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世昌

撞沉吉野是邓世昌的无奈之举吗?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其子孙去哪里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18:06:33 浏览8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撞沉吉野是邓世昌的无奈之举吗

谢谢邀请!

如果把“撞沉‘吉野’”改换成“撞击日舰”,表述会更准确一些。

如同海上拼刺刀一样的撞击作战,在19世纪70年代后是世界海军的一种标准战术,所以那个时代的战斗军舰,通常会在舰首水下安装有锋利的撞角。以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甲午黄海海战来看,北洋海军事实上确有迹象想要扬长避短,尽量回避自身不占优势的炮战,而逼近日军发起撞击、鱼雷攻击等近战。

不过,具体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这一历史中则带有的是无奈的悲壮。因为“致远”发起冲锋的那一刻,“致远”的舰况显示了这一冲锋,实际上是带着有去无回的拼死一搏。在“致远”冲向日舰之前,这艘军舰曾参加了对日本军舰“赤城”的围攻,又为了援助舰首起火的旗舰“定远”而承受了大量的攻击,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过后冲出阵列时,“致远”已经遭受重伤,舰体向右侧倾,最终到了十分骇人的倾斜30度,显示这艘军舰已经严重破损进水。

在这种形势下,邓世昌指挥“致远”进行的冲锋,的确是绝境中的一种苦涩无奈的举动。在“致远”的沉没几乎已经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而单纯以炮火又很难在短时间取得战果,于是在军舰生命力尚存的短暂时刻,与其白白沉没,不如做出最后的攻击尝试。用中国民间的俗话说,最后时刻邓世昌心中想的,或许是“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其子孙去哪里了

邓世昌壮烈殉国后,他的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自此天各一方,但每一个人都继承了邓公的爱国之志。

说起邓世昌,人人都知道他是清朝晚期一位难得的爱国将领,而对他以身殉国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那一句悲壮的“撞沉吉野”,是邓世昌在全局失利的情况下,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出为国牺牲壮举的真实写照。

“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这就是邓世昌的人生座右铭,而他也用实际行动,生动且又深刻地诠释了这句话。

那么,在邓世昌壮烈殉国后,他的子女后人都去了哪里?又是怎么样的结局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百余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

黄海海战:誓与军舰共存亡的邓世昌

光绪二十年,日本联合舰队悍然挑起战端,偷袭了巡弋在丰岛海域的北洋水师两艘巡洋舰,试图借此举夺取黄海制海权。

对于日本的挑衅行为,年轻的光绪皇帝十分不满,最终,在他的授意下,李鸿章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赶赴黄海,展开黄海海域巡航以及驱逐日本联合舰队等行动。

当年九月,北洋水师的12艘主力战舰自威海出发,赶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6000余名水师官兵也在护送下,逐一登舰,黄海海战由此爆发。

而邓世昌所负责的“致远舰”,就在此次驱逐行动之中。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之一,当时邓世昌担任该舰“管带”一职,大战爆发后,由于日本联合舰队攻势凌厉,北洋水师逐渐落入下风,为了挽回局面,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勇作战,虽舰身中弹累累,但无一人退后。

但可惜的是,由于炮弹耗尽,再加上致远舰因为中弹起火,因此,就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恰好在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号战舰出现在邓世昌的视线中,并且还横行无忌,十分的嚣张,见此情景,邓世昌决定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

他当即下令,让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向吉野号,意图一举将其撞沉。

而吉野号上面的日本士兵,在看到不顾一切朝他们冲过来的致远舰后,所有人都大惊失色,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被撞沉,大家都得到海里喂鱼去了。

关键时刻,吉野舰的司令官坪井航三紧急下令,集中所有炮火向“致远”射击。

伴随着密集的炮火,致远舰不断中弹,但包括邓世昌在内的全体致远舰官兵,脸上不仅没有一丝惧色,反而加快速度冲了过去。

就在双方快要接近时,吉野舰发射的一颗炮弹,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一声巨响,致远舰发生了大爆炸,开始缓缓沉没。

而在战舰沉没的同时,邓世昌被爆炸的气浪掀入海中,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致远舰已经沉没了大半。

见此情景,邓世昌心如刀绞,致远舰是他亲自从国外接回来的战舰,从接手的那一刻到现在,邓世昌已经和致远舰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如今,却眼睁睁的看着它一点点沉入大海之中。

