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门罕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为什么说诺门罕战役规模虽小,但作用和影响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5 09:41:35 浏览5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首先要注意,诺门坎事件最初的交战双方,本来就不是苏联和日本军队,而是蒙古共和国的边防部队骑兵第六师,与“伪满洲国”的兴安北警备军因为越境纠纷先打起来的。这个“兴安军”也是伪军的一支,主要由内蒙地区的蒙古族组成,负责“伪满洲国”与蒙古国之间的边境线巡逻。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

双方发生冲突后,背后的主子才分别出手,最先帮忙的是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第23 师团,然后是苏联第57 特别军出马助战。也就是说,这场战役的爆发点不是苏联和日本直接对峙的地区,属于苏日仆从国之间的意外武装冲突。

再注意时间,“诺门坎战役”的战争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起到9月中旬,对日本来说,正是在关内战场与中国军队打得正激烈的时间段,当年冬天国民党军队甚至有能力发起“冬季攻势”,侵华日军主力正在全力应付。

对苏联而言,希特勒德国正在欧洲大搞扩张,先后已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诺门坎战役期间的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日益紧张的欧洲形势不允许斯大林在远东牵扯过多精力和实力。

同时还要注意双方高层的态度,向来我行我素的日本关东军从上到下“迫切与苏军一战”,因为几十万关东军除了少量“东北抗联”外已无重要对手,非常渴望进行新的军事冒险,以便试探苏军实力和态度,如有可能便彻底击败苏联这个大敌,在他们心目中,苏联远东驻军始终威胁着“伪满洲国”的存在和安全。

(朱可夫在诺门坎前线)

而日本政府和军部却对与苏联开战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深知苏联军事实力的庞大,一方面中国关内战场胜负未分。因此当关东军上报冲突要求出兵后,日本高层吵成一团,主张扩大和不扩大的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陆相坂垣拿出个主意:“一个师团的小事情,就让关东军自己处理好了。”

言外之意,日本政府决定装死,先潜水看看关东军作战结果,再决定是否全面开战。

斯大林的态度正相反,为了早日断绝日本人的北进野心,从而腾出手来专心欧洲局势,就必须一战打疼日本。因此苏联方面调集了陆空精锐部队增援诺门坎战场,同时选派了名将朱可夫指挥所有参战部队。

最后要注意的则是三国关系,1939年8月23日诺门坎战役正酣时,德国与苏联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为先对付英法,暂时抛弃了军事盟友日本的利益,与苏联眉来眼去,致使日本朝野深感被出卖,决计不再单独挑战苏联。

(日苏中立条约签署)

战役过程和结果不再赘述了,日军惨败,关东军向国内求援,日本政府和军部立即明确了态度:“知难而退”,专心解决他们嘴里的“中国事变”,同时借机对一直不听招呼的关东军进行整肃,司令官植田和参谋长矶谷全部撤职,一边派出政府代表与苏联谈判。

而斯大林则是:“见好就收”,不但让朱可夫在战役最后阶段手下留情,还迅速答应了日本的求和谈判要求,两国政府如此的态度,使诺门坎事件极速降温,不久双方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

诺门坎战役刚刚结束,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就侵入波兰,斯大林为什么见好就收,则一目了然。苏联对重庆政府的军援也告停止,日本人亦有收获,只苦了无助的中国。

为什么说诺门罕战役规模虽小,但作用和影响大

诺门罕战役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罕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发生的一场战争。

日本内阁中的扩张主义分子们相信,如果日本要想达到辉煌的顶峰,那么还需继续采取军事行动。

为此,关东军又一次挑起边界冲突。1939年7月,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日本关东军对苏联不宣而战,在蒙古境内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苏军朱可夫上将动用装甲集团军,才扭转了战局。

在战斗中,日军第23师团全军覆没,日军伤亡率也非常之高,关东军在屈辱中结束了战斗,双方缔结了和约。

虽然日本军部有少数人渴望对苏联施行大规模的报复,但大多数军部成员,都开始把日本未来扩张的目标,转向南太平洋地区。

诺门罕战役规模确实不大,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却很大,主要表现在这么四个方面。

