致最后,他竟生出了去父皇营帐观望的想法。这样,有几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到其父皇的帐篷外,观望一下,看看父皇是不是在写关于废黜他的诏书。

下图《新步步惊心》中胤礽剧照

可是,胤礽没有想到,他这一无恶意的举动被人利用了。那些早就对他当太子有嫉妒心的皇兄皇弟们,见他和父皇闹翻,恨不得早一天将他废黜,自己也好有个竞争皇太子的机会。于是,窥测胤礽,造谣生事。现在,见胤礽几乎天天晚上都到父皇的帐前观望,便有了攻击胤礽的口实。这样,胤礽图谋不轨、欲暗刺父皇的罪名,便被人捏造到了玄烨那里。

玄烨平生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弑逆”。特别听到自己栽培了30多年的太子竟要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的时候,一时勃然大怒。本来,胤礽对胤祄的冷漠已经使他联想到18年前胤礽对他的冷漠,正考虑这位无情不孝的胤礽是否还能做太子的问题,现在又听说胤礽要谋害自己,盛怒之下,当即宣布废黜太子。回到北京后,胤礽被幽禁于咸安宫。

再次被立、被废

胤礽被废,太子位缺,诸皇子立即为争储位积极活动起来。其中最活跃的是皇长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在皇子们的互相攻讦中,玄烨了解到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明白了在一些事上冤枉过胤礽。玄烨将胤礽与胤禔、胤禩几人进行比较,感到胤礽还是比他们优秀的。玄烨开始有了悔意。从这年十月末开始,便频繁地召见胤礽。每召见一次,胸中便舒快一次。十一月十五日,玄烨召见科尔沁达尔汉亲王等人时,表达了欲复立胤礽为太子之意。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九日,也就是在宣布废黜决定仅仅半年的时候,玄烨又颁诏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并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胤礽恢复了太子地位以后,原来围绕在胤礽身边的官吏又重新聚到一起。这是玄烨所不愿看到的。在他看来,皇帝应有绝对的权威,在朝廷中,只能有一个中心,就是说,朝臣们只能统一在他的周围,不能另有中心,而太子党的形成便是对皇帝权威的损害。玄烨感觉到胤礽对他的地位又构成了威胁。加上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以后,又成了诸皇子共同攻击的目标,各种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问题统统反映到了玄烨的耳朵里。

下图胤礽画像

在玄烨自身感觉和诸皇子的攻击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复立了三年半的皇太子又被废黜。玄烨在向群臣说明废黜的缘由时说:胤礽以前便是因为行事乖戾而被废黜的,原以为此次复立后他能痛改前非。没想到,他故态复萌。这样的人是不能继承祖宗的弘业的。玄烨在复立胤礽时曾表示过,胤礽如果表现好,则为皇太子,如果被废黜,则仍旧锢。所以这次被废后,胤礽就又被幽禁起来。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因胤礽病重,雍正谕大臣安排后事;十四日,胤礽病逝于禁锢地紫禁城咸安宫,终年51岁。胤礽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后代余波

胤礽第二子弘晳是为康熙皇长孙,自幼获得祖父宠爱,抚育宫中。在其父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弘晳已长成一名青年,他为人贤德,故时有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而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初,宗人府议奏,康熙帝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与其子辈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结党营弘,往来诡秘,上书请求将他们进行惩处。

乾隆帝认为:“弘晳自以为自己是以前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测。”着将弘晳革去亲王,仍准于郑家庄居住,不许出城,后改禁锢地至景山东果园内,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

汉武帝为何会废了陈阿娇,改立歌女出身的卫子夫为皇后

一。汉武帝为何废了陈阿娇?

