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毛仲 怎样 如何

靠禁军起家的唐玄宗,如何防备禁军又是怎样埋下大唐隐患的?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是怎么样的太平公主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22:06:58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靠禁军起家的唐玄宗,如何防备禁军又是怎样埋下大唐隐患的

开元十八年,接连出现的三件事,让唐玄宗极度不安起来,他终于还是对北门禁军起了戒心。

第一件事,还得从北门禁军“实际掌权人”王毛仲说起。王毛仲,诛杀太平公主行动的功臣,也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临淄王时的家奴,因功被封为辅国大将军、霍国公,与北门禁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是北门禁军的实际掌控人。可是就在开元十八年,王毛仲却和唐玄宗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他向玄宗求兵部尚书一职,唐玄宗没有答应,对此,王毛仲颇有怨言。

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件事,宦官高力士来了个火上浇油。这一年,王毛仲的妻子生了儿子,唐玄宗命高力士前去祝贺。高力士回来之后却对唐玄宗反映说,王毛仲对皇帝颇有怨言。见玄宗沉默,高力士又进一步说道:“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

对于这番言论,唐玄宗没有表态。

很快,又发生了第三件事。大臣严挺之向唐玄宗报告了这样一个消息,说王毛仲私底下向太原军器监索要兵器。这一下唐玄宗坐不住了,二十多年的家奴,如今竟然私自找人要兵器,他想干嘛?!

“危险”的禁军

为了杜绝可能的“祸患”,唐玄宗快刀斩乱麻,于开元十九年正月,毫无征兆的突然就下旨将王毛仲贬为瀼州别驾,连王毛仲的亲家、典掌万骑的葛福顺也一同被贬。王毛仲离开京城,行至永州,又接到了唐玄宗的赐死诏书,至此,王毛仲终于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采用如此雷霆万钧的手段,对付自己曾经的功臣兼心腹,着实令人惊讶。而这也说明,唐玄宗掌权之后,一直在关注着北门禁军的动向,——毕竟自己曾经两次政变,都是依靠着禁军发动的。对于这个不安定的因素,唐玄宗怎么可能放松警惕呢?!

置一杯酒,或一盏茶,下面就跟随阐史君一起,回到开元年间,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看一看靠禁军赢得政变的唐玄宗,是如何防备禁军的?第一策:任用心腹人物王毛仲 掌控禁军

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之后,用姚崇之策,将政变的功臣悉数贬出京城,然而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王毛仲。

上文曾说到,王毛仲身份特殊,既是唐玄宗为临淄王的家奴,又是李隆基夺权的功臣,诛杀太平公主行动,正是王毛仲带着闲厩马以及士兵三百人率先发动的。

那么唐玄宗对他格外看待,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家奴、心腹、功臣吗?显然不是!

(一)唐玄宗与王毛仲的蜜月期

李隆基为太子时,王毛仲便统辖着万骑禁军;及至唐玄宗正式掌权之后,王毛仲虽然身份提升,但仍然是禁军的实权派人物。史称:“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

而后,王毛仲又与典万骑的龙武将军葛福顺结成了亲家,这一举动,更增加了他在禁军中的权势,身为辅国大将军、霍国公的王毛仲,自然成了北门禁军将领攀附的对象。《资治通鉴》曾经这样描述王毛仲的地位:北门(禁军)诸将多附之,进退唯其指使。

由此也可以看出,王毛仲称的上是禁军的实际掌控人。说到这就很明了了,唐玄宗之所以对他另眼有加,就是想依靠他能镇住禁军,毕竟他既是玄宗的心腹人物,又在禁军中颇有威望!