其一、诺门罕战役规模确实不大,双方冲突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多方参与,李兆麟命令抗联部队积极配合苏军,截断日军通向诺门罕的运输线,而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却到诺门罕慰问日军

在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的诺门罕布尔德地区,也就是哈拉哈河中下游的两岸,就是爆发的诺门罕战役的地方。

诺门罕是日军、伪满军与外蒙古军多次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的敏感地区。1939年5月,外蒙古军队与伪满洲军队在诺门罕发生冲突,最终引发诺门罕之战。

  • 驻伪满洲国的日军,最先进入冲突地区,向哈拉哈河推进,遭阻击。后来,日军强渡哈拉哈河,攻占巴音查干,遭反击。不久,被迫撤回东岸

为占领这一地区,日军大本营准备对苏蒙军发动进攻。此时,小林恒一正担任关东军第23师团步兵团团长。

战争初期,他成为诺门罕战争第一线的最高指挥官。

诺门罕战役发生在1939年5-9月,是日本和伪满洲国的军队,与苏联和外蒙古的军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它起因于日本关东军与外蒙古军,为诺门罕以西直到哈拉哈河,这块三角形草原的争夺。

  • 草原上毫无遮挡,一发发炮弹打得日军骑兵人仰马翻

第一次诺门罕战役,以日军23师团的骑兵联队被全歼而告终。日军迂回包抄苏蒙联军的计划彻底破产。

此后,双方加紧调兵遣将,苏联已经任命朱可夫将军为前线指挥官。

6月底,日军发动反攻,从北面分两路进攻哈拉哈河以东的苏军,其中部分兵力渡过哈拉哈河,进入河西岸,意图阻隔苏军的援兵,切断河东苏军的退路。

朱可夫集合辆坦克及辆装甲车,以装甲兵反攻,导致河西的日军攻势因此受阻。

当时的东北抗联,已将三、六、九、十一军合并为东北抗联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

为支援苏联红军消灭日本侵略者,李兆麟命令抗联部队积极配合苏联红军,袭击日军后方,截断日军通向诺门罕的重要运输线,阻止日军向诺门罕运输各种军需物资。

日军本来因为轻敌,致使战争准备不足。诺门罕战火一起,日军电台便每日大呼小叫需要大批枪弹、坦克、炮弹、饮用水,要后方将这些军需物资火速运到诺门罕前线,可是日军的交通运输线上,已经出现了一股股的东北抗联部队。

苏军部队开始反攻后,日军已没了招架之力,日军的飞机被抗联炸毁,空中优势也不复存在。

苏军飞机在天上,对日军炮兵阵地作超低空扫射,日军只能眼睁睁地等着挨打,毫无招架拦截之力。

1939年7月22日,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到诺门罕慰问日军。日军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太郎在诺门罕战役中的日军战壕里,会见了这个大汉奸。

在李兆麟率领的东北抗联的有力支援下,诺门罕战役苏联红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日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50000多人,有一个坦克师团全军覆没,11个特种兵连队也彻底丧失战斗力,诺门罕前线到处都是日军士兵的尸体。

诺门罕战役后,日军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日军对自身的作战能力估计过高,战役开始前,居然还邀请了包括德国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武官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以及新闻记者到现场参观。

其二、诺门罕战役规模确实不大,但是双方使用了最现代化的军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和坦克成为战场的主角

诺门罕是日军、伪满军与外蒙古军多次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的敏感地区。为占领这一地区,日军大本营准备对苏蒙军发动机械化、装甲化、立体化进攻。

  • 日本的很多新式武器投入其中,特别是新型坦克和装甲车

1939年,诺门罕战役爆发后,日本的八九式轻型坦克装甲薄弱和火力不强的缺点完全暴露了出来。

1935年,苏联的BT-7轻型坦克问世,该型号较以往有了重大的改进,性能更加优异,成为BT系列轻型坦克的主力型号。这一点,从它高达5556辆的产量就能看出,而早期的BT-5轻型坦克仅仅生产了1884辆。

后来,苏日激烈空战之中,日军第23师团在坦克和装甲车的配合下,向苏军发起进攻,企图围歼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部队。