更让邓世昌目眦尽裂的是,致远舰上的官兵,在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部分都落入海中,此时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这些人,可都是邓世昌一手带出来的兵,他们对邓世昌而言,说是属下,其实感情上胜似亲兄弟,但同样,此时这些曾经生死追随他的兄弟,已经牺牲大半。

而此时的北洋水师的舰队,已经被日本打得丢盔弃甲,先前与致远舰一同来的几艘主力战舰,也大多与致远舰的命运一样,被日军击中,沉入了大海之中。

看到大清如此不堪一击,邓世昌也是万念俱灰,在拒绝了随从刘忠的救援后,抱着同样前来救自己的爱犬,沉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

战舰在人在,战舰亡人亡,邓世昌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誓于战舰共存亡。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

邓世昌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举国为之震动,就连光绪皇帝,也被邓世昌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垂泪为邓世昌写下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以表彰邓世昌以身殉国的壮举。

并且,光绪帝还亲自下旨,赐封邓世昌谥号为“壮节公”,又追封他为“太子少保”,入祀昭忠祠供奉。

除了这些荣誉方面的恩赏之外,清廷当时更是制作了一块重达三斤的黄金匾额,上书“教子有方”,赐给了邓世昌的母亲,又特意拨款十万两抚恤邓家。

当然,再多的赏赐,也改变不了邓世昌已经壮烈殉国的事实,那么,在他离世后,他的子女后人都去了哪里呢?

邓世昌的儿子

邓世昌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邓浩洪、次子邓浩洋为邓世昌的正妻何氏所生,三子邓浩乾则是邓世昌的小妾所生。

而在邓世昌牺牲后,这三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邓世昌的长子邓浩洪和次子邓浩洋,在父亲殉国之后不久,便跟随母亲何氏离开山东烟台的寓所,来到了上海一处弄堂生活。

根据邓家后人的回忆,在来到上海之后,邓世昌的妻子何氏在很长时间都处在悲伤之中,曾经每天夜里,都会拿着一个小油灯,在家里走过来走过去,嘴里还轻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直到天亮方才回屋。

由此可见,虽说当时清廷对邓家多有赏赐,但失去亲人的悲伤,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

当然,悲伤肯定是有的,但生活还要继续,邓世昌去世时,他的长子邓浩洪刚满二十岁,在料理完家中的事务之后,邓浩洪来到了京城,接受了光绪皇帝的召见。

此次召见,光绪皇帝除了褒奖邓世昌的壮举外,也让邓浩洪承袭了海军职位,据记载,邓浩洪的第一个岗位是“海军慰劳员”。

不过,这个所谓的“海军慰劳员”,仅仅是一个荣誉职位而已,算不得正式的官职,大概在半年之后,也许是光绪帝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又安排邓浩洪进入广东水师,担任“提标”一职。

虽说光绪帝有意照顾,但邓浩洪却志不在此,最终选择离开了海军。

邓浩洪的这个选择,与当时整个大清朝江河日下也有关系,再加上新思想的冲击,因此,在官场上看不到希望的邓浩洪,开始重操祖业,在天津、上海等地经营茶庄生意。

据邓浩洪孙女邓立英回忆,她的爷爷邓浩洪经常不在家,常年都是在天津、上海两地跑,由于勤劳和头脑灵活,邓浩洪的茶庄生意做的很不错,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已经拥有好几家典。

并且,邓浩洪也是一个爱国人士,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邓浩洪曾先后多次,为国民革命军捐钱捐物,身先力行的用行动支持国家。

到了1947年,邓浩洪在上海去世,享年73岁,他育有一子邓小鹏,同样也是继承父辈遗志的铮铮汉子。

根据记载,邓小鹏年轻时,曾经在“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任职,之后到了淞沪抗战期间,由于日军占领了汉冶萍公司,对祖父邓世昌事迹记忆犹新的邓小鹏,毅然从这里辞职,不愿意再为日本人效力。

但辞职后,邓小鹏失去了收入来源,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相当困顿,当时曾有人劝他出来在汪精卫手下找个差事做,但被他断然拒绝,表示自己宁愿饿死,也绝对不会吃“三点水”(暗指汪精卫)的饭。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鹏曾主动向国家上交了祖父的部分遗物,其中还包括邓世昌的亲笔诗文,到了1964年,邓小鹏在上海因病去世。

而在邓小鹏的子女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前文提到的邓立英,她曾任河北省政协委员,而关于邓世昌的不少事迹,也都是由她整理出来的。

邓世昌除了长子这一脉之外,还有次子和三子,不过,关于次子邓浩洋的事迹极少,只知道他曾经在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便去世,也没有留下后人。

