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江东之虎”孙坚如何奠定了孙吴的基业
孙坚是三国比较早期的人物,但是存在感一直比较低。大多知道他的人都因为他有两个纵横三国时期的儿子,孙策和孙权。还有为了独占洛阳皇宫内打捞的传国玉玺,而背离同盟军。
殊不知,虎子更有虎父,在历史中的孙坚也是一个勇猛果敢,武艺非凡的顶级虎将。他年轻时期就在乱世中,四处征战。靠着自身的实力为两个儿子的立业,打下了一份坚实的基础。待孙权称帝后,为了纪念和肯定父亲的功绩,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孙坚是吴郡(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而孙氏一族世代在吴地为官,虽不是一方大户诸侯,也算得上是官宦人家。因此,少年时期,孙坚的官宦之路就由县吏起步。十七岁时,孙坚因为在当地勇斗海盗而名声大振。此后,孙坚步步高升,历任三县县丞。
之后,黄巾起义爆发,战火席卷全国。颇有名气和能力的孙坚得到了朝廷征讨黄巾军的将领的召唤,孙坚在家乡招募千余人的乡勇,开始随政府军南征北战。
孙坚作战勇猛,不顾生死,更兼会用谋略。所以在和黄巾军的战斗中,孙坚屡立奇功,也被朝廷任命为别部司马。
后长沙地区,发生农民起义事件。朝廷委派孙坚为长沙太守去平叛,结果可想而知,孙坚到任后长沙叛乱很快被平定。这一次的立功,孙坚再次升官,位居乌程侯。
随后,中原地区变革不断。汉灵帝驾崩,何进与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进京掌控朝政,天下诸侯并起兴兵讨伐董卓,孙坚也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在这场讨伐战中,孙坚和袁术相见,二人联手讨董,袁术更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孙坚在董卓的作战中更是所向披靡,虽有几次差点送了性命。但是在战略的大方向上,孙坚很好地发挥了先锋的作用,几次重挫董卓。
阳人城一役,孙坚一战获胜,名声大起,威望更著。孙坚的勇武打疼了董卓,为了拉拢孙坚,董卓计划通过和孙坚联姻和利诱来收买孙坚。可是,一身正气的孙坚决然拒绝了董卓,并继续征讨董卓。最后,董卓败走,孙坚进入洛阳并得到了传国玉玺。
在群雄与董卓的对战中,孙坚是唯一一个数次直面董卓军队而取得大胜的人,他的战力令董卓胆寒和畏怯。可惜的是,孙坚孤军奋战一路向前,关内的同盟军为了各自的利益已经各自散去。他们开始抢占地盘,瓜分既得利益。因此,讨伐董卓的战争无疾而终。
后知后觉的孙坚不但没有获得扩张自己的机会,反而成为了袁绍和袁术两兄弟相争的牺牲者。袁氏兄弟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夺。袁绍联合刘表南北钳制袁术,袁术则派遣孙坚征讨刘表。
孙坚在与刘表的对战中,也是一路奏凯。骁勇的孙坚不放过每次乘胜追击的机会,后在追击刘表手下的将领黄祖之时,在襄阳一带身中黄祖一方从竹林间射出的暗箭,随即身亡。孙坚死后,孙氏一族尽皆依附袁术。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人物中,可以说孙坚也是一个勇冠三军的虎将。他的一生,从他出道到离世,基本上都在战场上度过。他一生是胆,从未惧怕过任何对手。从海盗到西凉群雄,征讨黄巾军到直面董卓,最后死在征讨刘表的路上。
孙坚虽然出自官吏之家,但毕竟在那个时期,一个县城官吏也起步了多大的风浪。孙坚能在群雄之间博得一席之地,主要还是来自于自身的能力。他的军事实力在当时应该也是一个顶尖的存在,因此才会步步高升,在三国群雄中留下之间的名字。
但是,孙坚的最大弱点可能还是性急。喜欢冲锋陷阵,英勇无阻。却少了些心眼,没有过多的提防,最终死在了暗箭之下。
孙坚去世后,他的家小全部依附于袁术。孙坚一生虽然没有为他的后代留下一城半池,但是他的后世子孙还是将孙氏崛起很大的功劳记予孙坚的身上。因为,孙坚为孙氏一族在三国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孙氏名号。而且,孙坚也给孙策留下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老臣,这些老臣也是后来孙策立业江东的重要人物。
还有,孙坚和袁术的合作以及对袁术的帮助,也让袁术善待和接纳了落魄的孙坚家人,变相地也为孙家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总归而言,孙坚是三国群雄实实在在的能力者。他的一生除了战斗还是战斗,几乎就没离开过战场,说他是三国群雄中的战神一点也不为过。
农村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是啥意思呢
“拜三不拜四”,这个拜,是一种礼仪。
1、拜
早先的时候,拜虽然要跪着,但仅仅是两拱合,低头与手平行,头不着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着的拱手礼,最早的拜又叫拜手。
后来,对拜礼进行了非常严格复杂的规定,基本动作是仙跪下,然后弯腰,最后以头着地,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们常说的磕头。
一般来说,这种拜是男子专用的,女子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使用,但俗话又说了,男儿膝下有黄金,你不能随随便便磕头,所以在什么情况下才拜、拜几拜就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了。
2、再拜
一而再,再拜就是拜两次。
这是一般情况下表示尊重的礼节,比如你和朋友久未见面,突然相逢,再或者你要送朋友出远门,或者在非正式场合遇到身份尊贵的人,就用再拜礼。
同时,在书信末尾,再拜也可作敬词,相当于今天写信的此致敬礼。
3、三拜
三拜比再拜更隆重,如对父母长辈,如夫妻拜天地,又如主人宴请宾客,不可能一一磕头,这时候就需要行三拜礼,表示都拜过了。
三拜最初是来自佛教的礼仪,我们说顶礼膜拜,其实就是对佛陀的尊重,佛家的三拜比较负载,分大展、同展两种拜法,如果你要表示无上的敬重,那就行3次三拜礼,称九拜。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三百礼仪,是中国佛家特有的礼仪,印度等地并没有这种礼法。
4、四拜
三拜就已经是顶天的礼仪了,四拜虽然说在仪式上更为隆重,但这并不是常礼,三拜上加这一拜,实际上是谢罪。
到了明白,四拜没有了谢罪的意思,逐渐成为民间最隆重的礼仪,主要对父母和师长才行此礼。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为什么不拜四,因为四拜一开始就不是好的寓意。当然了,真相不止这么简单。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避讳,四这个数就被中国人视为不吉利,因为四谐音“死”,再者,古人讲阴阳,阳为吉阴为凶,一三五七九是为阳数,二四六八则为阴。
你看,一会儿谐音死,一会儿又阴,而拜礼又是非常隆重的礼仪,你在隆重上加点不吉利的因素,这不就是自找没趣吗?
