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威尼斯本是一个弹丸之地,为何最终成了称霸地中海的帝国
-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 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科技那么先进
-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 有人说法国不过是弹丸之地,为何竟然有三万多名市长这是什么传统造成的
-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为何会成为意大利的国中之国
- 荷兰只有弹丸之地,为何在近代能如此强大
- 英法本土弹丸之地为什么没有兼并全国土地的大地主
- 为什么明朝税收只有弹丸之地的南宋的十分之一
- 猜谜语弹丸之地,打一字
威尼斯本是一个弹丸之地,为何最终成了称霸地中海的帝国
谢谢邀请。分享知识、传播价值,我是史海泛读。
历史背景
- 威尼斯共和国是一个城市国家,地处意大利的东北部。如果从它的第一任总督产生的7世纪末算起,到它最终在18世纪末被拿破仑灭亡终止,这个共和国在欧洲历史上存在了将近1000年。而且威尼斯共和国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全部都是由商人组成的,不像当时西欧各国流行的封建领主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
- 威尼斯共和国的海军在15世纪前称霸东地中海,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线路的关键地区,在商业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在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前,成了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甚至成为了能和拜占庭帝国分庭抗礼的一股强大势力。
▲威尼斯共和国鼎盛时期实际控制的范围
哪些原因使得威尼斯共和国能够称霸东地中海地区长达几个世纪?
原因一: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给威尼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削弱了拜占庭帝国,为威尼斯共和国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 公元1096年,在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号召下,西欧地区的封建骑士在狂热的宗教精神的号召下,打着收复耶路撒冷圣地的旗号,越过小亚细亚向东进攻当时已经在伊斯兰世界控制下的黎凡特地区。威尼斯人参加了两次十字军东征,在这两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当中,威尼斯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比如1122年威尼斯人得到了推罗城的三分之一,还获得了免税的特权。
- 1202年,英诺森三世又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教皇直接委托威尼斯人为十字军建造战船。后来由于十字军无法支付足够的费用给威尼斯人,在威尼斯人的怂恿下,十字军向同属于基督教信仰的拜占庭帝国发动了进攻。在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血腥屠杀并洗劫了这座辉煌的城市。威尼斯人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又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不但削弱了自己的对手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还获得了巨额的战利品,可谓一箭双雕。这直接导致威尼斯共和国的势力深入拜占庭帝国全境,垄断了拜占庭帝国所有的对外贸易,为威尼斯共和国建立东地中海的霸权奠定了基础。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1840年作品
原因二:独特的政治体制为威尼斯共和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 威尼斯共和国拥有一套非常独特的政治体制,这在当时以封建制为主的欧洲国家中显得非常奇葩。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分为大议事会、总督、元老院、10人委员会。大议事会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选举总督和元老院成员。总督是国家的元首,负责对外代表共和国进行活动,更多是一个荣誉职务。元老院则是国家的行政机关。10人委员会控制国家的军事机构,对共和国的事务有最高裁决权。
- 熟悉现代国家制度的读者肯定会发现,威尼斯共和国的制度与现代国家是何其的相似。可以说现代国家都有借鉴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因为威尼斯共和国是一个商人组成的共和国,所以共和国内的各项职务都是根据威尼斯人的财富多寡来决定的。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是依据财富的多少来担任职务和承担责任。并且所有的政府职务都需要进行选举才能产生,为此威尼斯共和国还有一套极其复杂的选举制度,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政治权利。