苏蒙军以坦克旅,估计配备有300辆坦克和装甲车,加步兵1个团和蒙军的1个装甲营,在炮兵和航空兵的配合下发起反击。

森田彻是策动“七七事变”的罪魁之一,诺门罕战役之时,森田彻已经是日军第23师团71联队联队长,他从西部正面突击到贝加尔湖地区与苏军决战。

后来,他的整个联队几乎伤亡殆尽,最后他下令烧毁军旗和密码本,指挥残兵身捆炸药包,向苏军坦克进行自杀性攻击,大都被苏军坦克机枪扫倒碾压而死。

诺门罕战役,苏联红军把BT轻型坦克和T-26轻型坦克集中起来运用,作为进攻的矛头,最终战胜了日军。

日本政府迫于军事压力,在8月11日与苏联签约,表示维持日军进攻前的边界状态。次日,莫斯科塔斯社向世界宣布苏军的胜利,苏军远东第一集团军歼灭入侵日军8000余人,击落飞机24架,击毁坦克47辆。

后来,日本驻苏大使正式提出诺门罕停战要求。9月15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于次日凌晨,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

现在的诺门罕,仍然可以看到了很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战斗痕迹。在齐腰深的草地上,零星地摆放了几辆日本当年被击毁的坦克,还有铁丝网、战壕和散乱的战场丢弃物。在这里,还有一座小型纪念馆,记录着诺门罕战役的情况。

诺门罕战役规模确实不大,但是双方都使用了最现代化的军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和坦克成为战场的主角。

其三、诺门罕之战对中国战场的影响很大,鼓舞了中国军队的抗战热情,特别是间接支持了长沙会战的胜利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方称“湘赣会战”,是1939年9至10月间,第九战区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对日军南侵采取的一次防御性战役。

此次战役是“二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型会战,发动时正值欧洲战场激战正酣。

日本关东军正好在诺门罕战役中,被苏军击败,趁西方无暇东顾之际,日本需要中国战场上的一场胜利来恢复士气。

中国军队也同样需要胜战来鼓舞人心,于是调整阵线,坚壁清野,在敌军毒气攻击下,仍以反包围之法,破敌之包围。

苏军诺门罕战役的胜利,对中国军队士气有比较积极的影响。

其四、诺门罕战役,直接决定了日本“北进”还是“南进”的战略方向,最终促使日本放弃“北进”战略,决定南下太平洋地区

日本在苏联军队和蒙古军队的联合作战之下惨败,最后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改变了原先的计划。

放弃“北上”战略,而选择“南下”战略,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去惹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这场诺门罕战役,一直是日本人的心头之痛,是对他们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后,萌发出骄狂情绪的一次重大打击。

其实,日军想着他们在诺门罕迅速出击苏联,让苏联来个腹背受敌,西线有纳粹德国的威胁,东线由日本人进行尖刀般的猛击偷袭,苏联可能就会不堪一击。而诺门罕战役的失败对日军造成的很大挫败和阴影。

事实上,日本人也由此产生了很多忧伤情绪。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多年之后,我们才慢慢地看清楚诺门罕战役的巨大意义和影响。

诺门罕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数百场战役中,其实并不显眼,在浩如烟海的二战历史中,也只是一朵小浪花,但它的确影响着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

在这场作战中,苏日双方调动,除海军以外的所有兵种和现役装备,大动干戈。

被誉为“国宝”的第一坦克师团是日本当时仅有的一个坦克师,指挥诺门罕战役的苏军朱可夫元帅,使日军尝到了血肉之躯不能抵御钢铁的苦头。

苏军在此战中,首次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全歼日军第一坦克师团。据战后统计,日军伤亡近5万人,而苏军伤亡不到6000人,从此日本大本营,完全放弃了进攻苏联的战略计划,也使苏联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付德国的入侵。

综上所述,诺门罕战役规模确实不大,双方冲突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多方参与,李兆麟命令抗联部队积极配合苏军,截断日军通向诺门罕的运输线,而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却到诺门罕慰问日军。

诺门罕战役规模确实不大,但是双方使用了最现代化的军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和坦克成为战场的主角。

其实诺门罕之战,对中国战场的影响也很大,鼓舞了中国军队的抗战热情,特别是间接支持了长沙会战的胜利。

诺门罕战役,直接决定了日本“北进”还是“南进”的战略方向,最终促使日本放弃“北进”战略,决定南下太平洋地区。

所以说,“诺门罕战役规模虽小,但作用和影响大”。

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如何破解日军的“猪突冲锋”

日本人又不是真傻逼,不适合猪突的时候猪突干啥?花生米那么好吃啊?

