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有人说战争的本质是"争夺利益",对此,你怎么看
- 为什么有些夫妻离婚后要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真的是因为喜欢孩子吗
- 现在的女人为什么连孩子姓氏都要争夺
- 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
-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
- 男子当街飞刀杀害前妻,只因争夺孩子抚养权,这么做值得吗
- 二战英国和德国为何要争夺非洲
-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争夺粮仓敖仓,那里粮食真有那么多么能吃那么久
有人说战争的本质是"争夺利益",对此,你怎么看
战争的本质简单概念:
就是矛盾的激化和利益的争夺。
强势欺负弱势的霸权作怪。
为什么有些夫妻离婚后要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真的是因为喜欢孩子吗
根据我做过的案件,一些当事人呢,会犹犹豫豫,摇摆不定;还有一些当事人呢,为了报复对方,盲目争取,最后受伤最大的,反而是孩子。今天,王律师就针对子女抚养权问题,给大家三点建议。
1.一定要理性面对抚养权的归属。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修养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关乎着Ta的前程和未来。千万不能因为对另一方的憎恨和怨念,错把孩子当成报复的工具。更不要在争取到孩子抚养权后,永久性地跟对方断绝联系,不让对方探视孩子。
2.不要像争取财产一样,盲目争取孩子的抚养权。要知道,孩子不是物品,更与财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离婚时,将财产约定归谁或判决归谁,一般则永久性归谁。但抚养权的归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获得抚养权一方存在殴打、虐待孩子的情形,另一方是可以在离婚后,申请变更抚养权的。并且,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3.有抚养条件的,尽力去争取;条件不足的话,量力而行即可。重点在于离婚后,能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成长环境。如果你们能妥善处理好离婚后的关系,即便父母是离异的,孩子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最后,真心希望每个当事人都可以切实地为孩子着想,在离婚时放下对另一方的成见,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给孩子们一个和平、有爱的童年。
现在的女人为什么连孩子姓氏都要争夺
男婚女嫁,娶妻生子,孩子的姓氏自然而然随父姓,如果入赘,倒插门,不用说,女方家要的就是延续香火,花重金不是有钱就任性的事。姓氏是家的传承,希望家根深叶茂,发扬光大,这是历史的自然规律。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有争夺姓氏的变更权,鹿死谁手就看对方的本领了。一般来说,除了婚前约定的以外,其他都是瞎扯淡,让你陷入迷茫之中。
现在的女人为什么连孩子的姓氏都要争?
姓氏是家的传承,传宗接代就是说,男人为什么要娶妻生子,就是让香火延续下去。养儿如果成了上门女婿,觉得是男人的耻辱,肯定被人家矮半截,失去尊严和威名。入赘在当今社会,还没有被人认可,男人总认为寄人篱下的日子真难熬,一点地位都没有。如果把倒插门女婿当成自家人一样对待,丈母娘不过多参与,就皆大欢喜了。
姓氏不是随心所欲,是要付出代价的。下面几个事例可都是真人真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事例一:我邻居一家育有二个女儿,都出嫁,父亲为了让家产有人继承,就和女儿女婿商议,如果随家养一个孩子随女方姓,财产的一半由孩子继承,另外一半由两个女儿继承。二女儿家生了两个男孩,第一个随父姓,第二个随母姓。当时,女婿还有点不情愿,和男方父母商量,也比较通情达理,就了结亲家的一块心病。
事例二:女方家是招上门女婿,彼此达成协议。可二老去世了,男人动起了歪心眼,偷偷到派出所为孩子改了姓。因为,男人也是村里干部,做事方便许多。可没有不透风的墙,妻子知道后,大吵大闹,最后想不开,喝了农药。幸好发现得早,经全力抢救挽回一条命。男子知道做事鲁莽,后来经过村干部协调,又重新把孩子的姓改了回来。
事例三:女方家比较强势,招了上冂女婿,男子在家里地位真的是,看别人眼色行事,稍有不慎就大吵大闹,真的是受尽了委屈,子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亲对家庭操碎了心,风里来雨里去,操劳大半辈子,有时真的敢怒不敢言。母亲去世,为了达成父亲的心愿,父亲入赘女方家,因为家里穷,儿女多,不得已而为之。儿子理解父亲的苦衷,后来让自己的儿女又重新改为父姓,也让父亲扬眉吐气一回。
天命不可违,夫妻之间不要玩心眼,凡事商量着办,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随父姓,随母姓,那不过是一个姓氏而已,夫妻要坦诚相待,用不着争来争去,弄得人心惶惶,岂不是两败俱伤。
