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数学

请问大家对数学中虚数,小数,无理数,负数这些自然中不存在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外代数那些内容看不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5 17:44:23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请问大家对数学中虚数,小数,无理数,负数这些自然中不存在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自然界中,万物皆数也!那么,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数表示。

数分为实数虚数

实数分为有理数无理数

有理数分为整数分数

整数分为合数质数

奇质数分为2n+1类4n+1类

2n+1类:3,7,11,19...

4n+1类:5,13,17,29...

其实,有且只有虚数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虚数却是高次方程的解。小数,无理数和负数,在自然中都是存在的。

最开始,有人提出有数字0存在,被宗教者杀害。

小数,有的是分数所化成(如1/7=0.142857...,2/10=0.2)有的是开方等所得(如√2=1.41421356...,sin8=0.989358246...)还有的是人们计算所得(π=3.1415926535...,e=2.7182818284...)。至于负数,就更好理解了,就是相反的。

有人说两个负数相乘没有应用题,我就出一道:

有人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向后走路,8点钟走到A点。请问7点55分钟的时候,此人距离A点多少米?就是(-50)×(-5)=250(米)

要记住:

凡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以理解的,都大有用武之地。

外代数那些内容看不懂

(小石头尝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

设 V 是数域 K 上的 n 维线性空间,定义在 V 上的 r(≥ 1)元函数 f: Vʳ → K,如果,对于每个参数都可以保持 线性运算(称为 线性性),即,(对于任意 x, y ∈ V, k ∈ K, 1 ≤ i ≤ r )

  • f(x¹, ..., xⁱ = x + y, ..., xʳ) = f(x¹, ..., x, ..., xʳ) + f(x¹, ..., y, ..., xʳ)

  • f(x¹, ..., xⁱ = kx, ..., xʳ) = kf(x¹, ..., x, ..., xʳ)

则,称 f 是 r元线性函数。

一般,称 1元线性函数 为 (单)线性函数, 2元线性函数 为 双 线性函数,2元以上的线性函数 为 多线性函数。

给定任意 r ≥ 0,将 全体 r 元 线性函数,记为 Vᵣ,这里规定 V₀ = K,即,0 元线性函数 就是 K 中的 常数。

注意:V₁ = V* 是 V 的对偶空间。关于 对偶空间 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 小石头的另一个回答:怎么形象地理解对偶空间?

在 Vᵣ 上定义 线性运算(对于任意 f, g ∈ Vᵣ, k ∈ K):

  • 加法:(f + g)(x¹, ..., xʳ) = f(x¹, ..., xʳ) + g(x¹, ..., xʳ)

  • 数乘:(kf)(x¹, ..., xʳ) = kf(x¹, ..., xʳ)

则 Vᵣ 构成一个线性空间。


我们 也将 Vᵣ 中的 r元线性函数 称为 r阶(协变)张量,对于 任意 张量 f ∈ Vᵣ 和 g∈ Vᵤ 可以定义 一种积运算:

(f ⊗ g)(x¹, ..., xʳ , xʳ⁺¹, ..., xʳ⁺ᵘ) = f(x¹, ..., xʳ)g(xʳ⁺¹, ..., xʳ⁺ᵘ)

称 ⊗ 为张量积。

显然,对于 每个参数 1 ≤ i ≤ r ,f ⊗ g 满足线性性,因为:

(f ⊗ g)(x¹, ..., xⁱ = x + y, ..., xʳ, xʳ⁺¹, ..., xʳ⁺ᵘ) = f(x¹, ..., xⁱ = x + y, ..., xʳ)g(xʳ⁺¹, ..., xʳ⁺ᵘ) = (f(x¹, ..., x, ..., xʳ) + f(x¹, ..., y, ..., xʳ))g(xʳ⁺¹, ..., xʳ⁺ᵘ) = f(x¹, ..., x, ..., xʳ)g(xʳ⁺¹, ..., xʳ⁺ᵘ) + f(x¹, ..., y, ..., xʳ)g(xʳ⁺¹, ..., xʳ⁺ᵘ) = (f ⊗ g)(x¹, ..., x, ..., xʳ, xʳ⁺¹, ..., xʳ⁺ᵘ) + (f ⊗ g)(x¹, ..., y, ..., xʳ, xʳ⁺¹, ..., xʳ⁺ᵘ)

(f ⊗ g)(x¹, ..., xⁱ = kx, ..., xʳ, xʳ⁺¹, ..., xʳ⁺ᵘ) = f(x¹, ..., xⁱ = kx, ..., xʳ)g(xʳ⁺¹, ..., xʳ⁺ᵘ) = kf(x¹, ..., x, ..., xʳ)g(xʳ⁺¹, ..., xʳ⁺ᵘ) = k(f ⊗ g)(x¹, ..., x, ..., xʳ, xʳ⁺¹, ..., xʳ⁺ᵘ)

