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 为什么说韩信的发达以及韩信的死亡,都是和萧何有关
- 萧何月下追韩信问题是韩信当时要去哪个军事集团
- 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 韩信原本是个大头兵,萧何如何能独具慧眼把他从人海之中挖掘出来
- 怎么评判一个人有多大能力
-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并无太多实战经验,刘邦为何如此信任他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导语:
刘邦可以没有韩信,大不了就在蜀地做一个汉中王,虽然没什么太大的出息,至少也不会遭至杀身之祸,总比做亭长的时候强得多。
可是刘邦不能没有萧何,因为萧何就像刘邦的左右手一样。砍断了他的左右手,那刘邦该如何吃饭呢?失去萧何的刘邦,一定会活活饿死。
01萧何是刘邦集团的主心骨之一,少了他,刘邦集团就完了。
当时刘邦被分封到了汉中,这里到处都是山川,土地贫瘠,山路崎岖难行。不少士兵在路上都逃跑了。刘邦自己也快丧失了信心,就打算老死在山中,好歹也是个诸侯王。
只要萧何不跑路,那他的日子就能过得好。可问题来了,萧何还真的有可能跑路了,这一天晚上,有人匆匆赶来报告,说丞相萧何跑路了,而且是骑着快马跑路的。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史记》
刘邦非常生气,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那么刘邦这个时候在干些什么呢?很可惜历史上对这一段的描述非常少,就那么几个字。
不过我们从刘邦得知萧何跑路的消息后,那种愤怒的表情,就可以揣测到当时刘邦的心境。
首先他没有喊人过去追赶萧何,这是为什么呢?据我猜测当时的刘邦因为受到的刺激太大了,他已经快要彻底放弃了。连萧何都跑路了,那他还能依靠谁呢?所以刘邦压根就没打算把萧何追回来。
其次他没有做出一些愤怒后的举动。当时的刘邦好歹是汉王,他要是真的生气了,自然会打骂手下人,最起码也要摔桌子砸板凳。可是刘邦啥也没有做,这说明他泄气了。失去萧何以后的刘邦,对自己也失去了希望。
再者他也没有做任何人事调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来他认为萧何这不是真的走,肯定有什么急事,当然这种希望比较渺小。二来他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萧何的位置,CEO萧何走了,他这家公司也就开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刘邦正处于内心崩溃的边缘。萧何是他最信任的那个人,现在最信任的人走了,这家公司也该解散了。
02萧何对刘邦有多重要呢?夺天下的必要帮手。
我们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萧何的重要性,不到万不得已,刘邦是不可能动萧何的。当时刘邦还是沛公的时候,萧何就给他打下手了。
等到刘邦进入咸阳以后,刘邦的手下们全都在争抢秦皇宫里的金银珠宝,唯独萧何先跑去把秦国的各种图书册令给收藏了起来。
当时只有秦国才知道巴蜀是个什么状况,因为当年是秦国占领了巴蜀这块地方。所以当项羽将巴蜀分封给刘邦的时候,萧何建议刘邦接受。
因为接受这块地方总比死了强,真正的原因其实萧何没有告诉刘邦,因为据秦国的记载,巴蜀之地,那是天府之国。物阜民丰不说,这里面也有一大片广阔的平原。
这件事天底下只有萧何一个人知道,项羽认为是在惩罚刘邦,却没想到这是给了刘邦第二次重生的机会。
后来韩信能够清楚地了解全国各地的人口、地势之类的知识,其实都离不开萧何的指点。韩信可以攻必胜战必克,也有萧何的功劳。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史记》
除此之外,萧何总领刘邦集团的所有事务。除了军事他不管,其他事情他都要料理,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大管家,帮助刘邦管理家里的所有事务。刘邦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但是萧何肯定知道。
所以说萧何是刘邦不可或缺的人,一旦没有了萧何,那刘邦可算是真的成了没头苍蝇,到处乱撞了。
03刘邦等待萧何两天,按兵不动含义深刻。
如果从刘邦这个人的城府来说的话,萧何的逃跑,刘邦必然要做一个仔细的分析。按照常理来说,萧何是不可能逃跑的。
因为当年那么多硬仗他们都一起挺过来了,现在最多只是在汉中享福,并没有达到受罪的地步,何必要逃出去呢?就算逃出去了,萧何会有现在的待遇吗?