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
东北野战军前指到达锦州外围后,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亲登帽儿山观察敌情,着重查看地形和范汉杰的城防部署。今天俯瞰下去,从北平到沈阳的“北宁线”从锦州市区穿过,铁路线以北被泛称为“铁北”,其为丘陵地带,普遍地势较高,甚至要超过原市区的平均海拔。
而这片丘陵地带的两个制高点,一是自然形成的山头“大疙瘩”,一是人口修建的“配水池”。范汉杰不是草包,他充分利用了这两个战术制高点,部署了最能打的部队和最强的火力,也就是说,东北野战军攻城部队若想接近城垣,就必须拔掉这两颗钉子,否则必遭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杀伤,是绕不过去的据点。
为了详细说明配水池的重要性和坚固程度,笔者今天特地跑了趟“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纪念馆,它位于今天锦州的松坡路上,占地面积很大。可惜新旧两馆都在修缮,不给进里面观看,据称要到9月份才能开放,想了想,原来是辽沈战役打响72周年的时间,所以只能拍点外景给大家看。
配水池确实不大,它是伪满时期的建筑,顾名思义,就是给锦州城区供水之用,所以建在高处是有原因的。它大概有五间房子大小,钢筋混凝土结构,敌人把水放干挖出枪眼就成为了良好的碉堡,然后以配水池为中心,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又修建了多个永备碉堡,各堡之间再以交通壕联接,所以“配水池”从广义上来说,是指这一片要塞化的防御阵地。
守敌为滇军第93军暂编第22师的一个加强连(也不可能放进太多的人),番号为该师一团二连,兵力约150人,另附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战防炮排,所以这个加强连的兵力接近300人。注意啊,这只是战前的常备兵力,战斗打响后,暂22师进行了多次增援,累计进入阵地的敌人超过一个加强营。
既然是绕不过去的战术直撑点,那就只能拔掉它,为此东野三纵派出了第7师第20团担任主攻任务,该团前后动用了三营和一营1共1000余人的兵力,可不是简单的600之数,那只是东野一个步兵营的满编兵力。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后,攻击配水池阵地的战斗于1948年10月12日黎明的6点40分打响,第20团首先派出三营发起冲锋。
而第7师师长邓岳,也把指挥所前移到距离前沿300米的位置,用望远镜观察战况和指挥战斗。战斗异常惨烈,滇军的这个加强连是特别抽调全师八年以上军龄的老兵组成的:“个不高,挺能打”,再加上配水池钢筋混凝土结构比较防炮,所以东野的火力准备效果不大,必须用步兵炮跟随突击部队抵近射击才有效果,因此在敌人猛烈的火力扫射下,冲锋的战士纷纷倒下。
从黎明杀到下午,期间敌人至少实施了30次反突击,暂22师一团长王援威上校亲自组织反击,并且当场阵亡,而我三营也因伤亡严重失去攻击能力。邓岳随即投入了一营加强攻击,该营营长、战斗英雄赵兴元在组织最后一次进攻时,全营能够投入战斗的仅余26人,可见牺牲之惨烈。
战至12日下午6时,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厮杀,三纵7师20团终于攻克配水池,而负责攻击“大疙瘩”的24团仍然没有进展,到夜里三个营全部打残,邓岳开始骂娘,韩先楚也开始骂娘,因为次日就是原定对城垣的总攻时间,后来经过认真观察终于发现,“大疙瘩”阵地后面有暗沟通往锦州城垣,敌人可以源源不断增兵和补充弹药。
第7师随即以火力封锁暗沟,继续组织攻击,至13日清晨,终于再克大疙瘩,锦州城北的两颗大顶子至此完全拔除。《大决战辽沈战役》对此特别进行了刻画,一营炊事员按全营份额做的猪肉炖粉条,结果战斗结束后抬上阵地,才发现能够吃饭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欢迎来红色的锦州,参观有纪念意义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牤牛屯前指纪念地、英雄烈士纪念碑、和纪念战斗英雄的“云飞街”、“士英街”等等,必有所得。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底,结束于1918年11月,今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
我们在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时候,将其归咎于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转变时对世界殖民地与霸权的争夺。这其中,法国与德国、俄国与奥匈帝国、英国与德国这三对矛盾比较突出。
法国与德国矛盾:在一战之前,法国与德国的关系就一直很紧张。在1870至1871年,法国与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就因为对欧洲大陆霸权的争夺而爆发“普法战争”。经此一战之后,法国战败,德意志完成了统一,并且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
俄国与奥匈帝国:俄国与奥匈帝国在这一时期的矛盾主要在于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的争夺。
英国与德国:
英国,作为最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在一战之前的长期一段时间内,英国都是世界上头号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而德国在普法战争之后,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势必要与英国在海外贸易与殖民地的争夺展开竞争。由于德国发展较晚,在此时世界殖民地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因而,在殖民地的争夺上,英国与德国由竞争产生了矛盾。
这三对矛盾发展到后期,演变为以德国为首的军事同盟与以英国、法国等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在1914年的7月底,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索,一战爆发。
男子当街飞刀杀害前妻,只因争夺孩子抚养权,这么做值得吗
悲剧!为了争夺孩子抚养权,居然当街飞刀杀害前妻,实在是悲剧。可想而知,他的思想是多么地极端,总之就是“我得不到的,我也不想让你得到”,最终酿成悲剧。
事件经过
5月25日上午10时左右,在广西玉林的人民公园处,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抚养权问题,孩子生父周某与孩子生母梁某发生了争执,周某在气愤之下持刀割伤了梁某的脖子,梁某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么做值不值得?
答案是肯定的,是不值得的。这么做不止自己要吃牢饭,还会害了孩子失去母亲,除此之外他自己吃牢饭的过程中,孩子将缺少父爱,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想必他杀害前妻后,自首后,肯定后悔不已。不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事情已经发生,他必然要去吃牢饭。孩子肯定要承受失母之痛。待他坐牢归来,估计孩子都不想认他这个爹。
因此说这是一个悲剧,而且是无法挽回的悲剧,这样的做法当然不值得。
二战英国和德国为何要争夺非洲
1942年6月23日,刚刚晋升陆军元帅24小时的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越过埃及边境线,目标直指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英国在中东的核心统治区。整个盟国军队高层一片哀嚎,参谋长们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地图,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沙漠之狐”征服埃及和席卷中东油田,进而与苏联战场上的德军在高加索完成会师,这也是同盟国在二战期间最黑暗的时刻。
相对而言,这也是轴心国方面赢得战争最有希望的一刻,可惜希特勒对全球战略的理解,用夏伊勒的话来说那是“一窍不通”,他只给隆美尔送来了元帅军衔和权杖,却没有给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运来任何援兵和坦克。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是强弩之末,当他进抵距离开罗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时,德国人能够动弹的坦克只剩下100多辆,并且严重缺乏汽油和补给。
二战北非战场的燃点当然是墨索里尼的“雄心壮志”,他一心想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疆土和荣光,那就是要彻底控制环地中海地区,包括南欧、东南欧和北非等几大片,也就是要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势力范围的“内湖”。所以在南欧,意大利军队进攻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而在非洲,意大利军队则在两个方向展开了进攻,即夺取东北非和北非的英国殖民地。
在东北非战线上,意军以部署在埃塞俄比亚的30万人马,负责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攻击,而在北非的利比亚战线上,意军集结的23万余兵力则奉命向埃及挺进。墨索里尼判断,英法联军刚刚被德国人在西欧打得落花流水,英国远征军丢盔弃甲逃回本土,暂时没有什么力量来阻挡他在非洲的大进军,所以在战争初期自信满满,跟希特勒也没少吹牛。
确实,英军在非洲的力量并不强大,当时在东北非、北非地区的英军兵力分别为32500人和66000人,处于十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绝对劣势,然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并不能够支撑墨索里尼的野心,尽管兵力众多,却是一触即溃。在东北非战场,意军遭到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随着英军兵力逐渐增加到15万人,意军开始全线溃退。
而在北非战场,由巴尔博元帅统一指挥的两个意大利集团军,面对英军一个尼罗河集团军(未来的第八集团军)60000余人,从1940年9月13日起发动进攻,仅仅推进了90公里就打不动了。至12月中旬,得到增援的英军发动反攻,一家伙就把意军打趴下了,两个月时间里向西“反推进”多达800公里,意军残兵败将拼命逃往的黎波利港,从元帅到士兵通通惊慌失措,准备乘船逃回亚平宁半岛了。