1.陈皇后的母亲不受武帝待见。

陈阿娇的母亲、汉武帝的丈母娘刘嫖不是个东西!她认为,汉武帝能坐北朝南,她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经常伸手向汉武帝索要财物。这种见财颜开的人渐渐地让汉武帝厌恶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武帝自然对陈阿娇也减了印象分。
2.陈阿娇嫉妒心强。

陈阿娇从小养尊处优,被娇生惯养坏了,籍娘家的后台,在后宫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尤其是当她看到汉武帝宠幸歌女卫子夫,卫子夫又怀了龙种以后,就心生嫉妒,与长袖善舞的老妈刘嫖密谋:企图抓捕并处死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幸亏苍天有眼,有人及时相救,卫青才逃过了一劫。

3.身为皇帝的女人搞同性恋。

由于长期不受武帝待见,陈阿娇在寂寞状态下,竟失去了理智、丧心病狂地与一女巫住在了一起,搞起了女同性恋。还利用女巫行巫蛊之术,希望能够拉回武旁的心,而汉武帝早对她的处世为人心灰意冷了,没见效。
4.不能生育。

又由于被立为皇后,陈阿娇并没有为武帝生育一儿半女。且为解决她的生育问题,武帝花费了好多钱,她的肚子始终没鼓不起来。

5.二人没感情。

尽管金屋藏娇的故事承载了刘彻美好的愿望,但二人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就的,归根到底是政治婚姻,没?感情基础。

于是,武帝最终废黜了她的皇后之位。

二。为何改立歌女出身的卫子夫为皇后?

1.卫子夫是严以律己,安分守己的人。

卫子夫被带进宫中后,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汉武帝与她再没有了肌肤之亲。甚至忘记了她的存在。后来,为缩小开支,武帝决定把一批宫女释放出宫。卫子夫灵机一动,知道是一个能见到武帝的机会。她在武帝面前梨花带雨地申请也要出宫,汉武帝才突然想起了这位歌女,又迫不及待地重新宠幸了她!这 就是要留下她的意思。云开见日之前,在孤寂落寞的状态下,卫子夫从未没怨天尤人过。
2.卫子夫有才德。

后来,她把皇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宫中无嫉妒之妇,无恶性争斗事件发生,她个人赢得了宫人们的爱戴。也为武帝减轻了管理后宫的负担,使武帝能全神贯注地励精图治。所以,武帝对她是十分信任的。从此可以看出,卫子夫是有贤才的人。

3.卫子夫能生育。

她肚子争气,再次被临幸后,肚子就?动静了。且第二胎就生了皇子刘琚。能为皇室传宗接代、开枝散叶,汉武帝当然心存感激而又心花怒放,他很快就将刘琚立为了太子。
4.汉武帝对卫子夫一见钟情,双方有感情基础。

汉武帝祭祖,回程路过他姐姐平阳公主的家门。平阳精心挑选了十多个美女给武帝,武帝一个都没看上。在跳舞助兴阶段,武帝一眼就看中了“讴者”卫子夫,似是天意。武帝进去换衣服,卫子夫在平阳公主的授意下,进去服侍。风华正茂的汉武帝当场就把卫子夫临幸了。这是二人初放见面的情形。

诸葛亮有废刘禅自立的心吗

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是没有废刘禅而自立的想法的。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母都去世后,和弟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诸葛玄去世后,当时只有17岁的诸葛亮选择在隆中隐居。

诸葛亮一生信奉忠义,维护正统。他决定出山去辅佐刘备,一是感动于刘备的“三顾茅庐”;二是知道刘备是一位仁德信义之主;再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认为刘备是汉室宗亲,代表着汉室正统。在《隆中对》中他也对刘备说:“将军是汉室宗亲,并且信义闻名于天下。待天下有变时,振臂一呼,天下百姓就都会来依附投靠您。……”。这说明诸葛亮是非常看重刘备“汉室宗亲”这一“正统”身份的。

诸葛亮当时两军阵前面对王朗时,他大骂曹操、曹丕为汉贼,说他们篡汉夺权,霸占中原,是无德之人。又骂王朗虽是汉朝老臣,却助纣为虐,帮助曹氏家族谋权篡位,是国家和人民的罪人。最后活生生把王朗骂死。说明他从内心一直是认为曹操和曹丕篡夺了汉室天下,是“汉贼”,名不正言不顺。后来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时,当时汉献帝早已被曹丕杀害,曹丕已经篡位称帝。这时刘备即位也相当于是延续了汉朝统治。