禁军实权人物——王毛仲

实话实说,王毛仲干的是不错的。比如他还担任过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负责掌管御马及全国战马的培育工作。在这个职位上,他就曾获得过唐玄宗的嘉奖,皇帝还让著名的文人张说为他做了一篇《监牧颂》。而《旧唐书·王毛仲传》中对于王毛仲的业绩也是赞赏有加,是这样描述的: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

这意思是说,在王毛仲的努力下,全国战马增加了数倍,这可是了不起的业绩啊!可以说,唐玄宗重用心腹王毛仲掌控禁军的策略是成功的。基本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祸乱”,更是无人敢利用禁军威胁皇权。

可是俗话说:物极必反!王毛仲很快就陷入到这个怪圈之中。

(二)王毛仲势力与宦官势力的冲突

由于王毛仲的权势越来越大,他的亲家、禁军将领葛福顺以及李守德等人纷纷投靠于他。他们之间沆瀣一气,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十分嚣张跋扈,甚至目无法纪。有一次,万骑将军马崇,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王毛仲听说之后,上下走动,希望用权势摆平这件事。最后多亏了刑部员外郎裴宽坚决执法,才避免了杀人凶手逃脱法律的制裁。

高力士

势力不断增大的王毛仲,后来又与高力士为首的宦官势力发生了冲突。话说唐玄宗经常会派高力士去慰问王毛仲,但是王毛仲见高力士来了,是怎么做的呢?史书上说他是:“稍不如意,必恣其凌辱……高力士忌之颇深。”

这样一来,王毛仲势力与宦官势力的矛盾便越来越严重。于是才出现了文章开头说的,开元十八年的那三件事。

而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王毛仲私底下向太原军器监索要兵器,其实不是想发动叛乱对付唐玄宗,而是想对付宦官集团,可见他们之间的矛盾有多深!不过,即便如此,这也是唐玄宗所不能容忍的,王毛仲的死,也就成了必然。

王毛仲死了,虽然避免了可能的“祸患”,但也留给了唐玄宗一道难题:那就是谁来接替王毛仲,来掌管禁军呢?这个人会是谁呢?第二策:重用老实人与改组北门禁军

(一)重用老实人陈玄礼

王毛仲死了、禁军将领葛福顺被贬出京城了,那么谁还能替唐玄宗控制禁军呢?唐玄宗选中了陈玄礼。

之所以选中陈玄礼,也是吸取了王毛仲事件的教训。陈玄礼,史书上称他为“淳朴自检”。早年与葛福顺一样是万骑营长,参与过“唐隆政变”诛杀韦后的行动,虽然立了大功,但他却依然不骄不躁,默默无闻,更没有像葛福顺那样攀附王毛仲。可以说,陈玄礼正是王毛仲的反面。(值得一提的是,马嵬坡事变有陈玄礼的一份“功劳”,但这是后话了。)

(二)改组北门禁军

现在有一种观点是,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监国之时,就已经将左右万骑改组为龙武军了,包括阐史君也曾很长时间这么认为,直到我看到另一个观点之后,才意识到这种想法可能是错的,下面听我慢慢解释一下。

唐睿宗景云二年,太子李隆基“奏改左右万骑为龙武军”,注意,这里是“奏改”,实行没实行,并不好说。而此后的史料记载,虽然有了“龙武将军”,但却不提“龙武军”,依然称之为“万骑营”。这说明,当时可能只是增加了“龙武将军”,而没有正式改组北门禁军。北门禁军的建制依然是:左、右万骑营和左、右羽林军。

其实,唐玄宗真正改组北门禁军之时,已经是开元二十六年了。据《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记载,北门禁军是这么改组的:析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左右羽林军中分出一些人来,组建左右龙武军;左右万骑营归左右龙武军管辖。这样一来,北门禁军的建制基本就成了: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

龙武军成为禁军建制

那么唐玄宗如此改组的目的是什么呢?仔细一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万骑营归龙武军管辖,不仅级别降低,而且士兵也被稀释了。这反应了唐玄宗对于万骑营的不信任,改组之后,万骑营的威胁则小了很多。

而重新组建的龙武军依然由陈玄礼率领。有一次,玄宗在华清宫,想出门夜游,陈玄礼劝阻玄宗说“宫外是旷野,须有备预。”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不出去了。由此可见,陈玄礼的安保工作做的还是很到位的,玄宗也对他的进谏也是言听计从,史称陈玄礼为“志节不衰”,始终保卫着玄宗的安全,此言不虚!第三策:以宦官制约禁军 高力士掌控飞龙禁军

飞龙禁军比较特殊,说白了这帮人和养马有关。唐初以来,皇帝会设置内外闲厩养马,前文说过王毛仲就管过这摊子事,诛杀太平公主的行动,就是王毛仲带领这帮内外闲厩的士兵率先发动的。

