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诸葛亮的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怎么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5 10:41:49 浏览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怎么样

因为历史上诸葛亮本来就是比较厉害的人,再加上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绘比较高,所以潜意思里面,诸葛亮就是具有传奇色彩了。其实,诸葛亮虽然不如小说里面写的那么厉害,但是,绝对也算的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一点,诸葛亮自小就饱读诗书,才智过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功底好,赢在了起跑线上。因此,他博学多才,见识长远,所以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能预测到很多事情。

第二点,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从七擒孟获中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的人才,攻心为上,采用计谋要远比战争来的强。

第三点,尽心尽力,辅佐君王。诸葛亮一直视刘备为主上,即使在刘备托孤时候,表示可以让丞相自己坐上位置。可是,诸葛亮还是扶持刘禅继位,并一心辅佐,绝没有觊觎皇位。

第四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应该是诸葛亮最大的忠心,但是也是最大的悲哀。忠心在用一生替蜀国着想,悲哀在一生都没能替蜀国一统天下。

所以,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即使常常被后人质疑:“诸葛亮是否被神话了?”但是仍旧不能否认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为了刘备,为了蜀国,为了完成天下大业。虽然,在后人看来,如果蜀国胜利了,那么诸葛亮确实功劳最多;但结果却是蜀国失败了,可又怎么能将问题都推给在诸葛亮身上呢?

不论从三国中看诸葛亮,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诸葛亮的一生都是让人高看的。

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毛主席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这两个人适合拿一块比较吗?

好吧,都是易中T惹的祸……

奉孝与孔明真不是一类人。郭某人只管出主意就行,而诸葛丞相不仅要分析要决断,还需要亲自去落实……因为他是统帅,需要通盘考虑问题。“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他的地位使然。

打个比方,诸葛亮是操盘手,而郭嘉是股评家(借用一下菜九段的比喻,他原本是指刘邦和张良),孰难孰易不言而喻吧?

一些人只喜欢所谓“荡气回肠”的胜利,最好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才有足够的戏剧性,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殊不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行险是不得已的事,把军国大事成败寄托在赌运气拼侥幸上是很危险的。曹孟德弄险赢得了官渡之战远征乌桓的辉煌胜利,却也有过濮阳中诱敌之计险些丧命的奇险(没死八成是运气)。曹操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期的他已经不肯冒太大风险——已经赢得半壁江山家大业大,可不能再学流氓轻率孤注一掷了。于是曹操夺取汉中后拒绝司马懿建议不肯进军蜀中。

同理,掌握一国的诸葛亮不能把国家希望押在未必靠谱的“子午谷奇谋”上。

为什么现代对诸葛亮的评价越来越低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直是忠贞贤相的形象,受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诸葛亮的推崇已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绝对的智圣形象,以致被清人称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之下第一人”。但是到了现代,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喜爱《三国演义》的人们,也普遍关注三国的历史了。经过一些历史学者或专家对三国历史的解读品说,诸葛亮智圣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已越来越模糊了。