而三子邓浩乾,身世比较曲折,他是邓世昌的遗腹子,据相关记载,在邓世昌去世百天后,邓浩乾方才出生,也就是说,他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的面。

而他的母亲,不是邓世昌的正妻何氏,而是邓世昌的小妾陈氏。

在邓世昌去世后,陈氏生下邓浩乾不久,就带着他北上,之后又辗转来到上海,并在上海生活了很长时间,因此,邓浩乾的童年时光就是在上海度过的。

而根据邓浩乾的养女回忆,父亲邓浩乾在毕业之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不得已之下,打着邓世昌之后的名号,才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海军部,谋到了一个编译科科员的职位。

之后由于工作调动,邓浩乾又来到南京,期间结识了妻子梁竹青,最终夫妻二人在无锡落脚,并收养了一个女儿,取名邓孝思。

1969年,邓浩乾在无锡病逝,享年74岁,而他的养女邓孝思,则在2014年去世。

邓世昌的女儿

邓世昌一共有五个女儿,但可能是当时时局混乱,五个女儿中的四个都先后失去了消息,更没有资料记载她们的去向,而唯一能查证到的,只有他的二女儿邓秀蝉。

根据资料显示,邓秀蝉在幼年时,父亲邓世昌就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其对象为邓世昌的挚友之子,也就是当时在南洋水师担任超武舰管带的叶富的儿子叶锦瑛。

之所以邓世昌会在女儿很小时就定下这门亲事,有两个原因,一来叶富与邓世昌本身就是同窗加挚友,两人当年曾一同在船政学堂完成学业,后又在福建水师任职,因此,有了这种感情基础,双方结为亲家也十分正常。

二来,叶富与邓世昌一样,也是一位爱国将领,但他在光绪六年一次围剿台州匪乱时,不慎被炮火击伤后身亡,年仅32岁。

而根据资料记载,叶富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叶锦瑛大概也就六七岁的样子,眼见叶家遭此横祸,作为同窗,邓世昌在此之后对叶家多有资助,并且还将女儿许配给了叶锦瑛,说白了,就是拿叶锦瑛当儿子去对待。

邓世昌殉国时,叶锦瑛19岁,邓秀蝉18岁,不久后,二人遵从父亲遗愿完婚。

目前大多数关于邓世昌家人的资料,都是叶锦瑛和邓秀蝉的子女以及后人记录下来的,他们二人共生育一子两女,其中,儿子名为叶裕芳,女儿分别叫做叶爱兰和叶素兰。

而在邓秀蝉的后人之中,有一位比较出名,那就是她的曾孙叶伟力,按辈分算的话,叶伟力是邓世昌的玄外孙,也是叶富的玄孙。

叶伟力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战争电影与人类和平》、《千万年的梦——人类和平之歌》等。

如今,距离邓世昌壮烈殉国的黄海海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邓公的后人并没有忘记先祖为民族大义牺牲的精神,正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邓公的大义,也正激励着新一代的我们要奋发图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邓世昌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主要成就:参加黄海战役

  军 衔:副将协都统(少将)致远舰舰长

  祖 籍:广东东莞虎门怀德乡人

  邓世昌——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丁汝昌为什么没有邓世昌的名气大二人到底谁的功劳大

丁汝昌的身后一直是毁誉参半,所以名气没有一直是正面形象的邓世昌大。

丁汝昌的负面评价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是陆军出身,不懂海军,要对甲午海军战败负责。

丁汝昌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指挥过内河炮船,有水战经验,因此1879年被任命为炮船督操,在海军一直干了16年,对海军什么样,肯定比后世评价者精通,外行说内行不内行,岂不是天大笑话

这个评价纯粹是以果为因了。同时期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也是陆军出身,就因为甲午日本海军战胜而被称为海军名将。说起来桦山是1884年才从陆军少将转到海军的;丁汝昌从1879年任轮船督操开始,在海军搞了16年,时间可比桦山长多了。

甲午时期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也是陆军出身,一到海军就是当海军次官(海军部副部长),不像丁汝昌是从基层干部做起,并不了解海军业务

而且丁汝昌在北洋海军负责平时行政管理和战时督阵,并不负责战术指挥(实际指挥应为两位总兵林泰增和刘步蟾,海战时因丁汝昌坐镇定远舰,因此由刘步蟾指挥)。而北洋海军的战败已经有很多著述分析,主要还是实力差距使然,与采取什么阵型无关。而海战中丁汝昌负伤后,坚持在炮火纷飞的甲板上鼓励部下奋战,就其职责来说已经表现得很好了。

