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宪宗李纯 出现

唐宪宗李纯不死,唐朝还有可能再次出现盛世吗?唐宪宗李纯之死有什么影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1 20:52:38 浏览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宪宗李纯不死,唐朝还有可能再次出现盛世吗

感谢邀请!

唐宪宗前期英明,整肃法度,革弊削藩,中兴唐室;晚期昏颓,远贤近佞,迷信方术,重用宦官,“元和中兴”尚且有不保之虞,又何谈开创盛世!

唐宪宗李纯(778~820)为中唐皇帝,805年~820年在位。唐宪宗是一位锐意改革、颇思振兴的有为君主,开创“元和中兴”,被誉为唐代中兴之主。

大唐自“安史之乱”、尤其是唐德宗以来,中央政府权威日削,皇权打折;而藩镇权力益重,各自为政,骄横跋扈,俨然地方军阀,独立王国,全然未拿朝廷当回事。

唐宪宗即位之初,便“慨然发愤,志平僭叛”,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大唐统一,重振朝廷权威。其政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削平藩镇割据,大唐喜现中兴气象。

政治改革上:宪宗首先整肃法度,朝政尽归之于宰相,于是以贤相杜黄裳、李吉甫、裴度等人执政,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加强财政管理,蠲租税,绝贡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并在北边开营田和并省各级官员。其中营田方面成效甚大,四年间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每年节省度支钱二十余万缗。政治改革先行,并取得理想成效,为裁抑藩镇奠定了基础。

裁抑藩镇上:唐宪宗采纳杜黄裳之议,以法度制裁藩镇,果断平定叛反的四川节度使刘辟、江东的镇海节度使李錡,对各藩镇起到威慑效果;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先归顺朝廷。817年,宰相裴度和唐随邓节度使李愬平定淮西强藩吴元济的叛乱,朝廷权威大振,致使平卢、成德、横海、幽州诸藩镇相继归附朝廷。唐宪宗分割强镇之州县,以弱其力;诏诸道节度使、都团练使、都防御使及经略使所属支郡兵马皆归刺史统领,以分方镇之兵权;朝廷任命节度使,以革除藩镇自专之旧弊。经过裁抑藩镇,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代宗广德以来五十余年河南、北藩镇跋扈之局至此告一段落。

唐宪宗的心血终于浇灌出满园硕果,出现了阔别已久的可喜的唐室中兴局面。大唐机器若照此良性运转的话,“庶几于理矣!”再次出现盛世也是有可能的。

魏征曾告诫唐太宗“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惜乎“睿谋英段,近古罕俦”的唐宪宗也未能跳出这个怪圈。中兴局面的出现,可能使唐宪宗产生了不世之功告成的自得心理,一扫早期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良好的为政作风,开始有些骄盈昏颓了。

唐宪宗晚期致命失误至少有三:一近佞臣,远贤臣,任巧媚贪腐之户部侍郎皇甫镈为相,罢贤相裴度,外放为河东节度使;黜直臣崔群为湖南观察使。二重用宦官,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三迷信方士求长生不老,皇甫镈引荐方士柳泌妄称有长生药,以讨圣上欢心。宪宗遂服长生金丹,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闹得人人自危。

820年正月,唐宪宗暴崩,为宦官陈弘志等弑杀,年四十三岁;谥曰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

综上,观唐宪宗晚期之所为,即便其不英年早逝,能继续保持辛苦创下的“元和中兴”成果就不错了;至于再创盛世,恐怕只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了。

唐宪宗李纯之死有什么影响

唐宪宗李纯,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805年即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从安史之乱以后,两大毒瘤就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的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争霸,中央政府无力管辖,最后天下大乱,就跟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差不多,百姓民不聊生。

宪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暗弱,藩镇割据和宦官弄权更加猖獗,唐朝加速衰亡,直到907年被朱温所灭。

被宦官谋杀的唐宪宗李纯,为何能够与唐太宗李世民齐名

被宦官谋杀的唐宪宗李纯,之所以能同唐太宗李世民齐名,是因为朝庭处于飘零之中,唐宪完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励精图治,重用良臣,对元和削藩狠而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力挽狂澜,没让朝庭衰落,反而呈中兴之势,确实不一般!