偷鸡不成还蚀了一大把米,墨索里尼眼见大势不妙,紧急向希特勒求援。实际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对援助意大利从一开始就不热心,因为北非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并且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在即,德国陆军抽不出有力部队投入其他战场。但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颇有些战略头脑,他认为一旦意大利军队彻底丢掉北非,则英军将在环地中海地区获取战略优势,不仅墨索里尼政权容易垮台,也会从南方对德国构成威胁。
在雷德尔的劝说下,希特勒勉强同意派遣一支军级规模的部队和少量空军,投放到北非战场支援意大利军队。于是选中了爱将隆美尔出任非洲军司令官,1941年2月,隆美尔到达北非接管了德意联军的指挥权,并随即以一系列的反击行动,率领少量德军和数量较多的意军,又把英国人击败,经过三个阶段15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把英军彻底逐出利比亚,并乘胜挺进埃及。
现在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跑到北非参战了吧?希特勒差不多只有三个想法,其一是防止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溃败,进而危及到墨索里尼的统治和意大利本土的安全;其二是保障德国在南方方向上不受英国的军事威胁,比如巴尔干、比如阿尔卑斯山方向;其三是尽量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牵制英国的陆海空军兵力,那么在英吉利海峡方向,西线德军的防御压力将会减轻(德军主力即将东进)。
然而希特勒唯独没有挺进中东、彻底摧毁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进而未来在高加索完成会师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说,他只把隆美尔的集团军看作次要战略方向上的一支偏师,主要任务是协助意大利军队撑住场面,因此,他不愿意在北非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兵器和物资供应,尽管隆美尔多次要求给予增援以取得更大战果,但希特勒均未认真理会。
1942的3月间,雷德尔海军元帅再次进言,说服希特勒批准了《阿伊达计划》,也就是隆美尔进击尼罗河流域和开罗的作战计划,同时批准了用伞兵占领马尔他岛的《大力神计划》,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时间均在6到7月份。然而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爆发和持续,德军最终无限期搁置了这两个计划,从根本上说,德国还是缺乏维持庞大战争规模的人力、物力和战略资源。
战争的法则就是不进则退,由于隆美尔只有消耗没有增援,而英国人却倾举国之力向亚历山大港运送和补充兵员物资,终于在实力上彻底压倒了德意联军。于是有了阿拉曼战役和隆美尔的千里大逃亡,到美军参战以后(登陆法属北非),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沿北非海岸线夹击德意联军,最终在突尼斯战役中全歼了轴心国部队25万余人,彻底肃清了北非之敌。
然后就是登陆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本土,然后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关键时刻,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抽兵驰援,为意大利这个猪队友操碎了心。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争夺粮仓敖仓,那里粮食真有那么多么能吃那么久
敖仓位于鸿沟和济水(在这段是一个河道)从黄河分流的地方。秦朝时期,济水流域和江淮之间,是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秦朝将这些地区的粮食大量漕运到关中。由济水和鸿沟运来的粮食,进入黄河时要换船运输,秦人就建立了这个敖仓储粮。
这个粮仓储量惊人,周围十余里,穿窖过千,每窖可容粮食数千石,是古代大型储粮仓库。储存粮食最重要的是防潮湿。储粮的窖都在地下,最深为12米,一般为7~9米。粮窖口大底小,窖口最大直径为18米,一般为10~16米。窖底、窖壁修制的平整、光滑、坚实,再用火烧考,防止地下水分、湿气上升,最后还要铺设木板、草、糠、席等防潮用品。这样处理以后,就可以储存粮食了。窖顶为圆锥形,最外层是厚厚的黄泥。整个仓窖防潮、密封,温度又低,能很好的保存粮食。
敖仓是因为建在敖山上而得名。《水经注》说:“济水又东经敖仓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迁,秦置敖仓其中,故曰敖仓。”其位置,在广武山北,今天已是黄河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