再说了,刘邦非常相信他跟萧何之间的感情,从这一点考虑,刘邦也不会放弃萧何。要不等一等再说?当然是这样,刘邦只有等待才能体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只有什么都不做,才能表示出自己对萧何的信任。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
如果当即就换了人顶替萧何,那对萧何来说,就是一种侮辱。就算后来萧何回来了,恢复原职,也会感到十分尴尬。
所以刘邦这一冷处理,是非常高深的帝王心术。等到萧何回来以后,刘邦彻底放心了。为了安抚萧何,刘邦甚至愿意听从萧何的建议,将大将军的位置留给韩信。
这是多大的信任呢?可以这么说,就是你把你全家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一个你朋友介绍的基金经理,你放心吗?就算你百分百信任你的朋友,也不会这么做吧?但是刘邦会这么做,他不得天下谁得天下?
总结:刘邦再次见到萧何,是既生气又高兴。
史记里面有一处描写是非常传神的,他说萧何过了两天回来了,刘邦的表现是既生气又高兴,并且责备萧何:如果想要逃走的话,现在又回来干嘛?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
我们可以去想象当时他们俩的表情,刘邦肯定是带着笑意问的这句话,而萧何也是带着笑意回答:我哪里敢逃走哦,我是去追逃走的人。
这里刘邦的话里释放出一个消息,那就是他对萧何的无比信任,因为他显得很轻松,丝毫不担心萧何要逃走的意思。但是这故意一问,就有显示关系亲近的意思了。
而萧何是完全明白了刘邦的意思,所以也会心一笑。这个时候萧何的话里传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他萧何是不可能被判汉王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我去追的这个人不简单,你得好好重用。
两个人都是人精,萧何还没有再次介绍韩信,就已经先将自己的目的都说了出来。我能够花费两天时间去追赶的一个人,你说他该不该重用?
刘邦从萧何的话里,也感受到了韩信这个人不简单,所以他敢于大胆地任用韩信,那是因为他对萧何超乎寻常的信任。
参考资料:《史记》
为什么说韩信的发达以及韩信的死亡,都是和萧何有关
有人评论韩信的一生,概括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而尤被人们熟知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更说出了韩信的发达与死亡,同萧何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
前206年,汉王刘邦决定北上东出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遂以萧何为丞相。萧丞相便“进韩信”,即向汉王极力举荐治粟都尉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刘邦因此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佐助汉王定三秦,复定魏,击代、赵,降燕,破齐,击灭霸王项羽,帮助刘邦打下了江山。韩信能由一个掌管军粮的后勤官员,登坛拜将,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帅,建立不世之功勋,享荣华富贵,皆因慧眼识珠的萧何之力挺,此为“成也萧何”。
前197年,赵相国陈豨举兵反,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未随高祖出征。翌年正月,韩信的一个宾客得罪了他,韩信遂将其囚禁,准备杀掉他。宾客弟弟便上书举报韩信欲反,阴谋趁夜假称诏令赦免在官家服役的刑徒与奴隶,欲发动这些人去袭击吕后与太子。吕后本想召令韩信前来问讯,又担心他不来,反而不好办,一时没了主意。于是吕后便召来萧何谋商办法,萧何献策,命人假装自前线皇上那里赶回京师报捷,假称已经大破陈豨并擒杀之。列侯、群臣不知底细,皆入宫道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虽然生病,还是应该强挺着去祝贺一下。”韩信上当受骗,入宫祝贺。吕后命令武士将韩信五花大绑起来,斩杀于长乐宫钟室。吕后采用萧何之计杀韩信,此为“败也萧何”。
故而说,韩信的成败荣辱皆与萧何有莫大的关系。
萧何月下追韩信问题是韩信当时要去哪个军事集团
哪儿也去不了,无非是欲擒故纵,若萧不来仍在江边转悠,何也?韩非等闲之辈,岂能怀抱利器而屈于他人之下,并深知刘邦欲图霸王大业,求贤若渴,如果草草归依,未必重用,
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这是一个好问题,为求贤若渴的老板们和希望一展才华的求职者带来有益地启示。
是金子必须先发光,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即便是金子,一辈子不发光,就永远被当做土块。
01
国士无双的韩信,可以说给了项羽一次机会。
如果项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到韩信的才能,并委以重任,一个韩信就可以把刘邦打得满地找牙,刘邦就不会有任何机会。
可惜的是,项羽眼拙,实在是看不出韩信就是混在鸡群里的凤凰。
韩信一开始投奔项梁之后,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项羽接管了部队,任命韩信为郎中。郎中是秦汉时期开始设置的官职,主要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务,在内充当侍卫,在外随从征战。这个职位并不很高,但是可以经常接近项羽。
这就是上天想成全项羽,可项羽并不珍惜。韩信多次给项羽提供建议,而项羽都不采纳。
究其原因,项羽自以为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压根就瞧不上出身草根的韩信。项羽不明白“英雄不问出处”,只问身份不看能力,项羽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这事也就奇怪了哈,见不到韩信的师傅是谁,但他咋就这么大的本事呢?岂不成真有天意?