日军猪突看情况,他们本身就擅长拼刺,可以说二战中玩拼刺最六的就是他们,个子矮在拼刺时还是个优势来着。所以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他们特别喜欢把对手拖入白刃战,比如说诺门罕苏联的火炮和坦克这类重武器数量占了绝对优势

那么正面刚的话火力就吃亏了,所以如果能把苏军拖进白刃战,那么对手的重火力优势是不是没法发挥了,机枪和火炮总不能往自己人身上招呼吧。

但发动白刃战也不可能是隔着几百米一波无脑冲,这样对面的苏军估计能笑开花。都是先一波弹幕掩护,然后打上一堆烟雾弹,借着掩护抵近后看准时机杀入敌阵,这才是猪突的实际玩法,而不是无脑送。

诺门罕战争苏联的胜利压根不是什么破解猪突之类的,而是用最直接的绝对兵力和装备优势碾压。

毕竟当时日本也看到苏联大清洗之后军队的疲态,而且北进和南下派系正在琢磨不定。苏联人当然知道日本人正在跃跃欲试,按照常理来说,诺门罕这个没啥价值的地方完全可以先撤一撤,诱日本人深入之后,拖长他们的补给线,然后在广阔的西伯利亚玩死他们。

但苏联之前在张鼓峰事件中已经吃过亏了,深知如果不在诺门罕用绝对优势兵力扇日本人一个大嘴巴子,谁知道接下来日本人还会有多得寸进尺。加上苏联人在1939年确实很需要恢复元气,西线那边已经是危机四伏,他们是真不想这个时候在东边再开辟一个战争。所以在诺门罕就是直接大手笔投入,把鬼子打疼了,就不敢造次了。

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1939年5月4日,蒙古国第24国境警备队到哈拉哈河东岸放牧,遭到伪满警备骑兵连的袭击追赶,因此引发了“诺门罕战役”。1939年9月15日苏日签订停战协定,9月16日双方正式停战,诺门罕战役结束。

诺门罕战役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实际上很精彩很有趣。

在诺门罕战役中,苏日双方经历了四个多月的胶着作战,最终苏联方面以付出25655人伤亡的代价惨胜,日本方面在此战役中则造成了19000人的伤亡。苏军虽然打得很艰难,日军的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日军在作战过程中也有过让人忍俊不禁的行为,也就是问题中所说的“自相残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苏联所付出的代价估计会更惨重。

诺门罕战役后来被日本史学家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因为这场战役,日本陆军当时估计没少被日本海军嘲讽,日本陆军在诺门罕战败后,日本海军成功制造了珍珠港事件,打造了海军神话,但是陆军神话?海军表示呵呵。

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自相残杀”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联当时看到日军的“自相残杀”也很疑惑,总不能日军里有很多人是苏联请来的间谍吧?当然,要说“自相残杀”倒也谈不上,只是日军的指挥官在战略战术的实施方面确实很逗。

日本关东军有个神秘的机关,在中国可谓是臭名昭著,即731部队,专门研究所谓的生物战细菌战以及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也实施了细菌战,但是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1939年7月13日,日军向哈拉哈河中投入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等各种细菌病毒,目标当然河对岸的苏军和蒙军。但是,日军将领可能是为了保密,没将这事告诉给普通士兵,结果他们也用了哈拉哈河的河水,然后将病毒也带回来了,日军方面有1340人感染上病毒。

这时候河对岸的苏军和蒙军见到日军的惨状简直懵了,难道是日军被我们伟大的苏维埃精神给吓死了?难道是日军被我们无所不能的活佛给收服了?这还没开始打战,苏蒙已经小胜,估计得笑得腿抽筋。关东军高层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怎么也得尴尬到脸绿吧?当然,这样的“闹剧”可不止这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日本在诺门罕战役战败,或者说造成“自相残杀”闹剧的原因是什么?