- 威尼斯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的保障下迅速发展,在拜占廷帝国衰落之后,取代了拜占庭帝国称霸东地中海。
▲保罗·吕齐奥·阿纳法斯托,威尼斯共和国第一任总督
原因三:击败劲敌热那亚彻底控制东地中海地区
- 意大利的另一个城市国家热那亚在11世纪崛起,并且控制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权,伴随着十字军的东侵,热那亚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拓展到东地中海地区。当时已经衰弱的拜占庭帝国,为了平衡威尼斯人的势力,也给予了热那亚人贸易特权。这严重威胁到了威尼斯人的利益。
- 于是威尼斯人与热那亚人之间爆发了战争。1378年~1381年双方爆发的基奥贾战争中,最终战争以威尼斯舰队的胜利而告终,威尼斯人驱逐了热那亚人在拜占庭帝国的势力,最终确立了自己在东地中海的霸权。
▲基奥贾战争,威尼斯与热那亚争夺东地中海霸权的战争
总结:
威尼斯从一个弹丸之地在短短几个世纪之内,发展成为统治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的霸主,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威尼斯人的政治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动了人民同仇敌忾的积极性。同时十字军东征这一个外部机遇,也为威尼斯共和国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对热那亚战争的胜利,则为威尼斯共和国的称霸扫清了障碍。
(尊重原创、谢绝搬运、违者必究)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逻辑性的,很简单的道理,懦弱并不等于弱。所谓弱是干脆就打不过,说白了就是菜鸡,而所谓懦弱是能打而不敢打。一个是实力问题,一个是勇气问题,南宋的实力没有问题,他们被诟病的是缺乏进攻的勇气。在建国之初南宋的军事实力就不差,更不要说已经修养百年的宋末时期了,而且如果不是出了贾似道这类逗逼,南宋可能坚持的时间会更长。
绍兴初,内外大军凡十九万四千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是时合内外大军十九万四千余,川、陕不与焉。——《宋史·兵志一》在南宋初期,就拥有近20万大军,而《宋史》则判断,这还不包括四川和陕西的军队。另外绍兴年间的军队数量应该远超此数,因为无论张俊、韩世忠、岳飞、王燮都会收拢义军,这部分义军是不计入统计的,这样的军事实力绝对不能称为弱。拥有这样军事实力且屡次击败金军的情况下,南宋却采取了割地、称臣、供岁币的方式议和,这就只能称为懦弱。没有收复失地的勇气也就算了,连和对方平起平坐的勇气也没有。老朽说句难听的话,连末期的清政府都不如,人家好歹是被暴打一顿后才会签不平等条约。
到了南宋末年,这种懦弱依然维持着。1235年窝阔台全面南侵,被打退,1236年又分三路进攻,又被打退,到了1239年宋军甚至已经收复了被攻占的襄阳地区。可是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后,南宋上下就没有想过开始北伐,一直被动防御苦挨打。蒙古被打退了就回去修养一段时间,回来接着打,这样的仗打到最后是一定输的。
到了1259年,连蒙古大汗蒙古都死在钓鱼城下,蒙古内部为争夺汗位大乱。这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了,贾似道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趁着这个机会,和蒙古议和了,他TM的居然议和了!就这样忽必烈从容返回北方继位称汗,一边与南宋谈判议和,一边整合内部。直到1267年忽必烈再次出兵,八年时间里南宋没向北方派一兵一卒。作死到这种地步,蒙古不赢都不好意思了。
1273年苦守了六年的襄阳再次被攻破,这时候的南宋还能调集13万大军出战应敌,可谓是兵精粮足,要知道同样是王朝末期的朱明,连5万的机动部队都没有了。可贾似道这个逗逼居然弃军而逃,13万大军就这么被蒙古给全歼掉。南宋这才大势已去,再不可挽回。
如果以人来比喻的话,南宋孱弱的从来不是体魄,而是心灵。这个人没有出动出击的勇气,被欺负了就还两下手,甚至连手都不还,然后拿出点钱给流氓买平安。于是流氓就反复的过来欺负他,因为知道无论输赢都有好处,直到把这个人彻底打死。
所以对这个问题老朽的回答是,但凡南宋但几分进攻的勇气,别说抵挡蒙元50年,就是100年也能挡,甚至挡在黄河一线,挡在长城一线都不是没有可能。正是因为朝堂的懦弱,一直被动防御,才只守了50年就崩溃掉。哀其不幸,但同样也怒其不争。
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什么科技那么先进
日本东京的椅子经常咯吱咯吱响动,现在日本大闹水灾,静冈县已经淹毙85人。日本是个岛,多地震,多水灾,多风灾,还有人为的核电站泄漏核辐射问题。日本多灾多难造就了积极向上,应对灾难的能力,必须顽强拼搏,时刻创新,否则必将万劫不复存在,太平洋里不好寻找日本国。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导读:隋唐时代,战争频发,吐谷浑、突厥、吐蕃等国均有战争发生,在隋唐史上,有一个国家,被两代帝王征讨,那就是高句丽,一个弹丸之地,让两个朝代的帝王头疼不已。为了对付这个高句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诛灭于它,唐太宗甚至为之御驾亲征。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朝,都做了无尽的努力,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家,倒成为了难啃的骨头了呢?
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反复无常,非常头疼,誓要征讨这个国家。
那么为什么两代帝王都对这个地方耿耿于怀呢?