“祭孔”在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历代祭孔大典活动有怎样的形式
要是孔子活着,喝一杯茅台,五粮液也值了。还是他儿孙后代值得呀。吃香的,喝辣的,听音乐,看舞蹈。出门前呼后拥。
孔子在天之灵,发出无限感慨,当年我辛辛苦苦挣来的荣誉,让子子孙孙享受。心有不甘哦。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若享太牢,如春登台”,是说众人皆熙熙而乐,如同在享用完甘美的太牢盛宴之后,登上高台,饱览春日的美景,却全然忘却了国家的战乱和百姓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景象啊!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衆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臺”,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傅奕本作“衆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臺。”经史古“太”字无点,后人加点,以区别小大之大,因此, “大牢”与“太牢”同。
【释文】
“众”:《说文》:“多也。徐曰:《国语》三人为眾,数成于三也。”《义•坤》:“坤为眾。疏: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书•汤誓》:“格尔众庶。”《诗•周颂》:“命我众人。”黌山子《损益篇》:“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
“熙”:和乐,和悦。熙,形声字,从火(灬)表意,表示用火烤干,“巸”指人的面颊,本义是火烤使干,引申为晒干、光明,这里指和乐、热闹。《广韵》:“和也。”《荀子•儒效》:“熙熙兮共乐人之藏也。注:和乐之貌。”《唐•柳宗元》:“其余,则熙熙而乐。”《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柳毅传》:“笑语熙熙。”类似的词语,如熙怡(和悦的样子)、熙治(清明和乐的时代)、熙笑(和悦地笑着)、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喧闹杂乱)。
“饗”:享用。即飨,通“享”。飨,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间是盛满食物的器皿,左右两个人面对面地跪坐着饮食;篆书、隶书、楷书从食、从鄉(乡),表示乡人共聚饮酒,引申指以酒食款待人,也可指“享用”,即“享”。《左传•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王飨礼,命之宥。”
“大牢”,“太牢”:盛宴。本指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牛、羊、豕等三牲,也指用牛羊豕三牲宴请宾客。《康熙字典》:“牛曰太牢,羊曰少牢。”《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周礼•天官•小宰》:“牢礼之法。注: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齐语》:“环山于有牢。注:牢,牛羊豕也。言虽山险,皆有牢牧。”
“台”:用土筑成的高台,用以观望。臺,会意字,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是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说文》:“臺,观四方而高者。”《尔雅•释宫》:“闍谓之臺。注:积土四方也。”《礼•月令》:“可以处臺榭。注: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五经要义》:“天子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是,圃台以观鸟兽。”《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古今注》:“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台,故亦谓之台门。”
【简评】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百姓生活艰难,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却是生活奢靡,笙歌燕舞,饮宴不休,纵情游猎,正应了杜甫的感怀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便是贵族们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子是不屑为伍的,因此老子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据考证,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于公元前485年撰写《道德经》,于公元前471年左右在秦国仙逝。老子出生至成书之前的时期,正是春秋末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老子的母国陈国,多次被楚国攻打,不得已只能在楚、晋两大国之间的夹缝里艰难生存,几度兴亡。公元前529年,已经亡国的陈国,被楚平王恢复,陈惠公继位;公元前496年和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两次攻打陈国;公元前478年,陈国最终为楚国所吞灭。
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也目睹了周王室内部,从王子,到卿大夫士,为了集团和个人的私利,尔虞我诈,结党营私,倾轧不已,以至于为了公子朝、公子猛等两大集团,为了争夺王位,引发“王子朝之乱”,这都是为政者不顾百姓死活,为了私利而争斗,令老子深感痛恨和鄙视,因此最终决定离开周室,西出函谷关,修道讲学。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子传奇》,正是用了艺术化的手法,以传奇演义的形式,再现了这一段历史。
天下百姓生存唯艰,帝王将相却是奢靡无度。“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便是这些贵族们真实写照,令老子深为痛恨,也就不屑为伍,“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醉我独醒,除罢独孤空余痛,既然无能为力,也只能超然世外,离开周室,西出函谷,修道讲学了。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