02
韩信投奔刘邦
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入蜀后,韩信就逃离项羽投奔了刘邦。
刘邦依然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仅仅安排韩信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韩信坐法,同案的十三人已经全部处斩。轮到韩信时,韩信大喊:“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何要杀掉壮士?”监斩的夏侯婴认为韩信不同凡响,就放了他。与韩信交流后,很欣赏他的才能,于是进言刘邦。
但刘邦也还没有重视他,只封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当时主管后勤保障的是萧何,韩信有机会与萧何深度交流。萧何很赞赏韩信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迫入蜀时,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夏侯婴等人都曾经极力推荐过自己,但仍然得不到刘邦的信任,看来是没有出头之日,结果又逃走啦。
这个也怪不得刘邦,日理万机的刘邦,不可能就凭夏侯婴、萧何的一两句话,就认为韩信是天下无敌的大将之才,委以重任。否则,也太儿戏啦。
03
筑坛拜将
有些人善于纸上谈兵,讲起兵法,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韩信是否真的具备超人的才能,恐怕真正打动萧何的或许是一件小事。
在之前,粮草仓库就一个门口,一般是先入后出,后入先出。最里面的粮草很容易霉变。
韩信做了管理粮仓的官吏后,就把仓库改成了两个门口,一个进,一个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发生粮草霉变的事情。
这令萧何非常惊奇,了解了情况以后,感到韩信的智慧非同常人。通过深入地交流,萧何认为韩信国士无双,是难得的奇才。
于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也十分奇怪,逃走了数十位将领萧何不追,反倒去追一个小小的粮草官。再次经过萧何的举荐,就引起了刘邦高度的重视。刘邦认真与韩信做了深入地交流,最后听从萧何的建议,筑坛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04
做好份内的事,而且出彩,永远比只说管用
韩信屡屡跟项羽、夏侯婴、萧何谈论兵法,但结果是项羽、刘邦都没有引起足够得重视。
不要小看一个小小库门的改变,那需要具有超人的智慧,这是真正征服萧何的原因。否则,韩信跑了就跑了,萧何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追回韩信。没有萧何的逆天之举,刘邦也不会给与韩信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上天的安排,这正是“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作为项羽、刘邦来说,不可能认真地去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失掉人才是经常的事。但作为韩信来说,只靠说还远远不够,必须做出成绩,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行动证明自己,这是最好的捷径。
如果韩信没有改革库门的成绩,韩信或许就没有跟萧何接触的机会,就不可能让萧何知道韩信是国士无双。韩信就只好再次逃走,到哪里去就只有天知道了。
由此看见,从基层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而且尽力出彩,或许崭露头角的时机就在眼前。
不清楚当时韩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但的确起到了神奇的效果。这是最值得品味的地方。
韩信原本是个大头兵,萧何如何能独具慧眼把他从人海之中挖掘出来
当时韩信在汉营当粮食仓库保管员,萧何是汉军的总后勤部长,也算是很不对等上下级关系,由于萧何能力很强,征收的粮食等汲养很多,一年下来发霉变质很多,浪费及大,这是因为仓库设计有问题,因为了防潮湿只有前门,没有其它门窗,所以粮食入库和发放都在前面,里面的库存量永远都是库存,所以霉变很多,韩信就在仓库后面开了一个门,就成了前面粮食存进来,后门发运出去,顺环流水作业,就是那么简单地解决了粮食变质问题。