1、高句丽对于隋唐两朝都是两面三刀的性子,时而臣服,时而背叛,令煌煌天朝很是头疼恼火。
2、隋朝发动征伐高丽的原因,是为了收复辽东四郡,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以至于造成国内的叛乱,动摇了大隋的国之根基,为亡国埋下了伏笔。
高句丽为什么难以征服,和他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
地理位置决定了远征的困难,首先高句丽的位置是易守难攻,有山作为天然屏障,要攻下来也实在不容易。
古代高句丽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隋唐两代的都城,距离高句丽实在遥远,再加上古代的交通工具实在是不太方便,长途跋涉本就辛苦,更何况是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了。
高句丽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战略优势
史书介绍,高句丽的控制范围在辽阳铁岭一域,但是实际上,以高丽的性子,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地方被控制,北京附近,河北北部长城一线,应该都有他们的足迹,要不然隋唐两代帝王不能对一个弹丸之地念念不忘。
高句丽的“高”指的是方位,“句骊(丽)”指的是“山川纡曲”,可以想见,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其偏远,有山作为依凭,从高句丽的名字解释来看,其位置应该在,辽东“二江”流域高峰曲谷之地。这种偏远而有天然屏障的地方,确实不好征伐,凭山而附,易守难攻。
隋炀帝的第一次征讨,因为冒进轻敌而失败,第二次因为路途遥远,天气恶劣失败,几次失败动摇了国了根本,加速了亡国步伐。
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国家放在眼里,一个骄傲的人,注定会失败。
隋朝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辽河之时,他完全没有考虑过高句丽的地形,还有远征的困难,盲目自信。他命令将士修筑浮桥渡河,高句丽的屏障在此,岂能让隋军轻易就成功,高句丽军早就设下伏 兵,只等隋军自投罗网,在隋军渡河一半之时,开始了反击,此战隋军伤亡惨重。
虽然隋军有所伤亡,但是高句丽也是倾尽了力气,在战事进行到一半之时,高句丽突然请降,隋炀帝当真,不再继续进攻,但是此时因为他的狂妄自大,给高句丽了拖延的时间,如此反复无常,造成了战机的延误。
因为隋炀帝对于高句丽的轻视导致第一次征伐,并没有落下什么实惠,这个国家依然反复无常。
第二次征讨失败是因为,战线拉得过长,粮草辎重负荷太大,再加上天气寒冷,根本无法正常作战。
由于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穷兵黩武,导致起义频发,内忧外患,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征讨一个偏远之地,所以高句丽的历史问题又甩给了唐朝。
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并没有消灭高句丽,但是起到大大的震慑作用,到唐高宗时代,高句丽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公元644年,唐太宗御驾亲征,和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带领浩浩荡荡十万大军,开拔高句丽。
皇帝亲征,必然士气高涨,再加上唐朝的国力繁荣,这简直就是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打幼儿园小朋友,公元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天然防线,长驱直入准备一举攻下高句丽,眼看胜利的果实就要被摘进框里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唐太宗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苦寒之地的霜雪挡住了唐太宗前进的道路,这一次依然无功而返。
唐太宗这一次东征,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连续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等十几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了七万人口到了中原地带,缴获牛、马各五万余,这一战的收获其实不小,也大大震慑了高句丽。
到显庆五年三月初十时,唐高宗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登陆,再一次征讨高句丽,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百万,百济宣告灭亡,这一次高句丽的盟国被消灭了。唐高宗又对高丽发起了数次战争皆未成功,高句丽依然坚挺。
高句丽的灭亡,起于内乱,隋唐两朝打不下来,也是有其历史原因
严格说来,高句丽的灭亡是内乱所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后,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然后自己出巡了,弟弟泉男建、泉男产协助料理国家事物,泉男建趁机篡权,自任莫离支,发兵要讨伐泉男生,这种戏码是不是很常见,泉男生没有办法,在最危急的时刻,只好求助大唐。
唐朝派大将军救泉男生,并且讨伐高句丽。此后唐军与泉男生鼎力配合,终于在唐军冲进城那一刻,俘虏了泉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据史料记载: 唐军平定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又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新罗。
高句丽如此难以征讨,两代王朝都拼力而为,都有其历史原因不能拿下。
综合历史原因,高句丽这块硬骨头难啃,有如下几点:
1、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难以征服,虽然他的武力值不是最佳,但是打防守还是绰绰有余,一旦凭借天险,任你苦战也讨不得半点好处。
2、天气恶劣,远征本就讨不得好,适合打仗的时间不多,等军队千里迢迢赶到,已经耽误了最佳战斗时机。
3、高句丽能成为一个国家,自然有国家的完整体系,并不是散兵游勇,具备一个国家的军事体系,以及政治体系。
高句丽反复无常,表面臣服,其实内心并不乐意做附属之国,如果不是内乱,他龟缩一隅,还真不知道怎么才可以拿下这块硬骨头。
有人说法国不过是弹丸之地,为何竟然有三万多名市长这是什么传统造成的
首先,法国并不是弹丸之地,其次,法国却是有三万多个市长,但是最小的一个市镇却只有一个居民,另外还有六个市镇没有任何居民。法国并不小,法国本土面积约55万多平方公里,加上海外领土总面积约67万多平方公里,法国的国土面积在全球排第四十一位,在欧洲排第三,在欧盟内排第一。 法国分为本土和海外领土。本土方面,在行政区划上,法国分为大区、省、区、县(选区)、市镇。法国本土目前有13个大区、96个省、322个区、1995个县、36529个市镇,在这些正式的行政区划以外为了方便管理,还有各种“共同体”,例如有14个城市共同体,城市共同体的职能广泛,156个城郊共同体,2334个市镇共同体,法国大部分的市镇都与邻近的市镇都组成了共同体,不过这种市镇共同体职能非常小。海外方面,法国有5个海外大区(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留尼汪、马约特),这个5个大区分别既是大区也是省,就是每一个大区只有一个省,这5个大区(省)下面是13个区、156个县(选区)、114个市镇。
在海外方面,法国还有5个地位不同的海外行政区(法属圣马丁、法属波利尼西亚、圣巴泰勒米、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瓦利斯和富图纳)。另外法国还有一个海外属国新喀里多尼亚,这个法国海外属国在2018年11月4日的独立公投中结果是拒绝独立。另外法国还有一些在全球其他地方的缺乏常驻人口的海外属地。当年法国是横霸全球的殖民大国,这些海外领土和属地都是的当年法兰西帝国的遗产。
简要介绍一下法国的各个行政单位,不像德国的那样联邦国家,法国是单一制国家,法国中央一级单位拥有绝对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先来看一下法国的大区,法国的大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56年法国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了22个“计划中的大区”,1986年,大区正式成为了一个行政区划,2016年,法国本土的22个大区合并为目前的13个。法国的大区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自治体,1982年,根据法国地方分权法案,法国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了大区议会,法国大区虽然有相应的预算,但是它从法国中央政府接受一部分国家税收,大区由大区议会管理,然而大区主席是由政府任命的,大区主席向大区内的各省代表政府,大区的功能有限。相比较于大区,法国的省是一个地方自治单位,省长由省议会(委员会)选举长生。省下面的区则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区长也是辅助省长来管理区的事务的。区下面的县(选区)也可以称为选区,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选举功能,每个县推出一名省议会的议员,第二个,每个县(选区)作为一审法院的驻地。在城区,往往一个市镇包括几个县(选区),而在乡村,往往一个县(选区)内有数个市镇。
法国最基层的行政区是市镇,每一个市镇的法律地位和行政结构都是一样的,市长都是有市议会选举产生,法国的市镇具有独立的公法上的法人地位,有自己的预算,市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但是法国的市镇大小真的不一样,一个市镇可能包括一个村或者数个村,也可能包括一个镇或者数个镇,也可能是一个大城区。法国最大的市镇是巴黎,人口200多万,巴黎市镇包括20个市区,紧随其后的是马赛和里昂,人口最少的德龙省的罗什富尔夏市镇只有1个居民,另外法国还有6个市镇只有建制没有任何人口,它们是在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为了法兰西而被摧毁了,所以法国要纪念它们。 法国本土和海外共有36783个市镇,法国行政区划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这些大小不一的市镇了,每个市镇都倾向于保留自己的权力而不被合并,小的市镇宁可组成“市镇共同体”也不合并为一个大的市镇,所以目前法国有2334个市镇共同体。法国行政区划是以省和市镇为基本的,省与市镇的权力也是相对完整的,两者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法国在省之上设立大区正是为了限制省与市镇的地方权力。
法国的这种行政区划追个溯源是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始的。中世纪的法国,法国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有限,大大小小的封建诸侯和领主掌握着大片的土地,1461年法王路易十一继位,在路易十一在位期间,绝大多数诸侯的土地被并入法兰西王室,15世纪末期,法国基本完成了统一,完成领土统一的法国就在原有封建诸侯和领主的土地上建立了数十个行省。从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也开始了现在的法国行政区划,1789年法国原来的30多个行省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80多个省,市镇也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创制出来的,原来的村、镇、市的命名作废,统一由市镇取代,一开始大的市镇的市长是由法国中央任命,小的市镇的市长是由所在省的省长任命,后来改由市议会选举产生,由此形成了法国省与市镇的基本行政区划结构。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市镇,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市民阶级的自治要求,法国的市镇也算是法国行政区划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呼啦啦的3万多市长如果全部召集到一起开会也是蔚为壮观。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为何会成为意大利的国中之国
