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鸳鸯阵 广泛

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鸳鸯阵这么厉害,明朝后期打仗时得到广泛应用了吗为什么?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4 01:54:27 浏览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鸳鸯阵这么厉害,明朝后期打仗时得到广泛应用了吗为什么

不必长篇回答。戚继光平倭后,又在长城一线以车阵和鸳鸯阵守边抗蒙。戚继光至死未到辽东。萨尔浒大战时,其侄戚金率戚家军远道来迟,未上战场,明军就已大败。后努尔哈赤攻打沈阳,戚家军在沈阳浑河岸边与八旗兵对抗,死战不退,杀敌甚众,最后全军覆没。

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处

我想说的是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事实上发生在天启元年三月的浑河之战与鸳鸯阵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知道提问者从哪个次元的历史书看见浙兵使用鸳鸯阵了,也不经意间侮辱了一下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军事智商。倒是一些网络爽文写过在最后时刻浙兵摆出鸳鸯阵拼死抵抗后金军云云。很显然提问的同志中网络爽文的毒有点深。

那么下面就来依据史料来看看浑河之战中浙军用的是什么战术。先来看看《明史纪事本末》是怎么描写的,当后金军歼灭浑河北岸的川军秦邦屏部和击退前来增援的辽兵后,立刻围攻攻击戚金和张名世的浙军,书中记载浙军战法如下。附图。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建州兵追围之数重,浙兵用火器拒战,击死甚众。

再来看看清朝史书对这一段是怎么写的。附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浑河南五里外,复有步兵一万,布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薥秸为障,以泥涂之。

当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严重的夸大了浙军的兵力,其书说有一万,实际只有3000步兵,我用线划出关键词,分别为:火器、布置战车枪炮。所以,浑河南岸的浙军对付后金军的战术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明显是沿用了蓟镇总兵戚继光创制的战车车营阵法,和戚家军在南方使用的鸳鸯阵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像戚继光这样的一流将领最擅长的就是因敌之变化而变化,鸳鸯阵这样的阵形是戚继光专门为了对付行踪飘忽不定不定的倭寇所设的轻步兵战术,强调的就是装备轻量,阵型灵活,岂有敌军形势不同而可以通用的道理,总而言之,鸳鸯阵不适合在北方与蒙古、女真争雄

《汉书·卷四十九》: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比戚继光早1000多年的汉代人都懂得的道理,戚继光难道会不懂吗?戚继光创设鸳鸯阵就是因为明军总是采用北方的军阵打倭寇,屡屡吃瘪,才创设的鸳鸯阵。

《山中闻见录·卷七》:继光初至浙,阅行阵,笑曰:“江南沮泽,行不得方轨,而方阵同西北,宜其败。”乃设鸳鸯阵。

而且从鸳鸯阵阵图片看行军序列为两列,就是为了方便在南方水泽窄道之间灵活机动。

至于对待北方蒙古之敌,戚继光就直言如果用鸳鸯阵那就是取死之道,千万不能使用,不然就是个坑。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纪效或问》: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虏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

那么具体该怎么打法,戚继光认为就是应该用车骑组成的重兵集团。而使用的重点武器就应该是战车、鸟铳等各种火器,配上藤牌、长刀、钯枪、铁胸、铁背等兵器护具等武器作战,而将这各种兵器作战组合起来配合使用就是车营战术的要义。下图就是车营各兵种的打击序列,很有层次感,就是靠这套车营战术,难怪蒙古人那是屡屡战败。

当然,在戚继光看来,车营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两样武器:

一是战车。若士卒将战车组成车阵,这就等于将士兵逼入绝地,车阵内的士兵必须与敌军拼命战斗,才能死中求生。所谓“束部伍”之用。当然坚固的战车可以有效减少对士兵的杀伤自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火器。车营内士兵要有强大火力输出,才能有效的对敌军产生震慑杀伤。所以,戚继光给车营光是佛郎机就配了250个,鸟铳512支。