《三国演义》有一集写道,魏延当时杀掉自己的主将韩玄投奔刘备时,诸葛亮把他视为不忠不义之人,要把他杀掉。最后在刘备的劝说下才放过魏延。由此可见,诸葛亮内心深处一直是崇尚忠义的。诸葛亮跟随刘备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境遇,他对刘备都是忠心耿耿,别无二心。

诸葛亮去世30年后,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攻打蜀汉。诸葛亮的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奋勇杀敌,坚贞不屈,最后双双战死沙场。这说明诸葛亮也一直是以忠义教导儿孙的。他们继承了诸葛亮的忠义之道。

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因当时刘璋管辖益州时,社会混乱,秩序不清。诸葛亮治理蜀汉时,他在严峻法令的同时开始整治和规范“三纲六纪”(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这就是在蜀汉重新建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正统思想秩序。这是他内心一直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一种外在体现。

诸葛亮治军也非常重视信义道德。他认为,“信,重然诺也”,就是说,守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部队官兵都不守信用,那么法令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样军队就不会有战斗力。反之,如果将士都恪守信义,令必行,禁必止,那么部队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原话是“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诸葛亮还明白的提出兵士都要具备“勇”、“廉”、“信”、“敬”、“明”、“仁”、“忠”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诸葛亮在治军上也把自己忠信的思想灌输到了军队建设中。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眼看要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刘禅下召让诸葛亮回去。诸葛亮为了不失君臣之礼,虽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但还是奉旨退兵回去了。这说明诸葛亮内心深处是非常尊崇君臣之礼的,不愿越雷池半步。

最后诸葛亮用一生践行了对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许下的承诺: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忠心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上所述,诸葛亮一生信奉仁德忠信,并且一直维护封建君臣大统。所以我感觉他不会有废刘禅而自立的想法。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评论。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三国时期的曹操一直自称汉臣,那么真实曹操可有称帝之心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曹操在演义里,被刻画为奸诈狡猾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令人心生胆寒。演义里逢人便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包括《后汉书》不与曹操立传,《世说新语》更是将曹操的反面形象定了性。可历史上曹操真的如此?也许《三国志》是晋朝官史编写,必须以魏国为正统来修史,显得也没有那么具有说服力。那我们不妨通过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加以推断曹操是否有废汉称帝之心。

首先,曹操为宦官之后,曹操自己曾对先皇重臣说过“彼皆视吾为异类”,同样,董卓面对袁绍召集诸侯讨伐时问过曹操是否与袁绍相熟,曹操的回答是“自幼相熟,然绍尊臣卑,不屑与臣为伍”。由此可见,曹操是对这些三公九卿的大汉重臣心存不满的,也是对汉室不抱有希望的,刺杀董卓也不一定就是为了除暴安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这种政治目的的方向应该是自立。

到了官渡之战,战胜袁绍后对已经投降的袁氏兄弟赶尽杀绝,甚至不惜一直征伐至乌丸。当然,这里是曹操对整个战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为了平定北方的大战略而做出的决定,但不难看出的是,曹操要为自己的宏图大业扫除一切后患。这里的目的就已经不单纯了,而进驻邺城之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择日南征的举动,更是应证了曹操的野性。毕竟此时的刘表还是忠于汉室的,也是皇亲国戚,经营荆州之地三世有余,百姓安居乐业,曹操将刘表定位南征第一目标,多少暴露了狼子野心。

对于反对自己进位的心腹之臣荀彧,曹操的不满可能在于荀彧跟随自己多年,却始终心向汉室,而非一心为了曹操的大业,但不得否认的是曹操已有僭越之心,否则为什么在意一个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的阻挠。曹操曾言“若非孤,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若从字面理解,此话的含义是曹操在为自己歌功颂德,暗讽天下诸侯的野心;但要深层理解,是否可以认为天下大乱,曹操自己是帝王才算是正统?才算天下太平?