在唐玄宗执政时,晚年的唐明皇纵于酒色,又喜梨园。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朝庭空虚得只剩个空空的外壳。虽然安史之乱跨时长,但最终还是平息了,但是给朝庭和百姓带来了灾难是严重的!

坐上了皇位的李纯,学先祖贞观之治,效仿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挽朝庭将倾之势!

一,重用贤臣为相,力推制度改革。

二,力推削藩,巩固朝庭地位!

三,减租降赋,鼓励百姓耕种,安居乐业!

正是这些措施一一落实,在军事上又巩固朝庭政权,国力显著得到了提升,老百姓又乐业安居,四海升平,整个朝庭呈中兴之势。这对于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朝庭来说,非常的不容易!

对于坐上了龙椅的唐宪宗,在千疮百孔的朝庭面前能取得这样的政绩相当不容易!这对于渴望太平生活的老百姓来说,非常的满足的!

所以,取得了唐室中兴的宪宗李纯,在唐朝史上有浓重的一席之位很正常!

唐宪宗李纯为唐朝中兴做了哪些努力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宪宗是唐朝中后期最有作为的君王,尤其是在位期间,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而唐宪宗也称为中兴之主。

 那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具体有哪些?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元和削藩”。唐朝的藩镇割据一直是晚唐最为严重的政权问题,尤其是唐玄宗时代,藩镇政权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更是让大唐饱经战乱,国力衰减。而之后,藩镇政权更是屡屡不受中央节制,甚至对抗中央。元和元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兵前往讨伐,并取得节节胜利,刘辟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大举进攻吴元济,经过三年持续的平叛,淮西叛乱被彻底镇压,朝廷威望空前高涨;淮西叛乱结束后,参与其中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举兵叛唐,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并最终平叛;元和十四年,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经过持续的军事胜利,打击了藩镇势力,使得中央政府的名誉和威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其次,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李纯本身也是一个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经济方面,唐宪宗任用裴垍、李绛等为相,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通过政策调整、政府理财调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社会得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唐王朝的国力也得到了增强。

上述方面,都是唐宪宗为唐朝中兴做出的贡献。但是唐宪宗重用宦官,后期政治有所腐败,且信仙好佛,追求长生不老,造成了唐朝的中兴未能持续,而削藩只是表面上解决了问题,藩镇割据并未得到根除,藩镇割据以唐宪宗的死亡为起点而再次开始,并持续到唐朝灭亡。

如何评价唐宪宗

唐宪宗是唐顺宗的儿子,唐顺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并且在位期间身体很差,但是在位期间进行的“永贞革新”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只是由于时间短,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我们就暂且不提。这里我们来看唐宪宗都干了哪些事。唐宪宗李纯身负弑父嫌疑,登上帝位。因为其父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的永贞革新中,动了唐王朝后期最大两颗毒瘤-宦官和藩镇的蛋糕, 导致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俱文珍发动兵变,逼其禅位给年仅二十八岁的宪宗,李纯从此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其上位原因后世流传最广的就是弑父说,因为一年时间历经两个皇帝。

他整顿朝纲,革除弊政,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他做的最关键事情就是平服藩镇,当时解决藩镇问题相比唐末是容易得多,因为大多数都还是听从中央指挥的。但是对于那些不服从的就得用兵了,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伪造吴少阳书信,请求担任留后(代理节度使),宪宗不许,吴元济就起兵反叛,名将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送至长安斩首,别的几个一起反叛的节度使或被打败,或是投降,全部地方藩镇归服中央,短暂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这段时间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李纯在唐代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一点,说不定河朔三镇就平定了,大唐就可以恢复安史之乱以前的雄风了。唐宪宗重用杜黄裳,杜黄裳是郭子仪的谋士,郭子仪重用过的人不会差。杜黄裳有秩序有步骤的削藩,扫灭齐蔡叛军,使得宪宗一朝呈现出中兴气象。后人往往因为韩愈的《谏佛骨表》,而贬斥宪宗昏庸佞佛,不用贤才,专用小人,导致唐朝衰败,其实不然。