谢谢邀请,梵蒂冈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整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仅为0.44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不超过1000人。说梵蒂冈是一个“国中之国”还是非常抬举它的,准确的说梵蒂冈是一个“城中之国”,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的西北部一处高地。对于意大利来说梵蒂冈就是弹丸之地,但是梵蒂冈国家虽小,影响力是巨大的。
梵蒂冈的意思是“先知之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统治亚平宁半岛的西罗马帝国开始衰落,此时的罗马城主教开始趁机掠夺周围的土地。到了公元555年,东罗马帝国收复意大利全境,查士丁尼大帝将罗马城的统治权授予给了罗马城主教。此后,罗马城主教开始宣称自己为“教皇”,势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以天主教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
到了19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逐步统一,建立意大利王国,罗马“教皇国”受到了威胁,但是并没有被吞并消失,因为天主教教皇在全球天主教教徒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最终在1929年,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于宗教,并保持永久的中立。也就是说梵蒂冈的历史应该比现在的意大利历史要长,是先有梵蒂冈的前身“教皇国”,而后来才有意大利的。
荷兰只有弹丸之地,为何在近代能如此强大
外国的发展好坏,对我们中国来说没多大的关系,还是自己国家的发展才是国人重视的要点。
英法本土弹丸之地为什么没有兼并全国土地的大地主
谢谢,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过去以日不落帝国而著称的大不列颠,其实是个血统非常混乱、历经了多次兼并与民族融合的国家。从历史上看,英国先后经过了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挪威人,诺曼人的入侵,每个种族的每次入侵又都未取得压倒性优势,而是最终选择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就像一节车厢里,不断有人进去 却无人下车,所有人只能屏息提气地挪挪地而已,反映在地权上 就是小领主的星罗棋布和大领主的缺失。
而英国王室本来有可能成为小领主中的巨人,毕竟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权力,但英国的王权有个先天不足的弱项,就是王者之权不是秦灭六国那样打出来的,而是七个国家谁也啃不动谁之后,通过类似猜权抓阄一类的方式选出来的,王权固然神圣,但理论上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你作为国王不给我们好处反而要不断收税的话,那对不起,连你的王座也别想坐安稳了,–––13世纪著名的英国大宪章运动即是由此而生,一群小地主集体反对土地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英国国王,最终以英国约翰王的失败而告结束。
约翰王的儿子亨利三世继位后,显然吸取了乃父的教训,不敢和贵族们生扛了,在他的治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政治协商制度–––议会,一年三次,把有钱有势的大小贵族主教们召集起来,商定国家大事。但如此礼贤下士,贵族们丝毫不鸟他,起码三次联合起来用贵族理事会将亨利三世的权力架空,甚至连王室的城堡都收归了国有。
在此形势下,英国王权要想延续下去,必须通过收买的方式来瓦解贵族利益集团,怎么收买?用王室的土地来封官许愿呗,就这样,最终亨利三世拿回了王权,但手头的地产却也更少了。到他儿子爱德华一世时,爱德华靠自己的财力竟然仅能供养一只不到二百人的骑士队伍,当然,这在英国绝对算首屈一指的大阵容了,其他男爵伯爵们根本没法比,但放世界范围内,就只能呵呵了。
就这样,在用土地收买人心–扩张占领新的领土–用土地收买人心的循环中 英国的君主制一路走到了今天,而王室封赏的土地也在大小新旧贵族一次次的兼并重组 分家析产中由大变小由整变零。这样的结果,一是造成了世界上最不稳固的王权,二是创造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中产阶级,最初的男爵们封地有限,必须要通过军功来维持生计 同时又对苛政极为脆弱,君主的任何一道增税命令 都可能会让他们这些比自由民强不了多少的富农破产 因此 他们也成了历次革命的先驱者。第三,则是创造了以英格兰之地而跃升日不落帝国的奇迹,因为对土地财富的渴求,是英国朝野上下唯一的共同兴趣,只有放下成见,舍弃华而不实的义理之争,民族才能昌盛,国王和贵族们的后代才不会饿死,所以才有了以海为田 以舰为犁的不列颠拓海传奇。
为什么明朝税收只有弹丸之地的南宋的十分之一
南宋是弹丸之地么?那可是有两百多万领土的国家啊!比当时欧洲所有国家都大,就是放到当今社会也比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国家都大,那可相当于十个英国,五个法国,是实实在在的大国了,只是放在中国王朝里比较小罢了,
猜谜语弹丸之地,打一字
弹丸之地(打一字): 尘
弹丸之地形容形容地盘非常狭小。谜面引申为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