萧何就是萧何,就凭这一点加深了对韩信的了解,后来就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使其韩信从小兵脱变成了大元帅,所以我们人啊什么都要从小事做起,小事做好大事来找,是金子总会发光一点都不假。
我很敬佩萧何的为人,善于发掘,培养,推荐人材,就是在现代人好多人的心胸难比萧何。
怎么评判一个人有多大能力
谢谢邀请。我理解首先要搞清楚具体要分析什么能力。
因为每个人的侧重能力点不一样,笼统的说一个人能力很强,是不够深入了解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有性格的弱点,自然就会有能力的短板。
比如马云善战略,长布局,强思考,但是弱执行,缺匠心。而马化腾强逻辑,重产品细节,弱战略和视野布局。
但都不妨碍他们成为成功的一线企业家,因此不同侧重能力都能成就自我。
那回到这个主题,我理解在职场中比较重要的能力有沟通能力、逻辑能力、执行能力、业务视野几个方面,我们来逐一看下。
1 沟通能力的分析比较简单,看能不能把信息快速准确的理解,并且有效的传达出去,并且根据信息做好执行和反馈,这个“抛接行”是沟通的一体,可以按这个来分析他的沟通能力是否ok。
2 逻辑能力是考验工作思路是否有效和高效的重要表现,比如是否能发掘问题的本质,是否能给出新视角和思路,是否能按照金字塔思维把结论和观点进行有效阐述,是否会应用一些诸如逻辑图,流程图,导图等思维工具来辅助决策。逻辑能力还有另一方面的确认,就是数据逻辑,是否能依赖数据逻辑做决策,用数据思维来驱动工作,用一些数据图形化工具来分析等。
3 执行能力非常重要,只需要看他,是否能在截止日期前,按照关键路径高效的给出产出就行,进一步点的,能否多做一步,多提供一个方案,备案等,也要结合逻辑思维等一起来看。
4 业务视野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有的人是有能力在同一环境下找到新的不同的机会,有的人能看到中长期的业务判断和规划,这是在职场或创业环境中非常有用的,会帮助企业,部门,团队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希望对你能有帮助。也欢迎大家关注职场干货凯,获取职场更多干货,助力职场平步青云!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并无太多实战经验,刘邦为何如此信任他
韩信在做大将军之前,不仅是没有太多实战经验,而且是毫无实战经验。
萧何、夏侯婴的举荐很重要,萧何月下追韩信也很关键,引起了刘邦足够的重视。
但豹眼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刘邦与韩信进行的那次谈话。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下:一是这次谈话的时间节点;二是这个大将军究竟是个啥官职。
01
刘邦与韩信的“君臣对”。
能够查阅的资料是,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反复向刘邦推荐。刘邦经不起萧何的磨叽,就说看在他的面子上,答应任命韩信为将军。萧何还不罢休,刘邦无奈,就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这一点,豹眼很是怀疑,这么大的事,刘邦应该与韩信做一次谈话,这样才符合常理。
因此,豹眼认为,这次谈话很可能是在刘邦筑坛拜将之前,而且是在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之前。
通过与韩信的深度交流,刘邦认为韩信的确不同一般。刘邦认为韩信行,就决定任命他为大将军。
这时候,萧何又说话了,这样太草率,建议刘邦搞一个仪式,筑坛拜将。
这就是萧何心眼太多了,他起码考虑了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刘邦能够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他绝对不会再跑了,也不会奢望刘邦去给他磕头,请求他出任大将军。
第二,刘邦能够一口答应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也能够一口就把韩信的大将军给免掉。不搞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事就显得太草率。一个小小的库吏就被任命了大将军,似同儿戏。萧何是怕刘邦变卦,不能真正放手韩信,那样就毫无意义。
第三,其他将军们心里都不服气,没人会听韩信那一套。韩信再大的本领也不行,最终就会是一场闹剧。
为了把这件事搞得神秘一些,起到轰动效应,筑坛拜将之前,并没有人知道拜的是韩信。而且许多人还以为刘邦要拜的是自己,在偷着乐呢!