这场战苏联确实打得很艰难,在伤亡方面上面已经说过,苏联伤亡25655人,日军伤亡19000人,苏军伤亡人数比日军多6000多人。在战略物资方面,苏联更是损失惨重,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即使是在苏联名将朱可夫的指挥下,消耗的战略物资仍然高达80000吨,炮弹炸弹便占了31000吨,那么日军消耗了多少战略物资呢?将近2000吨,这意味着什么?此外,参加诺门罕战役的苏军算得上是精锐,可是参加这场战役的日军只能算是杂牌中的王牌,这又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朱可夫也是在利用诺门罕战役验证自己的战略思想。

日本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战略粗糙,战术迟钝。

日本既想将战线防线向北推进到西伯利亚地区,即所谓的“北进”计划,为此常常制造摩擦试探苏联的底线和军事力量,可是当苏联不断增兵、不断增运物资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偏偏又不肯给予诺门罕战役足够的重视,虽然成立了第6军,但是在23师团陷入重围的时候,也只有第8国境守备队1个大队在战役即将结束时才慢吞吞奔赴战场。日本在战略制定方面确实很粗糙,虽然有心“北进”,可是却没有详细的战略计划,因此在诺门罕战役时采取了相对消极的态度。

在战术方面更有意思,比如上面已经说到的细菌战,既赔了夫人又折了兵便算了,关键是没对苏军造成伤害;再比如在日本步兵正与苏军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日本重炮兵突然对苏军发起了进攻,结果自己的步兵也被轰成肉泥。你完全想不明白指挥官的脑袋里在想什么,连最基本的协同作战能力也没有糅合好,这指挥水平还是赶紧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去吧!不对,这样的智障指挥官日本越多越好。

曾经参加过诺门罕战役的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到:

“7月3日,几十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乱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

日本陆军还海军向来存在很深的龌龊,你骂我,我骂你,你给我下绊子,我给你穿小鞋。当然海军并不是诺门罕战役的最大阻力,让陆军最无奈的还是政客的掣肘,这应该也是自古以来所有政客惯有的无耻吧。这边的陆军还在诺门罕拼命,那边的政客已经开始为了政治利益表示反对了,而且已经派人去找苏联人谈判了。所以后来日本陆军为了应付这他们,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这时候海军也落井下石了,你们陆军不行,看我们海军的!

甚至在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日本陆军还要拿参加诺门罕战役的军官开刀,因为他们必须要给国内一个交待,因此必须得有人背锅,那么诺门罕战役中“擅自挑起战争”的军官们自然是最适合顶包的对象。

我只想说两个字,活该。苏也活该,日也活该。

有人说二战时期,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伤亡大于日军,这是为什么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谓“诺门坎战役苏军伤亡高于日军”的说法,现在流传的版本要么是按某度的数据,要么是按日本人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统计的,其实都是鬼扯。出现这种误判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东军为了粉饰“皇军之花”的战斗力和避免过分刺激军部高层,其关于诺门坎战役的战报是经过大大缩水的。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

以1938年8月23日的战斗为例,小松原第23师团第72联队发起攻击时,共有联队长以下官兵2295人投入战斗(满编2900余人),最终有2200人伤亡,战损率高达95%,剩下的的鬼子兵仅够编成两个小队。其第1大队长西川少佐重伤被送进野战医院时,发现联队长以下残余军官已经全部在医院因伤集合,当场嚎叫:“第72联队完了”!

就是这样一次几乎全军覆灭的战斗,在日本第六军的战报里却轻描淡写为:“联队遭到一定损失”。然而战后,左臂重伤未愈的联队长酒井美喜雄大佐立刻被逼自杀,无它,只有必须隐瞒真相,才会将战场负伤的军事主官灭口,毕竟这个鬼子大佐在作战中已经很卖力气了。

(朱可夫在战场上)

根据普遍认可的资料,苏军在战役中牺牲9703人,战伤和战病伤15952人,合计25655人,我们姑且认为它是基本准确的。而日本方面公布的数字是多少呢?战死和失踪(就是没找着尸体呗)8715人,战伤和战病伤10997人,合计19000余人,从表面看起来苏军伤亡好像略高于日军,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日军两个主力参战师团战损对不上数。