这儿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是火器用尽了怎么办?戚继光给出了一个令人非常绝望的答案:“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那言下之意不就是,三个字“玩完了”呗。

就比如说浑河之战,浙军就是火器用尽,才被八旗军推倒战车,被迫陷入近身肉搏当中,最后被八旗军全部歼灭,“后火器尽,复接战良久乃败,大将裨将一时尽没矣”。明军用血的事实,证明了戚继光的判断相当正确。当然后金以车对车的战术也确实是大出明军预料,八旗军的战术组织度确实比明军的老对手蒙古人要高明多了。

另外提一点,这支浙军和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似乎关系不大,真正的戚家军早在万历二十三年后的蓟镇兵变中就已经衰弱了。而浑河战役中的浙军3000人应该是张名世重组的,“近查善此技者,无如原任参将今系狱张名世之为工。名世亦自请练成三千人,遇有强虏愿当一先锋”

引用文献:《明神宗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略记》、《山中闻见录》、《纪效新书》、《戚少保奏议》、《练兵实纪》、《汉书》

明朝名将戚继光的鸳鸯阵是什么原理,为什么那么厉害

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做为一种近身格斗阵法,它几乎毫无破绽。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战斗队列,且具有极为可怕的战斗威力。

鸳鸯阵由十一人组成(同样是十一人,戚家军叫鸳鸯阵,男足叫白斩鸡,差距呀!),有一个是队长,站在队伍前排中央。其余十个人分成两个纵队站在队长身后。

虽然人少,却持有四种不同的可怕武器(具体阵型与武器看下图)。

十一个人相互配合,相互掩护,构成一个完美的杀阵。

当倭寇们挥舞着武士刀杀上来时,会被盾牌挡住,或者被狼筅(貌似琅琊棒的武器)勾住,拉扯几下也就差不多挂掉了。就算还没死也不用着急,因为四只长矛会及时的刺穿你。你想反击也没用,够不着。

战斗过程大概就是如此,聪明点的倭寇就跑了,二杆子只能送死。不过从结果来看,日本人二杆子精神是祖传的。

拿宁海前哨战来说,击毙倭寇二百多人,戚家军无一伤亡。

有人说,这套阵法是戚继光首创,其实是不对的。这套阵法来自于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唐顺之。唐顺之在当时是极具影响力也很神秘的人物。他一生写了六本书——《左》、《右》、《文》、《武》、《儒》、《郫》。鸳鸯阵正是出自《武》这部书。

在其交给戚继光的这部《武》中,有一篇名为“秘战”。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秘战者,既名鸳鸯阵之谓也。

这种全新的阵法因此得名——鸳鸯阵。

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后来的三三制吗

(本次主要讲鸳鸯阵,三三制稍微提一下)

不一样,首先人数上就不一样。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这种阵型最大的优势就是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而这种阵型的出现也和明代卫所兵的战斗力地下不无关联。阵型的发明人戚继光正是由于其坑爹的战斗力险些丧命……

明朝时,由于海禁。出现了大量走私分子。他们与日本内战中失势的浪人勾结,成为倭寇。当地人的情报加上倭寇的善战再加上卫所兵坑爹的战斗力,造成了东南沿海频频遭遇倭寇洗劫。在一次险些丧命后,戚继光开始从浙江义乌的煤矿工人和农民征兵,组建戚家军。同时训练克制倭寇的战法,这便是鸳鸯阵的由来。

为什么戚继光不用现代三三制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鸳鸯阵可以形成以多打少,可以包抄散兵游勇。另外一个原因则就是它和三三制的最大区别,那就是组织度。我们知道,古代军队组织度低的惊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人数较多的阵型可以防止逃跑。而三三制的出现则是由于我党的工作做得好。比如把党机关建在连部,设立政委。所以我党的组织度几乎爆表,指挥官死了也可以再战斗下去。曾有一位国名党高层(猜猜是谁)评价过解放军“它们的基层组织异常完善,一名政委就可以控制120人左右。”。要是在古代哪个伤亡率过百分之五就会溃逃的年代,戚继光早死了。

还有一点就是早在红军时期我党就励志于传授士兵们知识。基本上给他们一张地图并标号士兵们就可以自发地前进。这是戚家军比不了的,戚继光总不可能好心到给士兵们读书吧。古今中外就只有我党的军队如此与众不同.....