真实与演义形象落差太大。有句话叫作捧得越高,摔得越恨,这话用到诸葛亮身上,也是十分恰当的。《三国演义》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历史小说,常说它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里面的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自出山跟随刘备,那真是如龙归海,畅快如意,手之所及,意之所指,那简直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锦囊妙计绝纶,能参天地,谋造化,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什么火烧搏望、火烧新野,什么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什么借东风、火烧赤壁,什么华容道关羽捉放曹,什么三气周瑜、巧借荆州,什么取益州、占汉中,什么安平五路敌,什么七擒孟获,什么空城计,什么六出祁山,等等吧,把个诸葛亮描写刻画得神乎其神,让鲁迅先生看了也有“状诸葛之智近妖”的感觉。鲁迅先生此言一出,让不少学者专家们感到应该正本清源一下了,于是不少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对三国人物事迹真伪的考证研究。结果这一考证可不得了了,火烧博望是刘备杰作,舌战群儒不存在,草船借箭是孙权专利,借东风怎么可能,火烧赤壁是周瑜、黄盖,三气周瑜那是没有的事,取益州是庞统,占汉中是法正,南中平叛在短时间内在不同地点七擒孟获理论上达不到,空城计子虚乌有,六出祁山穷兵黩武劳而无功,甚至三顾茅庐也非真,隆中对策也存在重大缺陷,等等等等。经过这么一考证品评,好家伙,简直是石破天惊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智圣形象霎时间一落千丈,人们纷纷有被欺骗的感觉,对诸葛亮自然微辞颇多。一些哗众取宠者的随意抹黑。诸葛亮是名人,无论在史册还是民间,都有着无可匹比的威望和知名度,如果打破常规,提出一些与社会公知相反的论调,自然会非常吸睛,自己也就马上会成名,并且能赚取大量流量。于是他们就寻章摘句,推理演绎,查找出了诸葛亮的种种不行,大肆抹黑诸葛亮。说诸葛亮军事不行,总共有四点事实:其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其二刘备打仗从不带诸葛亮。其三刘备白帝托孤让诸葛亮做丞相,却让李严掌内外诸军事。其四诸葛亮六出祁山,劳军远征,穷兵黩武,屡战屡败,劳而无功。说诸葛亮专权独断,妒贤嫉能,不注意培养使用人才,主要有三点:其一诸葛亮在白帝托孤后,军政大权,咸归于亮;其二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问蜀营使者,使者说,我们丞相食少事烦,军中二十军棍的惩罚,他都亲自办。其三刘备时发现提拔了不少人才,可诸葛亮当政后,很少人才出现,仅有一姜维而已。以成败论英雄。成则王侯,败则贼。现在的人受西方强盗逻辑和丛林法则的影响,多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忍不仁,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会吹捧美化诸葛亮,而不美化吹捧他人呢?因为纵观三国一朝,能值得美化吹捧的,只有蜀汉,而蜀汉中又以诸葛亮为最。为何这样说呢?蜀汉是继承两汉最法理的正统,刘备是帝室之胄,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为刘邦十五代玄孙,根正苗红。而且两汉治下,国力最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四夷宾服,万邦重译款塞来朝,何其胜哉。而曹氏代汉,司马代曹,得国最为不正,为后世朝代更替,带了一个极不好的头。同时呢,司马建晋,虽一统天下,却因腐化败治,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让中国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北方汉人几致灭族。如此不堪的手段,如此切腹之痛的恶果,罗贯中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持手中之笔,去吹捧美化曹操、司马懿的。

陈寿虽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却也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敌,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举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的这段话,其实是他自己对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查找,共有六点:其一诸葛亮善于治军,纪律严明,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善于冒险出奇兵;其二与诸葛亮所对敌的,像司马懿、曹真、张郃等,都是曹魏百战名将,是曹魏的杰出精英;其三曹魏是大国强国,而蜀汉是小国弱国,曹魏从土地、人口、军队、综合国力、人才等方面,都比蜀汉强数倍,众寡不敌;其四攻守异体,本来非常弱小的蜀汉,对敌强大的曹魏,已经是非常弱势不敌了,却又不自量力,深入曹魏,成为进攻方,去进攻早有防备的强大曹魏,这难道不是在以鸡蛋碰石头吗?其五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不能一心二用。诸葛亮是蜀汉大丞相,一国之重,军政大权,都在他身上压着,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又统兵作战,而且后勤军资供应,又都得诸葛亮亲自调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得诸葛亮亲自过问,如此繁重事务加身,诸葛亮怎能一心一意统兵作战?试问与诸葛亮对敌的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名将,有几个一边领兵打仗,一边又处理朝政,一边又督促后勤粮草?因此陈寿觉得诸葛亮应该坐镇后方,派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得力大将一心统兵北伐,但当时的蜀汉却又缺少这样杰出的将领。其六大汉历经四百余年,国运已衰,天命如此,已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诸葛亮尽管才能卓越,也是不能与天命抗争的。

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古代凡是以军功定基得功的,都赐以“武”的谥号,诸葛亮在世时被封武乡侯,去世后被封忠武侯;东晋封他为武兴王,唐封他为武灵王,并将其纳入武庙十哲之一祭祀;宋赐“英惠庙”,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明代朱元璋钦定“帝王高”,选从祀名臣37人,汉末三国人物仅有诸葛亮一人被选中,“忠武侯与拥焉”;清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礼庙时还以诸葛亮从祀。如果不承认诸葛亮的武功事业军事才能,历朝历代是不会以“武”加封诸葛亮谥号的。