诺门坎战役日军的主力是先期投入的第23师团和增援而来的关东军主力第7师团,前者是个有15000人的警备师团,在战役中伤亡达到12000人。而第7师团是下辖第13、第14两个旅团四联队的常备师团,战时兵力应该在25000人左右(到达战场三分之二),而该师团的伤亡率达到了70%,很容易计算出11700以上的伤亡,仅这两个师团就伤亡23700人,已经远超公布的伤亡总数。

苏军在诺门坎的草原战场上倾泻了31000吨的炮弹和炸弹(日军不足2000吨),在毫无遮掩的地域日军只能以血肉之躯和板载冲锋对抗,虽然也给苏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但在如此猛烈的火力杀伤下要说日军死了万把人不到,绝对是不可能的。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量是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半,德军尚且伤亡数十万计,难不成日本鬼子是铁打的?

如果这两个师团伤亡没有过半,关东军完全没有必要一口气增调第2和第4两个常备师团,甚至准备调回第5师团。

(日军的坦克和汽车)

日军配属的特种兵部队还有相当损失

诺门坎战役期间,关东军出动了大批飞机、重炮和战车部队,试图跟苏军打一场现代化钢铁战争。其结果是损失数百架飞机(第2飞行集团)、100多辆坦克装甲车(第1战车团),三个额外加强的野战炮兵联队(大口径重炮82门)也被炸的七荤八素,其中一个炮兵联队的22门加农炮全部损失,这些技术兵器的损失过程中,难道不死人的嘛?

期间臭名昭著的关东军“731部队”也加入战团,结果由于配合失误和不敢公开通知前线部队,造成1300多名日军被细菌感染,出于保密的需要,究竟死了多少鬼子根本无从知晓。

日军故意将其他部分伤亡给忽略掉了

比如小松原太郎中将的第23师团,在战役期间进行了多次补充,既有直接填进去的野战补充队,也有关东军从其他师团抽调的所谓精锐补充兵,而这些补充兵员的伤亡日军根本没有计入在内,参战的还有国境守备队等二线部队,也没有详细列明伤亡数字

另外在战场上担负辅助作战任务的伪蒙军、伪满军也有一定伤亡,比如3000多人的伪“兴安骑兵师”战后仅存300余人,战损率高达90%,而这些人员伤亡都被日军无耻的抹掉了,反正死的不是日本人。

(战死鬼子的钢盔等装备)

日军战后对关东军的整肃非常之彻底

诺门坎战役后,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和参谋长矶谷廉介双双被撤职,第六军司令官荻州立兵和第23师团长小松原也被“下课”转入预备役。东京的参谋本部除老大载仁亲王因为是皇族例外,参谋次长中岛铁藏、作战部长桥本群也被转入预备役,如果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日军损失反而低于苏军,日本人应该加官晋爵才是。

除了战后被逼自杀的高级军官外,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第13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第71联队长森田彻大佐均被击毙在战场上,连同后方死亡的搜索联队长井置荣一大佐、第8国境守备队谷部理睿大佐和那个倒霉的酒井,至少有六名联队长挂了,也就意味着六个联队失去了战斗力。1945年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27000余人,却没有一个大佐联队长死在战场上,所以诺门坎的战报明显忒假了。

(苏军缴获的歪把子)

其实在现有的文献中(包括某度),也承认诺门坎战役双方伤亡在60000人以上,那么去掉苏军的25000人战损,日军官兵的伤亡也必然超过35000人。因此二战结束后,鬼子的什么狗屁神社统计的诺门坎有18000多名死鬼是比较准确的,按照1:1的战死与战伤比,大概折算出鬼子至少有36000人的伤亡,与前面的数字基本吻合。

所以有些事情不要人云亦云或者哗众取宠,认真研究和计算一下结论就清楚了,日军在诺门坎的伤亡必然接近40000人。

(日军飞行员)

为什么诺门罕战役后苏联和日本和解互相划分势力范围

在诺门罕战役前,苏日间早已确定了大致的势力范围,战役后的和解也仅仅是两国间因各自原因难以改变现有局面的一个暂时性假象而已。

苏联方面:集中精力应对欧洲方向

诺门罕战役后,苏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与日本展开谈判,主要原因是避免与日本全面开战,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苏联及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重心都在欧洲地区。当面临东西方的威胁时,一定会优先保证欧洲方向的安全。在苏联建立初期的苏俄内战中,苏联红军的主力一直集中在欧洲地区和白俄和外国干涉军作战,直到内战基本结束,才将盘踞在远东地区的干涉军被逐出国土。