曹操在生前称异姓王就已经触犯了大汉律例,又何必在乎称帝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献帝还没死,在手里还能用作“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手里有政治工具,也能遏制天下诸侯自立,倘若曹操自己称帝,不仅手里的献帝没用了,天下诸侯都可以自立称帝,此消彼长间曹操的政治优势就几乎没有了。

所以综上所述,曹操是有称帝之心的,只是身前未能做大天下一统,不便于废汉自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曹操赢了赤壁之战进而灭了吴国和刘备,五年之内在攻下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他能不废了献帝自立吗?

戚夫人几次要废盈立如意太子,为什么最后刘盈和周昌还拼命护着如意不让吕后杀死

刘邦平定天下后,为了给天下人和糟糠之妻一个交代,立吕雉为皇后,封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刘邦认为刘盈性格软弱,并不适合立为太子,几次都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刘邦死后,吕雉几次都想杀掉刘如意,关键时刻总是刘盈来救场不仅仅是哥弟情深,还因为刘邦临死前有过交待,让刘盈护卫好戚夫人及刘如意的安全,只是刘盈即位后,性情懦弱,权力旁落,已没有足够的实力保护好戚夫人的安全了,终被吕后所杀。

据《史记》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

刘邦之所以想废立太子其主要的原因是刘盈性情懦弱,没有明君之相,而刘如意性情与我类似,肯定能管理好这个国家,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先后四次想废立太子,然而并没有成功。

第一次废立太子御使大夫周昌犯颜直荐,搅黄了刘邦的第一次废太子。刘邦废除太子之事虽因周昌力劝而免,但是吕后害怕刘邦再废太子于是向张良求计。张良为了免祸,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这四皓年岁已高,皇上很敬重此四人,总想请这四人出山帮助自己,但这四人拒绝了,还发誓不做汉臣。吕后依计行事,果然请来了“四皓”来相助太子。

第二次废立太子发生在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正在生病,不觉想出妙计:令太子刘盈亲征,胜了可以得到磨炼,败了乘机废掉。一箭双雕。四皓探得此等消息让吕后找刘邦哭诉:英布是天下猛将,极善用兵,朝中众将,全是皇上旧臣,怎听太子调度?太子出师,必败无疑。一仗之败,牵动全局。皇上虽然病体初愈,但只要御驾亲征,众将用力,英布不难平定。刘邦被 哭的心烦只好亲征。并依张良的建议将太子留守京师,统帅关中人马。张良此举,大概也助了吕后一臂之力,当然刘邦第二废立太子也不了了之。

第三次废立太子发生在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刘邦平反后,由于征途劳累,箭伤复发了,他返回长安住进长乐宫,每日都是戚姬陪伴。她看到刘邦生病,心情格外沉重。刘邦深感戚姬一片衷情,想到自己一旦死去,定难保证戚姬母子性命,暗下决心,决定来日废长立幼。

次日,刘邦召集重臣进宫,再次提出废去太子之事。张良再次进谏,说了许多大道理小道理,刘邦微闭双目,似睡非睡,全不理睬。张良自知无可奈何,并且认为刘邦此举对汉朝有利,托病首先退去。众人见张良尚且无法进言,只得都闭了尊口,免遭无趣。刘邦看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暗自欢喜,既然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就这样定了吧!这时太子太傅叔孙通发表了一番宏论。《史记·叔孙通传》载: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岂)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这一场劝谏,比周昌那一场更是不同。叔孙通想来一定拔剑在手,准备自刎,所以刘邦才不得不说“公罢矣,吾直戏耳”。刘邦不是怕叔孙通自杀,而是怕强行废长立幼,引起大臣不满,天下混乱,刘邦第三次废太子之举,就这样化为泡影。

但是刘邦欲废太子之心并未死,正如《史记》所言:“上佯许之,犹欲易之。”过了几天,刘邦箭伤渐好,置酒宫中,命太子刘盈侍宴,庆祝平定英布。刘盈带四皓出席,刘邦见了四人,对戚夫人说太子有这四人相助,羽翼已成,更换太子恐怕做不到了,戚姬本欲借助刘邦宠幸,取太子之位,保自己之命,可惜转瞬之间,全成泡影,她现在已经成了一只孤雁,只等着刘邦死后任人宰割了。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违者,天下共诛讨之!