武则天时期,增设了禁中飞龙厩,由宦官掌控。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十分喜欢良马,于是又增加了不少闲厩。开元十一年,举行祭祀南郊大礼,回宫的时候,玄宗是骑马回来的,飞龙禁军负责在四周保护。史称自此之后,玄宗在出门祭祀,“皆骑于仪卫之内”了。这也意味着,基本上从这时开始,飞龙禁军正式成为了保护皇帝的禁卫力量。

飞龙禁军

飞龙禁军是由高力士掌控的,天宝十一年,有人想策动龙武万骑作乱,诛杀李林甫、杨国忠。事发后,就是高力士率领四百飞龙禁军剿灭的。“捕其党,皆擒之。”可以说,高力士掌管的飞龙禁军,对于保护唐玄宗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四、阐史君说:防控禁军 唐玄宗的成功与失败

应该说唐玄宗的策略是成功的。毕竟,在安史之乱前,他当政的这些年里,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比较严重的、利用禁军的“祸乱宫变”。

然而,从以上总结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防控禁军上,唐玄宗最主要策略就是:以宦官势力制约禁军势力。比如,当王毛仲集团和宦官集团出现冲突时,最后胜利的是宦官集团;此外,还形成了以宦官为首领的飞龙禁军。

其实何止是飞龙禁军啊,在唐玄宗的重用下,宦官开始参与政事,高力士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官居一品。甚至唐玄宗还让高力士处理一些日常政务,高力士可以“小事即专决”,宦官开始参预朝政了。

宦官专权

当然了,高力士为人还是可以的,但是,唐玄宗开了头,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安史之乱爆发,特殊的政治形式下,更是为宦官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土壤。

——是啊,你唐玄宗李隆基可以控制的住高力士,你的后人能控制的住其他宦官吗?

因此,很多人提及宦官专权,都会从唐玄宗说起,认为唐玄宗是开风气者,这是有一定根据的。

防控禁军,避免祸乱、加强皇权,这是唐玄宗的成功;然而,却也打开了宦官干涉朝政的先河。

这,或许是唐玄宗意料之外的失败吧!

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是怎么样的太平公主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妈,为粉碎飞扬跋扈的韦后及其背后强大的势力,二人曾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铲除了韦后与上官婉儿的势力,由李旦复位,是为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作为睿宗的亲妹,李旦君临天下,实质上是太平公主摄政;太平公主长相类似武则天,婀娜多姿,妩媚动人,魅力无限;而长期生活在母亲身边,经耳濡目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与亲和力,所以威望与声誉如日中天。

不仅如此,承继了母亲政治智慧与手腕的太平,此时还不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依然长袖善舞,广植党羽;后来,朝庭七位宰相竟有五位出自其门下,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为维护既得利益,太平曾经劝李旦废掉英明果断的李隆基的太子职位,找一位懦弱无能的听话傀儡替代,这自然引起李隆基对自己的不满;睿宗经多方面权衡也没同意太平改立太子的主张。

太平公主就开始在朝庭散布对太子不利的谣言,并巧妙安插耳目,监视太子,让李隆基提心吊胆、诚惶诚恐、惴惴不安! 最后李旦经郑重考虑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太平公主深感无望,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密谋于7月4日发动政变,泄密后由宰相魏知古告诉了已是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早期的李隆基是孔武有力、处事干练的人,他当即立断,决定先发制人。

唐玄宗李隆基于7月3日提前一天派兵镇压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公主绝望中逃入山中,三天后自己复归府邸,被玄宗赐死!李唐王朝经几十年的动荡终归安宁,迎来了李隆基时代,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

唐肃宗为什么一定要迎回玄宗,而不是留玄宗在蜀中养老

唐朝是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唐朝21个皇帝,除武则天外,每个人的溢号中都有一个孝字,不管他们自身做的怎么样,但这是他们统治人民的有到武器。

而肃宗得位不正,他只是皇太子,在安史之乱往四川逃难时,勾结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诛杀了杨国忠一党。趁此机会与玄宗分道北上,在安禄山,史思明军队内乱时,重用郭子仪等人,初步平定了安史之乱,于是自立为皇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他的皇位实际上是自立的。