对于 每个参数 r + 1 ≤ i ≤ r + u,f ⊗ g 也满足多线性性(原因和上面类似),故,f ⊗ g ∈ Vᵣ₊ᵤ 是一个 r+u 阶 张量。

如果,令 G = V₀ ∪ V₁ ∪ ⋯ ,则 ⊗ 在 G 中封闭,是 G 上的二元运算 ⊗: G×G → G。

同时,我们将 上面 Vᵣ 中定义加法运算扩展到 G 上:对于 张量 f ∈ Vᵣ 和 g∈ Vᵤ ,不妨设 r 《 u,则可以令,

f’(x¹, ..., xʳ, 0, ..., 0) = f(x¹, ..., xʳ)

其中,u-r 个 0。于是 f’ ∈ Vᵤ ,这样 利用 Vᵣ 的加法运算,得到新的定义:

(f + g)(x¹, ..., xʳ, ..., xᵘ) = (f’ + g)(x¹, ..., xʳ, ..., xᵘ) = f’(x¹, ..., xʳ, 0, ..., 0) + g(x¹, ..., xʳ, ..., xᵘ) = f(x¹, ..., xʳ) + g(x¹, ..., xʳ, ..., xᵘ)

注意:这里并没有 将 Vᵣ 中数乘运算 引入 G,因为: kf = k⊗f,f ∈ Vᵣ,k ∈ K = V₀ 。

这样 G 上就同时具有 加法 + 和 张量积 ⊗ 两种运算,并且具有如下性质(对于任意 f, g, h ∈ G):

  • 加法 结合律:((f + g) + h))(...) = (f + g)(...) + h(...) = (f(...) + g(...)) + h(...) = f(...) + (g(...) + h(...)) = f(...) + (g + h)(...) = (f + (g + h))(...);

  • 加法 交换律 (f + g)(...) = f(...) + g(...) = g(...) + f(...) = (g + f)(...) ;

  • 张量积 结合律:((f ⊗ g) ⊗ h))(...) = (f ⊗ g)(...)h(...) = (f(...)g(...))h(...) = f(...)(g(...)h(...)) = f(...) (g ⊗ h)(...) = (f ⊗ (g ⊗ h))(...);

  • 分配律:

    • ((f + g) ⊗ h)(...) = (f + g)(...)h(...) = (f(...) + g(...))h(...) = f(...)h(...) + g(...)h(...) = (f⊗h)(...) + (g⊗h)(...);

    • ((f ⊗ (g + h)(...) = f(...) (g + h)(...) = f(...)(g(...) + h(...)) = f(...)g(...) + f(...)h(...) = (f⊗g)(...) + (f⊗h)(...);

考察 ⊗ 的交换律,对于 k ∈ V⁰ = R 和 任意 f ∈ Vᵣ 来说,⊗ 是满足交换律的:

(k⊗f)(x¹, ..., xʳ) = kf(x¹, ..., xʳ) = f(x¹, ..., xʳ)k = (f⊗k)(x¹, ..., xʳ)

但,对于 任意 f ∈ Vᵣ (r ≥ 1) 和 g ∈ Vᵤ (u ≥ 1),有,

(f ⊗ g)(x¹, ..., xʳ, xʳ⁺¹, ..., xʳ⁺ᵘ) = f(x¹, ..., xʳ)g(xʳ⁺¹, ..., xʳ⁺ᵘ) = g(xʳ⁺¹, ..., xʳ⁺ᵘ)f(x¹, ..., xʳ) = (g ⊗ f)(xʳ⁺¹, ..., xʳ⁺ᵘ, x¹, ..., xʳ)

而,交换律要求满足:

(f ⊗ g)(x¹, ..., xʳ, y¹, ..., yˢ) = (g ⊗ f)(x¹, ..., xʳ, y¹, ..., yˢ)

所以,⊗ 不一定满足交换律,除非满足条件 ①:

(g ⊗ f)(xʳ⁺¹, ..., xʳ⁺ᵘ, x¹, ..., xʳ) = (g ⊗ f)(x¹, ..., xʳ, y¹, ..., yˢ)

设,ωᵣ = {1, 2, ..., r},则可以定义双射 s: ωᵣ → ωᵣ,称 s 是 ωᵣ 的一个置换,我们将,ωᵣ 的所有 置换 组成的集合,记为 Ωᵣ。

每个 置换 s ∈ Ωᵣ 都对应 一个 ωᵣ 的全排列: s(1)s(2)⋯s(r) 。

考虑 r 和 u 的任意性,上面的条件 ① 等价于 条件 ①’:对于任意 f ∈ Vᵣ,s ∈ Ωᵣ,都有,

f(x¹, x², ..., xʳ) = f(xˢ⁽¹⁾, xˢ⁽²⁾, ..., xˢ⁽ʳ⁾)

称 满足这样条件的函数 为 对称函数。

一般的 线性函数 f 是 不满足上面条件的,但我们可以 将 f 的 所有 参数置换后 的函数 进行算术平均,得到一个新函数:

Sᵣ(f) 显然是 对称的,称 Sᵣ: Vᵣ → Vᵣ 为对称化算子。

关于 交换律 和 对称函数,我们就讨论到这里打住,这不是外代数的重点。


我们发现,上面的等价条件 ①’ 还可以进一步简化为:对于任意 f ∈ Vᵣ,交换任意相邻的两个参数,函数值都保持不变,即,对于任意 1 ≤ i 《 r,有,

f(x¹, ..., xⁱ, xⁱ⁺¹, ..., xʳ) = f(x¹, ..., xⁱ⁺¹, xⁱ, ..., xʳ)

