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怎么样才能让父母知道1000块钱对于大学生真的捉襟见肘
-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什么
- 我不太理解那种自己的日子都是捉襟见肘,为什么还会借钱给别人
- 我媳妇看两个孩子,我一人赚钱养家有点捉襟见肘,该怎么办
- 独生子女面临养育四位老人问题,因疫情生活捉襟见肘,该怎么办
- 为什么感觉同为二战国家的日本总是兵力捉襟见肘,而德国却没有
怎么样才能让父母知道1000块钱对于大学生真的捉襟见肘
把你每天吃饭,买东西,出去玩的钱记录下来,一个月时间足够了,拿给你父母看,他们也许就知道1000块钱确实不多。
我是在青岛上大学的,我生活费是1500每个月,说实话我真觉得刚刚好(没有女朋友前提下)。
早饭:4.5左右,午饭:11 块左右,晚饭:11块左右。一天下来买饭的钱就差不多是25左右,哪天想吃点好的,就到35左右了,一个月差不多得有1000块钱是吃饭的。如果买点儿零食,水果还有别的日常用品啥的再出去和朋友玩一下,1500真的是一分不剩,买衣服和鞋子的钱还得另算。记得谈个女朋友把我暑假家教攒的钱都花的差不多了。
但是,我觉得你和父母要的少点儿反而挺好的,这样你父母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你的生活费不够可以找份兼职挣钱啊,大学可以支配的时间也比较多,比如说做个家教,少的一个周也有200的收入。再平时发个传单啥的,其实一个月下来你挣得不少。
大学生,学会自立,别老是想着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多想想怎么自己去从别人手里得到什么。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什么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了出来;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成语典故
捉襟见肘: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后学著作《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翻译:十年没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带就会断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会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会裂开。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只为一向窘迫,~,便东涂西抹不来,所以诸事胆怯。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
成语辨析
【近义词】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衣衫褴褛、百孔千疮、束手无策
【反义词】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我不太理解那种自己的日子都是捉襟见肘,为什么还会借钱给别人
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卑。原因是自幼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结果是觉得处处别不如别人、没有资格得到想要的东西、不配和别人进行平等的交往。
这样一来,一旦和别人都想要某件东西的时候,他就会主动退让、甚至一开始就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去竞争;对别人的要求,他会理所当然地首先被别人着想,而不是优先保证自己的利益。如果他的确是这种性格,那么这样做事很正常,多数人也很难理解。
当然,你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你们是网上结识的。他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他说的究竟是否是实话,都有待核实。
我媳妇看两个孩子,我一人赚钱养家有点捉襟见肘,该怎么办
面对提襟见肘,只有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特长,看看能不能再干点什么,增加一些收入。眼下能不能给《头条》写点东西,拍点视频什么的。没多有少,总是会有些收入的。当然这要付出很多的辛苦。
我本人当年也是从这种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常为孩子交学费等等事情发愁。现在孩子都参加工作了,我的负担也自然就轻多了。
节流就是在保障一家人基本需求之后,能不买的东西就不买,能不花的钱就不花。千万不要攀比,尤其是不要为了面子硬充好汉。
难就难在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不该受委屈,所以自己什么苦都能受,但只要横向一比较,看别人家的孩子的吃穿用戴,就不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去冲动消费。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们一定要抱定困难只是暂时的信念,咬咬牙挺过现在这个阶段,想想把孩子培养成人的美好前景,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
现在当个俩孩儿的爹不容易呀!
只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千万别再要孩子啦!
独生子女面临养育四位老人问题,因疫情生活捉襟见肘,该怎么办
答:独生子女的家长基本都有工资。
1、七零后独生子女的家长绝大多数有足够退休工资。
2、真正的艰苦,还未到来,目前不要愁,再愁也没用。
3、我们是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充当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
4、在外,老党员献爱心,公益事业志愿者,忙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感觉同为二战国家的日本总是兵力捉襟见肘,而德国却没有
你的感觉明显是颠乾倒坤了,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集结在倭国四岛的日本陆军第一总军(杉山元)和第二总军(畑俊六)尚有240万兵力,最终一枪未放就缴械了,尚不计南方军、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的近300万军队,它怎么就兵力捉襟见肘了?
这也是麦克阿瑟力主保留天皇制度的原因之一,因为最初登陆的20多万美军,面对十倍于已的日军,着实心里没底,只怕失去统一指挥的日军各部会发生暴动情况。当时的陆军省和参谋本部正在解散,裕仁成为美国人控制日本军队的唯一有效工具。
实际上,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并非陆军的彻底战败,最后一任陆相阿南、参谋总长梅津为了筹备所谓“本土决战”,从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和南方军抽回了大批精锐准备玩命。战争的崩溃主要源于日本海军的战败以及联合舰队的覆灭,对一个岛国来说,失去制海权那么这场战争就没得打了。
盘点一下投降前日军的兵力分布便知:关东军80余万面对150万苏军;中国抗日军民牵制着105万关内日军;而在太平洋战场上,75万南方军面对的只是美国陆军的三个集团军和海军陆战队40万人,加一起不足100万美国大兵,本土还盘踞着240万战略预备队,兵力不敷分配了吗?显然不是。
反倒是德国人确实兵力短缺,在1944年冬季,已有300万美英盟军踏上欧洲大陆,东边则是1000万的苏军作战部队,加上后来“反正”的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南斯拉夫人,德军需要对付的敌人,绝不低于1500万人,可是德军还剩多少作战部队呢?
按朱可夫的说法,此时德国军队总兵力为940万人,其中作战部队540万人左右。希特勒把其中的68%约370万人用来对付苏军(670万人一线作战部队),把其中的25%约140万人置于西线抵抗盟军,其它广大的占领区只有30万正规军,剩下的全靠党卫队、警察和伪军在维持。党卫第12装甲师都被称为“娃娃师”了,日本有这样的部队么?
所以无论在东西哪条战线上,德军的野战兵力都不足对手的一半,用兵当然捉襟见肘。希特勒之所以1944年底不顾一切发起“阿登反击战”,就是清楚再拖下去肯定死路一条,他必须豪赌一把,即集中精锐力图首先击破美英盟军,再回过头去全力应付苏军。但是这么干的严重后果在于,他必须为此抽调所有用于东线救火的战略预备队。
(德军的少年兵)
结果就是美军在突出部战役中最终顶住了进攻,而缺乏预备队的东方战线反被强大的苏军彻底撕裂,若干重兵集团被歼,德军的两条战线都残破和崩溃了,战败已成定局。到1945年春天,德军的作战兵力已经下降到240余万,面对美苏英900多万野战部队,这个仗已经没得打了,德国兵就算素质再高也总不是三头六臂。
就战争动员能力而言,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有8000多万人口,动员兵力峰值却达到了1200多万,而日本算上殖民地有1亿300万人口,动员兵力峰值不过700万人,差距还是蛮大的。说明日本的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德国,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粮秣能力的配套还是跟不上,它也就在亚洲咋唬咋唬。
(乳臭未干)
所以二战轴心国的这两个主要国家德国和日本,共同的特征是缺乏战略资源,然就人力资源来说,日本的自身条件和面对的情况,其实要比德国好得多。如果德国再多上2000多万人口能够继续武装300万部队,崩溃的时间恐怕还会拖延。
美国人动用大杀器攻击日本,一方面是刚刚赶制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登陆部队人数不占优势,望着列岛上240多万鬼子兵,脑袋确实有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