在安史之乱初步平定后,收复了长安,他为了把能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另外掩盖自己的自立为帝的事实,再者表示自己孝顺父亲,高调的从四川迎回唐玄宗,以换取孝顺之名。

实际上唐肃宗是个很昏庸的皇帝,重用太监李辅国和皇后张良娣。他们在不断说唐玄宗的坏话。

这时的玄宗已经75岁了,沒有政治野心了,而且李辅国把他的亲信高力士等人都起走了,唐玄宗晚年被店肃宗软禁在太极宫,凄凉的死去。

可笑的是唐肃宗的谥号中,也有孝字。

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事实上,在高力士之前,已经有很多太监娶妻之事,只不过高力士的名声太大了。

唐朝规定,凡入品的太监都可以娶妻成家。

高力土本不姓高,他是唐朝潘州刺史的后代,原名冯元一。

高力士成为太监后,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随之姓高。高延福在宫廷任宫闱令,正六品,按例可以成家。高力士娶妻成家,不过是步其养父后尘罢了。

高力士30多岁的时候,晋升为右监门卫将军,三品官。

有个叫吕玄晤的人,40多岁了,却还是七品官,于是为了“出人头地”也就豁出去了,他主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高力士为妻。

既为太监,当然已失去普通夫妻之乐,所以太监娶妻,仅是个形式而已。

高力士作为宦官,他可不可以娶妻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唐朝社会的认可又是一回事。

太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有禁止太监娶妻。所以高力士也可以娶妻。

据说,汉武帝以卫长公主为宦官栾大之妻,宦官左倌等人,多能够取良家美女,以为姬妾,栾巴之子栾贺,曾经官至云中太守。

甚至有“常侍、黄门,亦广妻娶”,“竞立胤嗣,继体传爵”之记载。

唐代的高力士娶妻吕氏,李辅国娶妻元氏。

明代是“宦官有妻者多矣”,“内臣有妻女,相沿成俗”。甚至屡次发生宦官“逼奸”、“配耦宫人”等事。

事实上,内官娶妻,前朝都有故事。

汉朝的大太监石显,有妻有子。

唐朝高力士娶妻吕氏,李辅国娶妻元氏,见于史册可据。

杨贵妃让比自己岁数大的安禄山做“干儿子”,“母子”情深,不时从宫中传出绯闻。

这时即使发现有假太监,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大环境如此,高力士娶妻还不是小事一桩?

当然,高力士不太可能是假太监,但也有人对他的太监身份,持怀疑态度,就另当别论了!

唐朝社会“认可”还是“不认可”,就得看有没有人来捧场,据说给高力士捧场的特多,高力士娶妻迎亲时,送礼道喜的人接踵而至,马路充塞

对高力士来说,他的喜事,都一样热闹非凡呀!

高力士娶妻迎亲时,送礼道喜的人接踵而至,马路充塞。

高力士也是色不改,心不跳。

所以唐玄宗觉得,太监也真是个好东西,他介乎男人与女人之间。当你需要他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男人;当你需要他成为一个女人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女人。

高力士的种种优点不必去说,玄宗认为对他的赏赐也对得起他了。

高力士娶妻安家后,发生的一件事使玄宗震撼,也使玄宗从此对高力士另眼相看。那是高力士娶妻以后,高力士更加有精气神了!

有一些善于钻营的人,乘机送上一份不菲的奠礼,高力士照单全收,来者不拒。

办完喜事,高力士非但不赔,还大大赚了一把。高力士在皇帝那里越是得宠,对他溜须拍马、趋炎附势者便越来越多。

高力士娶妻安家以后,便不断有人上门。

年龄相仿者,要与他结为兄弟,年龄尚幼者,要过继给他为养子、养女,甚至还有襁褓之中的婴儿,要过继给他为养孙、养孙女。

高力士先后与程伯献、冯绍正二人结为兄弟。程伯献的祖父是一代名将、骠骑大将军程咬金。

清代此风俗还在,太监李莲英有四子:福恒、福德、福立、福海,皆捐三品街郎中。

就婚礼的操办来说,唐朝社会也是认可的

根据娶妻的民俗,三天之后,高力士披红挂彩,命人抬了八人大轿、全副执事,来迎新人,吕氏就此嫁了过去。

高力士娶妻,那种热闹和高级别的排场,不亚于为皇子册妃、公主出降,真的是贺客盈门,高官显宦满座。

可怜的新娘子,可能要慢慢找感觉了!