对这个条件稍作改进,得到一个新条件 ②:让 交换 f ∈ Vᵣ 任意相邻的两个参数后函数都相反,即,对于任意 1 ≤ i 《 r,有,

f(x¹, ..., xⁱ, xⁱ⁺¹, ..., xʳ) = -f(x¹, ..., xⁱ⁺¹, xⁱ, ..., xʳ)

满足 条件 ② 的函数 被称为 反对称函数。

由 反对称函数 的条件 我们不难证明:

其中,N(s(1)s(2)⋯s(r)) 表示 s(1)s(2)⋯s(r) 的逆序数。这样以来,仿照 f 的对称化算子,我们可以定义 f 的反对称化算子 Aᵣ: Vᵣ → Vᵣ 如下:

反对称函数 f 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 ③:任意两个不同参数值相当时,函数值必然为零,即,

f(x¹, ..., x, ..., x, ..., xʳ) = 0

因为 任意位置的两个参数都可以替换为 相邻两个参数,因此 我们只需要证明: 相邻两个参数相等函数值为零,就可以了,而 根据 条件 ② 有,

f(x¹, ..., x, x, ..., xʳ) = -f(x¹, ..., x, x, ..., xʳ)

f(x¹, ..., x, x, ..., xʳ) + f(x¹, ..., x, x, ..., xʳ) = 2f(x¹, ..., x, x, ..., xʳ) = 0

f(x¹, ..., x, x, ..., xʳ) = 0


设 e₁, e₂, ..., e_n 是 n 维度线性空间 V 的一组基,对于任意 f ∈ Vᵣ,以及 V 中的 任意 r 个向量,

利用 根据 f 的多线性性,有 ④,

定义函数 eⁱ : V → K ,如下:

则,eⁱ 为 向量的坐标分量索引函数,因为,对于任意向量 x = x₁e₁ + x₂e₂ + ... + x_ne_n 有:

eⁱ (x) = eⁱ (x₁e₁ + x₂e₂ + ...+ xᵢeᵢ+ ... + x_ne_n) = x₁eⁱ (e₁) + x₂eⁱ (e₂) + ... + xᵢeⁱ (eᵢ) + ... + x_neⁱ (e_n) = x₁0 + x₂0 + ... + xᵢ1 + ... + x_n0 = xᵢ

又由于,

eⁱ(x + y) = eⁱ((x₁, ..., x_n) + (y₁, ..., y_n)) = eⁱ((x₁ + y₁, ..., x_n + y_n)) = xᵢ + yᵢ = eⁱ(x) + eⁱ(y)

eⁱ(kx) = eⁱ(k(x₁, ..., x_n)) = eⁱ((kx₁, ..., kx_n)) = kxᵢ = keⁱ(x)

所以 eⁱ 是 线性函数,即, eⁱ ∈ V₁。

利用,新定义的 索引函数,可以 改写 ④ 为 ④’:

可以证明:e¹⊗⋯⊗e¹, ..., eʳ⊗⋯⊗eʳ 是线性无关,因此 它是 Vᵣ 的一组基,Vᵣ 的维度是 nʳ 。


我们,用 Eᵣ ⊆ Vᵣ 表示 Vᵣ 中反对称函数的全体,显然,对于 r < 2 谈不上 交换参数,于是, E₀ = V₀,E₁ = V₁。

对于任意 f ∈ V₁,根据 公式 ③,从 ④ 的结论处继续,有,

回忆,《线性代数》中行列式的定义,我们发现 上面 圆括号中的 累积表达式,就是 行列式,即,

同时,利用 张量积 和 反对称算子,这个 累积表达式 还可以进一步,改写:

记,

则,得到 ⑤,

可以证明 C(n, r) 个 eⁱˢ⁽¹⁾ ∧ eⁱˢ⁽²⁾ ∧ ⋯ ∧ eⁱˢ⁽ʳ⁾ 是线性无关,因此 它们是 Eᵣ 的一组基,进而 Eᵣ 是维度 为 C(n, r) 的线性空间 。


将,G 中所有 反对称多线性函数 组成的集合,记为 E,则

E = E₀ ∪ E₁ ∪ ⋯ ∪ E_n ∪ E_n+1 ∪ ⋯

考虑,对于 任意 f ∈ Vᵣ,当 r 》 n 时,任意 一组 参数 x¹, x² ..., xʳ ∈ V,由于 r 大于 V 的维度,所有 这组参数 必然线性相关,不妨设,x¹ = a₂x² + ... + aᵣxʳ,带入 f,再根据 f 的线性性,有:

f(x¹, x² ..., xʳ) = f(a₂x² + ... + aᵣxʳ, x² ..., xʳ) = a₂f(x², x² ..., xʳ) + ... + aᵣf(xʳ, x² ..., xʳ) = a₂0 + ... + aᵣ0 = 0