筑坛拜将后,韩信的名分确定了,刘邦与韩信自然会经常在一起,公开交流治国用兵的策略。
因此,豹眼以为,刘邦与韩信的第一次对话,是绝对保密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也就没有史料记载。之后的交流频繁,也公开透明,自然也就有了记载。
从常理和慎重考虑,事前应该有这次谈话。
02
大将军的具体职责
大将军一职始于战国时期,但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一般是在有战事的时候,临时任命一个全权负责的军事将领,习惯称为大将军。战事结束,根据胜负,该升官加爵就升官加爵,该杀头就杀头,这个职位自动就取消了。
进入战时状态,关乎国家存亡,这个大将军的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具体怎样一个运作,也是看情况而定,没有统一的套路。
这就是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后,具体有哪些权力,具体做哪些工作,也是个未知数。韩信依然是光杆司令,手下所有的兵马都是刘邦的,最终还是听刘邦的。
刘邦还是留了一个后手,韩信不像萧何说得那么神的话,随时可以免掉,刘邦不会在韩信这一棵歪脖子树下吊死。
这也是萧何一定要刘邦筑坛拜将的原因所在,不能让刘邦反悔,也让所有将领听从韩信的招呼。
但这仅仅是一个仪式,如果韩信不能征服刘邦和将领们的话,这个仪式仅仅就是一个仪式。
但韩信经受住了考验,不仅让刘邦心服口服,说出“得信晚”的话,具体的军事谋略也征服了将领。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拜将之后,刘邦就把所有的军队全部交给韩信,让他带着直接去前线,胜负就看韩信一锤子买卖。
这与赵括那个纸上谈兵不同,赵国面对着秦国大兵压境,赵孝成王急于求胜,撤掉了老将廉颇,直接任命赵括去了前线,是死是活就一锤子买卖。
而刘邦虽然被项羽封为汉王,并没有可靠稳固的根据地,刘邦、萧何、张良等所有人都在一起,并且中心工作还是军事。他们咋会把这一切都交给韩信一人呢?所有的战略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案,都是共同研究、决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肯定是起到了主导作用,他的建议被大家认可,刘邦决策后得以行动。
只是到了后期,韩信才带领大军单独行动,灭掉各国的军事实力。
03
从张良跟随刘邦的过程,也看出刘邦不是轻易听从萧何一句话,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
张良是反秦义士,得到了《太公兵法》后,组织了一票人马开始反秦。由于感觉势单力薄,就想去投靠楚假王景驹。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张良就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结果,通过交流发现,大部分事刘邦还能够领悟,张良就觉得刘邦这伙计还凑合。于是,张良果断改变了主意,跟从了刘邦。
如果张良说了半天,刘邦一句也没听懂,张良还会伺候刘邦吗?
同样的道理,刘邦跟韩信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韩信说的话,刘邦听懂了,认为韩信靠谱,萧何没有说假话,这才是刘邦信任韩信的根本。
韩信那一套很高明,刘邦、萧何、张良想不到,但起码他们能听得懂,认为韩信有道理。如果韩信那一套谁也听不懂,刘邦决不会信任他的。
萧何就是因为与韩信做了多次的交流,才认为韩信是难得的、唯一的军事人才。如果是因为韩信说得玄乎其玄,萧何根本一句都没听懂,他还会推荐韩信吗?
所以,豹眼认为,刘邦与韩信的这次交流非常关键。不管是在拜将之前还是之后进行的,都是让刘邦真正信任韩信的根本原因。
韩信没有实战经验,但刘邦有啊。刘邦凭借自己的实战经验,能够判断韩信所言是否靠谱,是否高明。
这也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韩信不同凡响,刘邦更是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