综上所述,鸳鸯阵之所以是鸳鸯阵,就是因为其囿于时代。它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做到三三制的轻捷。这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萨尔浒之战,戚继光鸳鸯阵能打赢吗

鸳鸯阵是戚继光从倭寇善于短兵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而创立的。这种阵形将狼筅、长牌、藤牌、长枪、短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配合起来,做到“长短相杂,刺卫兼合”,在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中,戚继光凭借这个阵形让倭寇无计可施,戚家军每次都以极少的伤亡,歼灭了大量倭寇,可谓是战无不胜。但是若将鸳鸯阵置于北方战场,那就不可行了,毕竟不管是蒙古高原的蒙古军,还是崛起于东北女真军,其战术特点与倭寇相比完全不一样,当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照抄一通。

首先,我们要知道倭寇除了擅长于短兵格斗,具有流窜性强,善于长途奔袭的特点,如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一股53人的倭寇为了躲避浙军的追击竟然“驰突八郡,转战三千余里”,在八十余日后被明军所灭,这股倭寇曾经“一昼夜奔一百八十余里”的纪录,做为步兵体力是相当了得。

而戚家军以追歼倭寇为目标,必然要有充沛的体能作为保证,所以戚继光采取了两种措施来保持士兵的体能持续性。第一没的说,当然是要刻苦训练,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也。戚继光规定平时训练的时候,浙军士兵必须披挂重甲,背负重物来提高体能耐力。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比较武艺赏罚篇》: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

而另一个措施就是士兵的武器轻量化,就比如说鉴于明军以往的盾牌“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所以改用藤牌护身,“颇称极便”,甚至部分代替了甲胄的功能。在士兵的盔甲选择上,由于铁质铠甲遇到南方潮湿的环境容易生锈,加上重量很大,步兵难以担负,所以采用了缝制的“缉甲”,其构成材料是由一寸厚绢、纸、绵构成,由此可以推知在南方抗倭的戚家军应该属于轻步兵。

我再请大家看看鸳鸯阵的图,在一个小队鸳鸯阵中很显然仅有牌、筅,很显然面对北方的蒙古骑兵大队拥来,骑射冲锋,显然防御力并不足,很容易使士兵成为活靶子,而且戚继光也认为其中的狼筅“形体重滞”,如果遇上速度极快,冲锋势头很猛的兵种,就会成为累赘,“若精兵风雨之势,则此器为重赘之物矣”。

所以如果将戚家军运用于北方战场,身为轻步兵,它是不能与蒙古骑兵或者女真骑兵对抗的,尤其是对方如果有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骑兵时,更加没有对抗的可能性。就比如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经过长期经营就有一支相当规模、人马具甲的重装骑兵,所以将使用鸳鸯阵的戚家军往北方调,真的是没有胜算。

《明史纪事本末·俺答封贡》:其精兵戴铁浮图,马具铠,刀矢铦利,望之若冰雪。

而后金军的骑兵披甲率不仅比蒙古军高,而且质量方面也很好,“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后金的重骑兵会骑双马一刻不停的冲击对方的阵地,“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前虽死,而后仍复前,莫敢退,退即锐兵从后杀之”。

后金军的作战方式不止这一种,在萨尔浒战役中,攻击斐芬山潘宗颜部的时候,采用了步骑结合的攻击模式,重装步兵手持长矛和大刀正面进攻,身披轻甲的步兵后面射箭掩护,而半数骑兵绕后包抄,潘宗颜所部还使用了楯车进行防御,也没能挡住,身为轻步兵的戚家军更没有获胜的机会了。