也就是说,当 r 》 n 时,f(x¹, x² ..., xʳ) = 0,为常零函数。常零函数,当做 0 看待,于是 E_n+1 = ... = {0} ⊆ E₀,进而,有,

E = E₀ ∪ E₁ ∪ ⋯ ∪ E_n

于是,E 是 一个维度 为 C(n, 0) + C(n, 1) + ... + C(n, n) = 2ⁿ 的 线性空间。

在 E 中,对于 任意 f ∈ Eᵣ 和 g ∈ Eᵤ 定义运算:

称 ∧ 外积,(E, +, ∧) 为一个 外代数。

基于 ⊗ 的分配律,可以推导出 ∧ 也满足 分配率(设,任意 h ∈ Eᵥ):

  • (f + g) ∧ h = f∧h + g∧h

  • f ∧ (g + h) = f∧g + f∧h

由 外积的定义,知道 (f ∧ g)(x¹, ..., xʳ, xʳ⁺¹, ..., xʳ⁺ᵘ) = (g ∧ f )(xʳ⁺¹, ..., xʳ⁺ᵘ, x¹, ..., xʳ),而

(g ∧ f )(xʳ⁺¹, ..., xʳ⁺ᵘ, x¹, ..., xʳ) = (-1)ᵘ(g ∧ f )(x¹, xʳ⁺¹, ..., xʳ⁺ᵘ, x², ..., xʳ) = (-1)²ᵘ(g ∧ f )(x¹, x², xʳ⁺¹, ..., xʳ⁺ᵘ, x³ ..., xʳ) = ... = (-1)ʳᵘ (g ∧ f )(x¹, ..., xʳ, xʳ⁺¹, ..., xʳ⁺ᵘ)

故,我的得到:

g ∧ f = (-1)ʳᵘ g ∧ f

这称为 反交换律。 特别地,对于 任意 f, g ∈ V₁ 有,

f ∧ g = - g ∧ f

再考虑,结合律,有,

(f ∧ g) ∧ h = f ∧ g = (r + u + v)! /(r+u)!v! ⋅ Aᵣ₊ᵤ₊ᵥ((f ∧ g) ⊗ h) = (r + u + v)! /(r+u)!v! ⋅ Aᵣ₊ᵤ₊ᵥ(((r + u)! /r!u! ⋅ Aᵣ₊ᵤ(f ⊗ g)) ⊗ h) = (r + u + v)! / (r+u)!v! ⋅ (r + u)! /r!u! ⋅ Aᵣ₊ᵤ₊ᵥ(Aᵣ₊ᵤ(f ⊗ g) ⊗ h) = (r + u + v)! /r!u!v! ⋅ Aᵣ₊ᵤ₊ᵥ (Aᵣ₊ᵤ(f ⊗ g) ⊗ h)

令 aᵣ₊ᵤ(f ⊗ g ⊗ h) 是对 f ⊗ g ⊗ h 的前 r+u 个参数进行部分 反对称化,则,

Aᵣ₊ᵤ₊ᵥ (Aᵣ₊ᵤ (f ⊗ g) ⊗ h) =Aᵣ₊ᵤ₊ᵥ (aᵣ₊ᵤ(f ⊗ g ⊗ h)) = (Aᵣ₊ᵤ₊ᵥ ∘ aᵣ₊ᵤ)(f ⊗ g ⊗ h)

注意,Aᵣ₊ᵤ₊ᵥ 的操作依赖于全体 s ∈ Ωᵣ₊ᵤ₊ᵥ,aᵣ₊ᵤ 的操作依赖于全体 s’ ∈ Ω’ᵣ₊ᵤ₊ᵥ = {s ∈ Ωᵣ₊ᵤ₊ᵥ | s(r+u+i) = r+u+i, i = 1, ..., v} 因为 Ω’ᵣ₊ᵤ₊ᵥ ⊆ Ωᵣ₊ᵤ₊ᵥ,所有 Aᵣ₊ᵤ₊ᵥ ∘ aᵣ₊ᵤ 操作依赖于全体 s ∘ s’ ∈ Ωᵣ₊ᵤ₊ᵥ,这说明 Aᵣ₊ᵤ₊ᵥ = Aᵣ₊ᵤ₊ᵥ ∘ aᵣ₊ᵤ,即,反对称算子的性质 ⑥,

Aᵣ₊ᵤ₊ᵥ (Aᵣ₊ᵤ (f ⊗ g) ⊗ h) = Aᵣ₊ᵤ₊ᵥ(f ⊗ g ⊗ h)

于是,我们得到 公式:

(f ∧ g) ∧ h = (r + u + v)! /r!u!v! ⋅ Aᵣ₊ᵤ₊ᵥ(f ⊗ g ⊗ h)

同理,可以证明:

f ∧ (g ∧ h) = (r + u + v)! /r!u!v! ⋅ Aᵣ₊ᵤ₊ᵥ(f ⊗ g ⊗ h)

故,∧ 满足结合律:

(f ∧ g) ∧ h = f ∧ (g ∧ h) = f ∧ g ∧ h


利用 ∧ 结合律 和 性质 ⑥,对于 一组 fⁱ ∈ Eᵣᵢ, i = 1, ..., v,不难得出:

f¹ ∧ ... ∧ fⁱᵛ = (r₁ + ... + rᵥ) /r₁! ⋯ rᵥ! ⋅ Aᵣ₁₊...₊ᵣᵥ(f¹ ⊗ ... ⊗ fⁱᵛ )

于是,有,

eⁱˢ⁽¹⁾ ∧ eⁱˢ⁽²⁾ ∧ ⋯ ∧ eⁱˢ⁽ʳ⁾ = (1 + 1 + ... + 1)!/1!1!⋯1! ⋅ A₁₊₁₊...₊₁(eⁱˢ⁽¹⁾ ⊗ eⁱˢ⁽²⁾ ⊗ ⋯ ⊗ eⁱˢ⁽ʳ⁾ ) = r! Aᵣ(eⁱˢ⁽¹⁾ ⊗ eⁱˢ⁽²⁾ ⊗ ⋯ ⊗ eⁱˢ⁽ʳ⁾ )

这说明,公式 ⑤ 处的记号,兼容 上面的 ∧ 定义。同时,根据 公式 ⑤,每一个参与 外积的 反对称线性函数都 是 基 e¹,e, ..., eⁿ 的线性组合,于是,其实我们只需要 定义 出 ∧ 关于基的性质,也就定义等于 定义了 一个外代数。

设,V 是 K 上 的 n 维线性空间,e¹,e, ..., eⁿ 为 V 的一组基,令,Eᵣ (1≤ r ≤ n) 是以,

为基的 C(n, r) 维 线性空间,并令 E₀ = K。将这些线性空间的直和构成 的 2ⁿ 维线性空间,记为,

称,E 上的 二元运算 ∧ 为 外积。∧ 满以下条件(对于任意 1≤ i, j, k ≤ n):

  • 结合律:(eⁱ ∧ eʲ) ∧ eᵏ = eⁱ ∧ (eʲ ∧ eᵏ);

  • 反交换律:eⁱ ∧ eʲ = - eʲ ∧ eⁱ ;

  • 分配律:(eⁱ + eʲ) ∧ eᵏ = eⁱ ∧ eᵏ + eʲ ∧ eᵏ;

称 由 ∧ 构成的表达式 称为 外形式, (E, + , ∧) 外代数,也叫 Grassmann 代数。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抽象化的 外代数,上面 用张量积定义的 外代数 只是 Grassmann 代数 的一种实现。


到这里,关于外代数的知识, 就基本介绍完了。下面列举一个具体实例,作为结尾:

考虑,V 是三维欧式空间 R³,e₁ = (1, 0, 0), e₂ = (0, 1, 0), e₃ = (0, 0, 1) 组成 R³ 的一组 标准正交基,对于任意 向量 x¹ = x₁₁e₁ + x₁₂e₂ + x₁₃e₃ 和 x² = x₂₁e₁ + x₂₂e + x₂₃e₃ ,

当 f ∈ V₂ 时,有,

f(x¹, x²) = f( x₁₁e₁ + x₁₂e₂ + x₁₃e₃, x₂₁e₁ + x₂₂e₂ + x₂₃e₃)

= x₁₁f(e₁, x₂₁e₁ + x₂₂e₂ + x₂₃e₃) + x₁₂f(e₂, x₂₁e₁ + x₂₂e₂ + x₂₃e₃) + x₁₃f(e₃, x₂₁e₁ + x₂₂e₂ + x₂₃e₃)

= x₁₁(x₂₁f(e₁, e₁) + x₂₂f(e₁, e₂) + x₂₃f(e₁, e₃)) + x₁₂(x₂₁f(e₂, e₁) + x₂₂f(e₂, e₂) + x₂₃f(e₂, e₃)) + x₁₃(x₂₁f(e₃, e₁) + x₂₂f(e₃, e₂) + x₂₃f(e₃, e₃))

= x₁₁x₂₁f(e₁, e₁) + x₁₁x₂₂f(e₁, e₂) + x₁₁x₂₃f(e₁, e₃) + x₁₂x₂₁f(e₂, e₁) + x₁₂x₂₂f(e₂, e₂) + x₁₂x₂₃f(e₂, e₃) + x₁₃x₂₁f(e₃, e₁) + x₁₃x₂₂f(e₃, e₂) + x₁₃x₂₃f(e₃, e₃)

令,

a₁₁ = f(e₁, e₁), a₁₂ = f(e₁, e₂), ..., a₃₃ = f(e₃, e₃)

再利用上面的 向量坐标分量函数 e¹, e², e³,我们得到:

f(x¹, x²) =

a₁₁e¹(x¹)e¹(x²) + a₁₂e¹(x¹)e²(x²) + a₁₃e¹(x¹)e³(x²) +

a₂₁e²(x¹)e¹(x²) + a₂₂e²(x¹)e²(x²) + a₂₃e²(x¹)e³(x²) +

a₃₁e³(x¹)e¹(x²) + a₃₂e³(x¹)e²(x²) + a₃₃e³(x¹)e³(x²)