说诸葛亮妒才嫉能,揽权独断,不注重选拔使用人才,以致蜀汉后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是很没根据的。蜀汉后期之所以缺少人才,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蜀汉失去了重要人才来源地。我们知道,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很重要的人才不少都来自荆州颍川一带,刘备入川,带的也不少都是来自荆州的人才。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大乱,荆州一带相对比较稳定,人才不少都迁到了这一带。关羽失荆州,让蜀汉一个重要人才来源地没有了。夷陵大败,让蜀汉也损失了不少人才。刘备起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精兵数万,不少将领不是战死,就是投降,对蜀汉后期将领青黄不接,影响很大。蜀地偏僻边远,人才稀少。我们知道,蜀汉仅据一州之地,属偏僻荒蛮之地,人口不过百万,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更何况古时候只有富贵阶层才能得到较好教育。以蜀汉情况,百万之人,能有多少富贵之家,接受教育的又能有几人?而当时三足鼎立已成,曹魏、孙吴又地处天下富庶之地,社会稳定,两国的人才又怎肯舍近求远,舍富强求贫弱呢?因此,人才匮乏也成了蜀汉的致命弱项。有些事情并不是诸葛亮大包大揽,实是人才匮乏。同时,有些事情,是非常敏感关键的,有时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诸葛亮是举轻若重、追求完美的人,自然需要经他过问核实才肯放心,但这并不等于是揽权,实是人员素质让他不放心所致。诸葛亮也很注重人才选拔,刘备在时,他就给刘备推荐了刘巴、彭漾等人,诸葛亮也一手提拔重用魏延、马谡、姜维、王平、董琬、费祎等人,临终还为刘禅举荐让董琬、费祎等人接替自己,继续蜀汉事业。诸葛亮推荐提拔重用的这些人,以后也都能廉洁勤政,公忠为国,很少有阴谋反叛之人,相比于同时期曹魏、孙吴不断争权夺利反叛的朝局来,蜀汉无疑是最好的。因此说诸葛亮嫉贤妒能,不选拔重用人才,是毫无道理的。

你怎么看待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

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学者和教授,在探讨历史人物时,喜欢玩颠覆,喜欢用人性的方法进行质疑。说到底,他们不这样就引起不了关注,就达不到哗众取宠的目的。真实的三国史,陈寿的《三国志》有记载,《资治通鉴》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有记录。这些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应该说,陈寿的《三国志》还是比较公正的。他依托的是历史事实,记录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人物作传时也是以事实为基础,没有添加个人恩怨。当然,陈寿是晋人,他的一切观察和结论都是以魏晋为正面,而以吴蜀为反面。这决定了他的眼界和见识。他没有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易中天先生评三国我没听过多少,但他也是反演义而重史实。他推翻了罗贯中的拥刘反曹思想,重新回到以曹魏为正统的路子上来。但是,我们看待历史,比如三国,应该把三国放在一个相同的位置上。而不是简单的尊此抑彼。我们学历史,研究历史现象,是要把历史作镜子,通过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来对应当今的现实,避免少做弯路。而不是凭自己个人的好恶去肆意消遣历史。就说诸葛亮吧,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忠君爱民的典范,这也是千百年一直受人尊敬的原因。鲁迅批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并没有怀疑诸葛亮的人品。毛主席看待诸葛亮也只是说战略方向有问题,但对诸葛亮治国理政和人品也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我们的易中天先生评价诸葛亮时,就以阴谋论为主调,通过贬低诸葛亮的品行去解释诸葛亮失败,就大不可取了。说诸葛亮是个宣传广告大师,甚至把《出师表》也解读为刻意宣传,以掩饰自己的罪恶,刘禅本来昏庸无能,他偏要说刘禅是个明君,甚至说刘禅跟诸葛亮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还有甚者,说刘禅要是无能,诸葛亮死后怎么还稳坐30年呢?可笑啊!你们怎么就不能静下心去读一下历史呢?易中天怎么评三国不重要,因为历史不是易中天写的。但请易中天打破成王败寇的思想,不要动不动就用质疑人性的方法去评价一个失败的历史人物。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剖析远去的历史人物本来就是可笑的。三国时代的经济是封建主义的小农经济,不能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来看待小农经济啊!如:商品经济可以用媒体广告宣传,而小农经济只能通过口碑相传。

为什么后世对诸葛亮的评论如此高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后世对诸葛亮的评论如此高?

山野老人以为诸葛亮真的没有什么功绩可吹捧!

诸葛亮值得吹捧的仅仅是赤壁之战中作为刘备的外交使节促成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成功是孙吴的功劳。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被刘备冷藏起来了!

刘备进军益州是庞统同行!

汉中之战,是法正协同刘备指挥!

夷陵之战,刘备别开诸葛亮亲自挂帅!

诸葛亮的作用是刘备驾崩后显示出来的。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执意北伐,结果没有一次不是无功而返。

纵观诸葛亮一生,真的没有功劳值得炫耀!