宪宗迎立佛骨是佞佛吗?当然不是,我们看杜黄裳怎么说的?杜黄裳说:“臣闻古天竺之佛徒学三十七道品以见佛性,今之佛徒只谈空论玄,此乃刁民恶绅为敛财而剃头住寺也,使天下钱财十之四五皆聚于寺中,陛下宜思有以出之。”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臣调查印度佛教都是修三十七道品见佛性,而现在的寺庙都是谈空论玄,不事生产,大肆封神,集体敛财,现在全国财富的40—50%都集中在寺庙里,陛下您得想个办法从寺庙掏钱。宪宗这才想到将计就计,趁火打劫:迎佛骨。宪宗迎佛骨,韩愈写《谏佛骨表》,申斥宪宗此乃亡国之举。其实宪宗迎来佛骨之后,传遍天下,人人供奉送钱,这些钱最后都落入了宪宗的腰包。

韩愈不知就里,白白被贬潮州。

宪宗并不是昏君,从《新唐书.本纪第七》也可以看出来:“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则其为优劣,不待较而可知也。”个中盛赞之情,溢于言表!

遗憾的是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宪宗并没有将中兴大业贯彻始终,在其晚年迷信方士、宠信宦官,更加因为误服丹药,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以至于深受宪宗暴怒之痛的身边宦官,为了换个主子,早日让李桓登基,王守澄、陈弘志潜入寝宫将其谋杀。从此唐朝皇帝废立,皆由宦官操纵,中兴大业毁于一旦。

唐宪宗李纯开创的盛世最后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宦官吗

唐宪宗李纯,继位于中晚唐时期,在位15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

然而随着820年唐宪宗的突然暴毙,他在晚唐所开创的大好局面也随之戛然而止,唐王朝失去了最后振兴的机会。

关于唐宪宗的死,流行三种说法,一是为方士丹药所误,一是为宦官所弑,一是为唐穆宗李恒所弑。后世一般认为是宦官陈弘志等所为,然而,这只是世人所看到的表面现象而已,更多人所看不到的是晚唐时期尔虞我诈、波云诡谲的政治角斗场。

与许多古代封建帝王的身后危机一样,唐宪宗后期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储位之争了。唐宪宗前期力排众议,立长子邓王李宁为太子,但是李宁当太子仅仅两年便病逝了。在重新确立太子人选时,宪宗考虑到政治平衡的需求,打算册立势力较弱的澧王李恽为皇太子,但是没有人支持,最终的结果是宪宗做出让步,册立支持者众多、势力最强的郭贵妃(郭子仪之孙女)之子李恒为太子。

貌似事情解决了,结果大家也都满意,皆大欢喜,殊不知已经犯下了致命错误。唐宪宗既然已经正式确立了太子,就应该让众人信服,接受现实,而不是虽然立了这个李恒为太子,却又对那个李恽和他的拥护者继续偏袒纵容,这就导致两方势力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祸患越积越深。

终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宪宗的宠臣大宦官吐突承璀出于个人利益的需求,再次煽动唐宪宗重新立太子,并且朝廷舆论也开始传言要改立太子,这就导致了以太子李恒、郭贵妃和太子的众多党羽、各方势力开始相互勾结,秘密谋划,抢先下手,最终将病中的唐宪宗害死,完成了阴谋夺权的最后一步,至此,大唐中兴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公元八零五年唐宪宗李纯,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平定叛乱,成为晚唐中兴第一人的

唐宪宗李纯应该算是安史之乱后唯一让朝廷有了掌控天下的可能的一位皇帝,至少在表面看来,许久未决的河朔三镇都臣服于朝廷了。但宪宗统治时间并不长,统共也不过15年,却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虎头蛇尾,善始未善终,而且到了他儿子那里,他的那些政绩基本就给糟蹋没了。
唐宪宗李纯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孙、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关于李纯的童年,在《旧唐书》中记载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说是在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唐德宗抱着李纯玩,问他:“你是谁的孩子,为何在我怀中?”李纯脱口而出:“我是第三天子。”