社会认不认可,这且不讲,单说新娘子吕氏,为了父母兄弟嫁给了个阉宦高力士,华年玉貌,一生的幸福,也都成为镜花水月,因此,临上轿时,哭了个气断声噎,吕玄晤的妻室,也自抱了女儿,其哭声震耳欲聋。

这那里是婚嫁,女儿嫁得这等样人,吕玄晤也暗中垂泪。

可是每当贵宾临门,他只得强颜欢笑。吕女临上轿前,他借口催妆,走进女儿房中,叮嘱了一句:好好保重自己,要成为贤妻良母,以后别忘了多多关照娘家人!

总的来说,高力士作为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很大程度上,唐朝社会也是认可的,就算是现代社会,也有“少了夫妻,老来伴”之说,对高力士这样的宦官来说,他们夫妻俩更加是伴侣而已。

历史上最不幸的皇帝有谁

历史上活得最憋屈的皇帝既不是汉献帝,也不是光绪帝。因为这二位都是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憋屈”。

汉献帝受制于权臣,无论是董卓、李傕、郭汜、曹操,都是手握重兵,威震天下的“狠人”,受制于彼等不算丢人。而且这些人做事基本都留个面子,没有让汉献帝过于难堪。

光绪帝受制于慈禧太后,但是那毕竟是母后,有纲常孝道摆着,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更何况光绪帝的在位期间还是对国家大事有一定的影响力,虽说不能乾纲独断,但也绝不算尸位素餐。

所以说最憋屈的皇帝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那就是魏教静帝和唐文宗。

先说魏孝景帝,他的情况和汉献帝类似,终生都被权臣挟持。但是董卓、曹操甚至李傕、郭汜对汉献帝还是相当礼遇,不敢肆意妄为。但是魏孝靜帝却没这么好的待遇,他所遭遇的权臣是高欢和他的两个儿子高澄、高洋。怎么这么倒霉,这父子三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禽兽王朝”——北齐的缔造者。高家有遗传病,男子之中大概有一半是抑郁症,而且是暴躁型的抑郁症。犯病时的样子,十分恐怖。所以,孝静帝在跟这三位打交道时简直是一日三惊。

所以孝静帝决定跑路。但是即便是傀儡皇帝,也是皇帝。你要是想大摇大摆的出京城那目标实也在太大。是不太容易的,于是就决定挖地道跑路,神不知鬼不觉的逃出去。 但是因为工程浩大,所以还是被发现了。当时掌权的是高欢的儿子高澄,此人极为狂躁,曾经借酒遮脸骂过孝静帝是“狗脚朕”(其实“狗脚”就是“狗x”),还故意打了皇帝三拳。

此次得了理还能让人?于是直接进宫问罪,说什么高家父子两代对忠心耿耿,你为啥要逃出城去,是不是想谋反? “天子谋反”的梗,就是从这里来的。

知道大势已去的孝静帝也不是窝囊废,直接怼了回去:“自古以来那里有皇帝谋反?你说出这样的话,就可见你才是反贼!我败了,就魏家气数已尽。” 高澄于是自知理亏,于是就将孝静帝关了起来……后来高澄神秘的被谋杀,弟弟高洋接班,不久便篡了北魏的江山。魏孝静帝也被迫害致死,享年二十有八。

再说唐文宗。

唐朝从唐明皇时便赋予了宦官极大的权力,至肃宗朝李辅国更连宫中的禁军皆要受其调遣,而自穆宗开始唐家天子的废立大多都由都是由宦官决定。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所有的势力,门阀世家、藩镇、庶族士大夫都不敢跟宦官作对。