那么,诸葛亮在历史上如此高的地位从何而来呢?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诸葛亮自己和那些文人墨客吹起来的!

下面列举四个方面的事例说明:

一,诸葛亮借《出师表》自吹自擂。

单从《出师表》的角度看,确实感人!

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人们和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如果结合史实读《出师表》,大家就会明白《出师表》信口雌黄,满纸荒唐。

举两例说明:

其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三人并不是也查找不到刘备提拔这三人的证据,这明显是假话,是糊弄人的。

特别是摆在最前头的“郭攸之”,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无论是阅读《三国演义》,还是阅读《三国志》,都很难找到这个人。

这样一个不出名的人,连刘备没有见过面的人,却谎称是刘备提拔的人,而且是为刘禅准备的人才,这不荒唐吗?

大家知道,刘备重用的人是魏延。

刘备放着张飞不用、赵云不用,而单单让魏延戍守汉中,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对刘备重用的魏延,诸葛亮不但没有重用,反而百般打击。

李严也是刘备提拔重用的人才。

刘备托孤李严,让李严主管军事,最后也被诸葛亮寻找理由处置了!

其二,“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这是假话,军事上的事情,刘备托孤时明白无疑地交代过,由李严负责。

二,陈寿的《隆中对》让人误读

陈寿在诸葛亮传记中提到“隆中对”,主要是说明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预判,后世为了抬高诸葛亮,以此把诸葛亮吹成了神人。

其实,我们结合当时三国的背景来读,‘隆中对’谬误百出。

之前的回答我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今天再举一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话是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势后所推出的结论,这个结论非常乐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驾崩,诸葛亮不断率领“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有哪一次是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不断北伐中原,最后不但没有完成霸业,振兴汉室,反而是让蜀汉百业荒废,民不聊生,最后连诸葛亮自己也累死了!

三,唐宋诗人的吹捧,让诸葛亮震铄古今。

诗圣杜甫写诗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其中“两朝开济老臣心”,与史实出入很大。

诸葛亮辅佐刘备仅仅是在荆州的时候,出了荆州,到了益州,诸葛亮就是个“打酱油”的。

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禅,也看不出“老臣心”。

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日子,每天忙于战事,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辅佐刘禅,而是将刘禅关进皇宫,派董允监视起来了!

四,《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吹成了神。

鲁迅评价《三国演义》说过:“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比较起来读,鲁迅所言十分贴切。

简单列举两例佐证。

其一,祭东风,火烧赤壁,这个故事将诸葛亮吹成的神仙。

“祭东风”是不可能的事情,无需赘言。

“火烧赤壁”,不关诸葛亮的事。

“火烧赤壁”最早是黄盖提出来的,实现火烧赤壁的计谋是周瑜亲自操盘。

其二,刘备东吴娶亲以及锦囊妙计。

刘备东吴娶亲,是刘备执意要去,相反诸葛亮认为太冒险,反对刘备东吴娶亲。

刘备东吴娶亲,根本没有带上赵云,也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也不要锦囊妙计。

因为东吴娶亲是孙权害怕刘备日益发展的势力,想通过联姻的形式巩固孙刘联盟。并不是周瑜想出的馊主意。

后来周瑜知道刘备到了东吴,倒是想控制刘备,孙权没有采纳!

刘备从东吴回荆州,是日夜兼程,东吴不但没有派兵追杀,反而是孙权带着张昭、鲁肃等重量级官员送到江边,而这些重量级官员中恰恰没有周瑜。

综上所述,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功绩值得吹捧,诸葛亮的崇高地位,完全是胡编乱造的几篇文章吹嘘起来的。

以上所列举的事实来源于《三国志》!

三国的职场上,勤勉一生的诸葛亮,后人给了怎样的评价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在三国职场上连对手司马懿都说:“真乃天下奇才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很高。【十二十页】认为诸葛亮要是放到现在,可能不会进入职场,一旦进入职场,就会混的如鱼得水。

公司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忠诚的人

疫情刚过,有的公司开人,降薪,导致员工流失。但有的员工,面对疫情没有跟企业共担风雨,选择跳槽。任何事情都要正反两面,公司需要的是忠心有能力的人,就需要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如果二者都具备,基本不用怕公司开除,也不用怕自己找不到工作。

诸葛亮对汉室朝廷和刘备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说,我儿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诸葛亮没有,他仍然尽心竭力辅佐后主,一点二心都没有。这样的忠心,对于企业来说难能可贵。但前提是,得有个明主,也就是得找个好公司,好公司具备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仁义。