=

(a₁₁e¹⊗e¹ + a₁₂e¹⊗e² + a₁₃e¹⊗e³

+ a₂₁e²⊗e¹ + a₂₂e²⊗e² + a₂₃e²⊗e³

+ a₃₁e³⊗e¹ + a₃₂e³⊗e² + a₃₃e³⊗e³)(x¹, x);

可见,e¹⊗e¹, ... e³⊗e³ 是 V₂ 的基。

当 f ∈ E₂ 时,有,

f(x¹, x²) = x₁₁x₂₁f(e₁, e₁) + x₁₁x₂₂f(e₁, e₂) + x₁₁x₂₃f(e₁, e₃) + x₁₂x₂₁f(e₂, e₁) + x₁₂x₂₂f(e₂, e₂) + x₁₂x₂₃f(e₂, e₃) + x₁₃x₂₁f(e₃, e₁) + x₁₃x₂₂f(e₃, e₂) + x₁₃x₂₃f(e₃, e₃)

= x₁₁x₂₁0 + x₁₁x₂₂f(e₁, e₂) + x₁₁x₂₃f(e₁, e₃) - x₁₂x₂₁f(e₁, e₂) + x₁₂x₂₂0 + x₁₂x₂₃f(e₂, e₃) - x₁₃x₂₁f(e₁, e₃) - x₁₃x₂₂f(e₂, e₃) + x₁₃x₂₃0

= (x₁₁x₂₂ - x₁₂x₂₁)f(e₁, e₂) + (x₁₂x₂₃ - x₁₃x₂₂)f(e₂, e₃) + (x₁₁x₂₃ - x₁₃x₂₁)f(e₁, e₃)

即,

同时,又有,

f = (e¹⊗e² - e²⊗e¹)f(e₁, e₂) + (e²⊗e³ - e³⊗e²)f(e₂, e₃) + (e¹⊗e³ - e³⊗e¹)f(e₁, e₃)

= 2A₂(e¹⊗e²)f(e₁, e₂) + 2A₂(e²⊗e³)f(e₂, e₃) + 2A₂(e¹⊗e³)f(e₁, e₃)

= f(e₁, e₂) e¹∧e² + f(e₂, e₃) e²∧e³ + f(e₁, e₃) e¹∧e³

= a₁₂e¹∧e² + a₂₃e²∧e³ + a₁₃e¹∧e³

可见,e¹∧e², e²∧e³, e¹∧e³ 是 E₂ 的基。相应地,

  • E₀ 的基是 1;

  • E₁ 的基是 e¹, e², e³;

  • E₃ 的基时 e¹∧e²∧e³;

这些基一定是线性无关的,因为,如果

A + Be¹ + ... + Ee¹∧e² + ... + He¹∧e²∧e³ = 0

等式两个 同时外乘 以 e¹∧e²∧e³,得到:

Ae¹∧e²∧e³ + Be¹∧e¹∧e²∧e³ + ... + Ee¹∧e²∧e¹∧e²∧e³ + ... + He¹∧e²∧e³∧e¹∧e²∧e³ = 0

Ae¹∧e²∧e³ = 0

A = 0

于是等式改为为:

Be¹ + ... + Ee¹∧e² + ... + He¹∧e²∧e³ = 0

等式两边同时外乘以 e²∧e³,得到:

Be¹∧e²∧e³ + ... + Ee¹∧e²∧e²∧e³ + ... + He¹∧e²∧e³∧e²∧e³ = 0

Be¹∧e²∧e³ = 0

B = 0

用类似的方法,最后就得到:

A = B = ... = E = ...= H = 0


(最后,小石头数学水平有限,出错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补充(2020/3/27):

证明 C(n, 0) + C(n, 1) + ... + C(n, n) = 2ⁿ 可以利用 二项式定理,也可以用归纳法:

  • 当 n = 1 时, C(1, 0) + C(1, 1) = 1 + 1 = 2 = 2¹,公式成立。

  • 当 n 时,公式成立,当 n + 1 时,利用(0 《 m ≤ n),

    • C(n+1, m)

      = (n+1)!/m!(n+1-m)!

      = (n+1)n!/m!(n-(m-1))!

      = (m + n-(m-1))n!/m!(n-(m-1))!

      = mn!/m!(n-(m-1))! + (n-(m-1)))n!/m!(n-(m-1))!

      = n!/(m-1)!(n-(m-1))! + n!/m!(n-m)!