苏俄内战中,主要战斗都发生在欧洲地区

苏联建立后仍不断受到西方的威胁,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西线方向,投入重兵保卫红色政权。到二战爆发前,纳粹德国成为了苏联的主要防范对象,苏军调集了全国70%的兵力和装备,将130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当时的苏联西线。这一时期,苏联还组织了多次大型军事行动,以改善西部边境的防御态势,整体规模比诺门罕战役时的苏军要大得多。

为防止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苏联没有向远东地区派驻更多的军队,也不主动挑起争端,避免激起日本的军事行动。诺门罕战役后,苏军统帅部意识到日本有可能与德国夹击苏联,开始向远东集结兵力,防范入侵。

诺门罕战役后,苏联还积极发起军事行动以改变边境态势。

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苏联来说,保持了远东地区暂时性的和平,能让苏军抽出身来全力应对西线地区的战事。当然,维持和平的可不仅仅是条约本身。直到二战结束前,苏联在远东常驻兵力超过70个师,坦克2000辆,飞机2000架,火炮5000门,整体实力远超当面的日本关东军。

日本方面:损失过大,看清了国力间的差距

日本的原因简单很多,就是因为损失过大。

很多人看诺门罕战役时以为日军只出动了一个二流师团,因此认为关东军没有拿出全部的实力。实际上,当年关东军还动用了相当数量的坦克、火炮等技术装备配属给参战部队使用,其实际战斗力不逊于日军的一流师团。

根据资料,当年参战的日军有第23师团、第7师团26联队、第8边境守备队、战车团、野战重炮兵联队、汽车队、高炮队,参战日军总兵力25000人,拥有坦克和装甲车100多辆,火炮200门其中重炮82门,其他车辆200辆,另有飞行师团的数百架飞机参战。这种配置在当时日军中堪称豪华,当年侵华战争中,日军的重炮和坦克也只会加强给重点方向的日军部队使用,数量也没有那么多,由此可见日军对这次战役是有备而来。不过面对火力凶猛的苏军,提前做好准备的日军仍是一败涂地,参战部队几乎被全歼,火炮丢失超过七成,战车一半被摧毁,飞机和汽车也有相当数量损失。

对于人员伤亡的损失,日军并不是不可接受。关键的是,装备的损失日军承受不起。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工业生产能力不足,重型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很慢,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起来,比如日军装备的96式榴弹炮,这种大口径火炮总共也就生产了400多门,结果在诺门罕战役中一下就损失了11门。按照这种损失速度,和苏联开战用不了半年日军手中就只剩三八大盖能用了。

因此,日军大本营阻止了关东军继续调集兵力增援诺门罕战场的计划,并向苏联提出了停战的要求。

诺门罕战役中,苏联就大量装备波波沙冲锋枪了吗

没有,诺门罕战役发生在1939年5月到8月。而波波沙冲锋枪到41年才根据PPD冲锋枪简化而来,正式大规模生产已经是1942年。

而PPD冲锋枪在1939年虽然已有PPD34和PPD34/38,但是装备量撑死了4000多支。而且主要装备于一些警察、宪兵或者边防巡逻部队。毕竟一战当中毛子没吃过MP18这种冲锋枪的苦头,觉得冲锋枪这种打手枪弹、射程不咋地,又浪费子弹的玩意并不适合大规模战争。

直到后来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用索米KP31教做人之后才开始认识到冲锋枪的重要性。

日俄诺门罕战役,双方兵力到底伤亡怎样

从苏军将领(朱可夫)和军官(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日军的战力比苏军更高。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士兵

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5月11日至1939年8月27日,苏联与日本在诺门罕地区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关东军战败、苏联获得胜利。双方于9月16日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诺门罕战役的停战协议。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参战兵力前后相加超过58000人,实际参战的只有以第23师团为核心的25000余人,其余的部队都是战争末期的8月29日以后才调来的,这些部队实际并未参与过战争。据关东军第6军的军医部提交给日军高层的报告中,表明了日军在整个战争中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坦克损失30辆,飞机180架。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战俘