《满文老档》天命四年三月:命半数兵下马,擐重甲者执长矛及大刀在前,轻甲者自后射箭,另半数兵骑马殿后,向山上行,以围攻其大山。

事实上就在戚继光自己所编的《纪效新书》中,也对将鸳鸯阵用于北方的想法持否定态度,摘录原文如下。附图。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纪效或问》: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虏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

所以,戚继光在北方就设立车营在野战中来对付蒙古骑兵。首先,在蒙古骑兵冲到五十步时,在战车的掩护下,以火铳一起开火来杀伤蒙古骑兵,减弱蒙古骑兵冲锋的势头,然后手持大刀的士兵从车下活裙钻出,齐砍马足。第二行手持棍棒的步兵出动群殴跌下马来的蒙古兵,第三行、第四行手持钯、枪的士兵对蒙古兵一顿刺杀。南方用轻步兵组成的鸳鸯阵来对抗倭寇,北方建立车营这样的重兵集团来对抗蒙古,这说明戚继光是能随机应变的名将,善于根据战场形势的不同来制定作战方案,从来就不认为在战场上一种战术像万金油一样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即便是车营面对后金军也已经不大管用了,因为努尔哈赤原来是明军军官,在李成梁的属下当过“质子军”,所以自然对明军的楯车作用很了解。就在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自主创业不久,就开始使用楯车来进行统一女真部的战斗,如玛尔墩战役,努尔哈赤便使用楯车来攻打敌军山寨。

《满洲实录》:直抵玛尔墩山下,见山势险峻,乃以战车三辆并进,路渐隘,一车前进,二车随之。

从《太祖实录图》来看,有模仿《练兵实纪》里面的轻车构造的嫌疑。

在其后的作战中,努尔哈赤更是将以车对车的战术发扬光大,用楯车掩护来攻击明军的车营,就比如说在攻击浑河南岸的浙军张名世部的时候,就布置战车攻击,最后浙军在火器用尽的情况下,被后金军的战车冲入,全军覆没。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天将晚,帝复战浑河南步兵,布战车冲入,破其营,杀副将董仲贵、参将张名世、张大斗及众兵殆尽。

所以,不仅针对倭寇作战的鸳鸯阵打不赢后金军,就连明军的车阵也被努尔哈赤消化利用,成为了对付明军的一样利器。

引用文献:《明通鉴》、《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十八卷本、《戚少保奏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老档》、《徐光启集》、《熊廷弼集》、《满洲实录》、《明史纪事本末》

戚继光的鸳鸯阵在当时真的无可破解吗

并不是。

戚继光的鸳鸯阵没有神话的必要,因为它只是强调兵种间的相互配合,是一种专门针对散兵作战的机动阵型。

你看戚家军在南方面对的是什么人,凶悍的倭寇,说白了就是一群游击强盗。那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强调个人勇武,战斗人员之间的配合较差,组织性纪律性不高,非常符合散兵的定位。

那你看戚家军的定位就是针对他们作战,我一对一打不过你,我就利用阵型多对一,创造局部优势。

另外再看倭寇还有什么特点?步兵作战,轻甲或无甲。自犯说倭寇要是个全甲武士,鸳鸯阵的威力都要大打折扣,因为你很难破防了呀。

然后我们再看戚继光到蓟门之后是怎么整顿戚家军的,增加火枪和长枪数量,基本摒弃镗钯和狼宪,然后配合战车和骑兵,组成更大的阵仗。为啥要变呢,因为对手变成了蒙古骑兵,虽然多是轻骑,但人家冲击力大,机动性强,速度快,你追不上人家。就是站那摆阵,这么小股的阵型,就算几十上百个鸳鸯阵一起配合,轻骑兵放风筝射不死你也累死你了。

也就是蒙古人当时没有重骑兵了,不然你整上几队重甲冲骑,都不用很多,分分钟撞烂鸳鸯阵,为啥?就四支长枪11个人,太单薄了。

所以不是没法破解,只是非常适合对付步兵散兵为主的倭寇罢了。如果这些日本人能像正规军益阳组成方阵,鸳鸯阵也就发挥不出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