二是他签署了降书,让北洋海军残余军舰落入日本手中。

实事求是的说,甲午中日两军实力差距较大,清军防守一地从未有超过一日的。唯有北洋海军在威海卫陆地已经失守,陷入日本海陆军重围的情况下,还能够死守十余日,已经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亮色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地步,和丁汝昌平时关爱部下、战时身先士卒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北洋海军军舰大多带伤,速度又慢,海上突围也是没有希望的,唯一的希望就是陆军能够收复威海卫,不过按照清陆军的战斗力来看,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当2月11日,陆军已经撤退到莱州,打破包围圈的希望完全断绝时,局势就不是丁汝昌能够左右的了。他召集诸舰长商量突围,无人赞成,下令将受伤无法出海的“镇远”自沉,也无人执行(海军将士家眷都在刘公岛上,大家害怕炸毁军舰会让日军再来一次旅顺大屠杀)。也就是说,丁汝昌这时候谁也指挥不了了。大家没有公开哗变只是怕事后被问罪,盼着丁汝昌来背这个黑锅。

作为北洋海军最高指挥官,丁汝昌和作为舰长的邓世昌不是一个层次,其功劳也没有可比性

而对丁汝昌来说,他两个月前就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免职,全靠海军上下求情才被革职留任。在指挥不动部下的情况下,他也只有死路一条了(当然也可以选择躲到日本去,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就是这么建议的,被丁汝昌断然拒绝)。

至于投降书到底是丁汝昌死前所写还是死后部下代写,目前尚有争议,不过黑锅肯定是丁汝昌来背(区别在于前者是主动背黑锅,后者是被动)。这位被政府和部下抛弃的人在死后没有得到抚恤,直到1910年,才“以力战捐躯,情节可怜”而恢复了生前官衔(死的时候没有官衔,是一个待决罪犯)。

电影甲午大海战,开头幼年的自我介绍,什么DC刘步蟾,什么DC方博谦,什么DC邓世昌

  1.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邓世昌为何要拿军舰撞击敌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是没有办法下,同归于尽的方法。

致远号的排水量只有2000多吨,防御力薄弱,是一种穹甲巡洋舰。

所谓穹甲是只保护水线以下动力舱的一种装甲,对于水线以上军舰其他部位是没有保护的。

当时致远号的装甲倾斜部分厚102毫米,水平部分76毫米,但仅仅保护动力舱而已。

这种防御能力如果在致远号建造的1886年,还是不错的。

但在黄海海战的1894年,这种防御是很难和日本联合舰队对抗的。

因为日军装备了大量150毫米左右的中口径速射炮。

这种火炮难以对定远号、镇远号这种铁甲舰造成致命打击,但对于防御薄弱的致远号是致命的。

因为速射炮的射速快,致远号水线以上又没有装甲,一旦遭遇密集炮击很快就会被重创。

到时候即便有穹甲保护动力仓,使得船只不会沉没,但水线上都被轰光了,这军舰还有什么用处,只是浮动的靶子而已。

相比日军大量的速射炮,致远号的火力也不行。

它只有210毫米双联装火炮1门,210毫米单装炮1门,152毫米单装炮2门。

这些火炮一共只有4门,都不是速射炮,火力很弱。

相反,同致远号对轰的日本军舰吉野号,排水量4000多吨,几乎是致远号一倍。

它的火力极为强劲,152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8门,一共是12门。

抛去速射炮不谈,火炮数量就是致远号3倍。如果加上速射炮的区别,双方火力相差至少5到10倍,根本没法打。

原则上,双方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应该随便正面对抗的。

可惜当时北洋水师腐败,致远号就已经是主力,没有办法不用了。

激战中,致远号还不仅仅是对抗吉野号一艘敌舰,而是被多艘敌舰围攻。

以致远号的防御力和火力,很快军舰就千疮百孔,失去了作战能力。

这种情况下,邓世昌下令撞击吉野号,这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当年的致远号是有撞角的,具备撞击敌人的条件。

而即便是吉野号这种军舰,如果正面被撞击以后,也可能遭受重伤。

可惜在致远号冲击的时候,遭到猛烈炮击,致远舰身突然爆炸沉没未能成功。

致远全舰自管带邓世昌以下246名官兵仅7人获救,邓世昌则与其犬同殉国。

爆炸原因至今没有众说不一,可能是致远舰上鱼雷被击中爆发,亦可能是舰上锅炉被击中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