      = C(n, m-1) + C(n, m)

    有,

    C(n + 1, 0) + C(n + 1, 1) + C(n + 1, 2) + ... + C(n + 1, n) + C(n + 1, n + 1)

    = C(n + 1, 0) + C(n, 0) + C(n, 1) + C(n, 1) + C(n, 2) + ... + C(n, n - 1) + C(n, n) + C(n + 1, n + 1)

    = C(n + 1, 0) + C(n, 0) + 2C(n, 1) + 2C(n, 2) + ... + 2C(n, n-1) + C(n, n) + C(n + 1, n + 1)

    = C(n, 0) + C(n, 0) + 2C(n, 1) + 2C(n, 2) + ... + 2C(n, n-1) + C(n, n) + C(n, n)

    = 2C(n, 0) + 2C(n, 1) + 2C(n, 2) + ... + 2C(n, n-1) + 2C(n, n)

    = 2(C(n, 0) + C(n, 1) + C(n, 2) + ... + C(n, n-1) + C(n, n))

    = 22ⁿ = 2ⁿ⁺¹

为什么学几何、代数的鄙视学统计的(或概率论)

提笔点题

1、这是学几何和代数学的目光短浅的表现;

2、这是学几何和代数学的嫉妒心理体现。


原因分析

1、当今社会是大数据时代

2、概率学和统计学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学科,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备基础之一!

3、学几何和代数学的虽然也能适应其他工种的需求,毕竟太大众化了。这样的人才太多,竞争很激烈,只有出众人才才能获得更好更高的福利报酬!

4、相比较而言学习概率学和统计学的人本来就不多,当今大数据时代人才需求量又大。所以当走上社会的时候,就很容易获得各大前沿公司的青睐。


最后总结

学几何和代数学的如果是由于没看到当今社会的进步,忽视了大数据时代,而由于自己大众化的学科鄙视?概率学和统计学的学生,那只能说这是学几何和代数学学生的悲哀,目光太短浅了!

学几何和代数学的如果是出于嫉妒而鄙视?学概率学和统计学的学生,那还说明他们有自知之明。但这也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虚伪与自卑。


不要被别人的言语动摇自己的心态,要用事实说话!

希望我的解答能给你解惑!如果喜欢小编,请关注@国学经典分享 ,小编会为你的生活增资添彩!

什么是高等代数吗

解方程是《初等代数》的主要内容,代数方程根据 未知数的个数 和 次数 分为两个方向:

  • 多元一次方程组
  • 一元多次方程

《高等代数》就是对这两个方向,继续深入研究,发展出来的。

☆ 对于 多元一次方程组 的研究 产生了 线性代数,分如下阶段:

  • 阶段1:从 解方程 到 向量空间。

多元一次方程组 也称为 线性方程组,形式如下:

数学家从中,总结出,m维向量的概念:

接着又 把所有m维向量 放在一起 得到 m维向量空间,记为 ℝᵐ,并进一步研究出多种关于向量空间的知识:线性表示、线性无关、秩、向量的加法、数乘,等,以及 点乘(内积):

然后,又由多个向量拼接出了 矩阵:

并总结出 矩阵的 转置, 加减法,等,以及乘法:

这样 线性方程组 就可以表示为 矩阵相乘的形式:

再对其求解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了 行列式:

以及,著名的 克莱姆法则。

行列式 还有助于 求解 矩阵的 逆阵!

  • 阶段2:从 向量空间 到 线性空间:

数学家从 向量空间 中 总结出了 八个条件,凡是 满足 这八个条件的 空间 将和 向量空间 的性质 一致, 称其为 线性空间。

根据 研究向量空间的性质,可知:线性空间 V 中的 极大线性无关元素组 {ε₁, ε₂ , ⋯ , ε_m} (被称为 向量空间的一组基),可以用来线性表示 线性空间中的任意元素 α = a₁ ε₁ + a ₂ε₂ + ⋯ + a_mε_m,其线性表示的系数构成一个 向量 a = (a₁, a₂, ⋯, a_m),也就是说 取定 一组基 {ε₁, ε₂ , ⋯ , ε_m},则 线性空间 V 中 的 每一个元素 α 和 一个向量 a 一一对应,于是 我们 依然称 线性空间的元素 α 为 向量,而将 其对应向量 a 的维度 m(也就是 基的个数)定义为 线性空间 V 的维度。

线性空间的出现,标志着数学抽象化进程的开端。

接着,数学家对 线性空间 之间的 能保持 向量的加法和数乘的 线性映射 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的最重要发现是:

一旦线性空间 的基取定,则 线性映射 和 矩阵 一一对应,线性映射的复合就是 对应矩阵 的乘法。

与之类似,数学家还研究了, r 个 线性空间 到 实数域 ℝ 的 能保持 向量的加法和数乘的 r重线性函数,从而有了:二重对称线性函数——二次型 的知识,并且 还发现: n阶 行列式 就是 n 维线性空间 上的 使得 det(E) = 1 的 唯一 n重反对称线性函数 det。

  • 阶段3:从 线性空间 到 内积空间:

将,向量的点乘运算,引入 线性空间,就称为 内积空间,在 内积空间 内 可以进一步定义:正交、共轭 等概念。

从 内积 分别导出 距离 和 范数,使得 内积空间 变为 距离空间 和 赋范线性空间,以及具有了 完备性问题。

将 内积定义 扩展到 复数域 之上,得到 酉空间。

  • 阶段4: 从 线性代数 到 四面开花:

第一朵花,继续研究 线性映射 和 矩阵,发展出了 《矩阵分析》;第二朵花,继续研究 线性函数,发现了: 对偶空间、张量、外代数,这些内容称为 多重线性代数,并被用于 《黎曼几何》;第三朵花, 继续研究 内积空间 就有了: Banach 空间 和 Hilbert 空间,从而发展出 《泛函分析》;第四朵花, 借助 向量空间 来研究 几何空间:仿射空间 和 射影空间,这之后发展出 《代数几何》。

☆ 对于 一元多次方程 的研究 产生了 抽象代数:

一元多次方程,也称为 一元多项式方程, 形式如下:

早在 阿拉伯数学昌盛的 时代,古代数学家 就 推导出了 一元二次 方程 ax² + bx + c = 0 的 求解公式:

文艺复兴后,欧洲数学家 先后 发现了 一元三次方程 和 一元四次方程 的 求解公式,可是 直到 18世纪 数学家还是 没有找到 一元五次方程的 求解公式。

Abel 是第一个证明: 一元五次方程 是没有 根式解的,之后 Galois 进一步 证明了 一元方程 在什么情况下有 根式解:

域 F 上 一元n次方程 f(x) 有根式解 当且仅当 Galois 群 Gғ(f) 是一个可解群。

为此,Galois 先后建立的 《群论》《环论》《Galois 理论》, 这组成了《抽象代数》,从此 数学 真正进入了 抽象时代。

《高等代数》,含有 群、环、域, 的 初步 知识,以及 一元多项式环 和 多元多项式环,这些都是 为 之后的 《抽象》 学习做准备。在《抽代》中,线性空间 是 模 的 特例,即,域上的模,所以前面线性代数部分,同样是 《抽代》 的基础。


总结:

《高等代数》和《高等数学》(《数学分析》)一样 是 进入专业数学领域 的入门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 和 抽象代数初步 两部分内容,同学们将从中领会到 数学抽象的魅力!

(以上是小石头个人对《高等代数》的理解,由于数学水平有限,观点难免偏薄,仅供各位参考!)

数学究竟是真实存在的,亦或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谢邀。没看到你的提问时,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数学应用是真实存在的,比较简单的买东西算账,要靠数学。

我觉得数学是因为人类物质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而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既是物质需要也是精神活动。如果没有物质需要,单纯的数学活动也会有吗?我认为会有的。

比如人类提出的一些数学猜想,就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我认为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初是物质生活需要,后来变成形而上,物质和精神交替促进着数学的发展。

函数的本质是什么

为了解释函数的本质是什么?有必要知道函数的发展史,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表面本质彻底的认识函数!

第一个历程,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1.伽利略是最早透露出函数概念的,只不过当时用的不是函数这个名词,他指出: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两个量的关系。仅此而已。

2.随后解析几何出现,直角坐标系的发明者笛卡尔在解析几何中注意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一个变量,总是依靠另一个变量而存在”。很遗憾的是,当时大部分函数都被当做曲线来研究,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提炼出函数这一概念!

3.时间到了1673年,莱布尼茨首次使用“function”表示“幂”,后来陆续用function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或者与曲线有关的量,这个时候“function”的词义应该不被翻译成函数,应该翻译成“功能”(个人观点),但是无论如何,1673年是数学历史上第一次见到“function”一词,是历史性的突破!直到现在,依然都是使用它!

第二个历程,代数观念下的函数

1.1718年,伯努力在莱布尼茨的基础上,对函数再次进行了定义:“强调函数需要用公式来表示”,到这儿可以看出比较接近我们现代函数了。

2.1756年,伟大数学家欧拉给出定义,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数(即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中解析式对于函数的重要意义被体现出来,比伯努利的定义更普遍,更具有广泛意义。

第三个历程,对应关系下的函数

不要着急,很接近本质了!

1.1821年,柯西指出一个函数需要有两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此时此刻,函数模型非常类似我们初中学的函数概念!

对于柯西这个大佬不用过多介绍,高中生只是知道一个“柯西不等式”,高考还不一定用的上,但是到了大学,柯西才正式登上舞台,会被虐的体无完肤!你有类似的经历么?反正我当年对他是又爱又恨!

2.1837年,狄利克雷(Dirichlet)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自此诞生了函数的经典定义。

3.康托尔建立了集合论,美国数学家维布伦用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给出了近代函数的概念,同时,打破了变量是数的局限性,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他对象。

第四个历程,集合论下的函数

1930年,新的代现代函数定义为:

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元素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

现代函数的本质,重点强调“映射”“法则”“对应”“变换”。哪个词都可以,有了这个概念,不仅可以做简单的函数对应,也可以做复合函数的对应。

简单函数:x对应y

复合函数:x对应y,y对应z,如下图,就构成了复合函数!

中文的“函数”

函数这个词本身是舶来品,“function”这个词在英文中就是功能的意思,那么是谁把它翻译成函数的呢?

答案是清代的数学家李善兰。是他首次将“function”译为“函数”

看完了函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函数的发展是不断得到严谨化,精确化的过程,逐渐地通过表面现象抽离出函数的本质,这与我们学习函数的过程是一样的!从初中那种单纯的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到高中在对应法则下,用映射定义出的函数!在到大学多元,多对应的复变函数等等!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讨论,发表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