苏军总共投入约57000名步兵、500辆坦克及350辆装甲车。当时苏联官方统计的人员损失为近4000人阵亡。但根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8000人、超过1000人失踪,另外16000人受伤。装甲车辆损失超过350辆,飞机250架。

在二战结束后,有记者采访朱可夫,问及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朱可夫的回答是哈拉哈河战役(诺门坎战役)。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来形容。

另外曾参加过这次战役的苏军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在回忆中认为,苏军的战斗有很多缺陷,诺门坎的胜利是靠巨大的人力伤亡和兵器优势打胜的。例如苏军弹药消耗量达到31000吨,竟相当于后来库尔斯克战役消耗量的15%。

苏军检查缴获的日军九五式坦克

诺门罕战役苏军坦克为何敢直接辗轧日军坦克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有趣的军事故事,说日本两辆坦克发现一辆陷进泥地动弹不得的苏军坦克,然后两辆日本坦克把这辆苏军坦克从泥来拖出来,就在苏军坦克被拖出来的时候突然启动发动机,然后拖着一辆没脱挂钩的的日本坦克跑,说是因为日本坦克的发动机没有苏军的发动机马力大,就算拖着一辆坦克跑,另外一辆坦克都追不上,并反手把那一辆车给击毁了,并俘虏一辆坦克。这个故事想说明的是日本坦克垃圾。

当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追究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也没说是什么时候,什么类型的坦克。现在仔细一想八成是个假的故事。因为在日苏诺门坎战役的时候,双方的坦克的性能差距并不大,只有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已,而到了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的时候,这时候的日本已经丧失了坦克攻击的能力,所以这应该是个假故事。

而关于日苏战争中,其实日本投入的坦克并不多,兵力包括关东军第1战车团辖战车第3联队与战车第4联队,不过由于组建不久就是总计900多人100多辆战车装甲车。而苏军投入的兵力为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共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但实际的战损中苏军的坦克战损远远高于日军,但在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并没有像样的装甲对战,苏军的装甲伤亡大都是被日军步兵自杀式冲锋配合以集束手榴弹和土造燃烧瓶给摧毁的。所以苏军坦克敢直接辗轧日军坦克是不存在的。

日本和苏联的诺门坎之战为什么在蒙古国诺门罕地区爆发

诺门罕战役有意思的一点是交战双方虽然是日本和俄罗斯,但交战地却是在伪满洲国境内。那么,这场战役为何会选在诺门罕进行呢?

所谓诺门罕地区位于海拉尔西南大约一百八十公里处,在诺门罕以西便是南北流向的哈拉哈河;河的东西两侧分别是日本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和苏联支持的蒙古国。

清雍正时期,哈拉哈河东西两侧实际上都属清朝领土,只不过雍正为了加强边境管理而在此地驻了两大部族:即新巴尔虎部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虽然这两个部族共归清廷管辖,但双方仍划分有明确的边界:两部在诺门罕地区的边界就在哈拉哈河以东约二十公里处。

也是自此以后,两部就时常会因为边界问题爆发冲突。原因很简单,哈拉哈河是该地区唯一的淡水河,而且哈拉哈河东岸不远处的水草十分肥美;这些自然条件对于两个游牧部族而言都极具诱惑力!

当然,尽管双方冲突不断,但边界问题并没有解决且一直拖延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待苏联和日本两国介入“满蒙”地区后,诺门罕边界之争也在所难免的又一次被放大了。

1935年中旬,满蒙和日苏四方代表在满洲里召开协商会议,主要讨论诺门罕地区的边界划分问题。按照蒙方的设想,双方应该遵循雍正时期的界线划分;而日满则要求重新勘分界线,最好是以哈拉哈河为界。

坦白而言,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早就有了将诺门罕边界向西推移的计划,只是日本人千方百计也没有找到足够支撑他们实现这一企图的有力证据。不过,已经铁了心要吃这块“蛋糕”的日本人终究还是东拼西凑了一些所谓的“证据”。

鉴于上述或历史或现时原因,未能就边界问题达成共识的日本和俄罗斯最终在该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相当的局部战争,史称诺门罕战役或者哈拉哈河战役!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