刘邦在平判英布之战中受了箭伤,可是刘邦讳疾忌医,病情日重一日,自知时日不多,临死之前,最担心的是他一死,戚姬与刘如意恐怕性难保,于是令周昌辅助赵王刘如意,为了保证自己的江山能代代相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保证不被外姓人所得,他令诏萧何、张良、叔孙通、张苍等人进宫安排后事。

刘邦说:“我病已深沉,恐难得好。众卿随我百战沙场,才有今日江山,大家定要竭力辅助太子,不要叫刘氏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众人见到刘邦形容枯槁,面如死灰,不觉伤情,齐声应诺:“竭力辅佐太子,安定刘氏天下!”刘邦说:“从今以后,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违者,天下共诛讨之!”

刘邦又下诏叫太子进宫,当面嘱咐说:“我已经老了。大汉江山早晚归你。你仁义厚道,完全可以安定天下。赵王母子性命,托付你才能保全。父亲所爱之人,儿子应该敬重,这样才是孝顺,你要切切牢记!”刘盈叩头:“君父天恩,兄弟手足,儿臣决不背叛。父皇善保龙体,不用挂念他事!”

刘邦自从对自己打下的江山和爱姬、宠子有所交待之后,病势日重一日。吕后见此,泪流满面,来到刘邦身旁,俯首问计:“皇上百岁之后,萧相国若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说:“曹参之后呢?”“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显得憨直,陈平可以协助。陈平智能有余,胆识不足,不能单独担此重任。周勃厚重,文才不足,但是,最终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此人,用为太尉!”吕后还要问下去。刘邦说:“此后之事,‘非而(你)所知也”

公元前195年夏初,阴历四月甲辰(二十五日),一代开国君王刘邦与世长辞。

康熙太子胤礽与他庶母(康熙之妃)偷情交欢,为什么康熙不杀他并在废其太子位后复立

康熙子嗣众多,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手段尽出,鹿死谁手未可知,胤礽作为康熙的第二子,很小就被寄予了重大期望,被康熙立为太子,原本胤礽很有可能能够继承皇位,然而却被发现与其庶母郑春华偷情,但是康熙却没有杀他,并且被废了太子之位后又复立其为太子,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一、胤礽是康熙最爱的皇后所生。

赫舍里皇后是康熙最爱的女人,但是命运不好,在生下胤礽之后就撒手人寰了,康熙对赫舍里十分愧疚,所以连同对胤礽特别喜爱,为了弥补对赫舍里皇后的愧疚之情,胤礽不到周岁就被立为太子,所以即使在发现胤礽与其妃子偷情,发现胤礽喜欢郑春华,所以最终还是选择原谅胤礽,不想因这件事就对胤礽失望。

二、郑春华并不受宠,对康熙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她从小扮演着胤礽母亲的角色

郑春华很早就被康熙故意冷落,康熙说她没教养,并不喜欢她,但是郑春华对胤礽很好,当康熙责备胤礽时,郑春华当面顶撞康熙,所以在胤礽的心里,因为母亲早逝,郑春华充当着母亲的角色,康熙也意识到这点,所以选择息事宁人。

三、家丑不可外扬

康熙被带了绿帽子,心里肯定是很痛苦的,一边是自己喜爱的儿子,一边是自己的妃子,一旦传扬出去,皇家的脸面将丢尽,所以宁愿这件事不传扬出去。

四、复立胤礽是稳定朝政,打击其他皇子气焰。

胤礽的表现让康熙一次次失望,终于康熙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除了,但是康熙发现,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空悬,各阿哥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开始与朝中的重臣结党,当康熙故意测试一下让各大臣推举太子人选,大臣们一致推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康熙平生最恨结党营私,于是权衡之下,为了稳固朝政,也为了打击各皇子气焰,复立胤礽为太子。

结论

康熙对胤礽的确很重视,并没有因为胤礽和郑春华偷情而对其失望透顶,而是重新给他机会,复立其为太子,如果胤礽能够改过自新,接管大清天下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