实际上,唐宪宗的“元和中兴”接的应该算是德宗之治。中间的唐顺宗只做了还不到七个月的皇帝就被宦官们逼下了台,而期间的“永贞革新”也没有翻出什么风浪。

唐德宗继位的前期也是致力于削藩,但是因为太过强势遇到挫折后开始姑息,而其定下的“两税法”以及后期的贪财却给唐宪宗留下了一个充裕的国库。这就保证了宪宗一朝对藩镇的数次讨伐,要知道,那个时候讨伐藩镇,兵力为神策军以及其他的藩镇,无论是谁,钱财都是少不了的,藩镇的兵力可以食出界粮。但是即便如此要解决藩镇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否则藩镇问题就不会困扰大唐一百五十年了。
唐宪宗李纯继位于805年的八月,实际上早在七月份,军政大权就已经被交到了他手中,他的父亲是一位身体虚弱又有远大理想的人,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被宦官所废黜,而代之以唐宪宗。唐宪宗继位之初自然所面对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藩镇问题,即如何让自治的藩镇重新归于中央,使中央能控制帝国内的每一寸土地,这是大唐中后期每一位皇帝最迫切的梦想。

806年,李纯先是解决了西川节度使刘辟之乱,这应该算是多年以来中央对地方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但这远远不足以震慑河朔三镇。但他之后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谈判似乎取得了一些政治上的作用,即让其他的节度使们知道了大唐天子对于解决藩镇问题的执着,而他们开始渐渐的都开始应召入朝,不听召令的浙西观察使李琦就被唐宪宗下令撤职,而且很快李琦就被部下所杀。
在动武的同时,唐宪宗还注意改革财政,重新分配地方的财政税收,试图弱化藩镇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了积极的影响。

随后,东北的那几个强大藩镇问题不可避免的就被提上了日程。但最开始进行的相当不顺利,唐宪宗在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谈判中并没有居于上风,于是在809年,唐宪宗决定对成德用兵,地方上的军队各有各的利益牵扯,很难真正出力,而且国库这个时候居然跟不上了。唐宪宗被迫在第二年撤军,等于是直接败给了成德。

不过几年后,魏博节度使的去世再次给了唐宪宗机会,魏博内乱之后,田弘正被推举为节度使,为了让朝廷承认他,他决定让魏博听命于中央。我们不去管这种听命是怎样的一样形式,至少魏博是和朝廷站在了一起,朝廷打谁,魏博就派兵打谁。
魏博的效忠在很大程度上让朝廷的威信提升了很多,而到了814年,唐宪宗准备对湘西用兵。这引起了东北几个大藩镇的恐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甚至不惜暗杀主张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和其副手裴度。但这并没有阻止的了唐宪宗的决心,战争从815年初一直打到817年秋天,以湘西被分割而告终。

而之后,唐宪宗又将成德和淄青纳入帝国的政治版图中来,这个时候的唐廷应该算是安史之乱后威信最强悍的时候,至少表面上看来,几乎所有的藩镇都归附了中央。

但距离真正解决藩镇问题还有一段距离,只是唐宪宗明显已经走不动了,执政后期的他不可避免的也开始昏庸,并服食长生不老药,于820年去世,时年43岁。

因和儿子同时在春节期间感冒发烧,四天没有更文,今天这篇也是仓促完成,还希望大家不要见怪!

唐朝唐宪宗李纯是一个怎样的人唐宪宗生平简介

《历史剧:我是李纯-作者老龙说历史》

旁白:昏暗的皇宫,消瘦的王和他胸前的刀!

主演:祖父,父亲,一位伟大的王!