诸葛亮对企业的好处不仅仅是忠诚这么简单。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找到方向,找到风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屡试不顺,在茅草屋里见到诸葛亮,随即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企业如果成功地制定和实施了价值创造战略,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一种策略是设计用于发展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措施。

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主导,将其主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企业若选择一个策略,就是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战略选择显示出该公司打算做什么,也显示出没有做什么。

正是方向找对了,目标有了,规划图有了,大局看到了,才能把蜀国的这艘大船,愈行愈远。

当代不缺诸葛亮不缺,就缺像刘备这样的老板

  • 2019年2月27日,王卫卸任董事长和执行董事。

  • 2019年4月10日,华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

  • 2019年9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放眼国内企业,好老板有,但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并不多。“三顾茅庐”的事情在现在是有出现,但少之又少。一位40多岁的老板,三顾茅庐一位20多岁的谋士,这样的情形,真没听说过。

《三国演义》诸葛亮是被动出山,而现在的“诸葛亮”必须要主动出击,当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三挖”能人的事件发生。为此也衍生出了“猎头”这一职业。

面对三个公司,为何诸葛亮选择了蜀国

在《三国志》里,有两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劝一位朋友投曹操,说:“中国饶士大夫。”也就是说,中原地区,士卒众多,啊,你投靠了曹操,就没有机会了。另外,东吴老臣张昭曾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可以贤亮,但不能尽亮。尽管把我当作贤德来使用,孙权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加入了刘备集团,没有加入大公司,想加入创业团队,背后的考虑是一样的。因此他投奔刘备,并非出于对汉室的忠诚,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无可厚非。

作为我们职场人,要学习诸葛亮的忠、智,还要学习诸葛亮身上的目标感,诸葛亮想成为像管仲一样的人,目标感非常强,哪怕有当老板的机会,他也没当,可见其对目标的针对性非常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诸葛亮没有打赢司马懿而诸葛亮受到后人的敬佩而司马懿没有为什么

司马懿其人在三国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之人。

其人的才智谋略不底于曹操,更不底于诸葛亮。从他能击败蜀吴国攥夺曹操权位成为魏国君王,足可说明其人善于借势顺风,借曹操之手来打败吴国来打压蜀国。以之大谋大智借力深藏之本事来统三国立魏国江山社稷。他的成功在于深谋,在于借势,在于隐忍后而暴发。用曹操和刘备来演一出螳螂捕蝉,自己黄鹊在后。演的大智若愚而淋漓尽致。

作家对司马懿描写刻画远不及曹操和诸葛亮,可以达到用简短的笔墨来刻意出一个奸诈隐忍却知勇无敌大鳄的人物。

在三国中司马懿在群雄并举,谋略盖世的三国人才辈出中笑到最后,笑到最灿烂。

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

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政治家或军事家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到了当世以及后世那么多人褒扬和赞誉。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于泰始十年(274年)上书给晋武帝司马炎,书中就提到:“诸葛亮死后,蜀川之地的人民还在时时刻刻地怀念他。”(原文见《诸葛亮集表》)晋人袁准也说:“诸葛亮之死数十年了,国人歌颂、怀念他,就如同周代的人思念召公那样。”

至于后代,景仰和崇敬诸葛亮的人就更多了,他们或撰(zhuàn)文,或吟诗,或用故事的叙述形式,或把他搬上舞台、银幕等等,来寄托他们对诸葛亮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的怀念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不只一次撰诗追怀诸葛亮,其《蜀相》一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对诸葛亮匡俗济世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宿志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其《咏怀古迹》(五首之一)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柞(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再一次地抒发了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之情。

清末赵藩用对联形式来称赞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众多楹联、匾额中的代表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力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也给予高度肯定,他在《蜀道奇》中写道:

鞠躬尽瘁兮,

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

出师两表留楷模。

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为什么能够一直受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尊崇,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呢?为什么关于他及其故事,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地步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远见,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们所公认的,就是敌对势力中的成员,也对他赞不绝口。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举出陈寿的《诸葛亮集表》中对诸葛亮总评价的话语,来看看诸葛亮政治才能:

诸葛亮作为丞相,他安抚百姓,昭明法度,裁减官员,制定了非常合于时宜的政治法度;他诚心待人,发扬公道之心;对国忠心耿耿。对于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和他有仇隙,他也一定会给予奖赏;对于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其亲朋好友,他也一定给予惩罚;能够老老实实交代其罪行的人,虽然罪重,他也能够得到宽待;狡辩抵赖、想掩饰罪责的人,即使罪轻,也必定遭到严惩;为善不论多细小,也会受到褒扬、奖励;作恶无论多细微,也会受到贬责。他熟通各项事务,处置事情能抓住要害、关键;对人的考察根据名位,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弄虚作假之人,是绝对得不到重用的。因而,蜀国境内的人对诸葛亮既爱戴又畏惧。他的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他,这就是他出于公心、劝戒分明的缘故。诸葛亮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懂得治国的优秀人才,是和管仲、萧何差不多的杰出人物。

这种评价,并非溢美之辞。从我们上面的评价就可以看到,诸葛亮法度严明、赏罚有度、办事公正、任人唯贤,在政治上注意改革,使蜀汉政权有了清明的作风和政绩。另外,他重视生产,安抚百姓,对维护蜀汉地区的统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起了相当的作用。

其次,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能够由弱变强,达到和曹操、孙权集团角逐、抗衡的程度,这是与诸葛亮治军的才能和成绩密不可分的。诸葛亮精通兵法,治军有道,他重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注意研究和使用阵法,改进、设计、制造先进武器,等等,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许有人提出来,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他能算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吗?这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我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军事才能,不能单纯以他所进行的战争是否胜利为标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魏、蜀两国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另外还有一些诸葛亮所不能左右、不能逆转的客观形势发展,如关羽的失荆州,刘备的伐吴的惨败。诸葛亮是尽了他最大的主观努力,矢志不移地来进行他的“复汉室”事业的,虽然未能成功而心力交瘁而死,但在历史上为他自己写下了光辉的一面。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色的军事家资格,是不能以北伐没有成功来加以否认的。

再次,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也一直受到后世的称道。他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尤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个人生活作风,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生前给后主上表时曾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表上说: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费用都靠公家供给,自己不去谋划另外的收入。现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们的衣食之用,已经足够了。至于我在外供职,没有其他花销,衣服、伙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会再去经营其他的生计,增加任何个人收人。我死之后,一定不让家中有多余的物资,外地有多余的资产。否则就辜负陛下的恩典了。

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生活简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

一、盛名远播,自比管仲乐毅

三国有名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相信大家都知道卧龙是谁了吧。刘备可是三顾草庐才请得动他出山相助的。他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史书记载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百年难得的人才,还常常将自己与华夏第一相管仲、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乐毅相比,他就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二、联吴抗曹,三分天下

当时东末局势动荡,208年8月,统一北方的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准备消灭刘备和孙权。后来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就主动请缨去江东面见孙权,准备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一起用计,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损失惨重,率军撤退退回北方,这是有名的赤壁大战。

在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集团势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刘备集团又占荆州,功益州,夺汉中。终于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继而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三、刘备托孤,实践诺言

在223年2月,刘备病重,于是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刘禅以父待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事事亲躬,尽力辅佐刘禅,直到在北伐途中,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去世。

四、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诸葛亮从辅助刘备开始,到刘备托孤;从《隆中对》到《出师表》,一生都恪​尽职守,勤政为国。诸葛亮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兢兢业业的一生,是实践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诺言的一生,后人(其他人)更是给了不同的评价:

当代人评价:

“水镜先生”司马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代只有卧龙、凤雏。

刘备:我有孔明,好像鱼儿有了水(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有了诸葛亮才有刘备的蜀国)。

孙权:丞相德威远播,我们结盟,造福两国的百姓。

司马懿:诸葛亮就天下奇才;“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诸葛亮是大才,但考虑多决策少,有兵无权,虽然有十万兵,我也必然能击破他)

刘备的儿子刘禅: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也就是说功勋盖世无人能敌)

后世评价:

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治国良才,堪比管仲、萧何。但年年征战不能成功,就要考虑改变策略,他的擅长不是打战。

康熙帝: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臣,只有诸葛亮一个。

乾隆帝: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无私奉献)

曾国藩:宫中府中以及营中各事,无不由诸葛亮裁定。

孙中山:诸葛亮才能出众,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还能六出祁山去北伐,形成三国鼎立。

毛泽东:在隆中就是错误的开始,千里分兵,死后兵力分散,岂有不败。

个人认为:

对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许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评价和见解,有赞扬也有批评的。

在三国里,诸葛亮确实是超常发挥,展现了自己毕生的才华,也不负刘备一生的倚重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深思,就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更有意思的事情当中,值得我们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