唐文宗是第十四代大唐天子。在大哥唐敬宗被宦官谋弑之后宦官王守澄拥立为帝。为防止步大哥后尘,唐文宗从基层提拔了郑注、李训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自己的辅佐,并利用宦官内部矛盾,削去王守澄的兵权,逼其自尽。一个月后,唐文宗又发动甘露之变,准备铲除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但最后事情败露,功亏一篑。宦官们囚禁唐文宗后,立刻调动神策军与郑注、李训为首的朝中文官进行巷战,大明宫内外血雨腥风,最终李训、郑注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天子和宰相全部成为傀儡。宦官气焰嚣张,欺凌唐文宗君臣犹如奴仆犬马。无奈之中的唐文宗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的下场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因为人家好歹是受制于强臣,但是自己却受制于家奴……君臣二人之后皆禁凄然垂泪。

《柜中美人》中唐文宗。

唐文宗与王守澄。

历史上唐文宗在甘露之变以后又活了几年,直到最后默默无闻的离开人世间。上仙之年三十二岁。后人认为他的一生是“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中国古代的“三妻四妾”指的是“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娶“三个妻子”和“四个小妾”之说。

古代“周礼”制定了婚姻关系,确定一个人只能娶一个妻子、纳一个小妾。即最早的“妻妾”制度。

周礼规定,妻子必须明媒正娶,纳妾就随便多了,因为小妾是男人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不可对妾室动感情,否则被人耻笑。

妾是用金钱买来的,男人视之为物品,可随意打骂和休弃,妻子则不行,从古到今,打妻子属于家暴,是被律法所不容的。

周礼虽然对“娶妻纳妾”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实际操作起来空间很大。比如妻子不能生育才能纳妾,实际上不是这样,男人纳妾更多的是为了寻欢作乐,和传宗接代没半毛关系。

发展到后来,娶妻的规定没变,纳妾却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妻多妾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男人有钱有势可以变通多纳妾,到了宋代官宦之家娶妻时,女方会陪嫁一个丫鬟,妻子带来的丫鬟随后成了丈夫的“滕妾”,这就是纳妾。

妾之下是“通房丫头”,即伺候夫妻房事的丫头,通房丫头之下是丫头和婢女。

看到了吧,古代的男人有许多变通的方法,名称变了,实际和纳妾没多大区别。比如包青天的妻子去世后,他就纳妻子的陪嫁丫头为小妾,最后为他传宗接代。

不过古代男人还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妻子不死不娶妻,换言之,妻子必须只能有一个,男人们为何都自觉遵守这项规定呢?

原来古代的皇帝做了榜样,遍查历史资料,除了“五胡乱华”那些胡人皇帝个别有多位皇后外,汉民族的皇帝都是一个皇后无数妃子,这好比一个茶壶配几只小茶碗一样。

皇上如此,民间老百姓更要遵守,所以说古代一个男人有“三妻”是不存在的事情,我觉得“三妻四妾”这个词更像一个形容词,指的就是“一妻多妾”。

也许有人说,皇上有“三宫”(正宫、东宫、西宫)之说,难道不是三位妻子吗?

我们来看看慈禧,慈禧人称西太后,她之所以位居西宫,是因为他生了个皇子——同治。但她不是正宫娘娘,东太后慈安才是咸丰的妻子,慈禧也不过是一个贵妃。

当初慈禧要废黜她的儿媳妇——同治的皇后时。儿媳妇直接怼她道:“想废我的人,也得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人”。言外之意是你没这个资格,慈禧进宫时只是一个贵人,人称“兰贵人”,相当于民间的纳妾。也就因为这句冲撞的话,慈禧最终对儿媳妇下了毒手。

有的人解释“三妻”指的是正妻、平妻和下妻,其实这和皇帝的“三宫”之说如出一辙。总而言之,古代只能有一位妻子,其他都不具备妻子的责任和义务。

还有人解释“三妻”指的是:古代娶妻时,妻子会带来一个陪嫁丫鬟,父母在结婚时送给儿子一个丫鬟,随着时间的发展,丈夫把两个贴身丫鬟扶正成了妻子,加上原来的妻子刚好是三位妻子。

“四妾”则是指:三个妻子每人带来一个丫鬟,父母赠送一个丫鬟,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虑,丈夫纳四个丫鬟为妾,这就是四妾的来历。

这样解释“三妻四妾”是错误的。否定一个妻子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答案。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