第一幕:经历战乱,少年立大志

那时候我还好小,正在皇宫的花园里玩耍,可是图片宫女太监乱成一团,祖父身边的禁卫军大哥找到了我,我随着父亲祖父逃出皇宫,路上到处都是乱军到处都在杀人,我怕极了,我发誓等我长大了,我要给这些可怜人一个安定得生活,在外漂泊一年,祖父平定了战乱带着我和父亲回到家了,我崇拜祖父,祖父教我一定要学习老祖宗以后做一个伟大得王,我根本不懂这些,可是我记住了,我要做一个伟大得王!给与我的伙伴们安定得生活!

第二回: 太监扶持,少年监国

祖父回到京城,我们一家人又过了好些年安定得生活,我也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有一天我身边的太监突然跪在我的面前告诉我,我的祖父薨了,父亲做了皇帝,我知道父亲身体不好,我要早做打算了,我要做一个王,和老祖宗一样的王,我买通了父亲身边的太监也获得了他们老大的支持!

第三回: 登基为王,杀父夺位?

父亲生病了,突然有大臣说让我管理国家,而且同时好多各地的大臣都这样说,我疑惑了,我看了一眼站在父亲身后的老太监,他邪魅的笑了!过了一段时间父亲传位给我我把父亲的尸体搬到了太极殿,告诉大臣们父亲已经死了,所以有人说我是由一群太监扶持起来的,最终我也死在了太监手中,有人说我能做皇帝是我弑父夺位的结果,可笑的是有人说我一手提拔也一直信赖重用太监们会敢杀死我!

第四回:他!能算得上一位伟大得王吗?

我做了一位伟大的王 如果和父亲有关撇开这些,仅仅是从一个这个国家命运主宰者所特别需要的一些品质来看,27岁就做了皇帝的我算得上积极进取、理智务实,我的才能、勇气和刚毅应该不会比老祖宗太宗、玄宗差了吧。 国家遭遇见安史之乱重创、各地强藩林立,我们中央朝廷卧薪尝胆了几十,是我带着我的团队,收复江山重振大唐的声威,我搞起了敢于造反的罗令打败了一直心怀不轨的李谊收回了叛军的土地,给了我的人民一个安定得生活!我算的上一个伟大得王吧!

第六回:信佛吃丹,曾经的少年命归西!

我老了,我怕死,我不想再操劳国家大事了,
有个太监告诉我吃金丹可以延长寿命,我喜欢女人,我一直喜欢,作为一个王女人多一些也正常吧!我怎么也想不到,太监居然真的敢杀死我!

我要死了吗!父亲啊!祖父啊!我来了!你们不会责怪我吧!

关于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805年至820年在位,在位期间,年号为“元和”。所谓的“元和中兴”只不过是走向衰落的唐王朝的一次“昙花一现”罢了。

中唐以后,唐朝国势衰落。国家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当中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唐德宗在位时,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渐生。

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面对朝廷控御无力,藩镇割据的局势,唐宪宗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他首先改变了唐德宗时皇权过于集中,宰相成为备员摆设的弊端,放权宰相管理军国大事;任用贤相能臣,开垦荒田,整顿江淮税赋,增加财政收入,积蓄力量。

在此基础上,他善于听取贤相的意见,善于决断,着意于用兵对付强藩。在其在位的15年间,先后讨平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安抚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收降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卢龙节度使刘总,镇压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至此结束了自唐代宗广德(年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不遵朝廷约束”的局面。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象。因唐宪宗的年号为“元和”,故史称“元和中兴”。

但“元和中兴”实际上并无使唐朝有多少复苏发展的成分,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相去甚远,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明显起色。也没有从根源上彻底根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唯 一令世人感到扬眉吐气、让史家为之叫好的就是在打击藩镇、壮扬国威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就,尚有“中兴”可言。

唐宪宗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任意宠幸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晚年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欲求长生不老之药,竟下诏征求方士。当服用了方士的“长生药”后,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郭子仪孙女郭氏之子李恒为太子。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因皇位继承问题,宦官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毒死了43岁唐宪宗,扶持唐穆宗继位,并除杀李恽、吐突承璀。朝廷因处置藩镇不当,激起卢龙军朱克融的兵变,田弘正(时领成德节度使)被王廷凑所杀,魏博节度使田布亦为史宪诚所害。河朔三镇复叛,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